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马哲论文演讲稿

2023-03-02 14: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马哲论文演讲稿

——实践思维在设定实践目标时,尽量满足人的利益、理想要求,这很像幻想性形象思维;但实践思维想象的目标,却必须是可经实践造作而化为现实存在的意象,而不是仅供观照以求心神娱乐、无法实现也不打算实现的意象。这又不同于形象思维。由此可见,实践思维既具有综合性,更具有独立性。我们不能因为实践思维中包含其他思维方式而取消它。将这样一种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与人类实践同样普遍、人类养育自我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类独立的研究对象列入思维科学,正无可非议。
说明实践思维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立性,还不是本文此节的目标,它不过是进而探讨这种思维方式系统规律的立足点;我们需要实践思维的系统规律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结构,去据以审订他的思考结论。
即使马克思的研究过程不是采用实践思维,或者偏离了实践思维,我们也必须用实践思维去读解和批判他的著述,因为这是解决他的“改变世界”这一思想课题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马克思偏离了实践思维,那就说明他的思路出了问题,错的是他,而不是我们。正如面对一份数学答卷,人们只能以正确的解题思路去审阅它一样。
面对马克思的思想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实践思维的系统规律问题无可徊避;人类也实在早就应该有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奇怪的是,人类建立了逻辑学去研究逻辑思维规律;人类也有许多关于形象思维规律的研究专著;可是,我们这里提出实践思维,却不知去哪里引录经典定义;我们需要实践思维系统规律,却不知去哪里参阅专门资料。
好在实践思维是凡人皆有的切身经验。因为人类实践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手段,也是人类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而实践思维不过是筹划现实实践的心理活动而已。因而关于它的性质与内容,即使缺乏权威的研究结论,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作为言说和判断的切实根据。
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实践活动,有许多是无需多加思考的习俗、习惯或模仿性活动;有许多是片断的不完整的活动(如工厂里的分工劳动);实践思维在这类实践活动中难以体现其固有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系统性实践思维存在于整体目标的实现谋划之中,尤其是在新创性目标的实现谋划之中。例如,创建一个工厂,修建一条铁路,制造和发送一艘宇宙飞船,乃至打一场战争,变革国家体制等,每一项具体目标的实现都会有一个系统的实践思维过程。
对于这些大型的实践目标,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需要组合复杂的实践活动,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人们通常把这种实践系统称为“工程”。实践思维在对工程的运思活动中最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三、工程思想的问题系统
工程思想是一项有效实践的全部思考和研究,其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是由有效实践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一项有效实践或工程,有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求于思考呢?
工程作为人类自觉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这种活动得以有序进行,思考必须提供两个直接的依据:一是工程目标,二是实施方案。有目标,知道做什么;有方案,知道如何做;实践活动于是可以进行了。但是,工程目标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决不是盲目的、任意的,必然各有各的依据。人们制定工程目标虽然也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问题,但确立目标的主体内在动因则是人们自身的利益需要。工程效益是工程目标的价值所在,是工程构想和工程实践的目的,在工程思考程序上应是最先成熟的。工程的施工方案也不会冒然制定。

人们必须在预想中彻底排除失败或无效劳动的顾虑之后,才肯付诸实行的具体考虑和行动。这就要求对整个实践过程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作一番可行性研究。
由此看来,有关工程思考的必要内容就由这几个方面构成:
(一)工程目标;(二)目标效益;
(三)可行性研究;(四)施工方案。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工程才得以确立,才能付诸实施。这是对工程思考的普遍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四位一体”的问题系称作——工程思考的范围结构。
工程思考的范围结构虽然是一切工程思考都必须遵循的,但它的内容却并不一定都成为每项具体工程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研究课题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未知任务的,而人们在不同的实践领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不同,因此,研究的任务也就有多少繁简之别。一般说来,常规工程中研究工作可省略的方面要多一些,而首创性工程的研究任务就全面而繁重。
工程策划中研究课题的省略与增加,并非工程思考范围的缩小或扩展。研究上的省略,只是由于思考所需要的内容已经确知,可以直接进入工程构思与运作。而研究上增设的课题,则不过是共同完成工程思考范围结构的某一方面问题。工程思考范围结构是固定的,而工程研究的课题则是随具体工程而变化的。
那么,人类一般工程思考范围结构,在马克思所选定的工程中,即在改变世界的工程中,必然具体化为一些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呢?这需要弄清改变世界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和这些领域的已知状态才能确定。
马克思所欲改变的“世界”,其实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改变作为工程目标,其涉及面则广矣:
第一,由于人类社会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它的改变涉及到全体人类的利益。而且这利益不是以经济数字衡量的利益,而是不好衡量、不好论定优劣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问题。
第二,由于人类社会是人类唯一的生活环境,所以,新社会不能在另一空间重建,而只能在现有社会的基础上“改变”。因此,工程牵涉的客体就有旧的即现存的社会,和新的即未来的社会。后者是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前者是工程实践的前期对象,两者都是工程的客体对象。
第三,工程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甚至发动和组织工程队伍的这个前期阶段都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而在旧社会的解体工作时期,只有剧烈的斗争,并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这三点说明改变世界工程在利益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主体几方面牵涉之广。而从知识基础上看,人间幸福之主义,异说纷呈而未有确论;现存社会与理想社会之考究,思理万千而未有实践真知;改变世界、解放人类的社会运动,徒有空想而迄无成例。马克思的工程研究,几乎全在昏暗的知识地界起步。
面对这苍茫昏暗的未知界,“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12]我们只有在工程思考范围结构要求与工程实践所涉领域的未知状态之间往返勾联,才能获得工程思考的具体课题。
按工程思考范围结构的要求,首先应确定工程目标。在这里也就是要确定未来社会的形态。然而,要确定未来社会形态,先须弄清一系列问题:
⒈现存社会为什么不好而须加以改造?这好与不好根据什么标准?这个标准能被全人类接受而贯彻到未来的社会中去吗?这一串问题的焦点是

人生、社会价值问题,它关系到未来社会即工程目标的效益确定。
⒉现存社会是如何不好?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导致不好的?其最终的根源是什么?改变其根源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性质吗?这一串问题的焦点是

社会形态性质问题,它关系到未来社会形态本身即工程目标的确定。
由此可见,在改变世界这项工程的研究内容中,工程目标的确定,必然连带着工程效益问题和现存社会的形态与价值批判问题。这当中现存社

会批判是基础性工作,不是工程思考范围结构直接需要的资料。但确定工程目标过程中必然连带解决的工程效益问题,却是范围结构的直接内

容。从研究上来说,现存社会批判、社会效益论定、社会理想目标确定,这些相互牵涉的问题难以绝然分开,我们结合工程思考范围结构的要

求和研究工作的必然联系,可以将这个系列研究的课题综合为:理想社会及其合理性问题。这就把工程思考范围结构所要求的工程目标和工程

效益两项问题,结合成了一个研究课题。
按工程思考范围结构的要求,接下来应考虑的是工程的可行性问题。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其功能或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澄清顾虑,确定信心。整个工程从实现的前提、条件,到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凡有疑虑的地方都必须细加考察研究。因此,可行性研究就其工作内容来说,不是一个研究课题就能解决的。按照构成工程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来看,可行性研究可以分为客体被操作的可行性和主体操作活动的可行性两个方面。客体被操作是可行的,人们就可以放心的制订主体的行为计划或施工方案了;施工方案明确以后,才可能产生主体操作可行性的问题

青年马克思主义演讲稿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使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社会党。它们实际上是不以马列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的。马克思主义真的没有前途了吗?
世界上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依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纲领。当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世界上有很多名叫共产党的党都已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驱逐出自己的党纲,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中很多的党将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视为真谛,完全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当今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无疑是处于低潮的,但是我依然愿意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为了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而奋斗。
毫无疑问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是中国,极其幸运的是,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奋斗在中国,所以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做好便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感到,我的力量是弱小的,因为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今天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但是在我心里却依然坚定着对共产主义社会

,;

的向往,着就是今天我站在这的原因。共产主义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绝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它着眼的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人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我从不隐晦的说自己是一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虽然这会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变成古董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从不拒绝发展,从不拒绝与时代共同进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吸引我的地方,也是使我坚定崇高理想的不竭动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保持昂然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在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就是凭着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去奋斗。但是现在一些人理想信念不是那么坚定。不坚定不是因为年代久远了,不坚定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人对信仰的主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在社会主义高潮时期,人们都信仰,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站在苏东社会主义的废墟上,再看社会主义,有人肯定会问:“社会主义怎么了?是不是从根上就错了?”这种迷茫、彷徨是自然的,跌入低谷,人们肯定要思考,肯定要影响人们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各国共产党

;

及其共产党员曾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欲血奋斗,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今天,“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却几乎成了“失败”、“嘲笑”的代名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几乎被自我熄灭,所以是时候重整旗鼓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在何方?希望在何方?答案只有一个——在我们、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要将我的一生投入到最伟大的事业中去。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要让资本主义成为这个世界的非主流。
不,我现在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将来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除非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尤如汹涌之波涛淹没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我愿意像卡尔·马克思那样为了人类永恒的事业,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我愿意像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样默默地支持无产阶级的斗争,而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是的,我愿意。
我愿意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那样具有强烈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并不只在乎自己的国家。
我愿意像约瑟夫·斯大林那样为打败无产阶级的敌人而斗争。

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题的演讲稿

关于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思考略陈如下。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再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观、宣传观、解释观、研究观、运用观、捍卫观、坚持观和发展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应“怎样做”、“不怎样做”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2300多万人。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其次,这是由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的状况决定的。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及其相互联系认识不够;对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二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的认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学习马克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学习、研究上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必要的“灌输”,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强调坚持时,忽略发展,有教条主义倾向,并把必要的发展视为“自由化”,在强调发展时,忽略坚持,有“自由化”倾向,并把正常的坚持视为思想僵化,如此等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都存在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确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前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在认识上对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没有完全到位,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内容加以强调。二是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只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尤其缺乏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和集中的阐述;即使有些阐述,在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全科学的地方。三是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也不是完全科学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另有许多教师没有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作为自觉的行为。这些不足,必须克服。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比如,马克思关于否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关于反对对自己的学说采取“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的思想、关于“正确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思想等等;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等等思想,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又如,列宁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等著作,直接论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代表作。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等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创造性贡献。再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系列论述,都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添了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研究,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够的,现在是到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
第二,用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学生。在邓小平之后,我们党在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毫不含糊”、“三个思想解放”等等。这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三,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我们的一切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成功,我们创造了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宝贵经验;伴随着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又获得了不能很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误的教训,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恩格斯曾经说过, 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注意用这些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四、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注意在破中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斗争中发展。毛泽东曾经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规律。列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两个凡是”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注意教育他们学会同一切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斗争,在批判中建设、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使他们在各种马克主义观的比较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五,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充分利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调整和教材建设的契机,在教材编写中,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特别的阐述,并放在首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编写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编写中,也要结合其特点,加以适当的说明。
第六,做好教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水平和科学性程度。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形式,帮助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特别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七,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以往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滞后分不开。吸取这一教训,现在,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以便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这里,我想提出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的建议。所谓马克思主义学,简单地说,就是以马克主义本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特别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科学说明。过去,我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内容的研究,而且侧重分门别类地研究,但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而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尤其薄弱,这恐怕是人们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上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说,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与对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准备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弥补这一缺陷,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为我们开展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主义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真正开展起来,力求早出多出精品或力作,为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