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修拉油画研究论文

2023-03-02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修拉油画研究论文

《从新印象派的个案反思科技发展与艺术的关系》
摘 要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它被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它决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着新的含义。它对当时的艺术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锡管颜料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油画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转移了画家们创作题材;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促使一些画家大胆地尝试了新的绘画技法,让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但科学理论毕竟区别于艺术理论,艺术能否科学化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从新印象派的个案入手,通过还原其发展的历史线索以阐明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关系。

关键词:第二次科技革命;色彩理论;新印象派;修拉

导 言

一、写作缘起

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艺术领域,是否也同样如此?本文通过对新印象派的个案研究,阐述当时的科技发展与艺术的关系。从日常的交通工具到作画用的锡管颜料,都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色彩的研究和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新印象派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

19世纪,第二次科技大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水陆交通网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汽轮、尤其是火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这使得那些城里人想避开城市的喧闹,到“郊区”或农村度过时光成为可能。由于锡管颜料的发明与使用,让更多的画家走出了工作室,把目光转向户外写生 。不用再携带一大堆自制的颜料,让户外写生变得简单而又方便。1870年的画家们画的是离巴黎不远、从巴黎很容易去到的地方,从而表明他们对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写生地分布在铁路或塞纳河沿线,这与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完全吻合。光学以及色彩学的理论和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着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

三、论文主旨及意义

新印象主义画家们吸收了关于色彩对比以及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理论,认识到单纯色彩通过视觉的混合比色彩色素的混合更有艺术效果。但是科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有区别的,毕竟,在物理学上产生色彩的光学微粒同在画布上表现色彩的颜料物质颗粒有着太多的不同,因而那些色彩研究的科学结论不能够如此直接地套用于绘画。艺术不必要、也不可能追逐科学、技术的迅猛变革,而只能是合理的吸收和扬弃科技成果。

第一章、印象派生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技术背景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它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它决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着新的含义,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相继出现。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 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 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它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7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 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以及军用装甲车、坦克等也陆续出现。

1、 颜料的发展

颜料是绘画材料中直接体现作品效果的物质材料,油画颜料在绘画颜料家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油画颜料是文艺复兴初期诞生的,通常由画家本人或助手根据需要直接研磨配制, 后来逐渐有了专门定制颜料的作坊,17世纪后画家自己动手配制颜料的情况已曰益减少。到了18世纪时油画颜料被装在用动物膀胱做的袋子里出售,口上用线束紧,使用时用针扎一个眼挤出颜料,这也许是后来铅锡管颜料的雏形。19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有过装在金属和玻璃注射管中的油画颜料出现,但这项不很方便的发明尚未普及就很快被更为科学的铅锡管装颜料所取代。1841年,铅锡管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油画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但铅锡管因为以铅为基本材料,生产或使用都会有铅污染的危险,现在已开始淘汰而代之以更安全的铝管包装。
由于铝锡管的出现与使用,让更多的画家走出了工作室,把目光转向户外写生 。让户外写生变得简单而又方便,不用再携带一大堆自制的颜料。选择作画的地点也从原来的市区转成郊区或周围的农村。

2、 交通工具的发展

1866年,德国人奥托首先制成了一种燃烧煤气的新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蒸汽机在汽缸外面的锅炉里燃烧燃料不同,它是在汽缸内点燃煤气的,然后利用气体的压力推动活塞,从而使曲轴旋转。因此,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为火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生机。
后来到了1894年,德国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车。这种没有大锅炉的新机车,既不烧煤,也不烧煤气,而是用柴油作燃料。它所用的柴油机是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发明的。从此,内燃机车就成了火车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员,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汽轮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是蒸汽动力装置的主要设备之一。汽轮机是一种透平机械,又称蒸汽透平。
公元一世纪时,亚历山大的希罗 记述了利用蒸汽反作用力而旋转的汽转球,又称为风神轮,这是最早的反动式汽轮机的雏形;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提出由一股蒸汽冲击叶片而旋转的转轮。
19世纪末,瑞典拉瓦尔和英国帕森斯分别创制了实用的汽轮机。拉瓦尔于1882年制成了第一台5马力(3.67千瓦)的单级冲动式汽轮机,并解决了有关的喷嘴设计和强度设计问题。单级冲动式汽轮机功率很小,现在已很少采用。
20世纪初,法国拉托和瑞士佐莱分别制造了多级冲动式汽轮机。多级结构为增大汽轮机功率开拓了道路,已被广泛采用,机组功率不断增大。帕森斯 在1884年取得英国专利,制成了第一台10马力的多级反动式汽轮机,这台汽轮机的功率和效率在当时都占领先地位。
最初,这些印象派画家对前辈画家钟爱的写生地表现出近乎子女对父母的忠诚。他们重走枫丹白露 森林小路或是去诺曼底。后来他们另走自己的路。放弃一年一度的沙龙(他们中仍有一些人入选沙龙),转而热心于“印象派”画展,或举办个人画展(一般是在支持印象派的画商杜朗-卢埃尔的画廊举办),同时前去更符合他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写生地。距离巴黎的远近,是选择写生地、同时对19世纪下半叶风景画的演变构成一个决定性因素。当时水陆交通网得到大大发展。此外,还出现了汽轮、尤其是火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这使那些城里人想避开城市的喧闹、到“郊区”或周围的农村度过几个小时时光成为可能。
作为自己时代的人,1870年的画家们画的是离巴黎不远、从巴黎很容易去到的地方,从而表明他们对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写生地分布在铁路或塞纳河沿线,这与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完全吻合。年轻的画家们首先选择的是布吉瓦尔、沙图、鲁弗申和马利勒鲁瓦地区。后来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他们分成几派。莫奈在英国经多比尼 的介绍认识了杜朗一卢埃尔。1871年12月,他从英国回法国后居住在阿尔让特依,而毕沙罗则选择了蓬图瓦兹和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当时塞尚也在这里创作。雷诺阿则几个地方都去,有时和莫奈,有时和西斯莱一起作画。
在19世纪下半叶,这种对法国农村的发现,表现田野风光的画占主导(在画室创作的“英雄的”和“历史的”风景画减少),对应了法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导游们向游人介绍值得一看的地方和值得注意的景点,很多城里人沿着弗雷德里克•莫罗 和罗萨内特在枫丹白露森林走过的路漫步(福楼拜:《情感教育》,1869年)。列昂•萨伊在1867年出版的《巴黎指南》关于铁路的一章中写道:“巴黎人夏天都到离巴黎四五十公里远的郊区去,其出行的远近取决于时间和价格。”

二、 经济背景
由于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采用新技术经济迅速发展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它推动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钢为例;1870年,世界钢的产量为52万吨,1900年增加到2830万吨。世界工业生产指数1850年是9,1870年为20,1900年为59,前20年提高了1倍多,后30年增加了近2倍。世界贸易同样如此,1870年是45.5亿法郎,1900年为118.2亿法郎,提高1.6倍。
第二次科技大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产生冶金、铁路运输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但以轻纺工业为主。第二次科技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发电厂、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输变电机和电览的生产等)、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业、炸药等合成化工工业等新兴工业,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均超过传统轻工业。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发展方向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为整个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三、 艺术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有一批不满学院派艺术的青年画家先后来到了枫丹白露的巴比松进行写生,于是形成了巴比松画派 。这个画派以风景画为主,大自然是他们的老师,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他们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尽管荷兰和英国的风景画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在借鉴上没有忘记本民族的传统,正是由于以我为主,才能最后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法国风景画派。这一历史经验至今仍给我们以启迪。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有卢梭、多比尼、迪亚兹•德拉佩纳、杜普雷,特罗容等人。
柯罗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家。他善于捕捉光与色的变化,这对后来的印象主义画家颇有影响。他前期的作品,画面清晰,有着古典主义的庄严。中后期的作品,画面有一种朦胧美,色调极其丰富,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的风景画,物我交融,意境深远。此外,还创作了一系列优美的肖像画。
19世纪写实主义美术三大代表是 米勒、库尔贝与杜米埃。米勒一生以描绘农民题材为己任。米勒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主要是40~60年代法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感。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让人感到这些朴素、正直、善良的农民,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反抗精神,有着宿命的思想。
19世纪高举写实主义艺术大旗的库尔贝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革命活动家。正是他向学院派提出了真正有力的挑战,主张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的活的艺术。
杜米埃像文学上的巴尔扎克一样更加广泛地描绘了法国社会,在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批判色彩。在1830年9月法令公布前,他曾创作了一系列把矛头直接指向七月王朝 的政治性版画,如《卡冈都亚》、《立法肚子》、《中国佛像》等。杜米埃一生创作了许多石版画、油画,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到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声音。
70年代后,写实主义转衰,后期的写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莱尔米特、巴斯蒂安-勒帕热等人。
70年代后还出现了象征主义,它和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追求理想的世界,作品有着虚幻和超脱的味道。皮维斯•德夏瓦纳的作品笼罩着一种出世的宁静气氛。代表作有《猎归》(1859)、《贫苦的渔夫》(1881)等。莫罗的作品则常带有神秘的色彩。
19世纪70年代印象主义崛起,是法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早在1863年起在巴黎就日益形成一股新的反学院派的势力,一些青年艺术家由于受到官方沙龙的排挤,不得不参加落选沙龙的展出。当时,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1863)在落选沙龙展览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874年3月份举办了第1届印象主义展览。这个画派的名称是从莫奈的一幅名叫《日出•印象》的画得来的。印象主义先后共举办了 8次展览,1886年后它首先在美国取得了同情和承认。印象主义画家主张走出画室,面对大自然写生,最关心的是光和色的变化,光线成了绘画的主宰,依据其调子而不是依据题材本身来处理一个题材。由此可见,印象主义的画家不大重视题材的广泛性和作品的思想深度,无可讳言这一点正是它的不足之处。马奈虽从未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是他是印象主义的精神领袖。应该说,他是一位既不想完全推翻旧的传统而又在努力开创一种新艺术的画家。他从不拒绝参加官方沙龙的展出,并且有些作品在沙龙中获奖,1874年后,他也创作出一批表现外光,色调极其微妙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莫奈有“水上拉斐尔”之称,善于画水,画面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他以微妙的笔触画出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景象。人们在他创作的组画《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附画1)和《草垛》(1891) (附画2)等组画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间里同一事物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西斯莱和毕沙罗也都是印象主义中杰出的风景画家。西斯莱的画宁静、清新、抒情。毕沙罗善于描绘农村景色,画面色调丰富,富有变化。印象主义中两个善于画人物的画家是 雷诺阿和德加。雷诺阿像画成熟的果实一样画妇女和儿童,人物充满了青春的力量。而德加却少带有一点厌世情绪。他最喜欢画的 3个题材是:赛马、舞女和女浴者。德加的画色彩绚丽,构图大胆富有变化,画面上的舞女千姿百态,他极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动态,好像这些动作一个接着一个。

《圣拉扎尔火车站》 《草垛》

印象派画家不仅仅是利用出现不久的道路和交通手段。他们更是将其看作值得他们去画的创作题材,与房子、磨坊、池塘和森林一样重要,并将其搬上画面。过去法国和意大利的大师们的传统做法是在画中利用道路造成一种三维空间的幻觉,而17世纪荷兰派的风景画家则把道路作为一个正式的创作对象。印象派画家效仿荷兰画家的做法,不满足于描绘正在整治中的乡村和“郊区”,反映那里的休闲活动,而是执意地描绘通往那些地方的交通手段。有多幅油画都以一种特别的亮调子表现出印象派画家对工业化的赞颂。莫奈常常驻足于(《阿尔让特依的铁路桥》(1873年,奥赛博物馆藏)(附画3)前面,而雷诺阿则在《沙图的铁路桥》(1881年,奥赛博物馆藏)(附画4)前支起了画架。新修的道路不断给画家们以灵感(毕沙罗《鲁弗申的马车》,1870;《鲁弗申大街》,1872,奥赛博物馆藏)

《阿尔让特依的铁路桥》 《沙图的铁路桥》

印象派画家把道路、铁路、河流和桥梁以及各种相应的交通工具(马车、火车和船)搬上画面,从而创作了一种风景画的新图像,描绘一种由于当时的工业化而“变得更美的风景”。他们用通俗的画面让同时代的人了解工业化。但是除了像左拉这样一些有远见卓识的评论家外,很多观众看到的只是显然无意义的主题和一种由特殊的技法、全新的风格所产生的视觉刺激。然而,印象派的作品远比其让人以为的直接易懂复杂得多。其实画家们选择创作题材是很用心的。他们画的风景画中有一种法国的传统形象与进步带来的新事物之间的平衡。工业进步使法国具有现代化的面貌;画家们把“现代性”引入绘画。
80年代产生了一个新印象主义,他们自称为科学的印象主义。这一派不满意印象主义的偶然性,而是主张要创造出有秩序合理的美。新印象主义的作品,富有平面感和装饰感,更为重要的是用点来作画,取消线条,所以也叫点彩派。代表人物有《大碗岛的一个星期日下午》的作者修拉和西涅克等。


我的博客有整篇的

浅析印象派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求助论文

  油画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在这期间中国画家们教育家们孜孜不倦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正寻找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中国油画道路。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油画作品中,中国的油画受到前苏联深刻影响的过程中,但在这其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它蕴藏着“印象派”的影子。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油画在思想上解放了,接受了印象派的绘画艺术,无论从绘画题材技法或色彩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由表及里的影响。史上对于印象派的研究不计其数,于这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法国的画派对世界画坛的变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我们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一、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及其产生的历史客观因素

  要研究一个画派如果从它的代表画家开始说起也许会给人一种很唐突的感觉。所谓的究根问底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特点吧。所以在介绍印象派的技法和色彩以及它给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产生的历史客观因素。在印象派产生以前的,画家康斯太布尔被看作是“印象派鼻祖”之一。因为他和许多其他画家一样在野外作画,而作为真正的康斯太布尔画法的继承者法国是18世纪30年代的青年风景画家。因此印象派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非直接性的受到康斯太布尔的影响。是什么让野外作画成为了可能?在17世纪很多的画家的颜料都是自己或是由徒弟助手来配制的各自形成了小规模的作坊。到了18、19世纪很快发展为从制色商那里购买颜料,这是由于新涌现的大批业余画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那种程序复杂有肮脏的工作。而这种流行于18、19世纪的便于携带的手提颜料也促使野外写生成为了可能。另一个原因就是照相术。在这个时期的画家几乎没有一个能摆脱照相术强有力的影响。以往追求的画面和真实物体的完全一致真实的创作写生想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些画家直接用照片作为素材,与写生画并用,甚至用照片完全代替了写生;有些画家则不自觉地把照相机取景方法和日本画的构图法结合起来。但印象派的画家不需要用照片作为依据,因为他们坚持对景物写生,而且喜欢让完成的作品保持速写的风格,而不愿意在画室中对其在进行加工。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17 世纪后半期,牛顿于1666 年做了一个试验:把一道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折射”到暗室的白墙上,结果墙上呈现的是一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带。从而打破了物体“固有色”这个旧观念。从而得出结论:“色彩根源于光”。印象派画家以此为依据认为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固有色”,阳光照射下色彩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们力图表现丰富微妙的光色变化,直接了当地以自己敏锐的感受去观察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以上的三个现实的客观因素可以说是印象派形成的客观因素。

  印象派绘画即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它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而印象派是在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名为《印象·日出》。作家勒罗瓦对这次展览发表一篇评论,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引:“当时中国有不少的画家到法国留学,接触到法国前沿的印象主义,归国之后便使得绘画风格手法上有了一部分印象派的意味。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有司徒乔的布上油画《船》和颜文梁的《威尼斯风景》。还有远赴日本学习西洋画的李叔同,他于1911年作的《自画像》很明显受到当时印象派和点彩派的影响。另外, 20 世纪50 年代,国人带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斥而掩埋了印象派本身的艺术价值。当时,艺术创作大多是以通俗的写实风格描绘革命斗争和新时代的群众生活,评论家和观众都以是否逼真生活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印象主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无法得到合理的理解。当时有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即:1953 年中央美术学院调出吴冠中,调入李宗津。对这两位画家的取舍,恰好表明了有关艺术思想与语言的变更——吴冠中积极介绍西方的现代绘画,李宗津则提倡模仿苏联画家的风格,歌颂领袖,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在文革期间,偏激的意识占据人们的思维,“即一种狭隘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传统,再加上同样狭隘的极左思想方式”。以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为基础的素描方法得到推广,却切断了与印象派的联系,色彩单调,风格和创作方式停留在西方古典主义。其艺术语言单一而趋同,扼杀了艺术的特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印象派也随着各种纷繁的绘画流派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人们面对眼前笔触鲜亮的色彩,不再像以往那样横加排斥,中国美术界开始认真体会印象派艺术的真正价值。90 年代后,中国油画由单一现实主义发展为多元并存的局面,强调个体性,开始进行不同绘画风格的实验。1993年章晓明的作品《画室》,采用“涂涂抹抹”、“痕迹叠痕迹”的方式,捕捉即时的印象,这很明显受到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21 世纪伊始,印象主义艺术又一次带着对“光”的执著摹写,洞开了我们的艺术思维。”

  二、印象派的绘画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印象派的绘画教学方式进入课堂

  1、印象派油画的课程安排

  在中国的很多画家受到了印象派的绘画形式的影响所以从直观的方面看印象派绘画模式被引入到中国美术教育中也是一种必然。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的安排上古典油画的课程只有4周。而从大三开始印象派表现油画却占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由此可见印象派在教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说明了印象派无论从技法或是色彩的运用上都是适合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它在学生原有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上使学生在绘画技巧和色彩的运用上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2、印象派绘画的创作形式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

  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这不得不使我们把视线关注于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产生这是印象派与以往各个时期的创作方式最大的区别之一。

  在印象派的技法上看我们会发现印象派要求画家尽可能直接接触所画的题材,画家必须亲眼看到——不是凭想象和记忆——而且必须看成一个整体,而不能省略任何细节,也不能在画室进行再创作。因此印象派的题材就是画家本人实际生活的世界,也就是他所熟悉的场面、人物和风景。这些场面给了他直接的瞬间感应也被原封不动的搬到画布上。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提倡像印象派那样的写生手法要求学生在自然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以写生风景和景物人物为主,要求要脱离画“照片”的写生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摆脱了像古典油画写生的要求,更注重主观的意识表达。在大三阶段又不提倡完全的表现手法因此可以看出这一方法和印象派的创作相似有相同之处。

  在画幅的要求上,一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40*50到60*80的画框作画,主要由于小的画幅在控制力上比起大幅的油画作品更好把握,适合初学油画的学生。如果像古代画法一样采用大的画框不适合初学油画的学生,那样就无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油画画面的驾御能力。从这点可看到印象派的作品也很少超过40英寸,大部分作品是20*25英寸左右,有许多的作品更小。画家在野外写生关键是要在较小的画框内快速的抓住瞬间的光照效果,所以他们的作品表面看起来很想速写手稿。这也符合油画教学过程中对初学的学生只要求抓住瞬间的光照效果的能力。

  (二)、印象派色彩运用和技法的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

  1、印象派色彩运用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

  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意义的贡献。在作画时,色彩尤其是最值得仔细观察的,而且要认识到阴影本身是有颜色的,不仅仅是比物体局部的颜色略暗的色调。因此在他们的画中一棵树或一片绿色叶子的阴影也会呈现出浅蓝色,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变化也会接近紫色。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来自画家的亲身观察。改变以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的灰褐色调,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亮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对颜色有不同的见解及应用,提出了“物体没有一层不变的颜色,推翻从前全是黑褐色的影子,改以影子为物体的互补色代之。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但从光学和染色化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每个阴影中包含很多的色彩——有些却是人的肉眼所查觉不到的色彩。印象派画家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把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的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对色彩变化耐心细致的观察。

  例如:19 世纪70 年代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常使用的颜料如下:从左到右分别是:银白(铅白) 、镉黄、那波里黄、赭石、浓土黄、朱红、茜红、维罗纳绿、翡翠绿、翠绿、钴蓝、群青。当然,他使用颜料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其后的画中大量用象牙黑。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更选用的颜色种类较多,其中有五种黄色、六种红色、三种绿色、三种蓝色,另外还有黑色和白色。细分起来大致如下:黄色有:亮黄、那波里黄、铬黄、赭石、浓土黄;红色有:朱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绿色有:维罗纳绿、翠绿、土绿;蓝色有:钴蓝、群青、普蓝;黑色为桃黑。修拉则是运用类似科学家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在颜色的选择和排列上更有意思。他把颜色在调色板上排列成三行:第一行从左到右,分别是:镉黄、朱红、茜红、钴紫、群青、钻蓝、天蓝、宝石绿、一号二号(混合绿) 、淡镉黄;第二行从左到右,分别是:纯色与白色的混合色;第三行是纯白色。

  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延用的印象派大师的用色方法,一般在颜料的排列上都是由浅到深的排列银白、镉黄、那波里黄、赭石、浓土黄、朱红、茜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 翡翠绿、翠绿、维罗纳绿、土绿、钴蓝、群青、象牙黑。

  印象派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颜料的系统排列上,对我们当代美术最重要的色彩启示在于色彩的和谐运用上。首先是纯色的和谐上它通过保持各色颜色高纯度的情况下,在色彩并置的关系之中达到和谐。例如:凡高的《吊桥》这幅画中蓝色和橙色块的关系,在达到一定纯度的基础上。上右半的是蓝色,左下小半为橙色。两个色块在纯度对比上相呼应。这样的颜色排置打破了古典油画中避讳大量使用高纯度的言论做画的方法,却达到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其次是高调和谐。虽然纳比派是这种画法的典型代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凡高的作品《宏丽的小径》中前景和中景都为明度很高的色快,运用了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到红色的系列。再从蓝到绿到紫色的运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提倡学生在色彩的运用上用响亮的颜色描绘景物或人物。再次是主导色的和谐。它是在明度协调的基础上在强烈的对比中一种或一类色彩占主导地位。例如:雷若阿的《在台阶上》大片的背景和人物的脸及花篮小孩的头上的花圈都有主导色黄色。还有同性色的和谐,邻近色与同类色的和谐,无彩色和复色的缓冲和谐,光源色的和谐等等都对我们的教学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印象派在色彩的观察方法上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因为主观色彩最能体现个人的风格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在刚开始的风景写生过程中提倡的是把握客观色彩并正确的运用色彩但要求把握大的色彩倾斜这也和印象派画家如西斯莱在风景画中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大体上把握住事物的颜色也很符合初学油画的学生这一方法很适合在上户外风景写生当中,对着所画的景色在落笔之前,先观察比较,眯缝眼睛观察明暗变化,留心色彩对比,区别反光。而在创作的阶段就从理想阶段上升到了感性阶段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就如印象派画家不仅注重写生而且也不断的研究光对客观事物的影响也就产生了主观的色调,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就如高更、凡高的“色彩并重”的表现方法。对于印象派色彩给教学的启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对当代的各个种类的绘画如水彩、水粉、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的运用上都有不小帮助。

  2、印象派技法运用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

  在印象派的绘画技法中继承了先前的技法在他们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在众多技法中值得一提的是点画法。尽管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点画法就是印象派的一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点的方法在综合性画法中与线条和体面结合可产生丰富的对比,用不同形状和质地的油画笔又可产生不同的点状笔触,对表现某些物体的质感能起独特的作用。要求丰富在用笔方面,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和对比色并置,这就要求画家用色时采用小的不透明的笔触,而不是画一大片颜色或采用薄薄的平涂法。这些笔触要求尽可能在调色板上不加任何调色油调出来(因为这种短笔触不要求颜料具有流动性),并直接画到画布上去。其他的笔触逐渐往上加,有些是并列的,有些是重叠的。这种严肃的整体结构像用各种碎而拼凑起来的衣服一样,几乎完全除去了线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用笔的技巧上得到锻炼所以提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副画中,使画面不仅在颜色上丰富也在笔触上有变化。这也和印象派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笔触的变化丰富有共同之处。

  3、印象派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如果把中国的国画和印象派的绘画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后期的发展中,画家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国画艺术,他们看到了线的作用。因此在油画的表现艺术中以大版块的线条表现的画幅渐渐成为了后来的野兽派的主流。而在印象派绘画绚丽色彩的影响下,中国的国画大师们也在用色方面从以往的淡雅为主到现在的色彩相对的艳丽。

  三、结论

  在现在有人说印象派的东西已经“过时”。现在艺术家玩的是行为,架上绘画已经从展览厅中消失。但我觉得中国现今的教育方式虽然不是一种创新,但它是适合中国的现状的。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创作题材形式上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脱离宗教题材的束缚多描绘身边的人和事物。在色彩运用打破了固有色的说法在色彩上强调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运用的较多的是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在技法运用上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副画中。都是适合我国的美术教育的,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取其道而用之。印象派画家以其广阔艺术视野,在相互影响、借鉴、冲撞和激励之中赐予我们艺术历程甚至是艺术教育过程的反思。印象主义使自己的艺术更贴近于现实的真实,但是在形式表现上却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对光与色的追求引发了一套新原则模式的艺术创作。而新印象派的行为说明了艺术的真实性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就。后印象派的画家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充分展示着形式不一的表现潜力。这一些都对我们的教育起这指导性的作用。

修拉的艺术成就以及历史评价

1. 修拉: 法国画家。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生卒于巴黎,他早先是进了巴黎的一所素描学校,然后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了两年,在勃莱斯特志愿服役了一年。随后,他继续在卢浮宫研究古代希腊雕塑艺术和历代绘画大师的成就,从委罗纳斯、安格尔到德拉克洛瓦,还埋头攻读勃朗和谢弗勒尔的论述色彩的科学资料。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格,不免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为了充分发挥色调分割的效果,用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画法机械呆板,单纯追求形式。作品有《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修拉描绘的法国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等。他的继承者有*西涅克、克罗斯(H. E. Cross, 1856-1910)等。 2. 主要作品: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修拉代表作   《 安涅尔浴场》修拉对于点彩派的最初尝试   《欧兰菲林的运河》 修拉代表性风景画之一   《女模特儿》 点彩派不仅可以表现风景同样可以表现人物   《杂技团大汇演》 《马戏》 《舞蹈》 等。 3. 创造点彩派(Pointillism) 修拉在画面上将一些黑色块集中起来,而让一些空白的部位显出明显的形状。通过达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捕捉着光和色,将它们在黑色和白色中复活起来,创造出阴影有利于形体塑造,光亮充满神秘色彩,过渡的灰色显露强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谐的曲线在相互制约着、平衡着,各种形状浮现着、明确着发出光的异彩。   自西涅克邀请修拉参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后,他们便在画布上堆起与环境、阳光、颜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圆点来。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并使它们互相渗透到只有极小的差异程度,他们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进行点彩的办法。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从此以后,同时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SPAN></p>

写一篇有关{艺术设计史}的论文

东西方设计绘画美学异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绘画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在于“再现”中国绘画最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管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西方人致力于物象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的依据。东方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审美本质是尚形的,他们认为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给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东方:逻辑体系严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足不求颜色似”如山水画讲究意境,讲究“澄怀味道”,“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灵气往来,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上用大面积的空白,大块的墨线与墨块,多视域的构图处理,成为东方人理解到有相辅相成的艺术创造中的宇宙和谐实体。
西方人认为:“之所以世界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有各自都具有不同的数量关系。雕塑绘画等艺术的美在于‘数的和谐与比例'。一切造型艺术要依靠对数据恰如其分的把握”。如此自然最完美的比例节奏构成了重要依据.完美的古希腊雕塑来自理想中比列的和谐与完美,神庙建筑来自几何图形的和谐统一,艺术史成了这种和谐与人感知的理想契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