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最好是去图书馆解决 《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评论》都是较为全面的查索工具 网上资源也很丰富 可以通过google 或者是学校局域网的论文搜索查找 一般都有很多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几十年来中外各国已经有很多阐述了 应该不难查找 但要出心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祝你成功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
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
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1](P79)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
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
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而且海明威获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就是“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现代文体的影响”。这样一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
便成了关于文体学的一种理论了。在解释“冰山理论”时,人们更多地从海明威被称之为“电报体”的文体特
点来论证。于是,“电报体”同“冰山理论”就常常被混淆了。
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欧·贝茨对海明威的评价十分独到、准确,他认为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力
求砍去遮住读者视线的一切障碍,把并不代表大树本身的叶子砍去,给读者一个基本枝干的清爽的面目。这样
可以把作者、读者和描写对象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认为这种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2](P1
32)。笔者认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引起的文学革命,或者说是对小说创作最重要的贡献,不在于他的文
体风格,而在于他大胆地把原在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也就是“八分之七”部分。本文
主要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创作,来谈谈海明威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海明威隐藏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
文学作品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应该说,整个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发展史,
文学家们把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直是做为第一任务来完成。到了19世纪,作家
们更加关注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波澜。作家们经常用大段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感情,进行心理描写。可以说,
《红与黑》的主线就是于连在复辟王政时期心灵的挣扎过程;《复活》的核心也无非是表现聂赫留朵夫精神忏
悔的过程;《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一部克利斯朵夫灵魂发展的历程。应该说,这是文学的一个主调。而在
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看到,这一切被降到最低限度,甚至都被省略了。在海明威的创作中,经常包含着丰富
的潜台词,人物的感情,不论是兴奋、失望、悲痛、轻蔑等,从不用过分渲染,也几乎没有心理描写,给读者
以最大的感受空间。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不是作者告诉我们的,而是读者自我感受的。这正是海明威所提倡的
美学原则:“任何文学作品的作用都在于从读者身上唤起某种特定的情绪。”
海明威的作品,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唤起读者在这种环境下的“特定情绪”。所以,海
明威的小说往往只表现人物的活动过程,而不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感情,最重要的感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先生同妻子一同去非洲狩猎,雇用
了一个当地的白人猎人威尔逊一起打猎。在一次遭遇狮子时,麦康伯在危险时转身逃走,受到了妻子和威尔逊
的嘲笑,而且妻子在晚间公然地同威尔逊偷情,使麦康伯遭受了极大的污辱,他力图要证明自己“男子汉”的
力量。对于这个心理过程,作者并没有细致的心理描写,只是在三个人下一次狩猎活动中,使他的主人公突然
有了一种自信。
被打伤的野牛进入到林子里了(最危险的时刻)。“咱们现在能进去撵它吗?”麦康伯热切地问。威尔逊
用估量的眼光望着他。这不是个奇怪的家伙才有鬼哪,威尔逊想。昨天,他吓坏了;今天,他成了一个天不怕
地不怕的人……
他的妻子也发现了他的变化。“你变得勇敢得很,突然变得勇敢得很。”他妻子轻蔑地说,但是她的轻蔑
是没有把握的。麦康伯哈哈大笑,这是非常自然的衷心大笑。“你知道我变了。”他说,“我真的变了。”“
是不是迟了一点呢?”玛戈沉痛地说。因为过去多少年来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弄成
这个样子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迟。”麦康伯说。[3](P42)
作者在这里省略了麦康伯的内心经受的巨大煎熬以及整个的挣扎过程,但每一个读者,却在他妻子同威尔
逊发生奸情之后,同他一起经受了煎熬和挣扎。直到麦康伯哈哈大笑——非常自然而由衷的大笑,读者才能畅
快地长舒一口气。整个过程,作者没有写,但读者却真切地感受到了。
再看海明威30年代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也是作者本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美国作家哈
里在自己非常富有的妻子的陪同下来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一带狩猎,因为不小心受伤被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他们在等待救援的飞机。整篇小说主要是表现哈里的回忆和内心感受,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虚实结合。作品
结束前表现哈里的意识在飞翔,向着乞力马扎罗山上飞翔。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哈里是生是死,作者没有实
写,也没有交待,只是表现哈里的妻子的感受:
……接着鬣狗的大声嚎叫把她吵醒了,一时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她很害怕。接着她拿起手电照着另一
张帆布床,哈里睡着以后,他们把床抬进来了。在蚊帐的木条下,他的身躯隐约可见,但是他似乎把那条腿伸
出来了,她不忍再看这副景象。
“莫洛,”她喊道,“莫洛!莫洛!”
接着她说:“哈里,哈里!”接着她提高了嗓子,“哈里!请你醒醒,啊,哈里!”
没有回答,也听不见他的呼吸声。
帐篷外,鬣狗还在发出那种奇怪的叫声,她就是给那叫声惊醒的。但是因为她的心在怦怦地跳着,她听不
见鬣狗的嚎叫声了。
其实,海明威就是要通过哈里妻子的反应暗示哈里已经死了。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一幅生离死别的人间
惨剧,甚至我们连哈里妻子的悲伤也没有看到。这正是海明威一贯提倡的,作者省略了读者所能感知的东西。
我们知道,这一对夫妻千里迢迢来到非洲,来时俩人健康快乐,而此时却只剩下哈里的妻子一个人在非洲原野
,那么她的的悲伤,她的痛苦应是读者不言而喻的。但作品中,关于哈利妻子的内心感情没有丝毫的描写,那
么读者感受不到吗?哈利妻子怦怦的心跳声淹没了鬣狗的嚎叫声,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人物情绪的感知,也就
是“唤起了读者特定的情绪”。这样,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和再创作的余地,甚至是许多的遗憾,但
这也正是海明威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海明威隐藏了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
作为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既有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有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
对现实的曲折反映。所以,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不仅仅隐藏了人物的丰富的感情世界,而且还隐藏了复杂的主
题思想。
海明威的小说有一些主题易于把握,如上面说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
活》,还有像《印地安人营地》、《没有被斗败的人》等,主题相对鲜明;还有一类主题隐蔽,较难把握,如
《雨中的猫》、《世上的光》、《白象似的群山》等,后一类作品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海明威倡导的“冰山原则
”。
《雨中的猫》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旅馆里,同旅馆主人、侍女之间发生的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
事。只是通过一只猫,才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夫妻俩在旅馆里百无聊赖,丈夫看着书,太太向窗外
眺望,她看到雨中的窗下有一只猫,就想给捉进来,但没捉到,还遭到旅馆侍女的嘲笑。回房间后,开始同丈
夫絮絮叨叨,想要这要那,而丈夫也终于不耐烦了。最后,旅馆老板叫侍女把猫送来了。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人物也是非典型化的,其主题按照传统的典型化理解是无法理解的。我们的的确
确无法从小说中看到一个鲜明的主题。海明威创作的独到之处就是把本应该由作者表现的思想和交待的内容,
省略下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粗粗看去,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只是感到是一些无聊的人们,做了一些非常无
聊的事,发生了一些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从小说所反映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
洲——来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再同海明威这个时期的主要的思想情绪相结合,我们就能体会到作品中还是在
表现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主题:迷惘的思想情绪。
我们注意到,一向惜墨如金的海明威,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小说里却用几百字进行环境描写: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
。他们的房间就在面海的二楼。房间还面对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天气好的时
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
种鲜艳的色彩。意大利人老远赶来望着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用青铜铸成的,在雨里闪闪发光。天正下着雨。
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停在纪念碑旁边的广场上的汽
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这段描写,似乎同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但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环境。这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是理解小
说的一把钥匙。小说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我们从公园里用青铜铸的纪念碑,以及老远赶来看战争
纪念碑的意大利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战争过后特定的氛围。
而小说中,我们看到旅馆里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住在面向美丽的大海的房间里,从房间里不仅可以
看到大海,还可以看到公园以及公园里长势很好的大棕榈树,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让艺术家也喜欢的优美风景
和鲜艳的色彩。在这一段的环境描写中,作者提供给读者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但是,真的就让人们
这样轻松愉快吗?我们回到人类社会中,我们感受的却是另一番景像:他们打房间里“进进出出”,一路上碰
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这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在人海中的孤独。
就是在这种孤独的气氛中,我们进入到了小说之中。我们看到的所有人,都是处在一种无聊情绪中。站在
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广场的侍者,在窗前看着雨中的猫的太太,躺在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着书的丈夫,有
一张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的旅馆主人,随时可能绷紧脸的侍女。这一系列人物之间互不相干。作品通过太太去
捉雨中的猫这一事件,把几个人联系起来。但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之间,表面看来通过捉猫似乎有一种交
往,但其实相互之间都有一种隔阂,根本无法交流。
丈夫听说太太要去捉猫,先是表示可以替她去,客气一下就又躺在“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他的书了
。旅馆主人,从“太太喜欢他”来看,他似乎还好,但他那张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上,永远是“听到任何怨言
时那种非常认真的态度”,结果还都是一种职业的虚假。侍女一开始是面呈笑容,关心太太别被雨水淋湿。当
她听到太太要去捉雨中的猫,感到非常好笑,继而就绷紧了脸。其实,太太并不一定非要一只猫,只是在这无
聊中做一点什么事罢了。但无人理解她,她只会在这一举动中,感到自己的无聊与尴尬。无奈中,她开始絮絮
叨叨,最终引起了丈夫的不满,让她“住口,找点东西来看吧”。
这部小说表现的背景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而此时的海明威对美国和欧洲青年的思想情绪有一个
基本的认识,即“迷惘”情绪。战争初期,他们听信了什么“神圣”、“光荣”等宣传,带着青年人的激情和
梦想,投入到战争当中。但是,战争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充满血腥的杀戮,他们的美好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这些青年普遍认识到了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被骗了,人生理想、伦理道德都破灭了,他们对战争厌倦,普遍出现
了“迷惘”的情绪。这种“迷惘”不是因为痛恨战争而成为自觉的反战主义者,而是苦闷、无聊、空虚,不知
所措。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他的最基本的情绪,并不反对战争,但“我已经与此无关”了,战争
中人们的勇敢、镇定、明智,“但现在不再是我的事了”。
《雨中的猫》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情绪,人们都处于一种冷漠中,什么事都与我无关,身边发生什么
都不再是我的事。作品中太太想得到那只雨中的猫,其实是作品中唯一对生活寄予了希望的人。但是,正是因
为她的希望,才使得她在迷惘的人群中,在冷漠的环境中有点格格不入。其他人都在冷漠地观察她不合拍的行
为,使她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是他的丈夫,对她想得到那只雨中的猫,看来并不反对,从最初他要去替
太太抓猫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但问题是,捉猫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在与此无关”,太太愿意去
捉,捉到捉不到,那是她的事,重要的是不要打扰我。所以当太太絮絮叨叨打扰了他时,他会喝令太太“住口
”。
小说在淡淡的故事中,使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造成的极大伤害,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隐藏在水下
八分之七的深厚内涵。
在海明威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也常常有对主题的隐藏。如上面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就很好地体
现了“冰山原则”。小说讲述一对男女恋人在车站酒巴等火车时,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最初从他们的对话中
,我们看到这一对男女青年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甚至是很友好。姑娘说要喝啤酒,男人马上吩咐要两大杯;
姑娘想尝尝掺了水的茴香酒,男人马上让酒保照办。在之后的对话中,我们似乎感到了男女的分歧:女人总是
眺望远方,看到远处的群山像一群白象;而男人更关心的是让女人去手术。这种分歧只是在平平淡淡中发生的
,好象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冲突。但是,当我们认真研究了男女隐藏了的思想感情和作者隐藏了的主题之后
,就会发现这种冲突不仅不是一般意义的矛盾,简直就是人物间心灵的碰撞。女人眺望远处的群山,其实是心
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一再向男人提到白象似的群山,但男人只关心尽快把女人肚里的孩子打掉,不想为这
个未来到世上的孩子担责任。最终女人终于明白了,“我们本来可以尽情地欣赏这一切”,“我们本来可以舒
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但是“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最后,女人也醒悟了,“‘我觉得好极了
,’她说:‘我又没有什么毛病罗。我觉得好极了。’”读者这个时候才真正地感受到了被作者所省略的主题
,揭示战后青年对人生万念俱灰,采取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最初是在男青年的身上体现出来
的,但随着女青年的“醒悟”,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已经被扩散了,同时主题也进一步深化。
我们只有探明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中“水下的八分之七”,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冰山原则”,而不仅仅
是把这种认识停留在对写作形式的分析上。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作者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聂赫留道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作家写到卡秋莎时,流露出那么真挚的同情和爱。少女时代,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天真无邪,但幼稚无知,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设想着美丽的世界,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回音。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从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认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
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语)。在形象体系中她与聂赫留道夫相辅相成,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复活节之夜聂赫留道夫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端,那么,凄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是她沦落的内因。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因此,他们后来的精神复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聂赫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恢复爱的途径。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使社会的主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C.I.Elliott
(Consultant,Minoil Exploration,PO Box 325,Wandin,3139.Australia)
I.Campbell
(Consultant,Continental Resources,197 Canterbury Rd,Canterbury,3126.Australia)
E.B.Joyce C.J.Wilso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Melbourne,Parkville,3052.Australia)
摘要 澳大利亚大陆被一套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网所切割,它们与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貌的岩石圈表象有关。一系列有规律分布的线性构造集中带成为大陆尺度的走廊,但也可分解为单个的线性片段。这种分段过程可从大陆尺度到露头尺度。
西北澳的G3和G5重力走廊是古线性构造经受了从古元古代到全新世多次复活的例子。G5与元古宙Halls Creek活动带及其侧旁的Fitzmaurice活动带相一致。G5走廊可向海外延至Arafura盆地,影响到这种沉积系的构造—沉积史。G3与西北澳元古宙King Leopolol活动带一致,并可被追索到3000km以外的东海岸。
澳大利亚的主要矿物和油气资源优先分布于大陆尺度线性构造的交叉处。线性构造反映了基底的结构,并成为岩石圈内流体的流动通道。线性构造交叉处在地质构造上是有利地段,在合适的地球化学条件下成为油气和矿化流体运移、沉淀和成矿场所。
关键词 线性构造 基底构造 复活 澳大利亚 金伯利
1 引言和研究史
澳大利亚大陆上的大型线性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首先被地质前辈E.S.Hills所认识[7]。他认为,澳大利亚的基底结构与一套大陆尺度的地貌构造上的线性构造网络密切相关。他把这种线性构造称为地壳内的“屈服带”(zones of yielding),并认为它们起着含矿流体的有利通道的作用。他的地貌构造工作主要是利用澳大利亚“Great Relief Model”,这是澳大利亚政府1942年委托Hills为防卫而做的一个澳大利亚地形比例模型。Hills发现,主要矿床趋于优选地沿区域线性构造分布,特别是线性构造的交叉处。
O'Driscoll[16]通过对线性构造的详细调查,深化了Hills的工作,O'Driscoll在这方面的著作可追溯到1960年,他明确证实了线性构造与矿产的关系。他的以线性构造为基础的构造模式是1975年Roxby Downs的奥林匹克坝Cu-Au-U矿发现的基础[19,15]。图1是一幅澳大利亚的扩散的布格重力影像,由O'Driscoll通过在洗相过程中摆动底片而获得的。这产生了与现代计算机成像相似的模糊效应;而很好地显示出了几条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他常把这种构造叫“走廊”,因为线性构造呈具两条平行边界的带出现。
Campbell[1]指出了沿着南澳的北北西向Port Campbell-Netherby Trough线性构造和东澳中部Cooper-Eromanga盆地[2,14]。线性构造与油气的空间关系。北美地质学家,如Norman[11]和Foster[6]证明了线性构造可用来解释与潜在的和已证实的油气藏有关的基底构造。本文是作者对西北澳线性构造调查的博士论文的部分成果。
图1 澳大利亚扩散的布格重力图(据O'Driscoll,1980)
示影响西北澳的几组主要的重力线性构造,沿其走向低角度观看时清晰可辨
2 澳大利亚线性构造格局
澳大利亚大陆被一套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网络所切割,它们最早形成于古元古代,并经历了多次复活事件。O'Driscoll公布了10个大的重力走廊[13],每个都长达百到千公里,并认为是连续的带。另一方面,Hills趋向于认为区域线性构造是分段的,他尝试把各段联合起来以分辨其在大范围内的排列性质。作者的研究表明,大陆尺度的走廊是线性构造分布的集中带(图2),虽然在大陆尺度上显示为走廊,但可分成许多单个的线性段。这种分段性可从大陆尺度到露头尺度,是线性构造尺度不变性的体现[8],产生“线中有线”的效应。据许多资料汇集的545条大型线性构造的走向玫瑰花图[3,4]显示出,其优选方向为NWW—NW和NNE—NE的两组正交系,以及一个S-N向的次要方向。西北澳的NNE向Halls Creek活动带(HCMZ)和NWW向King Leopold活动带(KLMZ)就是这种情况。它们成一个正交系,并经历了从古元古代到全新世的复杂的活动史[18]。
图2 几条沿大陆尺度重力走廊集中排列的线性构造
走廊是重力、磁和地形线性排列的集中带,显示连续延展达数千公里
3 大陆尺度线性构造的长寿性和复活性实测
O'Driscoll[15]的扩散重力影像上清晰可见G3与G5走廊(图1)。在西北澳,这些线性构造与前寒武和显生宙的深源边界和主要构造单元相符(图3)。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些大型线性构造早在元古宙已活动,并经复活而影响到显生宙的构造—沉积史,有时甚至影响到现代。
3.1 G3走廊
NWW向的G3走廊是一条大陆尺度的NWW向线性构造集中带。O'Driscoll[15]和El-liott[3~5]解释出其从西北澳一直延伸到东海岸悉尼附近(图1)。在西北澳,这一走廊与KLMZ吻合(图3),这是一条复活的活动带,其裂谷作用、走滑作用、逆冲作用和岩浆活动持续达1800Ma以上[18]。在其复活的历史中,G3曾作为沿澳大利亚大陆西北缘的冈瓦纳晚古生代—中生代裂谷的一个转换带[18]。二叠—三叠纪断层的展布表明,这一时期的断层作用是成吕德氏系的右行剪切(图4)。断层作用明显集中于重力所解释的G3走廊内。
图3 西北澳的区域构造要素
示主要构造走向与重力解释的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的一致性
图4 Canning盆地北部二叠—三叠纪断层作用的略图
它们集中于G3重力走廊南缘,其SN走向的断层显示了沿NWW的G3的右行剪切
图5 Arafura盆地构造略图(据McLennen等,1990修改)
NE向Malita地堑向G5的西缘尖灭,而转为NNE向的Calder地堑
3.2 G5走廊
G5走廊是一条重要的重力不连续带,成NNE带穿过西北澳和北澳(图1)。这一走廊与HCMZ及其旁侧构造Fitzmaurice活动带(FMZ)相一致(图3),两者均为多次复活的古基底活动带[17,18]。Bonaparte盆地的东部线性边界与G5走廊的东缘相近。更向北直到海岸外的Arafura盆地,G5走廊可在航磁图上分辨出成双边的基底不连续带[3,4]。其西界与Arafura盆地边缘的Lyndoch Bank断层带相一致(图5),这是一个具复活史的前寒武纪断层带[10]。200m等深线的错开说明了基底断裂对近代的影响。用海洋卫星影像和区域构造资料,可以分辨出横过澳大利亚板块的NNE基底断裂的影响,可能直达印尼的伊利安查亚[5]。
4 经济含义
在有利的地球化学条件下,大量的矿物和油气趋向于沿线性构造的边界集中分布,特别在交叉处有较多的发现。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型矿床和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的联合图(图6)上,显示了矿床与线性构造交叉处的密切的空间关系。主要的澳大利亚油田也显示了类似的分布,优选地位于交叉处(图7)。
在西北澳,主要的矿床和油气田也与区域线性构造交叉处相符(图8)。NS1线性构造是在陆上用卫星影像解释出来的,到海中它沿Vulcan地堑中的南北向航磁线性构造延伸[12]。NS1与NW向的G11[3,4]的交叉处为Jabiru、Challis、Puffin和Montara油田。在陆上,NS1与G3的交叉处有Canning盆地油田和Ellendale及Noonkanbah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Cadjebut和Blendevale的密西西比型Pb-Zn矿床位于G3与G5的交叉处,世界级的Argyle金刚石矿位于G5、G11与G12的交叉处。
图6 主要矿床与大陆线性构造空间相关的示意图
AG—Argyle金刚石矿;B—Bendigo Au矿;BH—Boken Hill Ag-Pb-Zn矿;C—Cobar Cu-Au矿;CJ—Cadjebut Pb-Zn矿;CH—Coronation Hill Au矿;G—Groote Eylandt Mn矿;K—Kalgoorlie Au/Kambal-da Ni矿;MI—Mt Isa Pb-Zn矿;O—Olympic Dam Cu-Au-U矿;T—Telfer Au矿
图7 主要油田与大陆线性构造空间相关的示意图
B—Bass Strait;C—Canning盆地;E—Cooper-Eromanga;N—西北陆棚;P—Petrel/Tern;SR—Scott Reef;ST—Sunrise/Troubadour;T—Timor海
图8 西北澳的大型矿床和油气田与大陆线性构造交叉处相关的示意图
AG—Argyle金刚石矿;B—Blina油田;C—Challis油田;CJ—Cadjebut Pb-Zn矿;E—Ellendale金刚石矿;J—Jabiru油田;N—Noonkanbah金刚石矿;SH—Sorby Hills Pb-Zn矿
在较小的尺度上,金伯利高原东南的Halls Creek区的主要矿床(G3/G5交叉处),空间上与据卫星影像线性分析得出的区域性构造走廊一致[3,4]。从卫星资料分辨出的交叉区域构造走廊,HCl、HC2和HC3,是优选线性排列的带。在野外,NE向HC1走廊与NNE向HCMZ(G5)成低角度相交,由一套平行断层、水系、NE向山脉和早元古花岗岩集中带所显示;说明了其长寿性。HC2和HC3的交叉不太确切,如果不用卫星影像则很易忽视。它们在野外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断层。两个最大的矿床,Koongie Park Pb-Zn-Cu矿和Sally Malay Ni-Cu矿[9],就发观于区域线性构造交叉处。
5 结论
有序排列的线性构造集中带被称为大陆尺度的走廊,在许多情况下成连续带切过整个国家。许多这种走廊的古老性由其在古元古代的表象所证实;它们的长寿性由其在漫长时期内的复活所体现。研究表明,这些大陆尺度的线性构造是构造、岩浆和沉积活动的集中带,控制了沿走廊的区域构造和沉积史,如G3和G5。盆地边界的优选排列说明断层活动集中沿着或平行于作为区域深源枢纽带的线性构造。线性构造和矿床及油气田间的空间相关性可在所有尺度中体现,从大陆尺度到局部的尺度。据线性构造理论对奥林匹克坝Cu-Au-U矿的发现,表明这一技术对找矿预测的巨大潜力。在各级尺度上,在有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下,矿床趋向于与线性构造,特别是其交叉处,密切相关。
线性构造作为能量释放带(如岩浆活动、断层作用等等,以及流体流动带),其交叉处有利于矿物资源的形成和聚集。这可能是由于交叉处是长期的构造活动带。因而,它们是破裂孔隙度增大带,成为深壳和地幔流体的通道,以及不同化学组分的流体的潜在的混合带。在油气探查中,线性构造交叉处将是破裂孔隙度增大处(迁移通道),是剥蚀和沉积的活跃处(含油建造),是高热流处(成熟)和构造活动带(圈闭的形成)。
(宋媛译,宋鸿林校)
参考文献
[1]I.B.Campbell.The Port Campbell-Netherby Trough structural corridor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In:LeMaitre(Ed.).Pathways in Geology:Essays in honour of Edwin Sherbon Hills.Hills Memorial Volume Committee,1989,280~303.
[2]I.B.Campbell,and E.S.T.O'Driscoll.Lineament-hydrocarbon associations in the Cooper and Eromanga Basins.In:O'Neil,B.J.,(Ed.).The Cooper and Eromanga Basins Symposium,1989,295~313.
[3]C.I.Elliott.Australian lineament tectonics with an emphasis on northwestern Australia.Ph.D.Thesis.University of Melbourne(Unpubl.),1994a,264.
[4]C.I.Elliott.Lineament tectonics:An approach to basi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In Purcell,P.and R.,Sedimentary Basins of Western Australia(Conference Proceedings).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Australia,1994b,77~90.
[5]C.I.Elliott.A new investigation of some Australian gravity lineaments.Bulletin Geological Society Malaysia,1994c,33,357~368.
[6]N.H.Foster.Geomorphic exploration used in the discovery of Trap Spring oilfield,Railroad Valley,Nye County,Nevada.American Association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Abstract),1978,62(5),884.
[7]E.S.Hills.A contribution to the morphotectonics of Australia.Benchmark paper reprintd.In:LeMaitre(Ed.).Path-ways in Geology:Essays in honour of Edwin Sherbon Hills.Hills Memorial Volume Committee,1956,230~246.
[8]B.Hobbs.Interfacing structural geology,ore reserves and rock mechanics in the mine environment,Extended abstract.Proceedings of the structural geology in mining and exploration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Geology Department,1991,25,140~141.
[9]R.J.Marston,D.F.Blight,and R.J.Morrison.Mineral deposits of Western Australia,1∶2,500,000 map.G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ustralia,1981.
[10]J.M.McLennen,J.S.Rasidi,R.L.Holmes,and G.C.Smith.The geology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western Arafura Sea.Journal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1990,32(3),272~285.
[11]J.W.Norman.Photogeological fracture trace analysis as a subsurface exploration technique.Transactions Mining and Metallurgy,1976(B),85,52~61.
[12]G.W.O'Brien.Some ideas on the rifting history of the Timor Sea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deep crustal seismic and other data.PESA Journal,1993,21,95~115.
[13]E.S.T.O'Driscoll.The double helix in global tectonics.Tectonophysics,1980,63,397~417.
[14]E.S.T.O'Driscoll.Deep tectonic foundatins of the Eromanga Basin.APEA Journal,1983,23(1),5~17.
[15]E.S.T.O'Driscoll.The application of lineament tectonics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Olympic dam Cu-Au-U deposit at Roxby Downs,South Australia.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1985,3(1),43~57.
[16]E.S.T.O'Driscoll.Lineament tectonics of Australian ore deposits.In:Hughes(Ed.).Geology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of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Aus.I.M.M.,1990,33~41.
[17]K.A.Plumb.Halls Creek province and the Granites——Tanami inlier—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ization.In:Hughes(Ed.).Geology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of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Aus.I.M.M.,1990,681~687.
[18]S.H.White and M.D.Muir.Multiple reactivation of coupled orthogonal fault systems:An example from the Kimberley region in northwestern Australia.Geology,1989,17,618~621.
[19]R.Woodall.Empiricism and concept in successful mineral explorat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1994,41(1),1~10.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