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牙科学位论文

2023-03-01 23: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牙科学位论文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CBCT研究
2、口腔锥形束CT对下颌牙种植位点线性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
3、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4、无牙颌种植修复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初步分析
5、产前暴露于纳米氧化锌对大鼠子代脑发育及成年期行为学特性的影响
6、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
7、电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大鼠TNF-α、IL-1β影响的研究
8、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
9、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
10、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11、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12、正畸治疗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13、成人正颌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14、不同牙面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15、自锁托槽矫治器与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排齐牙列的对比研究
16、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
17、锥形束CT对下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8、F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质量研究
19、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20、口腔医学本科毕业考核中多站式考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2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光滑念珠菌力学性质的影响
22、乳牙根中1/3折保守治疗的应用研究
23、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在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24、整合牙颌模型三维重构及其应用研究
25、江西省口腔医疗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26、玻璃纤维桩不同粘接方法粘接强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7、牙与固定修复体的动力学研究--振动分析和疲劳测试
28、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9、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组织工程研究
30、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31、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初步研究
32、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基础研究
33、等离子浸没注入和多弧离子镀对纯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
34、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35、自制铸钛包埋材料铸造工艺与铸钛修复体铸造精度的研究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36、口腔修复学教学及临床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建立
37、应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全口义齿钛基托的实验研究
38、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抗龋性能研究
39、髁突在咬合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效应
40、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有限元分析
41、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42、三种不同合金在人工唾液中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43、具有特色的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4、第三代二膦酸盐(伊班膦酸钠)对正畸源性根吸收的作用研究
45、观察TT/TTB比色训练系统对口腔医学生比色准确率的影响
46、军队老干部口腔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47、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48、人工牙的三维重建及其交互实现
49、应用不同类型附着体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系统评价
50、牙釉质酸蚀技术在正畸临床中应用的系统评价
51、口腔医学数字影像处理及辅助诊疗系统
52、富血小板血浆(PRP)常温保存理化指标及PDGF-AB、TGF-β1含量变化的研究
53、长沙市开福区2~4岁儿童龋病流行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54、RP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55、添加纳米二氧化钛对硅橡胶抗菌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56、齿科钛金属的激光焊接性及接头应力有限元模拟
57、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窝沟封闭预处理技术评价
58、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生理特征的初步研究
59、邢台市大学生口腔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60、基于虚拟环境的口腔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61、“第四届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翻译实践报告
62、针对期刊的多类型信息计量指标实证研究
63、基于患者满意度的牙齿漂白方案的比较研究
64、改性纳米氧化铈对义齿树脂基托机械性能的影响
65、ICON评价新疆口腔医学生正畸需要量及难度
66、Raypex5根尖定位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临床评价
67、医学专科院校新生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68、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短期保存的可行性及DNA酶Ⅰ预处理降低静脉注射风险性研究
69、商业口腔医疗保险需求调查分析与儿童牙科保险方案设计
70、我国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需求调查评估与发展策略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71、人根尖乳头干细胞与牙髓干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72、城、乡患错(牙合)畸形初中生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影响的分析研究
73、比较不同附着体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
74、椎束CT测量颌骨密度及评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
75、等离子渗氮/氮化钛镀膜对纯钛铸件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76、基于TOP-HAT算法口腔医学图像的数据处理
77、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
78、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牙科用纯钛及钴铬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79、下颌前磨牙桩核冠的有限元分析
80、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同骨面型垂直向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
81、基于DICOM的口腔医学影像存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82、牙体组织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83、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84、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
85、牙合垫治疗对深覆牙合的TMD患者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86、颞下颌关节盘穿孔外科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病例报告
87、图像融合技术建立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
88、人下颌第一磨牙牙冠-牙周膜三维精细形态的初步研究
89、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90、应用Q方法探究成人正畸患者的矫治动机
91、All-on-4种植体位置分布对周围骨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92、模拟重度四环素牙瓷贴面修复的色彩管理
93、基于CBCT高效建立个性化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初步研究
94、三种矢状骨面型青少年在快速生长期上气道头影测量研究
95、开窗术和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系统评价
96、近β钛合金TLM双层辉光离子渗氮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
97、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联合修复义齿的系统评价
98、我军陆军师口腔保健现状典型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99、IPSe
100、TNF-α对SCAP与PDLSCs体外增殖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101、乌鲁木齐市613例维吾尔族患者牙齿磨耗程度的调查研究
102、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性研究
103、牙髓干细胞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修复作用的研究
104、套筒冠义齿修复孤立基牙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105、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及汉族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06、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107、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08、锥形束CT结合冲击式气动手机在微创拔除上颌前部埋伏牙中的应用
109、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咬合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
110、双侧单磨牙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厚度及软骨中PCNA、OCN、BMP-2表达的影响
111、关中地区汉族人群恒牙形态学研究
112、单端固定桥修复下颌游离端缺牙的光弹性分析
113、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纯钛基底冠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114、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镍铬合金基底冠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115、口腔测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116、新型口腔领域专用激光烧结成型蜡初步研究
117、我国1950-2005年龋病研究文献分析
118、苏木、滇重楼、丁香对牙菌斑生物膜影响的体外研究
119、汉族人群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学研究
120、玻璃纤维桩长度和纤维含量对牙体抗折强度的影响
121、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122、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12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口腔医疗机构及人力资源现况调查
124、颅底结构特征与矢状向错(牙合)的相关研究
125、口腔卫生士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研究
126、偏侧咀嚼患者的下颌运动特性分析
127、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128、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
129、个体化舌侧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130、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31、纳米银颗粒和PLGA共涂层的不锈钢合金在抗菌和骨诱导方面的作用研究
132、精神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联研究
133、义齿模型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
134、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
135、大气压常温等离子体射流源及其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36、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对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研究
137、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的系统评价
(来源:学术堂)

口腔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口腔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由于口腔医学研究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异较大,使得其教育具有特殊性。本文首次根据研究生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将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即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专科型,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科研型。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

牙齿的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口腔医学教育。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A. W. L indsay)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立牙科系,当时全国只有600名专业培训过的牙医[1]。目前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是不断深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口腔医学教学重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2]为了将口腔医学临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区分开,2000年出台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口腔医学硕士和博士分为口腔基础医学学位(学术型),口腔临床医学学位(专业型)两个亚类[3]。但即使这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对于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对于专业型学生,未来有的渴望成为口腔全科医生,毕业后进入民营医院从事全科医生或者自主创业开牙科诊所,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成为口腔专科医生,磨砺自身的专科技艺,在专科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亚专业。由于口腔专业是临床操作性极强的一门专业,即使是学术型学生,未来真正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虽然愿意继续读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数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或专门从事科研工作,而毕业生工作岗位即被要求具有独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诊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临床技能。因此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锤炼其综合素质,使每个研究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从容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分型

根据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1)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全科医生工作;(2)专业学位专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专科医生工作;(3)学术学位科研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根据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适应未来的发展。

通过加强导师之间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规范临床培训标准、完善临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讨论制度、强化科研训练和教学训练、创新合作学习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明确学生想法,细分类型

实际上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前对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别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做出选择。因此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攻读研究生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而细分类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改变,因而第二学期进行的第二次调查问卷,对明确其分型更为重要。

(二)针对分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1扎实理论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是高级的专门口腔医学人才、优秀的口腔临床医师,使之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无论哪一类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必须有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理论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应较本科生课程大幅加深,形式亦应不同,主要是大量阅读、课堂讨论及考试。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再学习,让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方向。

2针对不同分型学生,个性化培养

(1)专业学位全科型。对于这些未来想成为口腔全科医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对口腔各科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专业型研究生以轮科的形式进行其他科室的学习,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将各科室导师的此型学生集中在一起,导师之间沟通对这些学生共同培养。一般在收集病史、体征后,学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各科的参与。这样不但促进相互取长补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务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式。

(2)专业学位专科型。口腔医学是以独立的临床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临床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口腔科门诊工作的开展,专业学位专科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口腔临床医生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口腔临床专科医师。贯通学科精要,专精所在专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证4天的临床实践时间,科室有严格的监查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各学生从收集病史到全面检查以及制定各种治疗计划,指导研究生对每个患者的诊断处理,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打分和写评语。每周有一次病例报告,研究生需要用电脑或幻灯、模型等完整地报告自己的病例。毕业时,研究生要对患者的管理与记录的全部病例等简要资料汇编装订成册。最终目的是要求他们能针对某个疾病、某个病症,与其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自如[5]。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应以临床课题研究为主,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3)学术学位科研型。要求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尽早地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应的研究领域。应指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选的文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做文献抄读。学生应大量阅读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交课题组开会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本。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每学期末由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学习和工作进行鉴定和总结评价[6]。

(4)学术学位临床型。对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题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指派,难度相对较低,尽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掌握研究相关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素养,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临床技能操作,专有所长。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来三甲级医院的中坚力量,要求他们应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工作能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成为临床、科研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综合素质

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口腔医学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应具有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具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从事社会工作、进行人际交流和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并定期举办人文讲座和心理讲座,确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提高其竞争和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总之,口腔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作为高层次、高质量的口腔医师,其临床能力应是知识内容、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接受与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高素质的口腔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综合水品,在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上齐头并进。

2016考研:口腔医学硕士解析?

*专业介绍
为了完善我国口腔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口腔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口腔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口腔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口腔临床医师的要求,特此设置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StomatologicalMedicine,S.M.M)。
*院校排名
口腔医学考研院校排名,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报考条件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心健康,愿献身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口腔医学事业。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科学、口腔正畸学等,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合格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口腔临床医学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4、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考试大纲及命题要求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
(一)绪论
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内容
2.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牙体解剖学
1.恒牙外形特点
2.恒牙内层解剖特点
3.乳牙外形特点
4.乳牙内层解剖特点
5.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三)牙咬合与颌位
1.牙列形态特点
2.咬合形态特点
3.颌位的概念
4.三个基本颌位的定义、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四)下颌运动
1.开闭口运动
2.侧向咬合运动
3.前伸与后退运动
4.下颌边缘运动
(五)咀嚼功能
1.咀嚼过程分期与咀嚼周期
2.咀嚼运动与牙合运循环
3.咀嚼中的咬合关系
4.咀嚼中的肌功能活动
5.牙合力与咀嚼效率
(六)骨学
1.上颌骨、下颌骨,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2.蝶骨、腭骨、颞骨,结构特点及意义
(七)肌学
1.表情肌、咀嚼肌,起止、功能、神经支配
2.颈部肌肉分层、筋膜间隙
(八)关节
颞下颌关节组成、运动、韧带及其意义
(九)脉管学
1.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走行、分支及特点
2.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颈内静脉的位置、收集、交通
3.胸导管颈段走行特点及收集
4.颈内、颈外动脉的交通及其左右的吻合
5.颅内、外静脉交通
6.头颈淋巴结群位置、收集
(十)唾液腺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位置特点
(十一)神经
1.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纤维成份及其来源、分布
2.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的纤维成份及其来源、分布
3.颈丛组成、分支、分布
4.头颈部植物神经来源、分布
(十二)头部局解
1.唇、舌、颊的组成及其动脉、静脉、特点
2.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通连
3.腮腺咀嚼肌区、面侧深区、解剖特点。
(十三)颈部局解
1.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颈根部应用解剖
2.颈段气管、颈后三角局部解剖
3.颅顶及颅底内面解剖特点
二、口腔组织病理学
(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1.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2.面部的发育
3.腭的发育
4.舌的发育
5.颌骨的发育
(二)牙的发育
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2.牙体组织的形成
(三)牙体组织
1.釉质
2.牙本质
3.牙髓
4.牙骨质
(四)牙周组织
1.牙龈
2.牙周膜
3.牙槽骨
(五)口腔黏膜
1.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2.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六)涎腺
1.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2.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七)牙结构异常
(八)龋病
1.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2.龋病的组织病理学
(九)牙髓病
1.牙髓炎
2.牙髓变性和坏死
3.牙体吸收
(十)根尖周炎
1.急性根尖周炎
2.慢性根尖周炎
(十一)牙周组织病
1.牙龈病
2.牙周炎
3.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
(十二)口腔黏膜病
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2.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病理变化
(十三)颌骨疾病
1.常见的颌骨非肿瘤性疾病
2.常见的颌骨非牙源性肿瘤
(十四)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与涎腺肿瘤
1.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2.涎腺肿瘤
(十五)口腔颌面部囊肿
1.牙源性囊肿
2.非牙源性囊肿
3.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
(十六)牙源性肿瘤
1.良性牙源性肿瘤
2.恶性牙源性肿瘤
三、口腔内科学
口腔内科学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
牙体牙髓病学
(一)龋病
1.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1)牙菌斑的结构及组成
(2)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有关因素
2.龋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3.龋病治疗
(1)窝洞制备的基本原则
(2)深龋的治疗
(3)并发症及其处理
(二)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1.牙结构异常
2.牙形态异常
3.牙慢性损伤
4.牙本质过敏症
(三)牙髓和根尖周病
1.牙髓、根尖周组织生理特点
2.牙髓、根尖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牙髓、根尖周病的分类
4.牙髓、根尖周病临床表现和诊断
5.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
(1)活髓的保存治疗
(2)感染牙髓的治疗方法
6.根管治疗术
(1)髓腔应用解剖
(2)根管治疗术的主要步骤及其原则
(3)并发症及处理
牙周病学
(一)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基础
1.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2.牙周组织的结构和代谢特征
(二)牙周病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1.牙菌斑的概念及致病机制
2.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全身易感因素
(三)牙周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牙周炎伴发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五)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关系
(六)牙周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计划的拟定
(七)牙周基础治疗内容和方法
(八)牙周病药物治疗原则
(九)牙周病的手术治疗
1.牙周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2.常见牙周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方法
(十)牙周病的预防和疗效维护内容
口腔黏膜病学
(一)口腔黏膜结构及临床病损特点
(二)常见口腔黏膜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感染性疾病
2.变态反应性疾病
3.溃疡类疾病
4.大疱类疾病
5.斑纹类疾病
6.肉芽肿性疾病
7.唇舌疾病
(三)性传播病、艾滋病及全身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四、口腔颌面外科学
1.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2.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
3.牙及牙槽外科,种植外科
4.口腔颌面部感染
5.口腔颌面部损伤
6.口腔颌面部肿瘤
7.唾液腺疾病
8.颞下颌关节疾病
9.口腔颌面部神经疾患
10.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
11.牙颌面畸形
12.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五、口腔修复学
(一)绪论
1.修复前的临床检查与诊断
2.修复治疗计划
3.修复前的准备与处理
(二)印模与模型技术
1.印模技术
2.模型技术
(三)嵌体
1.嵌体种类
2.嵌体适应证
3.嵌体预备的各项基本要求
(四)桩冠、桩核冠
1.适应证
2.桩核修复的牙体预备方法及要求
(五)全冠
1.全冠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
2.各类全冠的临床特点
3.全冠修复的固位原理及抗力要求
(六)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
1.固定义齿的修复方式与类型
2.固定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
3.固定义齿的修复设计与基牙选择
4.固定义齿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七)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优缺点
2.可摘局部义齿的类型及支持方式
3.牙列缺损修复类型及选择
4.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作用
5.牙列缺损及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
6.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
7.可摘局部义齿的戴入与戴入后出现问题的处理
(八)覆盖义齿
1.覆盖义齿的生理学基础、优缺点、适应证、禁忌证
2.覆盖基牙的处理及其利用方式
(九)附着体及套简冠义齿修复
1.附着体及套筒冠义齿的适应证、禁忌证
2.附着体及套筒冠义齿的组成及分类
3.附着体及套筒冠义齿的修复特点
(十)全口义齿
1.牙列缺失后的口腔内软硬组织变化特点
2.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3.印模与模型要求
4.颌位关系记录
5.全口义齿戴入
6.戴牙后常见问题及处理
(十一)种植义齿
1.种植义齿的组成和结构
2.种植义齿的种类
3.种植义齿的修复治疗原则
4.种植修复并发症及其防治
(十二)粘接修复技术
1.粘接形成的机制
2.粘接贴面修复技术
(十三)其它特殊修复
1.颌面缺损修复的特点
2.牙合与咬合病的修复治疗原则
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修复治疗方法
4.牙周疾病的修复治疗适应证、治疗原则
5.牙科CAD/CDM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 考试形式
一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 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 满分300分,分值比例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约25%
口腔内科学 约25%
口腔颌面外科学 约25%
口腔修复学 约25%
四 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约20%
单项选择题 约20%
多项选择题 约20%
论述题 约40%
五 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为主。
①《口腔解剖生理学》,皮昕主编,第六版
②《口腔组织病理学》,于世凤主编,第六版
③《口腔颌面外科学》,邱蔚六主编,第六版
④《口腔修复学》,赵铱民主编,第六版
⑤《牙体牙髓病学》,樊明文主编,第三版
⑥《牙周病学》,孟焕新主编,第三版
⑦《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主编,第三版
*学位论文/授予
申请人必须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学位课程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
2、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按学科、专业组成考核答辩委员会,
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3至5名具有口腔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含口腔医学硕士生导师1-2名)组成。
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规范的口腔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学位论文答辩,由考核答辩委员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考核申请人的临床科研能力。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可以是包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
(2)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
(3)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
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具备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发展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
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毕业后从事与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实践相关的工作:
医师——在医疗机构或个体诊所中帮病人解决口腔的疾苦
教师——在医学院校从事口腔医学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者——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
销售人员——到牙科医疗器械公司、牙膏公司、牙科材料公司等从事营销工作。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