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丑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01 2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丑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与丑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美,害怕听到别人背地里说自己长的丑。当然这里的美丑仅仅只我们的外表,一副皮囊罢了。但无论多美的外表,总有一天会被时间这把无情的杀猪刀所摧毁。当我们的外表不再光鲜亮丽的时候,怎么办?

是的,可以让美丽永远长存的一定不是我们的脸蛋,而是美丽的心灵。在一家小旅馆里有两个女服务员,叫莉娜的女人长得美艳动人,叫小花的姑娘脸上有一块难看的疤痕,相貌很丑。不过,旅馆的人们都很喜欢小花,虽然她长得丑,却很善良。她总是笑盈盈的为客人打扫房间,整理床铺,并且温柔的说话,给客人一种家的温暖。她对旅馆里的同事热心,友好。而莉娜却仗着自己的美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说话尖声尖气,阴阳怪气,看见男客人还喜欢搔首弄姿,自以为把人家迷得神魂颠倒,实则让人生厌。久而久之大家都十分的讨厌她。

小花的美丽将会伴随她一生,这样的美丽让她幸福快乐。而莉娜终会老去,当然到那个时候她不仅容颜衰败,一颗丑陋的心灵更让人生厌,痛苦的度过一生。所以,朋友,当你为了脸蛋是否美丽而苦恼的时候,希望你多花点时间去修炼一颗美丽的心灵吧!

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那叫天使!

美与丑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外表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一些长的丑的人往往被人忽略。而在我看来心灵美比外表美更迷人。也有些人会因此陷入误区,认为长的丑的人则是心灵美的,而长得美的人则是内心丑陋的。这却不然,长的丑的人并不全是心灵美的,而长的美的人并不全是心灵丑的。

为什么心灵美比外表美更迷人呢?举个例子吧:例如某个人长得像中国四大美女一样美,可是如果她心地不善良,对别人总是恶语相向,那她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因为她永远无法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相反,某个人长的很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对别人总是以礼相待,那她长得再丑也没关系,因为她的心灵美在大家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大画家列宾欣赏马雅可夫斯基的漂亮头发,当他决定要为马雅可夫斯基画画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却剃了个光头,他剃光头的原因是要画家画出他的内在气质。还有风度翩翩的诸葛亮竟然娶了个丑女,这让世人很不解,而他娶丑女的原因是正是因为这个姑娘聪明贤惠且颇有聪明和才干。相反呢,有俄罗斯文学之父美称的普希金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女娜坦亚女亚。在他们结婚之后,娜坦亚女亚整天要普希金陪她去舞会等某些地方,害得普希金一点创作灵感也没有,后来还与当地某个富豪勾搭成奸,普希金发现后与这个富豪决斗结果死了。塞尔提斯曾经说过:“美有两种:灵魂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温文有礼都是灵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备。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对相貌丑的也会倾心爱慕。”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尝尝会厌恶它漂亮的外表。”这说明用外表来批判美与丑是个错误的想法,只有去发现别人心灵的美,你才会发现心灵美比外表美更迷人。

许多例子说明心灵美比外表美更迷人,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心灵美,勇于揭露心灵丑。

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展示着自己的形象,每个人都在意或打扮自己的形象,但外表真的能表现出一个人真正的美与丑吗?

当你看见索菲亚教堂里的那个撞钟人时,你大概不会对他产生一点好感,但就是他每天早早起床将教堂大门打开,就是他每天在门口接送来来往往的人们,就是他每天半夜打扫教堂内外,就是他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每一丝力气,只因为他的这些就决定了他是一位神圣的人,尽管他的外表很丑陋。

当你看见一位富家大小姐坐著名车飞驰在街上,你可能会眼前一亮,但她很可能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拥有了人生的各种“必需品”——见利忘义,目空一切,轻视劳动人民。当你真正了解了这些,那么你就会确定她是一个冷血到没有一丝爱心的丑恶的人,尽管她的外表很美丽。

在汶川灾民捐款活动中,数百人拿着捐款箱庄严而神圣地走在大街上,路旁的行人都竭尽所能地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召,从房中走出来,随手将一沓零钱放入了捐款箱。远处,一个衣着脏兮兮的煤炭工人向这里挤了过来,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衣着时尚的妇女。工人刚想道歉,可那妇女破口大骂:“你挤着我了!看你那个样子还敢到街上瞎逛?真是的`!怎么就这么多人?弄这捐款有什么用!地震关我什么事!”而那煤炭工人却像没听到一样,径直走向一个捐款箱,投入了5张百元大票。很明显,他一个月的工资也就这么多,但却全部捐出。我久久地凝望着他,他远去了,但我仿佛依然能那么清晰的分辨出他的背影,清楚地看到那褪了色的灰黑色的衣裤,在风中零乱的鬓发,在我心头似乎响起了那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一路走出了人格的豪迈。

经过那件事,衣冠时尚的妇女破口大骂的形象与外表简朴的煤炭工人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联系索菲亚教堂里的那个撞钟人,联系冷血的飞著名车的富家大小姐去思考,不难认定:美与丑在于内心。外形能说明什么?只有内心才是真正的美丑形象之分水岭。

何谓美?何谓丑?一直以来我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但读了《巴黎圣母院》后,我终于懂得了美与丑的真正内涵。御前侍卫弗比斯虽然有着英俊的面孔。华丽的衣着,高贵的门第,但却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在他考究的军服下,却掩盖者一个无比丑恶的灵魂,他用情不专,具有行伍出身的兵痞习气,酗酒说粗话,粗鄙龌龊,只要探究他的内心,我们就会发现,高大的卫队长只是一个粗俗、卑劣的人。他,才是丑的极致。

而卡西莫多虽然身体畸形,奇丑无比,又驼又瞎,又跛又聋,但他善良而坚强。因为有着养育之恩,他对尊敬的副主教先生几乎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真是一个典型的愚忠型的悲剧人物,然而,我们至少应该给他以公正的尊敬。他一直默默地爱着爱思梅拉达,那么的纯洁,那么的深沉,一味的奉献没有奢望,甚至献出生命。正是这种无比的爱,使他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他的美。他独自一人抵挡着千百万流浪汉的进攻,他的形象在那一刻是那么的光辉伟大,他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

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一个人的外在是无法选择的,但可以追求心灵的真诚纯洁。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美丽的的貂皮下可能藏着一颗丑恶的心,而丑陋的蚌壳中却含着一粒璀璨的明珠。

什么是美呢?美不仅是外貌美,还是心灵美。那么丑又是什么呢?丑是外貌丑,还是一个心灵丑。

美与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心灵美与外貌美合在一起是美,心灵美与外貌丑合在一起也是美。心灵丑与外貌美合起来,叫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见心灵美是最重要得。

历史上有许多故事是说人的心灵美和外貌丑,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风流人物,他完全可以利用些条件娶一个窈窕淑女做妻子,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考虑着为自己做大事的助手,于是他娶了一个内心美但外貌虽丑的,而有才华的女子。

还有一个事例仅仅只有外貌美,但心灵不美,这个事例是: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才华非凡,但他有个重要的错误——就是一为的追求外貌美,因此就是在一次宴会上,偶然遇见一个女子,被她的外貌吸引了,应此,这个女子花光了他的钱。就离他而去。所以诗人在30岁就死去了。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知道心灵美的重要性。因为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更幸福。

美与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评判美与丑的标准,我们好似与生俱来却又各不相同。

在这个美丑分明的时代,人们往往将美与丑的评判标准过多地放在了外貌之上。如今在人们的心中,美与丑的定义,无疑就是外貌的好看与否,样子令人看起来舒坦大方的就叫“美”,相反,样子不雅观,便被人们定义为“丑”。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也不必太过追求一件事物的表面美丑,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其本质美丑。

就像常见的“公车让座”,若让座的人是一个样貌奇丑的人,那我们也决不能另当别论的判断此人就是“丑”的一类,因为外貌的丑只是表面而不能代表整体,让座这一行为体现的是其心灵美。要知道本质美实际上比外貌美重要得多,若是全世界都是外貌美而心灵丑的人,那无疑是最可怕的。

本质的美丑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对于本质的美丑之态度更加重要,这便为我打击那些心灵丑恶的人而赞扬心灵美丽的人打下了基础。前不久,一篇“商丘小伙儿因太丑找工作频被拒百家企业愿伸出援手”的一篇报道更是正实了这一点。报道里说小伙儿因外貌丑陋,而遭人唾弃,以至于无法找到一份工作,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外貌丑吗?其次,报道又介绍说小伙儿找工作是为了供弟妹上学,因而得到了百家企业的帮助,这就是一种人们对心灵美的人的赞扬方式啊!此报道正是折射出了人们对心灵美这一根本的大力赞扬。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世界上都是心灵美的人,毕竟心灵美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世界上所以都是美好的事物,久而久之人们肯定会因为习以为常就漠视掉“美”的定义,那便失去了评判的意义。正是有了“丑”的存在,才有了“美"的存在,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美”的存在才有了“丑”的存在。“丑”为“美”的评判提供了条件,“美”也为“丑”的评判提供了条件。如此一来,美与丑便是相影相随的了,这种美丑共存的局面并不局限于个体或整体之中,就像一个人的心灵美也叫“美”,相貌丑也叫“丑”,它们的存在也不会矛盾。

世间的美丑太多,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也有不同,但美与丑的评判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表,这和前文所提到的评判一个人的美丑,心灵美要比外貌美重要得多。

美与丑,是人们对自己的第一评价。但美丽,一定是外表上的吗?

谁都有追求自身美丽的权利,不管你外表内心多丑陋,你都有改变自己的权利,没有什么限制了人不能追求人自己的美丽。美丽是由心而发的。有一些人却用强硬的手段所谓的没,她美?不。

美不只是要外表美,内心更要美。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比如丑公主卡米拉,她虽然外表丑,但内心仍旧是最美的。一个人,不论你外表是多么的丑,只要内心温柔.善良,你就是最美的。有一些人,他(她)们外表十分光鲜靓丽,可内心如蛇蝎一般,这个时候,他(她)们仍然是最丑陋的。

并且,美和丑也不是一定的,美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人,他长相不好可以说是很丑,但他在他父母眼中,永远很美丽。你在你的朋友眼里,也永远是美丽的,这就体现出了,美,是相对而出的。在熟悉的人眼里,无论你多丑陋,你都是美丽的。美丽又是说不出来是个什么东西。有时,美丽就是一种气质,一个人心里美丽,外表美丽也不谓是一种锦上添花。有时,美也是一种手段,让你升值,让你的到一种人们的重视。美也是生活,活的精彩,就是你的美丽。

美最近一种心态,一种年轻,美的心态。

美与丑,是人由心而发的。

美的主观性论文

[论文摘要]历代关于美的主、客观之争,众说纷纭。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际上是有关话语权的问题。坚守客观说,认为美是有着客观标准存在的,有种话语霸权在里面。以一己之见否定他者,这往往是精英[1]的行为,总是想要垄断文化,力图干涉控制大众[1]文化。其实,美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审美判断本身是多元性的。

  美是什么?因不同的理解,定义得不确定,究竟怎么界定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主观说认为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它和审美主体有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即“我认为这幅画是美的”;客观说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呈现,它由审美对象本身决定,可以表述为“这幅画是美的”,这里美是一个表语,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当然还有坚持折中说,既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多元性,又相信人的审美价值判断又有着共通性。即美关于理论上的主观性(相对主义)和体验上的客观性(客观价值的美丑标准),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折中说法,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主要谈谈关于美的主、客观性性与话语权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说,关于美的主、客观之争,实际上是有关话语权的问题。认为美是主观的,即承认美的多元性与承认审美判断的非唯一性。坚持美是客观的,大都是站在某一立场,从自己角度出发,否定其它价值判断,这是种话语霸权。其认为美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由谁定呢?很显然,谁制定这个标准谁就等于掌握了美的评判权力。而很明显,通常这个关于审美判断的话语权是由所谓精英阶层来掌控和垄断的。
  就实际历史来看,也确是如此。古今中外历来关于美的争论与艺术的功用说问题大抵都是这方面的印证。美的主客观与话语权的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地反映在美的标准上来说,可以看出,通常所称的艺术美只是精英们的一厢情愿的判断,但是因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与各种资源优势,其标准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标准和正统美学的范本。而承认自然美与承认审美判断多元的人基本上可以说站在大众的角度的。而且,在我看来,“美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精英式的判断概念。“艺术”亦是精英阶层的特有资源。在历来的美学争论中,对主客观不同观点是可以分作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的不同的。坚持客观说者即把文艺与美学等看作一个工具,承担着社会教化和道德规范等多重教育意义。统治阶层规定一个他们制定出来的标准,让大众接受并遵守,为的是便于管理。而坚持主观说者,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没有功利目的的,他们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承认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关于美的价值的多元性,这才是真正站在一个客观纯粹而非阶层的立场上去纯粹的看待美学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享受各种各样的真正的美,而不是概念和定义上的被规定的所谓美。
  先从西方说起,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一个最早和最典型的“文艺的社会功用说”的持有者,他认为“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的标准来衡量”。[2]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是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从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认为,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而理式是最高的层次。“只有贵族阶层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从其统治阶层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3]
  “柏拉图在西方是第一个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做文艺的评价标准,对卢梭和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点都起了一些影响。近代许多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往往特别攻击柏拉图的这个政治第一的观点,其实一切统治阶级都是运用这个标准,不过不常明说而已。”[2]是的,柏拉图只不过是直率而明确地坚持着“文艺的功用说”,其关于美的标准化与对民众的控制意明显而直露。其实,坚持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的许多人又何尝不是和柏拉图一样实行着“话语霸权”,以自己的精英立场去规定美的标准呢!历代精英阶层几乎无不规定着各自的美学定义,然后去品评其它和否定着大众美学与文化,甚至是因其掌握着话语权而替其他群体“代言”,不许其他话语与不同声音的张扬。对于历来的统治阶层来说,更是要制定自己的美学规范,以正统思想与美学观念来取代大众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大众的思想行为的目的。

  生在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的贺拉斯承认“诗有教益和娱乐的两重功能”,但其仍旧很强调美的标准化和文艺的“合式”。贺拉斯认为“合式”(decorum)或“妥帖得体”是诗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合式”这个概念是贯串在《论诗艺》里的一条红线。“‘合式’牵涉到文艺标准问题,合什么‘式’呢?这‘式’是由谁设定的呢?它是否一成不变呢?……贺拉斯的“合式”概念毕竟还是奴隶主阶级意识的表现,合式其实主要是合有教养的奴隶主的“式”。当时文化日渐发达,下层阶级已开始参与文艺活动,他们的趣味和要求(他们的“式”)已开始发生影响;在贺拉斯看来,这不免破坏“合式”的准则。”[4]他一再感叹,“试想一些没有教养的乡下人出来度节日,和城里贵族们混在一起,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文艺趣味呢?”[4]其“合式”的理想是和罗马贵族的生活理想分不开的。
  在中国也同样,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对美的看法,即属于客观说。正统文艺一向是站在贵族和统治者的立场上去阐发文化、美学等的。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主流文艺、美学天生被赋予历史的使命,命定得做政治的附庸,社会的投影。从来的是“文以载道”、“主题先行”、“伦理纲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反复演绎与抒写中,不停给文艺加上各种枷锁,而不能使文学真正面对真实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去对人生作“无价值、无功利”的判断。
  儒家思想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论语》中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等语,均是所谓周礼贵族中关于美的好的标准。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精英阶层一直站在文艺、美学缔造者的高度,试图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控制大众的审美情趣,自以为是地承担着引导与教化民众的“重任”。
  但精英阶层真的如愿垄断了关于文艺等的审美判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文艺的伟力是深厚的,民俗、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美的生命力是顽强而倔强的,无法忽视和压制的。大众文艺、民间美学、风俗文化,美顽固的保存着自己的生命形式,代代延续。
  而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同样坚持美是主观的这一看法。他认为判断一个对象是否美,不在于对象本身特点,而在于我们动用什么样的心意,即审美的魅力在你心里,它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从质的角度来看,鉴赏判断是无利害的愉悦;从量上来看,鉴赏判断是不凭借概念而令人愉快的。即凡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很显然,其在承认审美的普遍性是主观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就承认了个体判断和大众的审美判断。
  
  中国的道家思想也认为一切秩序都是从“我”出发的,而各个“我”不同,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秩序,也没有什么标准的审美模式。
  在现代,大众文化更是打破了精英文化长期以来一统天下的主体地位,成为时代的主流和主导。面对这一趋势,精英们自是不甘,以文化拯救者身份自居,对当今涌现的各种大众文化现象横加指责。不过,事实已证明,一切挣扎不过徒劳。
  其实,美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审美判断本身是多元性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自有各自的价值判断,精英阶层不必总是自以为是地为大众作审美判断,而实际来看,无论从历史和现实当中都已证明大众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与丰富性。
  美无统一定义,美无确定标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有自身的审美判断,还是不要横加干涉别人,互相容让,共同发展为好。
  
  参考文献:
  [1]注:我这里“精英”、“大众”两词的具体含义和现代社会平常研究讨论时所使用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精英”、“大众”是笼统地对所谓上层的知识分子和所谓下层的民众的分别指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不特指现代社会阶层,也包括古代的上、下阶层。这里的“大众文化”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是特指现代社会被操纵出来的“大众文化”,而是产生于大众,为大众推动,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自古有之,相对于上层社会的民众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等也包含其中。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1 16.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1 19.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1 44.

以美与丑为话题的议论文

同学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难道面貌长得让人如痴如醉的人就是美?面貌长得难看的人就是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庸俗了?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富家小姐,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穷农妇,她们之间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孩,没有饭吃,就快饿死了。他凄惨的倒在富家小姐的面前。
他乞求得到一点食物,哪怕只是一面包渣也好。可我们再看看富家小姐。她嫌小孩脏,不但不给小孩吃的,还放狗咬他。富家小姐救一个人是多么容易啊!可她却放弃了做好
事的机会。难道这就是美?
可怜的小孩饿昏在农妇的脚下,农妇全然不顾家庭的种种困难,毅然收养了小孩。
虽然收养小孩之后生活会更加困难,但是农妇不怕,因为有一种力量支持着她,那就是
爱,是让她不顾家庭条件,收养小孩,从此他(她)们过上相依为命的生活。这才是美。

有多少人才因为貌问题而被心宜公司拒之门外,他们也有努力过,可为什么他们
还是无法获得本属于他们的工作。
同学们让我们公平对待每个人,抛弃以前丑陋美丑观,精神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们看得是实质而不是外表,这就是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