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沙龙论文

2023-03-01 2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沙龙论文

条件如下:

1论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论文内容主要反映课题研究情况(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观点及结论等)。

2、论文选题有需要与IEEE学术沙龙主题相关或者衍生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应用生产实践中,或者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保效益,并在科学理论、专业技术或研究方法上有创新。论文能体现出主题学科及相关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推理严密可信,数据真实可靠,表达清楚,图表准确规范。

3、作者必须保证论文及相关材料准确无误、真实可靠,IEEE+NCEPU分会进行将会对学术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对格式排版混乱,涉嫌剽窃、抄袭、作弊等违反学术道德的不良行为的论文,将不予承认。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论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学科分支日趋细化,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学科间彼此交错互融,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虽然每位导师都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但其知识面、思维方式往往受单一学科限制,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只有组建导师团队,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导师合作、交流、互补,才能使知识更新、研究创新,从而培养出思维活跃,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型研究生。

一、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现存问题

(一)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化

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审视我国目前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学术型而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倾向,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几乎所有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均采用“学位课程+的培养方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思维闭塞,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差。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这种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教学模式本科化,考核标准制度化

受到精英教育和以学科定位划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知识输人”导向设置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即在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基础上,致力于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领域。学科至上理念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现实需求,更不考虑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其师资建设自然也是只注重和强调学术研究能力,不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强调科教结合、科研至上,不考虑与企业合作,走产教研融合的建设发展之路,等等。“知识输人”导向的课程设置弊端日益显现: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呆板,远离应用。考核标准也只是关注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档次与数量,不顾以实践需求为衡量的社会标准3。由于精英教育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现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标准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合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科硕士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英教育的视角看,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工科硕士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很不乐观,甚至与本科生竞争就业岗位。主要表现为:硕士研究生就业面临难以寻求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反而参与竞争公务员职务;同时,社会上实际需求的硕士研究生与高校实际输出的研究生之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调查显示有45。8%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着去企业部门工作的愿望,而企业却更加偏向于实务型人才,二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差而导致工科硕士就业难。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读研动机与就业去向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高等学校思考与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制度,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与解决研究生就业两方面取得平衡。以上这些问题亟需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

二、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是“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团队结构中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层次、专业特长教师的有机结合。在专业上,强调相近、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但要把握以冶金类专业教师指导为主,以化学工程及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师为辅的原则;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职称层次应以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在年龄层次上,考虑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及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实行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导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导师团队研究方向的延伸与拓展,导师团队成员应来自尽可能多的学校,以将其他高等学校的先进思维方法和应用型的研究理念灌输到团队中。团队现有教师9名,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团队共有硕士研究生10名。近几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15余项;发表50余篇,其中SCI收录十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三、健全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团队管理制度

健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制度是其有效运行的保证。首先要明确成员职责,对团队成员实行目标管理,自上而下确定工作目标。中心负责人负责协调本团队的资源配置与使用,指导并监督研究生培养中的具体工作落实,把握团队大方向;利用自己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协调本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师团队成员应按照本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团队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每个成员对研究生指导的最低时间要求,坚决杜绝团队成员因教学、科研、行政或社交事务繁重而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避免导师团队虚化和流于形式。

团队每周定期组织一次小组会议,由小组成员轮流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文献阅读情况,并对遇到的问题或捕获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每月组织一次团队全体会议,由每个研究生小组汇报本月本小组的科研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途径;团队负责人在每学期初对上一个学期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提出下一阶段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团队及其成员(包括导师及研究生)走出校门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不定期邀请校外及国外相关及相近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

四、制定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团队

培养制度每周定期组织导师及名下相关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统一开题、安排值日和调配本导师组内的资源,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最终使所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指导小组的每位教师都要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工作,由于每位教师的学术背景有所不同,这就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学术风格的教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每月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研究生之间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研讨,在没有导师在场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摆脱研究生的专业束缚,拓宽研究生的科研思路。

导师团队及研究生定期参加团队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高教举办的学术论坛及相关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成果;聘请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学者进行讲学,将其他高校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及知名学者前沿的学术思想灌输到团队中,拓展导师的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定期派遣研究生到相关科研院所访学,利用其他科研院所的优势平台资源,开展短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导师团队中各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学习,打破学科壁垒,消除门第偏见,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技术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由导师团队全面负责,学生可以从不同导师身上学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科学技术操作等知识,保证其所获知识的前沿性,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成果。

恐龙的灭绝和什么有关

恐龙的灭绝在科学界有很多种假设,其中主要的是小行星的撞击 天气的变化和疾病的流行, 现在大多数人都接受是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导致的尘埃在大气中很长时间没沉下来导致植物无法光合作用而死亡,从而导致生物链从底层崩溃,导致恐龙的灭绝
认为是天气的原因的科学家认为是天气的变化导致恐龙无法适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恐龙灭绝的最新观点

最近国际上各路恐龙研究专家又起纷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勒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进一个研究说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30万年后恐龙才灭绝的,因此,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无直接关系。对此,舆论一片大哗。

最新古生物研究证据显示,小小的热带蜜蜂在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大浩劫中幸免于难,这项新发现对陨石撞击说提出“质疑”。 来自美国新奥尔良州立大学研究员杰奎琳·科齐谢克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地理协会2004年会上公布这个新观点。

笔者认为,以上两位专家拿出的证据是可靠的,论点仅在一定范围内是中肯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二·关于恐龙是如何灭亡的,各路专家理论上的假设很多,大致有如下诸条:

1·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地球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由于平地上突然长出许多高山,使得沼泽地大大减少,气候也随之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恐龙的呼吸器官很难适应那种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

2·还有科学家猜测,是超新星的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使地表温度骤然升高后又急剧下降的缘故。

3·还有学说认为,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而恐龙食量又很大,所以中毒而亡。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4·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吃得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

5·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

6·还有专家说,恐龙是因为地球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受到阳光的直射,患上了癌症灭绝的。

7·火山爆发说,认为火山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由于恐龙不能适应新的气候而灭绝了。

8·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气侯变冷,很多植物被冻死,断绝了恐龙的食物来源,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9·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两地球上的大火,所有的恐龙都被烧死了。

10·恐龙精子变异,恐龙蛋不能孵化小恐龙。

以上理论,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由上述可知,专家们的理论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是相当混乱的。这些专家的论点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太讲逻辑,不受逻辑的统帅,不喜欢用逻辑进行推导, 大部分理论都是瞎子摸象。需要指出,有些理论简直是捕风捉影,随便臆测,几乎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根本经不起一驳。但这些荒诞不经的观点观点、理论却能常常见之于媒体,因为他们是科学家,怎么说都是科学的语言,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

三·科学理论需要统一的逻辑进行统帅

尽管专家们的理论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它不涉及每个科学家的人品问题。因为以上问题这绝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也不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哪一个人,而是科学界共同存在的问题,因为科学与科学界没有统一的逻辑可遵循,只能各说各的理。我认为,科学需要统一的逻辑去统帅,就象是十进制的数理逻辑一样,在十进制的范畴,只要你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数学逻辑推理,即便反对你的观点的人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统一科学的逻辑,科学界统一的逻辑,它是什么?它是个什么理论?笔者当然知道,但是这种理论不能随便说,不是我吝啬,而是说出来很多人是反对我的。因为这个理论出世的前期工作还没有做,一下把它提这么高,很多人是不接受的,特别是科学界的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的,这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在我们的国家更是这样的。

四·从逻辑上推导出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笔者一惯主张,理论研究必须代入逻辑进行全面的严格推理,系统全面统筹考虑,整个理论体系如果有一个环节在逻辑上无法通过,就有可能被全盘推翻。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逻辑的自然正常的演绎,如果恐龙不灭亡,新的物种怎么能诞生?新旧物种的交替如何进行?世界上曾有过只产生不消亡的事物吗?这是最简单的哲学常识。一个物种的灭绝或产生,一定和它生存的环境关系很密切,在恐龙时代没有人为污染因素,我们自然会想到自然因素,即地球的气侯、温度等自然条件。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地球形成的历史,一直追溯到太阳系的演绎,甚至追溯银河系形成,宇宙的起源等更多的问题的。

读者不应小看了以上这些问题,它是宇宙及宇宙中生命演绎的逻辑环节,缺少了这些环节,理论研究就失去了根本,无根无本,是一种没有基础的理论,是很容易垮台的,用现在的话说,很容易被否定掉的。 笔者一惯主张,理论研究必须代入逻辑进行全面的严格推理,全面统筹考虑,整个理论体系如果有一个环节在逻辑上无法通过,就有可能被全盘推翻。本文是阐述恐龙如何灭亡的,从太阳系的演绎开始的,从这个环节进行阐述,基本可以满足本文理论阐述上的需要。

恐龙灭绝的原因,我在94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恐龙灭绝是因地球气候自然变化造成的,这就是气候变冷,恐龙蛋无法孵化出小恐龙造成的,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无关。这是从逻辑上推导出来的。特别应当说明的是:这种观点形成时,笔者并不知道有很多恐龙蛋的化石,后来才看到了河南、四川、云南出土了大量恐龙蛋化石的报道。有了这么多恐龙化石蛋作为证据,就更加说明我的论断是正确的。

五·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恐龙灭绝的理论

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一个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此,这种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引起人们思想上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我还提出很多反驳的理由,即便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也不一定能造成恐龙的灭绝,因为与恐龙同时代的很多动物还是生存下来了,这就是证据。我曾把自己的论文给有关权威媒体寄去过,但是始终没有接到过他们的回信。

96年,我的论文在《飞碟探索》第五期上发表,这个论文基本上把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表述出来了。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与恐龙灭绝的有些相关问题就没有发表,这些相关问题的论文以后在《清华学术沙龙·生命科学论坛》、万维论坛、甘肃飞天网景交流驿站、科学论坛等网点上发表了。

六·相同的理论

九八年,我在《工人日报》第八版上看到由李静发表的一则消息,即《恐龙灭绝有新解》。这则消息介绍的是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伦纳德.金斯博格的研究成果。伦氏认为:6500年前海平面高度明显下降,致使地球气温变化,恐龙的繁衍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条件,因此,这种当时地球上的最大的物种慢慢的灭亡了。

伦纳德.金斯博格其它的论点与我的论点是完全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我认为,地球环境变冷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是地球生命过程的必然的逻辑现象。而伦纳德.金斯博格则认为:6500年前海平面高度明显下降,致使地球气温变化,恐龙的繁衍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条件,因此.这种当时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就慢慢的灭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龙灭绝之谜

我们人类,已在地球上生活了二三百万年,这段历史应当说不算短了。可是与恐龙的生存年相比较,那还只是一瞬间。
在中生代,地球曾经是一个恐龙主宰的世界,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到处都可以看到恐龙的身影。它们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亿三千多万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恐龙竟然绝灭了,一个不剩地、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这实在是一桩千古疑案。

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科学家试图揭开恐龙断子绝孙的秘密,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随着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关于恐龙绝灭的说法。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六千五百万年前,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使习惯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不能像蛇、晰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里避寒。恐龙是热血动物,没有御寒的外表和生理机能,因而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

也有的科学家提出恐龙的灭绝是星球碰撞爆炸引起年。在白垩纪后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猛烈与地球相撞。撞击时速度为每小时约10万公里,撞击时扬起了惊人尘土,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以至遮蔽了阳光,使地球上持续一段时间内一片黑暗,气温聚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链”中断,恐龙纷纷死去。

还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

恐龙灭绝缘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这是另外一些科学家的认识。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为“种间竞争”。如肉食、兽与草食、兽之间的竞争。在恐龙时代,出现繁殖力极强、在脑发达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量偷吃恐龙下的蛋,因而导致恐龙断子绝孙。(我国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均发现有恐龙蛋化石。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别为34、35枚一窝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有恐龙化石群。)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为“种内竞争”。如霸王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恶霸,它的头就有1.5米长,血盆大口长有利剑般的牙齿,能随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龙。恐龙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长度达20多米,如在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四五十吨;中国云南禄半发现公鸡大小的恐龙,重则以两计。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绝灭。

以上种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每一种说法又不能自圆其说,得不到科学界的完全肯定。如“恐龙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绝灭”,那么空中的翼龙、水中的鱼龙等,根本不吃陆地上的有花植物,为什么与其它恐龙同时绝灭呢?而鸭嘴龙、角龙等类群则在有花植物出现后反而更加繁盛了呢?总之,这些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被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