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地,天,心三界。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比地宽,但不知心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宙的束缚,也就是无限。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莲瓣的纤纤细指一张一翕,迎来了一个夏天又放走了一个夏季,等待的不过是秋雨无情地将其打落,化为淤泥。
不出所料,秋雨还是如期而至,气势汹汹。
天潮潮的,湿湿的,沉甸甸凄清清的世间万物,渗透了股秋天的凉意,刻骨的寒。
河神傲然伫立在水边,看着周遭的一切浸在大河涛涛中,心中冉冉升起一番无名的自豪。河水有了秋雨的助兴,本处于汛期的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了。
河畔,老树虬枝盘曲,以往的清气被雨水洗得一无所有,变得更矮更老更无力了。雨声透着凄楚,万物撕心裂肺地叩求着大赦。
越是如此,河神越是愉悦,他站在水的源头,打算向远方走走视察视察。他泅着水,踏着狼,偶尔嗅到些远处飘来的,泛着黛青翻白的海水味道的湿气,润着鼻腔痒痒的,他冷不防冒了个喷嚏,随之又打了个寒噤。
这是到了北海?他怔忡地停住了脚步。碧海涟漪天连碧海,不知何时,大海演奏起了狂想曲,浪打浪,排山倒海甚至欲吞噬苍穹的气魄令河神不寒而栗,凛然赫然,河神一时陷入了无尽的惶恐。他掌管河水数世纪亦从未感受过水带来的压迫。突然,一位长者,拄着拐杖,泅着海水,踏着海浪,威严地缓缓向河神逼近。他洪钟般浑厚的嗓音中交杂这几许温柔:“你来自何方?”河神答:“黄河源头,我是一位河神。”
远望烟波浩渺,水远天长,偶尔几叶白帆在迤逦的浪中颠簸前进,望不到尽头,也看不到河畔似的堤岸,湍流翻滚着巨浪向天,欲与天公试比高。河神不禁喟然,此时除了望洋兴叹也只有暗嘲自己的自傲有多愚昧了。
海神又问:“浪声太大了,你是?”河神欣喜地赞赏着海的无边:“我是黄河那来的一介庸人,前来瞻仰您的宏大。”海神笑着不语。“我要是今日不前来,恐怕就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了啊——”河神瞥了瞥嘴角自嘲道。
乾坤大地,总认为自己足下庞然而踞的大陆已是全部。不走出看看,也终沦为井底之蛙,永远不会了解外边的世界有多美妙。不多拓展眼界,汲取新知,也终不过是一无所知而已。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项,层次和段落.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
即写‘海神’北海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
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
第一段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
第二段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
它把西边的天空烧成红彤彤的一片.这,不是一般的红.那火,先如熊熊火焰,把周围的云烧了起来,把半边的天空也染成一片红.江面上,波光粼粼,把落日的余辉装点得金碧辉煌.这江水,如那心灵手巧的少女,把夕阳的姿色发挥的淋漓尽致.江面不远的小洲上,一只白色的水鸭飞了起来,向那落日的方向飞去,是寻找那已失落的太阳?
终于,伴随着余辉的消退,天空终于抹去了那片红,那片灿烂.也抹去了,那只寻找太阳的孤单的身影.在那太阳落下的天际,天空终于恢复了那片久违的靛蓝.雾气升起,那目光所能到达的,是天空?还是那涨潮的秋水?或者说,天地已经模糊了吧?
属于寓言。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