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儒释道论文格式

2023-03-01 17: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儒释道论文格式

抛弃教化、抗拒被化,迎接自化的新时代
  
  与其说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互补,不如说中国文化是儒法道互补。
  
  儒家推崇教化,道家推崇自化,法家呢?虽然没有明确地说什么“化”,但我们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它一个“推崇被化”的名分。
  
  所谓教化,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强制灌输、表彰先进、营造氛围(包括屏蔽过滤)等软性手段,形成某种社会秩序。
  
  所谓被化,就是通过暴力惩治、权势威慑、阴谋诡计、法律制度等硬性手段,形成某种社会秩序。
  
  所谓自化,就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反馈、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某种社会秩序。
  
  不管是教化、还是被化,或是自化,都有化混乱为秩序的含义,都是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力图重建社会秩序的产物。
  
  显然,无论是教化的软性手段还是被化的硬性手段,都是强势一方针对弱势一方的,所形成的社会秩序,也是由强势一方单方面主导的人为秩序。而道家的自化,由于是自我的安排,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主导和垄断,所以形成的社会秩序是非人为的自然秩序。
  
  通过被化的手段,可以快速地形成某种社会秩序,而且这种社会秩序具有定向和理想化的特征,但这种社会秩序,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因为是强加在民众身上的,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所以会受到民众的不断反抗和抵制,同时强势一方也会由于利益冲突开始内耗,结果其运行效率会不断下降,即使有教化和宣传作为粉饰,最后也免不了崩溃和瓦解,造成治乱的不断循环。
  
  通过自化的手段,虽然不能迅速形成社会秩序,而且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具有易变、非定向的特征,往往与人们的理想(主要是与知识分子的理想)相反,但这种社会秩序因为是在民众共同的努力下自然形成的,是社会各阶层天性和利益长期磨合的结果,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广泛、长期、顽强的适应性。所以更加稳定、也更符合人类社会的自然天性。
  
  从历史上看,因为结果和目的相似,教化和被化这两种手段很快结成天然的亲家,形成“内法外儒”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迎合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政治传统,成为了我国专制统治者最为青睐的治国方式。
  
  道家的自化虽然不受专制统治者的青睐,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我国的专制统治者不得不默认它的存在。对化外之民,听其自然,无为而治;对化内之民,虽然严加控制,但对宗教社团、家族社会、地方团体、商业行会,也本着“有利于教化”(其实是这些民间团体的自化)的思想,或者清净自定、无为而治,或者对其进行扶持和诱导,以便为我所用。于是,在“内法外儒”之外,还形成了“道家为补”的管理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组织手段的现代化,统治阶级对社会的控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教化和被化结合得更为牢固,其运用也更为纯熟。而道家的自化,则被斥为“消极无为”,成为了权势精英和知识精英竞相抛弃的对象。
  
  可喜的是,今天,人们终于认识到了道家自化的重要性,民众不但厌弃了居高临下的宣传和教化,而且开始抗拒充满暴力压制和阴谋欺诈的被化。不管是“被自杀”、“被自愿”、“被代表”、“被捐款”,还是“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 ,都成为了民众申讨的对象。有人还这样问道:“被”时代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的回答是:“被”时代早就存在,只不过在这个民权逐渐高涨的时代里,它的存在才如此荒谬、才如此扎眼、才如此被人憎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唯有抛弃教化、抗拒被化,迎接自化的新时代,才能赢得自己的自由、幸福和尊严。
  

中国文化史的论文,关于儒佛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000字左右,急急急~~~~~~~

儒佛道三教合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㈠三教合流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影响。它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维系着人与人的和谐,自然与人的和谐。儒家文化对于自然与人的和谐要领很少论及,而到家文化则将崇尚“自然”视为第一要义,这就恰好不久了儒家文化在这方面的缺略。同时,道家也从儒家那里得到了人际和谐方面的理论成就。这两种具有不同价值目标的观念在佛教文化的斡旋下,为中国中世纪宗法经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面。 ㈡三教合流对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三教的归一,不仅使得封建意识形态完全实现了政治、哲学、伦理的三位一体化,而且甚至呈现出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的四维交织格局。可以这么说,三教合流格局的确立,使得中国封建集权专制空前强化,即政治呈现出独裁化、暴虐化的倾向。并且,以政治作为社会本位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合流的对大一统的政治结构也有重要的作用。 ㈢三教合流对华夏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儒学,上承先秦,中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旁及南北朝、隋唐佛、道二教,下启宋明三教归一割据,是中国文化发展重要时期的主题思想,中华文明垂数千年而不断,历诸更迭而不衰,始终保持自己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发展,这显然与儒学有极大的关系。在艺术,绘画等等诸多方面,三教合一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7]244-250 儒、佛、道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融合的过程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贯穿了整个中世纪。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了解,以更好地分析其间的关系,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

三国中的儒释道精神!

玄学的开创人之一,汉魏的王弼认为,喜怒哀乐等是人人都具有的自然本性,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例外。他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人的道德行为都是人的真实感情和自然流露,如对父母的“自然亲爱为孝”(《论语释疑》)。所以说,社会的一切名教规范都应当是体现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只有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社会作用。他激烈批评那种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而去一味追逐表面道德名声的社会腐败风气。他认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根本违反道德名教的本意的,也是造成社会风气虚伪,名教制度弊端丛生的根本原因。对此,他作了明确的理论说明。如说:“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具体来说,“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反之,如果“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而具体来说,“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尚焉,义则竞焉,礼则争焉。”(《老子》三十八章注)所以,王弼希望通过“以无(自然)为本”,“举本统末”的理论,在自然的统摄下发挥名教的正常作用。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当其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把它看成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相类似的学说。如袁宏在《后汉纪》中介绍说:“佛者,汉言觉,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卷十)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其间,姚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所翻译的佛经,以译文传意达旨,译笔优美通畅,而广为传颂,影响至今尤存。它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接着,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