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海上战法研究论文

2023-03-01 16: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海上战法研究论文

结合部队实践,完成一篇以部队战法、训法或管法为研究的毕业论文。

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

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其二,把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在有利的条件下同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歼灭敌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积极防御又称之为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初期作战贯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原则。后来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实行灵活的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抗日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表现为全国实行持久战的总方针和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核心是“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战略反攻阶段实行“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仍然是积极防御,但情况和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实行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已不仅仅是着眼于敌强我弱的形势,而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任务和对外政策决定的;军事战略所要解决的已不是夺取政权问题,而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军事战略判断也不再局限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而是把重点放在国际战略格局和当代军事斗争的发展趋势上。1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一个战略方针,即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由于中国安全环境的急剧恶化,加之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估计得过于严重,中国因而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方针,立足于应付最困难的情况,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初,针对未来全面反侵略战争的特点,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提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坚持持久作战、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立足于最复杂最困难情况下作战的战略指导原则。虽然最终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但是人民解放军曾胜利地进行了几场边境自卫防御作战,积累了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丰富经验。80年代中期以来,依据邓小平提出的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战略判断,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改变,即从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强调战略指导要从立足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并提出了适应当时形势要求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进入90年代,在深刻认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军事领域中的深刻变革的基础上,中央军委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确定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从而实现了军事战略新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安全形势、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内外政策,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不仅是继承优良的传统,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军情。就是将来发展了,积极防御也仍然是解决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军事战略。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于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贯彻这一军事战略,要求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防御与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攻势防御,是攻守结合。实行积极防御, 一定要灵活机动。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会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与革命战争年代坚持诱敌深入、先在内线歼敌再到外线歼敌的情况不同,新中国所进行的局部战争更多地是在以本土纵深为依托的边境地区争取战争的胜利。与过去长时期准备抗敌大规模入侵、立足于战略纵深决战的情况也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着眼于近海和边境浅近纵深作战,并强调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慑止敌人。积极防御要求战略上后发制人,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后发”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于在政治上、外交上保持主动。“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出自卫还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既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会临事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第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从军事上和政治上设法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不仅要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有效地遏制战争,避免打和制止打的问题;不仅要力避全面战争的爆发,而且要尽量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相配合,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把日益现代化的常规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与可靠而又有效的有限核力量结合起来,是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挥威慑作用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看到,遏制战争是以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制胜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威慑。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立足点,从来都是准备对付战争和打赢战争。也就是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去争取好的结果,以敢战、能战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威慑思想的基石。

第三,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战略必须跟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密切协调。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现代局部战争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约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中国未来的防卫作战,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军事战略指导一下要有政治头脑、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一些大的战略关系。军事上打与不打,打什么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何时打,何时停,都要从政治上、战略上加以全面考虑。军事斗争要严守自卫立场,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有理、有利、有节地行动,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有理”就是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做到师出有名,在政治、外交上取得主动;“有利”就是把握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坚决打赢,取得有利的军事地位;“有节”就是掌握军事斗争火候,适可而止,在适当的胜利后结束军事行动。军事斗争要积极配合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努力改善国家安全环境。

二、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各种不同类型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一场以发展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法等各个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局部战争将可能面对具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深入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下,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重点准备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局部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心是时刻准备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立足于一场合面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沿用过去全面战争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用立足于全面战争的军事战略去指志局部战争,那就会招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这是因为,无论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中国的全面战争战略指导与局部战争战略指导都有明显不同: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局部战争则注重边境浅近纵深、空中和海上求胜;全面战争要力争把战争拖向持久,局部战争则强调尽可能地速战速决;全面战争通常要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作战才能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局部战争则可能一开始就以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全面战争需要全面动员,举国迎敌,局部战争则要尽量避免战争的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只有改变传统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才可能确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未来战争的战略指导原则。

第二,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面临的局部战争样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但今后威胁最大的而且最难应付的将是高技术或具有高技术特点的局部战争。从世界近期一些局部战争看,由于高技术兵器在战场上的运用,使得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战争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战场高透明度和远程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法,战略空袭的地位大大提高,战争、战役、战斗有时可以融为一体,前方、后方的界限模糊,作战保障更加复杂,有限的战争目的和规模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危害和影响。要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在这一过程中,要研究对手,也要研究自己;要研究怎样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也要研究怎样发挥军队和地方相结合的威力;要研究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组合问题,也要研究人和武器装备的科学编成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战法。

第三,加强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斗争准备。局部战争的诱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发生方式、方向也具有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由陆海疆域争端而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利益矛盾而诱发;既可能是同强大敌国交锋,也可能是同实力相当或总体实力不及自己的对手对阵;既可能在预有准备的方向上发生,也有可能在出乎预料的方向突然爆发;既可能在本土一定纵深内打,也可能在边境附近打;既可能是陆战,也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海战或空战。战略指导一定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做好多手准备,一旦情况发生,能快速灵活地作出反应。中国的安全环境比较复杂,应当进行多方向、有重点的准备,突出对国家安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方向的军事对策研究和军事斗争准备,同时兼顾其他方向,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根据未来战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下大力气发展军事高新技术,重点研制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尽快拥有几手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制敌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造就一大批就驾驭现代战争的人才;有步骤地进行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体制编制。

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立足于用现有武器装备作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优良传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取决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实现的,要有一个时间和过程。即使经济较长时间,武器装备有所改善,同可能面临的强敌比较起来也仍将处于劣势。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高技术兵器还比较少,这种基本状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完全改变。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打起仗来,还是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作战指导只能立足于现有武器装备,或者说只能建立在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我军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之敌。无论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在劣势装备的情况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在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威力空前提高,对战争的影响大大增强。但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基本规律。现代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决定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很高军事素质的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尽管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与过去不同,但仍然要动员和依靠人民进行战争,仍然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人的通用性、智慧和牺牲精神。武器装备越归展,技术越是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人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重视谋加重的运用,实行灵活的战略指导,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我之长,击敌之短,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最终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三、在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根本原理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的体现。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订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相结合,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军队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人民战争,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坚持人民战争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利益,因则能够赢得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拥护;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一支由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广大民兵组合而成的强大的武装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战争潜力和持久作战的社会基础。富有人民战争传统和经验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人民战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相比,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进行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战争形态上看,战争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由于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而战略指导、战争动员、作战形式、作战方法等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确处理全面动员与局部动员、人力支前与技术支前、直接参战与间接参战的关系,成为指导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战争动员由全国总动员转向更多的采取局部地区动员和全国部分行业动员。人民参加、支援战争的形式将发生明显变化:由直接参加转向更多地间接参战,由突出人力、物力支援转为突出技术支援,参战人员主要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军事素质的后备力量。直接参战的人民群众将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作战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行人民战争,必须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第二,从作战力量上看,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单纯依靠人力数量优势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以往人民战争的科技含量不高,对参战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较低,可以大规模动员人民群众,经过简单训练就参军参战,形成对敌绝对兵力优势,以弥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但在现代条件下,两军决胜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的较量。现代战争集中优势兵力的本质,是集中优势的火力,依靠科学技术综合形成的优势作战效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人力数量优势,难以在与敌技术密集的质量优势的对抗中取胜,武器装备的时代差也很难以兵力的数量来弥补。如何在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中,把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发挥出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作战空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直接交战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未来中国面临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主要在陆地边境、近海区域和相关空域的局部地区进行。一方面,两军直接交战的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这就难以大规模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广阔的国土空间分散、疲惫和消耗敌人。另一方面,战争已扩展为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战争难分前线和后方,战争的相关空间空前扩大。如何在范围有限的直接交战的战场和广阔的战争相关空间,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四,从作战时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战速决,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换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高技术局部战争有限的政治目的,要求缩短战争进程和作战持续时间,加快战争节奏;武器装备的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超常毁伤力等,则为迅速达成战争目的提供了有效手段。现代高技术武器的战术性使用,往往能收到战略性效果,一场战争可能浓缩为一次战役,甚至是一次战斗。因此,持久作战的难度加大。以往人民战争通过持久作战,不断消耗敌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逐步改变力量对比。这种方式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难以发挥作用。如何迅速动员和组织各种参战力量,形成和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挫败敌速决企图,是摆在全体军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既对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人民战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首先,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中国高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把发展着力点转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来。一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高科技产业大军,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锐力量。这一切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

其次,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人民战争的最显著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先进的思想舆论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就会产生神奇的效应。随着包括卫星通信在内可以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网的建立,广播、电视和电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就为动员人民参加和支持战争提供了非常便捷有效的方式和渠道。只要平时的国防教育搞得深入有效,各项战备工作真正落实,一旦有事,就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

再次,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高科技越来越朝着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技术的主人,人民可以创造高技术、运用高技术,也可以制服高技术。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的渠道大大拓展了:现代化的民用交通运输工具,可以为军事输送提供有力保障;设备先进的工厂企业,经过改造可以生产军用物资;大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可以动员起来直接或间接为战争服务。科技参战、科技支前在高技术战争中大有可为,甚至将成为主要的内容和方式。

最后,现代高技术作战系统对整体后方的高度依赖性,为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加依赖作战系统整体,远距离战略投送兵力更加依赖后方。任何一件主战武器,都不能离开与之相配套的装备系统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一般地说,武器系统越庞大、越复杂,就越脆弱、越容易出问题。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就完全可以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一定要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适应高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建设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防快速动员机制,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这是建设现代化国防和发展人民战争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要研究人民战争新的战略战术。这种研究既不在乎“洋”,也不在乎“土”,关键在于管用。要在系统配套、实在管用上下功夫。要善于从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克敌制胜的战法。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些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只要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今天仍能继续发挥作用。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还可以创造出许多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如信息战中的经济信息战、文化信息战,以及破坏敌计算机网络的“黑客”战;灵活多样的海上游击战;使用高技术武器深入敌后的特种战、破袭战,等等。总之,要用创新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设法集中优势,打敌重心,高技术与中低技术装备相结合,现代新打法与传统打法相结合,军警民相结合,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力量、整体威力,从而在未来战争中更加有效地打击敌人

1500字与军事国防有关的论文

结合军事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浅谈我国国防目前所面临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位处全球冲突的高危区:在我国和周边地区,集中了全世界十大经济体中的四个,九个有核国家的六个,三大宗教的全部,及全球几乎所有的意(河蟹)识(河蟹)形(河蟹)态。为了使我国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下顺利发展,我们应该对以下四个新出现的威胁加以重视。

1.美国的非对称非常规战法
由于中国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美国不太可能与中国发生常规军事冲突;同时双方也有着巨大的分歧,因此,我们绝不能排除与美国发生非常规冲突的可能性。

在前段时间,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离心机控制程序被不明蠕虫病毒攻击,而谁该对此事件负责,目前依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这说明,网络战争离我们不再遥远。这种作战方式能用几段代码实现过去几千吨燃料及数十吨精确制导炸弹才能达到的作战目的,有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效果;同时,又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非对称性,攻击者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违反国际法的风险,而被攻击者很难确认谁是攻击者。这使我们不禁想起此前美国的种种作为:成立网络战司令部,推动计算机程序“基因”图谱计划等等,如此种种,绝不是仅为了预防潜在风险那么简单。
中国与美国之间最大的矛盾是人民币汇率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不难推测,美国很有可能通过各种“黑客”手段,扰乱我国金融系统秩序,从而达到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目的。

另外,研制对抗流感特效药的Gilead公司,其大股东正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这向我们透露了一点信息,就是美国的攻击很可能通过另外一种病毒:生物病毒进行。而不断有消息传出,称美国正在运用最新的基因技术研制研制仅使某个人种,甚至具有某个基因特征的人群患病的病毒。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科研发展的步伐,以应对对我国金融,基因,太空等疆界的侵犯。

2.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领土蚕食和海上交通线的威胁。
我国与大量周边国家存在着陆上和海上领土冲突。这些周边国家利益盘根错节,它们极有可能同时发难。因此这就对我国国防力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我军很可能同时面临2场甚至3场局部军事冲突,这就要求我军有一流的快速反应能力,兵力投送能力,及后勤保障能力。
同时,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越来越多,如中东的石油,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等等。这要求我军,特别是海军和空军,具有在蓝水作战,及保卫交通线的能力。

3.应对宗教及其他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保护国民在海外的安全
香港旅游者被袭击及利比亚内战清晰地告诉我们。国际安全形势的持续恶化,使我们必须对可能的恐怖袭击及早做好防范,同时,我国应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建立更迅速有力的国际协调机制,及快速反应机制,以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财产安全。

求 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的论文

高技术战争就是大量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抵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其最基本的两个原理即:1)战争的伟力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在高技术战争中,虽然某些高技术武器的杀伤破坏威力空前增大,但并不能取代核武器的实战和威慑作用,反而,它通常是在核威慑条件下的.更有甚者,一些高技术装备就是针对局部小范围的战斗而研制.这种特点决定其通常都是局部战争,而人民战争却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全面战争,高技术战争突出了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人民战争的第二原理也似乎有相冲突之处.创新和丰富人民战争的内涵

未来高技术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立体空间展开,信息战、电子战、火力战、心理战等交织进行,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未来战争的这种高技术性,对传统的参战支前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高技术战争的作战需求为牵引,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民战争的内涵。要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充分利用地方雄厚的科技潜力,改变过去“人力型”、“体力型”和“单一型”的参战支前模式,实现“科技型”、“智能型”和“综合型”的参战支前,使参战支前由侧重人力动员转到以人财物特别是科学技术为主的全面动员上来,由侧重保障陆军单一军种转到保障诸军兵种作战上来,以适应高技术战争对国防动员的需要。

加强人民战争制胜办法的研究

在高技术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加强人民战争战略技术的研究,寻求新的克敌制胜办法。要综合运用各种力量,采取打击与威慑、攻坚与攻心、正规与非正规等多种手段并用,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加强正规军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和动员,发挥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比如,发挥我国民间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设施的优势,协助和配合部队实施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运用各种手段,土洋结合,广泛开展战场伪装,隐真示假,欺骗迷惑敌人;发挥沿海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地理、人文和海情海况熟悉的优势,广泛开展海上侦察、扫雷布雷和游击袭扰,积极支援、配合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群众,开展城市防空和后方防卫作战,保障重要城市、重要目标和重要方向的安全,等等。只要确实拿出了一套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战法,我们就能打一场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现役部队为骨干,后备力量和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战争,在新的战争形态下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现代战争中,更需要人民战争。我认为人民可以在以下领域发挥作用:

一、人民群众可以在信息战中发挥作用。

1、可以组织人民群众中的计算机高手,集中对敌进行网络战,特别是对敌公开的网站和一些社会功能的网络系统,如电信、金融、电力等网络系统,进行控制、利用和破坏,达到在敌本土制造混乱,瓦解其国民意志,掀起其本国反战浪潮。在过去,弱国难以对强国构成威胁,在信息社会则不同,弱国照样可以将战火引向强国本土,就是通过网络战。如果可能,还要组织计算机高手,直接对敌卫星通信和军事网络进行控制、破坏,直接减弱其军事整体力量。

2、可以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示性形造势,干扰、影响敌侦察监视系统。组织人民群众制造大量假目标、发射假信号,发布假信息,进行假集结和运动,通过制造大量的信息垃圾,可以大量消耗敌高科技弹药和迟滞敌决策。没有信息,会增大指挥决策风险,如果所得信息中假信息太多,同样也会增大指挥决策风险。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发生袭击民用车队的悲剧,说明了美国的侦察监视系统只能知道有目标,但并不能真正分清目标的真假。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展设置假高炮、导弹阵地,设置假军营等等群众性活动。将让敌人的侦察监视系统看花眼。

二、人民群众可以在战场救护、消除袭击后果和防卫中发挥作用

1、敌不敢从陆上入侵我国,只能采取非接触作战对我进行攻击。我人民群众可以充当战场救护、消除袭击后果作用,节约正规作战兵力。

2、我人民群众可以充当反间谍的耳目,及时清除敌间谍。

三、人民群众可以在联勤保障领域发挥作用

1、可以利用民间航运、海运和陆运力量,运输军事物资。可以达到隐蔽、安全目的。

2、由于我作战在本土,可以利用民间公司、商店、医院等服务性行业,对军队进行后勤保障。

四、人民群众还是后备兵力的来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都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首先,高技术并没有改变正义战争必胜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正义战争必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高技术虽然可以改变战争的技术形态,但不可能改变战争的政治性质,不可能抹杀正义战争是非正义战争的区别。正义性是人民战争的根本特征。与传统的战争相比,高技术战争的政治性更加凸显,战争更加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其次,高技术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战争实践反复证明,武器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有了很大提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高技术战争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与武器关系的基本原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在高技术战争中,武器装备无论如何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都不可能代替人的觉悟、勇敢、智慧和才能,不可能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技术战争所具有的激烈性、残酷性,对人的智能、体魄、意志、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技术战争中人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显得更加重要。再次,高技术为人民战争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高技术战争的作战行动遍及陆、海、空、天、电等领域,具有全纵深、全方位的多维立体性质,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缩小,相关空间扩大,前方与后方界限趋于模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来准备和进行战争,统一组织实施前方和后方的作战行动。要把人民战争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实力、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坚强的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打赢人民战争的能力。此外,坚持人民战争是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我们的国情军情以及面临的军事斗争任务,都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战争。这是我们赢得未来防卫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