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苏轼论文的题目

2023-03-01 15: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苏轼论文的题目

1. 关于苏轼诗句的作文题目
关于苏轼诗句的作文题目 1.关于苏轼作文的标题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苏轼《定风波》里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就是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我以前也用这个题目写过,个人觉得蛮不错的

希望楼主采纳!
2.关于苏轼的作文(题目为苏轼我读懂了你800字)
悠悠百年,别来无恙。昨日,读前辈《记承天寺夜游》,让晚生体会到了您心中的无比郁闷,故写书与您,和您作一个隔着时空的对话,希望不会因此打扰您庭院漫步,月下沉思的清净和宁静吧。

晚生十分理解前辈此时的心情。您正当壮年,本应是大展宏图,为国家、为江山社稷

出力之时,却无奈官场黑暗,处处明枪暗箭、争权夺利才使您贬官黄州,无限豪情壮志被埋没于此,保家卫国的远大抱负也只能空留于心。您这种愤恨的情感不言而喻,令晚生在同情之余也忧愤无比。

看唐代文豪柳宗元、宋朝诗人陆游,哪一个不是和您相似,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官场上处处勾心斗角,防不胜防,与那“荷塘月色”比起来,才是无聊至极。虽然您被贬于此,但能与知己好友张怀民共赏明月,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如今您官低权微,事务清闲,但雅兴却丝毫不减,因此,在下以为您与怀民不如真正做个“闲人”,不要汲汲于名利,请放下心中的恩恩怨怨,与知己一起中秋赏月、清明踏青,共赏良辰美景,从容流恋光景,岂不快哉。

我不知道您当时的心情是忧伤,失落,或是更多情感的百感交集。但是我知道您在这些情感的左右下并没有失去自我和朋友。

——有了自我,才能把握好周遭带来的一切,或喜,或悲,或喧哗,或宁静……

——有了朋友,才能分享自己对周遭事物的感悟,或简单,或深奥,或通俗,或哲理……

您可能不知道,晚辈现在所处的社会,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往往在压力下会失去自我,再加上竞争的激烈,更不会在乎身边的朋友。遇到挫折,就幻想一个桃源胜地去摆脱烦恼,还有人去网吧,登录虚拟世界,因而迷失了自我。看来,在如何从容面对名利、挫折等不利因素方面,您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呢。

东坡老前辈,今天我有幸拜读您的大作,心中有无数感慨,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淡雅的月光把您带到了一个充满意境的世界,我也在你凝练的文笔中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此刻又是月色入户,您一定又欣然起行。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望您仍然能时刻保持一颗开朗的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有了自我的把握和与朋友的分享,月和竹柏才会是人生的精彩!

出言放肆,尚请见谅。
3.7篇苏轼写的古诗(有题目,有诗句)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减字木兰花 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溪沙 寓意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

谁怜季子敝貂裘。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

岁寒松柏肯惊秋。 浣溪沙 即事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

流年未肯付东流。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

挽回霜鬓莫教休。 西江月 重九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醉落魄 离京口作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南乡子 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南乡子 自述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
4.以我心中的苏轼为题目的作文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5.求作文,题目是 我与苏东坡 600字,谢谢
我最初对苏东坡的了解来源于课本上的诗、词、游记。几首诗词,几篇文章而已。约略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他是四川眉山人,有个儿子叫苏迈,要去当德兴县县尉,知道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游庐山诗,知道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知道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仅此而已,似乎再没有什么理解了。

很久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忘记了从那本书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苏东坡传》,林语堂对苏东坡十分推崇,说他是千古第一才子,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引起了我的兴趣,就想找一本看,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兴趣可能竟和鲁迅先生有关:鲁迅是我们了解比较多的人之一,鲁迅和林语堂打过文架,想来,有资格和鲁迅先生吵架的人应该也不一般,应该不一般的人如此推崇苏东坡,就想了解一下他。没想到文学艺术成就如东坡先生这样的人,竟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了我的头脑。

遗憾的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感谢现在网络书店的技术,没想到大概是2005年左右,还真淘到了一本。后来又陆续看过一些关于苏东坡的数据和传记,如孔凡利的《苏轼年谱》、李一冰的《苏东坡传》等。看过之后,了解了苏东坡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饮食、医药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了解了苏东坡中进士的故事、入狱的故事、与王安石的故事、与司马光的故事,甚至与高俅的故事,了解了苏东坡在杭州、徐州、密州、颍州、扬州当过官,并且很有政绩,了解了苏东坡曾经两次被贬官等等。

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苏东坡一生到过的地方太多了,四川出生,出蜀后,到开封赶考,凤翔为官,回京述职,通判杭州,移知密州、徐州、湖州,回京入狱,贬谪黄州,移知汝州,游庐山,常州居住,回京任官,贬惠州,贬海南,回广州,回常州,足迹遍布大半个北宋。很想有一天能把他的足迹、他的事迹、他的文学成就在地图上展示出来,基于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苏东坡的一生。
6.苏轼的诗有哪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洒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关于苏轼的论文标题

尘满面,鬓如霜!可以概括苏轼的一生,潦倒不幸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文学史地位.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 关键词 】苏轼 处世之道 人格风貌 生命精神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

  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苏轼于靖国元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一生贬谪生涯的 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穷困潦倒,但他都善于在诗词歌赋中发现生活美,从而获得一种充满善处忧患的智慧审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

  元丰时贬往黄州,《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黄州的“鱼美”、“笋香”盛情称赞,仿佛忘却了“乌台诗案”的灾难。绍圣初贬往惠州,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似是《初到黄州》诗在十几年后的历史回想。他又抒写“欣然”,描写口腹之乐。绍圣四年贬往儋州,登岛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以其神采飞扬、联想奇妙而成为苏诗五古名篇:“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自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三、“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自救自立的人格

  苏轼之所以能面对忧患随缘自适,不仅在于他善于排遣苦闷,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立足于自救自立,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元丰三年(1080)初贬黄州,作《节饮食说》,提倡“节食”。第二年不能再靠“节流”,于是“开源”。《东坡八首》叙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他不辞辛苦躬耕其中,并把这块田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苏轼作为政治上的逐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心态却不卑微猥琐。苏轼之卓异正是建立在自己动手种田筑屋丰衣足食,生存需求获得独立的物质基础之上。

  苏轼在海南禄�既绝,衣食难保,不得已“尽卖酒器,以供衣食”。暂居破漏官屋不久被官吏逐出,遂买地,起屋五间,名曰“桄榔庵”。然而,独特的伟大人格,既成就了不怨天尤人、立足自救自立的“东坡”精神,苏轼也就拥有了一份坦然与自乐。

  四、“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亲躬为民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时期,反复专研佛老,极慕陶渊明,却始终没有出世。苏轼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壮志雄心,践行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士操守,也在生存状态上真正的融入到了黎民百姓之中。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3](宋)苏轼:《苏轼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看了“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

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对外汉语学术论文范文

5. 浅析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论文

论文题目是:浅析苏轼的超然自适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 这个论文的答辩!!75分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在中国文化的天宇里,苏轼是一颗璀灿的星斗,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在宋代艺术天地里独放异彩。他以聪慧的察赋才华、全面的艺术修养、坎坷的人生道路、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后代的文人及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认识和思考,并帮助我们来把握自我、体悟人生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苏轼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创造实践,而且对艺术的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观念。苏轼艺术观的核心是写意传神,当然写意传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话语中重要的思想资源。苏轼的艺术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成为封建时代走向溃败时的所有正直文人普遍选择的一种处世原则。
苏轼的时代,由于各种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深为向往而趋之若鹜的精神归宿。苏轼对佛禅更是情有独钟。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他和禅僧们有密切的交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积极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主流形式,庄老玄学、魏晋风度,虽然提倡追虚尚无,但终古如斯、不生不灭,贯通天地人的“道”却是空不掉的,即使佛教,还有一个佛—大慈大悲的释迎牟尼,为了尘世的苦难而普渡众生。然而禅宗却把一切空掉了,自性清净,空诸所有,无善无恶,此岸就是彼岸,净土就是尘世,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砍柴打水,即是参惮悟道,人的解脱就是无念,无念就是般若。
我们绝不是在苛求苏轼,无论怎样的天才,也不能超越时代而天马行空。中国诗的精神在唐达到高峰,在李杜的创作中得到高扬,然后就是退潮期的败落,苏轼的诗文正好真实地、全面地展现了这个过程,苏轼之后的中国诗坛也再没有出现与之比肩的诗人。社会生活里已缺乏诗意,剩下的都是市井情怀,琐事趣闻,“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应运而生了。所以说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诗的精神发展和溃败的一个征象。他的伟大绝不是因为他有大量传世的诗文,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不足、缺憾,都是这个时代中孕育出来的,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乳汁养育成长的,他的一切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的全息影像,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苦闷与无奈。他也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安身立命、自我解脱之路。苏轼清醒地看到社会的浑浊,官场的腐败,他可以退出官场,但他无法退出社会,所以庄禅思想使他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生命的悲剧,“吾无往而不乐也,善游于物外也。”可以说这种空诸所有,独善其身的智慧选择,使他人生如梦的空幻感得以慰藉。从文化意义上看,苏轼的人生选择就是一种处世原则,一种人生态度,这也许是后来许多人推崇和喜爱他的原因。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他非常喜爱的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来发问:“在一个贪困的时代,诗人何为?”这不仅是一个诗人应该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