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http://news.xxnet.com.cn/h/24/20111229/14706_1.html,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中英语篇差异论文
语言能够帮助人们交流,但是,语言并非是简单的词组堆砌组合,除了自身所能直接传达的意义之外,语言的功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存在的环境。所以,要学习另一种语言,不仅需要学习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还要意识到不同背景的文化对于语言交流的影响。
1.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他从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不同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对人际交流、人际联系、人际空间距离、时间意识等文化变量的测量,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以日本、中国等国家文化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和以瑞士、美国等国家文化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也就是说,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接收者需要充分理解信息发出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场景、氛围、肢体语言等,交流过程中语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者对语境的依赖较小,环境因素和交流尽量分离,语言的作用凸显无遗。吴为善、严慧仙(2009)这样总结道:高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的传达更多地依靠语境和读者的意会,作者不需要把什么都说出来,把什么都说的很清楚”。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主要由语码来负载,作者自然要求承担较多的责任,把该说的意思说明白,开门见山,一以贯之。”[2]本文将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框架,阐明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
2.高低语境下中英语篇的差异
在语境文化不同的视角下,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交际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中美两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代表,其语篇必然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衔接和连贯手段上的差异是汉英语篇的.主要差异之一。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汉语较多地依赖隐性的衔接方式,注重意义的连贯,即“意合”;而较低语境下的英语则既重视意义上的连贯,也重视语法形式,就是所说的“形合”。如:
(1)中国队打败美国队
(2)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3)TheChineseteamhasbeatentheAmericanbyagreatmargin.从所表达的意义上来说,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就句1和句2来说,二者表面结构一致,所用动词的本意完全相反,句1是“打败”,句2是“大胜”,意义却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中国人在理解这两句的意义时并不是依靠句法结构的,而是根据自然语序通过主观分析将句1中的“败”理解为“使……败”,而在理解句2则不理解为“使……胜”,而是理解为“战胜……”。运用高低语境理论来说,汉语运用的更多是内隐含蓄的暗码信息,信息接收者,即读者,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到底是中国队获胜还是美国队获胜。而在句3中,无论是用动词beat,defeat,或者是win都有严格的语法形式,读者只要通过语态和时态就可以判断出哪一队获胜,无需再借助语境或是其他信息。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交流更多的是依赖语言本身,语境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3.结语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拓展了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语篇上中英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和语境等因素来解释。由于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时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母语语境知识很容易发生负迁移,从而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语境关照下《爱玛》两中译本之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而这种繁(略)外国名著的重译方面,一本国外著作一般都有好几个汉译本.这就需要加强以对比为基础的翻译批评,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因此对同一作品(略)比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一,翻译批评可以通过对译本的比较发现不同译本的优劣,为译文读者选择比较优秀的译本提供依据;第二,翻译批评通过对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的不同方法处理同一语言现象,达到相同或不同的效果评析,对深入探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三,翻译批评有助于译本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语境在语(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语境在翻译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必须依赖原语的语境,对译文准确的表达也必须联系目的语的语境,可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而本研究旨在从语境的因素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简·奥斯汀(略)两个中译本,研究从语境入手分析两个译本各自的优缺点. 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作品会采(略)策略,功能对等早已引起许多争议,本文从语境的角度结合翻译实践,依次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和译...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1990s witnessed a peak of tran(omitted)tivities in China, which concretely reflected in the re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ry masterpie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were at (omitted)or th(omitted)e versions for one original text, sometimes even more. When we take this into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m(omitted)quality of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versions for the same ori(omitted)st of all, t...
目录:摘要 第4-6页
Abstract 第6-7页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10-19页
·Brief Introduction of Emma and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10-13页
·Emma 第11-12页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12-13页
·Literature Review 第13-16页
·Translation Criticism 第13-15页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Emma 第15-16页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第16-17页
·Purpose of the Study 第17页
·Outline of the Study 第17-19页
Chapter Two Linguistic Context 第19-33页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第19-21页
·Context 第19-21页
·Theoretical bas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21-25页
·Translation 第23-24页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第24-25页
·The Role of Context in Realiz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25-26页
·Linguistic Context in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26-32页
·Reproduction of Irony and Humorous Language of Emma 第27页
·Ascertaining the Exact Meaning of Words 第27-29页
·Eliminating the Ambiguity 第29-32页
·Summary 第32-33页
Chapter Three Situational Context 第33-40页
·Interpreting the Implication 第33-35页
·Expressing the Emotion 第35-36页
楼主 同求这篇文章 主要是这篇文章命题比较新颖 想看一下 可以发给我吗 不胜感激啊 我的邮箱是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
陈作宏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从语用因素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着眼,从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语境的干涉作用,关注话题、焦点和新旧信息,语用的语序,以及会话含义分析等五个方面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语用因素;句法结构;语序;语境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4)01-0067-06
〔收稿日期〕2003-07-14
〔作者简介〕陈作宏(1961-),女,河北高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一 语用学、语用平面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他研究的范围。语用平面是指语法中的语用,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前者以语言使用中产生的所有语用意义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后者研究的是与句法有关的语用,关注的是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语用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全部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它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此若是离开了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言的交际价值,去孤立地解释语言的结构和词语的意义,显然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尽管语用学和语用平面在研究范围和研究的侧重点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它们都重视语言交际过程,都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都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意义,因此对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语用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制约作用着眼,探讨教师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
二 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
赵金铭先生1994年在《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一文中,在谈到语法教学中三个平面有机结合的问题时指出:“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①语言表达的中心是语义,句法是表现语义的手段,因而句法结构实际上是语义句法结构体。然而它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成为话语,就必然受交际语境的制约,如何传递意义、信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都与语用有直接的联系。鲁川先生用“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和语用的选定性”概括三者的关系,并为“语用的选定性”下过如下定义:“语用的选定性指的是在充分考虑语义和句法制约的基础上,按语境和交际意图从几种合法的语序中选定一种交际效果最佳的语序。”②显然这其中的“合法的语序”是指符合句法限制性的语序。例如:
A1爸爸把明明打得很厉害。A2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A3明明被爸爸打得很厉害。
这一组句子按照句法的限制性规则,“打得很厉害”这样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后面不能带宾语,只能排在句尾。语用的选择性也应该保证将其放在句尾作焦点。A1和A3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在交际需要的语境中选择“爸爸”或者“明明”作话题都可以,只要“打得很厉害”在句尾作焦点就行。A2就不符合要求,所以是错的。如果句子没有句法限制,例如:
B1警察抓住了小偷。B2警察把小偷抓住了。B3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那么句子就完全由语用安排。即根据交际意图和语境从B1、B2、B3中选用交际效果最佳的句子都是正确的选择。温锁林先生将这种静态的句法结构在动态使用中直接映现静态句法结构的句子称为常式句。可是在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交际目的的需要,句法结构在运用中会发生重组和调整,带来语用意义的变化。我们就以A2为例,在预设为打明明的有爸爸还有妈妈的情况下,有人心情急切地告诉我“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妈妈打得不厉害)”,这时人也成了一个合法的语序。这种在映现句法结构的同时在语序上有所调整的句子温锁林先生称之为变式句。③变式句都是由语用的语序引起的。
众所周知,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注重意合,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语序具有重大的作用。常式句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变式句又是由语用因素所导致的语序变化了的句子。汉语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是毋庸置疑的了。其实语用因素不仅影响句法结构的选择和变化,还会引起句子表达用途和表达口气的变化。因此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汉语表达,要完成从深层到表层的序列化过程,语用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 语境的干涉作用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中国人“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大部分人都说一样。但是如果把具体情况交代清楚,他们会自然地选择前者或后者。前者用于一般情况下简单地提醒对方时;后者则是在说话人发现对方应该盖被子却没有盖上的情况下才用。可见因为没有语境,连中国人自己也说不清这两句话的区别。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境对句法结构的干涉作用。语境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时的具体环境,也包括说话人使用话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狭义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就是话语的前言后语。不仅上下文语境对句式的变换施加影响,制约句法结构,和语序有直接的关系,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不容忽视的,情景语境也同样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地讲授和练习,但是能有意识地使用“把”字句的汉语学习者很少。笔者曾经在一个中级班的课堂上让12个学生每人介绍一道菜的做法,结果只有两人用了“把”字句,其中一人用了多达9次(石垣智章,全部用对人另一个只用了一次(小林亮介,用对)。在这种中国人使用“把”字句频率极高的情况下,学生中大部分人却都用“洗干净菜”、“切菜”、“煮半个小时牛肉”等在语段中听起来不十分得体的句子,这正是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
我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一直受语法研究的制约,多局限于单句句型之内,一般的材料中都强调“把”字句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1991年张旺熹先生就发现“这样的理论认识,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难让初学汉语的留学生理解并接受的。因为什么是处置,为什么处置,什么是影响,影响的原因何在,我们都没有回答。”④不仅如此,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颇深,在讲到“把”字句时基本上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说的,绝大部分练习都是针对结构设计的。这样的教学无法达到得体使用“把”字句的目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讲清楚“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究竟有何区别;也无法让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把”字句。我们再来看一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时出现偏误的情况:
C1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C2我把水果买在回家的路上。⑤C3我把行李放在宿舍里。
C1和C2这类错误同时出现于母语完全不同的学生中,这就不能不从我们的教学中去寻找原因了。我们的教科书中在讲到“把”字句时,特别强调结构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动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很多书上还列有这样的公式:主语十把十宾语十动词十其它成分,而这里的“其他成分”中包括结果补语,C1和C2中的“在”正好也都是动词的结果补语,符合要求,可是为什么却不对了呢?李大忠先生认为不了解这类“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出现此类偏误的直接原因。一定要使学生明白C3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行李”原来不在“宿舍”里,由于“放”的结果才使“行李”存在于“宿舍”中。⑤但是这种偏误更多地出现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所造的句子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构上,是为了造“把”字句而造“把”字句。外国人学汉语,最主要的是要用所学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汉语语法,他们最关心的是要表达一个语义时,应该用哪种语法形式。如果教学时设计一些典型的语境展示“把”字句,例如让一个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学生做别的事时说出“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这个句式,然后注意在语境中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再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就能使学习者在注意“把”字句结构和语义的同时,充分注意语境的干涉作用,使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会用“把”,为什么要用,误用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因为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力,以及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的约束力,决定了学习者对语境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语用能力的高低。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忽略语用因素也是导致这种偏误的原因之一。
合理利用语用因素,重视语境的干涉作用,不仅能在教学中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句法结构的语义蕴含,还能促使学习者更主动地在合适的语境中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
四 关注话题和焦点,明确新旧信息
话题也称主题,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不受重视的概念。它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旧信息,也是表述的出发点和言谈的中心。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句子表述的格局,例如:
D1 山本学汉语学得不错。D2 汉语山本学得不错。
D1 和D2由于说话人选择的话题不同,句子的语序也不同。如果教学时只将主语不同作为注意的重点,学习者同样会认为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用哪个都行。若是我们引导学习者从言语信息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以及句子实际存在的语段中注意到话题的不同,是说话人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的结果,那么D1 和D2 在使用时的区别就会十分清楚。从而使学习者避免选择使用时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也就不会出现问话人的注意力指向“汉语”时,我们的学生却仍然用D1回答的不得体的情况。
焦点是表达重心,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汉语遵循人类语言共同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句子信息结构安排原则,存在句尾焦点。我们以B组句子为例:B1、B2 和B3 的区别是话题不同;B1和B2话题相同,区别在于句尾焦点的不同,B1“警察抓住了小偷”最重要的新信息是“小偷”,意在告诉对方警察抓住了谁;而B2“警察把小偷抓住了”是在双方都知道警察正在抓小偷的情况下,说话人想告诉对方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是警察抓小偷的结果,“警察”和“小偷”在B2中都是已知信息,不是表达重心,为了把句尾位置让给焦点,用“把”将非焦点成分前移。要有意识地通过语境设计让学习者注意到B1和B2的不同,是交际需要的不同使表达重心不同造成的。除了句尾焦点外,汉语也存在对比焦点。例如:
E1 山本学得很好。E2 山本学得好。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用E2表达时,教师常常会告诉他们一定要加上“很”,汉语习惯这样表达,这样的解释只会令学习者更困惑,他们或者误认为山本学得不是很好,表达时也要加上一个“很”,或者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教师很明确E2是一个有对比焦点的句子,在教学时使其在“山本和小林谁学得好”这样的交际语境下出现,学生对E2存在对比焦点就很容易理解,E2和E1的不同也就清楚了:E1是要告诉对方“山本学得怎么样”是句尾焦点句,表达重心在句尾;E2则是告诉对方“谁学得好”,焦点是“山本”。两句的预设不同,E2的预设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比项。
五 语用的语序
汉语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都会产生一些疑问,因为他们在和真正的母语使用者接触时发现,中国人说的话和他们学的常常不一样。汉语语序的灵活变化是问题之一。我们的教学只教句法的语序,而不重视句子的语用意义。句法的语序是一种语言基本的句法结构规则的概括反映,它是稳定而抽象的。所呈现的是一种语言中语序的静态面貌。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由于语境不同,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对句法成分的顺序进行调整。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语言中任何超常规的变异现象都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
一个中国人用“晴天,明天”来回答“你听天气预报了吗”这个问题,是急于回答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急促的口气使主语后移,是语用因素驱动的结果。由于有明确的语境条件没有人会认为他说错了。可是,当一个留学生在课堂上用“晴天,明天”回答老师“明天天气怎么样”的提问时,却应该被纠正成“明天晴天”。再如,刚开春就见一个人穿着汗衫短裤,中国人用“不冷吗?你。”一定比我们的学生用“你冷不冷?”更准确地表达了说话人此时要表达的意思。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介入,后移的主语省略也很平常。另外在寻物等启事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他们写的“钱包里有500元人民币”,“书包里有三本汉语书”改成“钱包里有人民币500元”,“书包里有汉语书三本”更好。这种定语后移用句法语序无法解释清楚,因为这是通过改变位置,使在寻物启事中重要的数字定语成为句尾焦点,是语用因素带来的语序变化。
既然由于语用原因导致的成分移位在交际中常常出现,那么语用的语序就必须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对语用语序的合理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在听到变式句出现于交际过程中时能进行准确的语用推理,理解更准确,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对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使他们更加重视语境的干涉作用,从而使交际更自如和得体。
六 会话含义分析
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它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所说的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交际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对会话含意的预测和理解是语言交际中的关键问题。如果误解了对方的会话含义就会使谈话过程进行得不顺利。换句话说,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也同样制约着表达形式,因为在言语行为中理解和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每一个句法结构或是语言点的学习都是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会话含义分析,对提高得体交际的能力将大有稗益。汉语口语中很多习用句式在使用时都有特定的交际意义,有一些是规约性的,有一些一定要在语境中去认识和理解。例如:“连……也/都……”这是初级阶段的语法项目,在中级阶段又出现于“别说……就连……也……”的句式中。当老师点明这还是以前学过的“连……也/都……”句式时,很多学生说会用,经过简单的复习和练习后,教师让学生用这个句式回答“30个饺子你能吃完吗”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别说40个,就连30个我也能吃完”、“别说20个,就连30个我也吃不完”这样的句子。从这两个错误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想要直接回答是否能吃完30个饺子。而“连……也/都……”句式恰恰是一个用肯定或否定一个起码的参照点的办法来表明字面上可能看不出来的隐含意义的。也就是说用这个句式是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使用参照比较的方法回答。这些错误正是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式时没有抓住这个关键的问题导致的。另外,学习者没弄清楚“连……也/都……”句式的肯定否定形式在表达会话含义时方向相反这一特点,也是导致误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进行会话含义分析,对学习者理解这一句式的交际意义和使用时准确选择参比项,确定使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都有直接的帮助。
总之,无论从听话人还是说话人的角度出发,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都直接影响着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会话含义分析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 结 语
静态的语法教学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和交际脱节,学习者熟练掌握句法结构以后,所造的只是一些脱离语境的基础句。当然掌握语言知识也是熟练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但是“语言毕竟只在使用中存在”(吕叔湘1990年人而语言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在了解和掌握不同语法形式在用法和语用功能上的不同分工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因此要重视对句法作出语用理据的解释,应该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作动态的分析,而不是在增加语用术语的前提下进行抽象解释。但是,如若教师心中无数,就很难让学习者弄清区别,在使用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范开泰先生曾提出语用分析的几个基本内容:“话语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谈话的出发点(话题),如何围绕话题来构成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的焦点,以突出交际的兴趣中心;交际过程中的信息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安排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传达方式;语气情态分析——说话人如何选用适当的语气、口气来表达自己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情感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还包括在一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言外之意的分析。”
语用分析也如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一样,在教学中都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技能为目的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语用分析所涉及的语境、话题等因素都是从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去考察的,所以从交际的角度说,语用是关键。
静态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在进人交际时要不要变,以及如何变,都要受制于语用。因此使句法结构的教学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上升到交际层次上,在使用的过程中使语言的基础句转化成为言语的交际句,这样才有可能使学习者明白不同的句法结构是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的不同,所作的不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2〕鲁川 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定性〔J〕汉语学习,2000,(3)
〔3〕温锁林 现在汉语语用平面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43
〔4〕张旺嘉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5〕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46,147
〔6〕范开泰 语用分析说略〔A〕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Making an Appropriate Use of Pragmatic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HEN Zuo-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Be1Jing,100081)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trictive role of pragmatic elements In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should make more appropriate use of pragmatic knowledge 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s:pragmatic elements,interference of context,focus on topics,central issues and new or old information,pragmatic word order and dialogue analysis.
〔Key words〕pragmatic element;sentence structure;word order;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