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西西的论文

2023-03-01 12: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西西的论文

  西西弗的神话

  阿尔贝·加缪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
  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
  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
  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
  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特劫走。父亲对女儿
  的失踪大为震惊并且怪罪于西西弗,深知内情的西西弗对阿索玻斯说,他可以告诉
  他女儿的消息,但必须以给柯兰特城堡供水为条件,他宁愿得到水的圣浴,而不是
  天火雷电。他因此被罚下地狱,荷马告诉我们西西弗曾经扼往过死神的喉咙。普洛
  托忍受不了地狱王国的荒凉寂寞,他催促战神把死神从其战胜者手中解放出来。

  还有人说,西西弗在临死前冒失地要检验他妻子对他的爱情。他命令她把他的
  尸体扔在广场中央。不举行任何仪式。于是西西弗重堕地狱。他在地狱里对那恣意
  践踏人类之爱的行径十分愤慨。她获得普洛托的允诺重返人间以惩罚他的妻子。但
  当他又一次看到这大地的面貌,重新领略流水、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火热的石
  头、宽阔的大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中去了。冥王的诏令、气愤
  和警告都无济于事。他又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年,面对起伏的山峦,奔腾的大海和大
  地的微笑他又生活了多年。诸神于是进行干涉。墨丘利跑来揪住这冒犯者的领子,
  把他从欢乐的生活中拉了出来,强行把他重新投入地狱,在那里,为惩罚他而设的
  巨石已准备就绪。

  我们已经明白: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
  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
  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
  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们并没有谈到西西弗在地狱里的
  情况。创造这些神话是为了让人的想象使西西弗的形象栩栩如生。在西西弗身上,
  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
  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
  的面颊,那落满泥士、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士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
  实的满是泥士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
  就达到了。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
  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正是因为这种回复、停歇,我对西西弗产生了兴趣。这一张饱经磨难近似石头
  般坚硬的面孔已经自己化成了石头!我看到这个人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
  的苦难。这个时刻就像一次呼吸那样短促,它的到来与西西弗的不幸一样是确定无
  疑的,这个时刻就是意识的时刻。在每一个这样的时刻中,他离开山顶并且逐渐地
  深入到诸神的巢穴中去,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

  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
  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那里呢?今天的工人终生都在
  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并非不比西西弗的命运荒谬。但是,
  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
  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
  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
  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
  乐中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
  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
  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
  重负。这就是我们的客西马尼之夜。但是,雄辩的真理一旦被认识就会衰竭。因此,
  俄狄浦斯不知不觉首先屈从命运。而一旦他明白了一切,他的悲剧就开始了。与此
  同时,两眼失明而又丧失希望的俄狄浦斯认识到,他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一
  个年轻姑娘鲜润的手。他于是毫无顾忌地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
  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索福克
  勒斯的俄狄浦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都提出了荒谬胜利的法则。先贤的智
  慧与现代英雄主义汇合了。

  人们要发现荒谬,就不能不想到要写某种有关幸福的教材。“哎,什么!就凭
  这些如此狭窄的道路……?”但是,世界只有一个。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
  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谬的感情
  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说,而这种说法是神圣的。
  它回响在人的疯狂而又有限的世界之中。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
  过。它把一个上帝从世界中驱逐出去,这个上帝是怀着不满足的心理以及对无效痛
  苦的偏好而进入人间的。它还把命运改造成为一件应该在人们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
  事情。

  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
  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
  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的、秘密的召唤,一切面貌提
  出的要求,这些都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
  而且必须认识黑夜。荒谬的人说“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一种个人的
  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应受到
  蔑视的命运。此外,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
  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
  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
  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
  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
  在滚动着。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
  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
  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
  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
  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西西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如何看待冷战后西西关系的变化

一般来讲,在战前,世界现代史中存在着四大基本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前的这4对基本矛盾在战后已失去了概括能力,随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4对基本矛盾转化为5对矛盾。它们是:从阶级属性方面来说,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从对外政策方面来说,是和平共处与霸权主义的矛盾;霸权主义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5对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与苏联的矛盾上,所以,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战后世界史的主要矛盾是美苏矛盾。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等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雅尔塔体系崩溃,冷战宣告结束。90年代以后,战后以美苏矛盾为主线的时代结束了。基本矛盾又发生了变化:西西矛盾,即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矛盾;两制矛盾,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在这些基本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学术界正在争论之中。有的认为西西矛盾是主要矛盾,有的认为南北矛盾是主要矛盾,西方国家有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仍在发展变化之中。世界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转化之中,这需要史学工作者不断地观察、研究总结,以便对战后世界史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解释。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学员掌握现当史发展的大体脉络,重大历史事件、了解史学的基本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联系与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员逻辑思维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欲继续深造的学员学习世界史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质。最后,由于本课程具有贴近现实的特点,它还有提高国民素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认知功能。具体表现在:1、学习世界现当代史,可以使学员了解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确立学员的国际战略观念。了解国际形势的演变,有助于学员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的战略思想,增强学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责任感、紧迫感。2、学习世界现当代史,可以使学员具有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为建立和谐社会,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国际意识。3、学习世界现当代史,可以增强学员利用国际环境,加速我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4、学习世界现当代史,可以增加和巩固学员的历史知识,丰富学员的国际知识,提高学员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

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

《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亦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服务性、助人性行业的职业,是经手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心理健康

1961年,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尼(Greene),曾出版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小说中讲述的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其功成名就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再无工作热情,工作带给他的是难以忍受的压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部小说第一次反应了人长时期的紧张工作以及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容易患上一种近乎竭斯底里的病症。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最早正式提出了倦怠这一术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将其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从此,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对顾客的消极心态和情绪上的疲惫感,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折感。广义而言,事业倦怠就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带来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当今,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高校教师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校相比,既要教学,同时也要科研,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必然更多。与中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考试和升学率不同的是,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和细致,例如,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篇是CSSCI或是SSCI论文?每年申请了多少项校级课题、省级课题、部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这些成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这些成果,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社会快速变革,国家及社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氛围下,高校教师经常会感觉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压力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将科研成果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给新进的高校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科研目标。

二、高校教学的重复性带来的职业倦怠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作西西弗斯的国王,由于其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他被惩罚每日都重复单一的工作:每天都拼尽全力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第二天,西西弗斯又要将石头往山上推,如此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就是在演绎真实版的西西弗斯,每天不断重复着无聊的工作。由于,高校授课更具有专业性,因此高校教师讲授的课程变化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是以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来解释教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重复着单调的教学过程。根据加涅的认识理论,这些工作在教师内心已经熟练,甚至进入了自动化阶段,无需或很少需要调动大量神经来关注和解决问题,对教师的刺激不够,只能“下意识”去管理处理教学情境,久而久之,教师就既不想变、也无能为力变,于是,教师的倦怠便出现了。

三、高校教学对象的特征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教师既是一种服务性和助人性职业,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四、现实价值观对教师赞誉的背离

从古至今,先秦儒家学者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说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都越来越重视知识,重视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却并不高。如今社会变革期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学问及师道的尊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生活中存在住房难、办事难以及子女就学难等各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更是无论青红皂白地站在自己子女的立场,出了问题就一味地责怪教师。然而,一个学生出现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都是必要因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