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柯仲平毕业论文

2023-03-01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柯仲平毕业论文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楚图南的人物简介

楚图南(1899-1994年),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楚图南著有散文集《刁斗集》、《荷戈集》,译有(美)惠特曼诗集《草叶集选》、(德)威斯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俄)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等。

他出版小说《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散文《悲剧及其他》、《刁斗集》、《荷戈集》、《枫叶集》等著作,翻译了美国惠特曼诗选《草叶集选》、惠特曼诗集《大路之歌》、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选《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幸福》、德国哲学家尼采语录体式名著《查拉斯图如是说》以及自传体的《看哪,这人》、《希腊神话与传说》等。

扩展资料:

楚图南研究地理学,不仅旨在传播知识、服务教学,更着眼于服务现实政治。针对当时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野心,他还收集了华北一带的兵要地理资料,准备以实际行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自己的贡献。

楚图南在历史研究上的学术成果也有目共睹。他在1921年发表的《河图洛书新说》一文表示,“新说”之“新”在于解读和研究的视角是“根据历史学理来解说”,这样的转换,必然能读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

在1924年发表的《易经浅测》中,楚图南更是开宗明义:“要研究"易",不能不研究易的历史,不能不以历史的解释、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易的历史。”在他看来,不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易”,就看不到其真相和本质,也就看不到“易”的真实价值。

1942年,楚图南在《云南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纬书导论》。他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纬书》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明确提出,纬书思想古已有之,它在先秦期间主要沉淀在民间,两汉时则成为士大夫的信仰。而《纬书》成书后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纬书思想之凝化,二是纬书思想之圣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图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