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汽车技术期刊论文

2023-03-01 09: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汽车技术期刊论文

这可主要取决于你的单位了。如果你的单位仅仅要求是公开出版的刊物,那就应该算。如果要求是核心期刊的论文,那就不算了。如果你在下面这些核心期刊上发表,那肯定没问题。 1.煤炭学报2. 煤炭科学技术3.煤矿安全4. 煤田地质与勘探5. 选煤技术6.煤炭工程7.煤炭技术8. 中国煤炭9. 煤矿机械 10..煤矿开采
所以,先问问你们单位,或者看看同事们是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我估计,一般的刊物就可以了。其实很多刊物,只要你掏钱,他们就能发表,很容易的,大概1000多块钱吧!

求一篇8000子以上的汽车专业的毕业论文

汽车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张真忠,岳世锋
摘要: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
追求产学研合一,突出基本技能训
练,强化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能力的
培养,并据此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
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
到故障诊断、综合训练的配套实训教
学条件。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汽车专业;职
业技能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
部等六部门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培训工程”,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
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
源需求预测,优先确定在汽车运用与
维修等4个专业领域,在全国选择500
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
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近几年在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
设中,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探
索出了一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初步实现
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人力资
源需求预测为基本依据,坚持正确的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把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
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
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
型人才。
高等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巩固
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操作
技能;获得有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获得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
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工程训练环境。教
学中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大,且任务繁.
重,因此必须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才
能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要求。该基地
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实
际操作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开
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和产学研合
作的重要基地。
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多种手段相结合,营造工程
买训环境
根据教育部汽车专业领域技能
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岗位职
业能力目标(见图1),建设汽车工程
实训基地。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模
式,按行业企业标准、按照实际生产
岗位要求布置场地、设备,形成真实
的职业训练氛围。具体做法是:对原
有实训室进行改造,新建了适应现代
汽车维修需要的实训室;对汽车工程
实训环境进行了布置,增强了汽车文
化氛围;自制了部分实训设备,形成
了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
训练到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综合训
练和现场实际训练的完整教学条件;
在训练项目的安排上,淡化了零部件
的修理,强化了故障诊断及检修。
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
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规(下转第67页)
图1汽车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目标

2007.11
万方数据学生及外国学生则失去了这些机会。
总之,高考制度作为中国一项重
要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的招生与
发展和普通教育的教学与改革都紧
密相关,其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
身”,具有巨大的难度和重大影响。因
此,高考改革应本着“稳”的原则,稳
中求进,稳中求改,在现有改革的基
础上系统推进,逐步深化,努力建立
起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以多元化考
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
现代高考制度。
参考文献:
(1)高考:从独木桥到立交桥[N].中新
社.2006—06一02.
(2)刘丹,王骏能,余靖静.复旦、上交
大等名校校长评析当今高考改革
[EB/0L].新华网,2006—04—1 1.
(3)徐建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4)大学招生需破除地域岐视[N].北京
晨报,2006一06—18.
(5)蔡达峰.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的建议
[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6)姚金琢.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制度有
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3。(7).
收稿日期:2007一02—27
作者简介:李小娟(1974一),女,浙江温
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温州职业技术
学院(325035)
(上接第53页)划和建设,已建成了汽
车安装、汽车维护保养、汽车修理及
故障诊断等基本技能训练基地。利用
设备、技术优势,建立万方轿车维修
检测中心和富康轿车特约维修服务
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工程实训环境。
(二)工学并举,讲练结合
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加大
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占
总学时的45%左右,改变过去将专业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做法,构
建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汽车多
媒体专业课教室,使得专业教学的理
论和实践高度融合。在训练项目开发
上,以国家及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考
核点为依据,将技能训练与技术等级
证书培训、资格鉴定培训相结合。校
内实训基地实现全天候开放。学生通
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训练,培养和
提高专业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
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
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
相应的机制,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
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
(三)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汽车市场职业岗位技能需
求,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编写
一整套汽车专业实训教程,汽车电器
实训等部分教程已公开出版。为了让
学生尽快掌握汽车维修的高新技术,
配置了多媒体汽车专用教学系统,选
择欧美日主流车型为示教对象,配备
具有CVT、CCS等先进电子控制的装
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汽车电控新技
能,培养了故障现象分析、参数检测
判断和排故能力。根据汽车工程教学
的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
法,渗透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强化。
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人才培养目
标的要求。
(四)完善管理制度
汽车工程实训基地应该给学生
在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前提供完整
的训练。在工程实训的组织过程、实
训项目的安排、实训中心的管理以及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配合学生
在工程实训中心开展实际训练。为
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
证实训的场所、时间、人员到位。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转
变教师角色
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汽车生
产和维修企业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
教师到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要
特别注意聘请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
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汽车生产和维
修企业应通过举办培训班、接收教师
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
断更新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
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
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工程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训
基地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
的就业和全面发展。承德石油高等专
科学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基地自建
立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
3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曹传伟.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
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
学,2006,(6).
(2)关晓吉等.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
建设的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
报,2003,(6).
收稿日期:2007—02一07
作者简介:张真忠(1968一),男,山东潍
坊人,主任,工程师,承德石油高等专科
学校汽车系(067000)
岳世锋,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067000)
………..囝
2007.11
万方数据汽车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
作者:张真忠,岳世锋
作者单位:张真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汽车系,067000),岳世锋(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067000)
刊名:职
业技术教育
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7,""(1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条)
1.曹传伟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大学教学2006(06)
2.关晓吉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关晓吉.薛华.刘艳梅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z1)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文章就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些探讨,提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走生
产、教学、科研三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才是汽车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期刊论文陈文举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探索-中国科技纵横2009,""(5)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通拳有限责任公司,顺应贵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创办汽车专业开始,就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办学新模式,紧紧依靠行业
企业,围绕本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办出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本专业学生百分之百就业.为同
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期刊论文陈文举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探索-中国科技纵横2009,""(5)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通源有限责任公司,顺应贵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创办汽车专业开始,就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办学新模式,紧紧依靠行业
企业,围绕本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办出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残,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本专业学生百分之百就业.为同
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4.期刊论文张立新结合示范校建设探索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之路-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初、中、高三级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
与生产任务的一体化,学生与员工的一体化,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培训和鉴定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区域共享,开放性的实训基地,校内汽车实训
基地的建设要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互动.
5.期刊论文吴云溪.周跃红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9,""(8)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文章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认为
高等职业院校应多渠道、多形式综合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营造真实或仿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的校外工程型顶岗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为平
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6.期刊论文高职汽车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知识,而且一定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实训设备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组织开展实物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研
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7.期刊论文张真忠.邱全进.吕云飞高职汽车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实验室科学2008,""(1)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工程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就高职汽车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些探讨,提出建立实训基地,必须走生产、教
学、科研三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才是高职汽车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8.期刊论文叶芳高职院校汽车实训室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31)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训室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结合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阐述
了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设思路、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并就汽车实训室的培训与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9.期刊论文张建英.Zhang Jianying论高职汽车运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山西科技2007,""(3)
高职汽车运用专业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文章就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些探讨,提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才是汽车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10.期刊论文冯建东.张美娟.钱燕.FENG Jian-dong.ZHANG Mei-juan.QIAN Yan高职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
按照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要求,高职汽车专业建设要建设具备自我造血功能,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实训基
地;要加大投资力度,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在管理中健全"共享、开放、合作、竞争"的基地管理模式;要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材建
设;同时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训教育过程中.
引证文献(1条)
1.杜修平.那一沙基于VMP_Modeller的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期刊论文]-机械职业教育2008(12)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

汽车ABS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调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时由于车轮速度与汽车速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会导致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滑移,当车轮以纯滚动方式与路面接触时,其滑移率为零;当车轮抱死时其滑移率为100%。当滑移率在8%~35%之间时,能传递最大的制动力。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系统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这一动作,每秒钟能出现10次以上。

二、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于制动防抱理论的制动系统首先是应用于火车和飞机上。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置专利,促进了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上开始使用ABS始于19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这种ABS装置控制部分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在特定车辆和工况下防抱死才有效,因此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复杂使ABS装置的可靠性差、控制精度低、价格偏高。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美国凯尔西海斯公(KELSEYHAYES)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

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开发装置和匹配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采用的耗散功率理论,避免了传统的逻辑门限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研发ABS成功且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其试样在南京IVECO轻型客车上匹配使用全面达到了国家标准GB12676-1999和欧洲法规EECR13的要求。这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零部件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汽车液压ABS国产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合肥工业大学也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制动电子防抱系统,率先在HF6700轻型汽车上匹配使用获得成功。国内液压ABS技术含量与国外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下,相信国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ABS技术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

求一篇论文:题目是:汽车安全性的综述

网上搜集 仅供参考
目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比较完善,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避免抄袭
《科技传播》杂志 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
中英文目录
知网万方全文收录
编辑部直接收稿
百度空间有期刊详细信息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的一些主要算法,并解释了该算法中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特点。在结合传统方法的同时,提出了两种新的算法——数据融合控制算法和模式识别控制方法。
关键词 安全气囊;汽车碰撞;数据融合;模式识别

1 引言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拯救了许多乘员的生命。但随着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多,气囊错误弹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反而会威胁到乘员的安全,所以必须提高安全气囊的控制性能。因此,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囊控制算法。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发展到今天,其优劣已经不在于是否能够判断发生碰撞和实现点火,现代的安全气囊控制的关键在于能够在最佳时间实现点火和对于非破坏性碰撞的抗干扰。只有实现最佳时间点火,才能够更好的保护驾驶员和乘客。
最佳时间的确定在于当汽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乘员向前移动接触到气囊,此时气囊刚好达到最大体积,这样的保护效果最好。如果点火慢了,则乘员在接触气囊的时候,气囊还在膨胀,这样会对乘员造成额外的伤害。如果点火快了,乘员在接触到气囊的时候气囊已经可以萎缩,则气囊不能对乘员的碰撞起到最好的缓冲作用,也就不能很好的起到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图1 气囊示意图
第二个是气囊的可靠性问题,也就是对于急刹车、过路坎和其他非破坏性碰撞时引起的冲击信号的抗干扰。汽车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或以很低速度的碰撞产生的加速度信号可能会令气囊误触发,一个好的控制系统应该能够很好的识别这些信号,从而在汽车产生非破坏性碰撞时不会使气囊系统误打开。
第三个就是气囊控制技术的基本指标,包括避免以下情况:①气囊可能在很低的车速时打开。车辆在很低车速行驶而发生碰撞事故时,只要驾驶员和乘员系上了安全带,是不需要气囊打开起保护作用的。这时气囊的打开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②当乘客偏离座位或座位上无人,气囊系统的启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还可能对乘客造成一定伤害[1]。
2 安全气囊点火控制的几种算法
1) 加速度法
该算法是通过测量汽车碰撞时的加速度(减速度),当加速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就弹出安全气囊。
2) 速度变量法
该算法是通过对汽车加速度进行积分从而得到加速度变化量,当加速度变化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就弹出安全气囊。
3) 加速度坡度法
该方法是对加速度进行求导得到加速度的变化量作为判断是否点火的指标。
4) 移动窗积分算法[2]
对加速度曲线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积分,当积分值超过预先设置的阈值时,就发出点火信号。
2.1 移动窗积分算法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移动窗积分算法,选定以下几个观察量作为气囊点火的条件指标。①汽车碰撞时的水平方向加速度(或减速度)ax。ax是直接反映碰撞激烈程度的信号,而且ax在最佳点火时刻的选取中起关键作用。②汽车碰撞时垂直方向的加速度ay,气囊控制系统加入ay对非碰撞信号能起到很大的抗干扰作用,当汽车发生正向碰撞时,ay与ax有很大的不一致性[3];而当汽车受到路面干扰,例如汽车与较高的台阶直接相撞时,ay与ax有很大的一致性[3],可以由此来判别干扰信号。
结合这几个量,得出一个判断气囊点火的最佳指标。
需要采样一个时间段(从碰撞开始)ax的值,根据这一系列的值才能判断碰撞的激烈程度. 气囊点火控制算法应在发生碰撞后20~30ms内做出点火判断,因为气囊膨胀到最大需要时间大概为30ms[4],在碰撞初速度为28.4km/h时,人体向前移动5inch到达接触气囊的时间大概为70ms,则目标点火时刻为70-30=40ms,所以气囊打开应该在碰撞后的40ms时刻,所以算法必须在20~30ms内做出点火决定。这样可以采样碰撞后的20个加速度值(频率是1kHZ)作为算法的输入值。而对于垂直方向也可以如此采样。则可得两组值:ax(1),ax(2)……ax(20);ay(1),ay(2)……ay(20).
移动窗算法中对ax的处理为(1)式:
(1)

图2 移动窗口算法示意图
其中t为当前时刻,w为时间窗宽度(采样时间宽度),对ax(t)进行积分,得到指标S(t,w),当S(t,w)超过预先设定值时,则发出点火信号。
写成离散形式,如式(2):
(2)
n为当前时间点,k为采样点数,f为采样频率。
加上垂直加速度之后,可以提高对路面干扰的抗干扰能力[3],形式如式(3):
(3)
S(n,k,ρ)为双向合成积分量,n,f,k如上定义;ρ为合成因数,表征两个方向加速度在合成算法中的权重。这种算法主要是考虑了汽车碰撞时的加速度因素,当加速度的积分达到一定值的时候,表示汽车的碰撞剧烈程度也到达一定值,会给乘员带来一定伤害。而且这种算法对于判断最佳点火时刻也是很有优势的,经过实验,利用这种算法得出的点火时刻离汽车碰撞的最佳点火时刻(利用摄像得出)仅差几毫秒[2],符合要求的精度。
但是这种算法也有其不足,例如没有考虑碰撞时的速度以及座位上有没有人的因素,这样当汽车低速运行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引起误触发。如果将速度和座位上是否有人的信号引入,则可以进一步减少误触发的机会。
2.2 利用数据融合提出的改进算法
由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移动窗积分算法对于气囊弹出与否进行判断主要是根据积分量S,现在我们对积分量进行一些改造,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具体做法如下,加入以下几个观察量:
(1)汽车碰撞时的水平方向速度v,v可以反映汽车碰撞时乘客的受伤害程度。v越大,乘客的动能就越大,碰撞时受到的伤害就越大。v是判断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最直接的指标。(2)坐位上是否有乘员的信号[5]。坐位上无人时,当发生碰撞则可以不弹出气囊,这样做可以减少误触发的几率,同时避
免对其他乘员的伤害。
引入函数,这个函数的波形为:

图3 函数波形图
当v超过30km/h的时候,y的值就大于1;反之就小于1。现在普遍采用的标准是,安全带配合使用的气袋引爆车速一般为:低于20km/h正面撞击固定壁时,不应点爆。而在大于35km/h碰撞时,必须点爆。在20km/h和35km/h之间属于可爆可不爆的范围。所以我们取v0=30km/h为标准点,这样结合上面的移动窗积分算法,提出新的S1,则S1为:
(4)
这样当v>v0时,汽车点火引爆的灵敏度就比原来大了;而v<v0时,点火灵敏度就比原来小了。再引入座位是否有人信号c,有人时c=1,反之c=0。
(5)
S' 即为加入了v和c的双加速度合成积分量,其优点是可以减少气囊误触发的几率,更好的保护乘员的安全。
再考虑到v>v0时引爆气囊的灵敏度不需要太大,可以适当调整的系数为1/∏,此时y函数图形如图4。
由图4可看到,采用增加了速度函数的算法后,使到v>v0时的灵敏度适当增加,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v<v0(低速)时的误点火几率。这个参数可以通过大量的碰撞实验来确定,使得点火效果最优。
2.3 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提出的控制算法
上述利用数据融合改进的移动窗控制算法是一种利用直观概念进行设计的方法,采用的是实时计算得出碰撞判决指标,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较高。如果能够直接根据输入进行点火判断,则计算量会大大减少。
为了减少计算量,使点火控制速度更加迅速,可以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原理如下,在台车碰撞试验中采用第二节中提出的加入了速度函数的改进移动窗算法,对不同的输入(加速度和速度)及其结果进行判断,并将其记录下来,得到一个数据库。再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结合大量的记录,则可以求出某一车型的气囊点火判断的判别函数。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判别函数对输入的加速度和速度直接进行判别,对汽车状态(气囊弹出和气囊不弹出)进行分类,从而大大减少计算量。

图4 函数波形图
3 设计判别函数原理
气囊的弹出(w1)与不弹出( w2)可归结为通过对对象(汽车的碰撞)n组特征观察量(a1,a2....an,v)的判断(这里取汽车碰撞的加速度和速度为特征观察量),从而对x=[a1,a2....an,v]进行归类。在归类中,我们总是希望错误率最小,所以可以采用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6]。
通过对上述数据库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到气囊弹出的概率P( w1),从而P(w2)=1-P(w1)。
要对x进行分类,还需要类条件概率密度。p(x|w1)是气囊弹出状态下观察x的类条件概率密度;p(x|w2)是气囊不弹出状态下观察x的类条件概率密度。这样我们可以算出w1和w2的后验概率,如式(6):
(6)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规则为:如果P(w1|x)> P(w2|x),则把x归类于弹出状态w1,反之P(w1|x)<P(w2|x),则把x归类于不弹出状态。把它设计成分类函数的形式,则可以直接利用分类函数进行判别。如式(7):
(7)
x是样本向量,w为权向量,w0是个常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上述数据库中大量的样本来计算出w和w0。得出g(x)后,则可以对实际中检测到的一组特征值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引爆气囊。
二维的情况下g(x)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分类函数示意图
如图5所示,分类函数g(x)可以将两种状态(引爆气囊和不引爆气囊)很好地区分开来,实现了对汽车碰撞状态的即时判断。而这种算法只要求系统进行一个查表的运算,大大减少计算量。
4 总结
综上所述,移动窗算法对于低速的抗干扰方面存在不足;而加入了速度函数的改进算法,能够适当增加系统在高速时的灵敏度,又能减少低速时的气囊误触发几率,符合现代安全气囊的控制要求;模式识别的控制算法是建立在前面正确的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得出判别函数,从而直接对气囊是否弹出进行判断,大大减少计算量。
参考文献
[1]钟志华,杨济匡.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及其应用[J]. 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2月第11卷第1-2期
[2]王建群等. 汽车安全气囊点火控制算法的研究[J].汽车工程,1997年第1期
[3]郑维等. 双向加速度合成气袋控制算法及其抗路面干扰特性[J]. 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43卷第2期
[4]张金换等. 汽车安全气袋系统的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11期第69~72页
[5]尹武良等. 一种基于电容传感的乘员感应装置[J]. 汽车技术,2000年第8期
[6]边肇祺,张学工. 模式识别[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第1~100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