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最佳研究生论文

2023-03-01 09: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最佳研究生论文

霍宝锋,生于1977年4月,山东人,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现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证研究方法论、结构方程模型等。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入选者,运营管理顶级期刊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编委。

卢云峰的北京大学副教授

卢云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所属科室: 应用社会学教研室 研究方向: 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环境社会学 研究领域: 宗教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 本科生教学: 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概论 9/2001~1/2005 香港城市大学 哲学博士 (社会学)9/1998~7/2001 南京大学 法学硕士(社会学)9/1994~7/1998 南京大学 法学学士(社会学) 8/2008至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1/2007 ~7/200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讲师1/2005~1/2007 贝勒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后研究人员9/2002 ~ 12/2002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 (台北)访问学员 “台湾地区宗教的格局、现状与趋势”,《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金泽、邱永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社会变迁与宗教增长”,《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公共参与”,李丁&卢云峰,《学海》, 2010年第3期。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5期转载“苦难与宗教增长:管制的非预期后果”, 《社会》,2010年第4期,初稿曾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2009年第4期。“宗教的流动”,《宗教人类学》第2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华人社会宗教与环保初探”, 卢云峰 & Graeme Lang, 《学海》,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转载。“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09年第1期转载。“渐入圣域:虔信徒培养机制研究”,《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略论墨家思想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 》,1999年,第2期。译文: “把理论带回来”,罗德尼.斯达克 著,卢云峰 译,《社会理论论丛》第4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比较研究的复杂性”, 罗德尼.斯达克 著, 刘杨/译,卢云峰/校,《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技术的轴心时代”,丹尼尔. 贝尔著,吴作富,卢云峰译,《社会理论论丛》第一辑,200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研究课题: 2010 “基督徒问卷调查应答率研究”,美国贝勒大学委托课题,课题负责人 2009“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宗教性研究”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负责人 2009“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宗教性研究”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项目 课题负责人 2008“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美国普度大学委托课题 课题负责人 2008“宗教与社会”,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课题负责人 2007“宗教治理:一项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 课题负责人 2004 Student Paper Award,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04年美国“科学研究宗教协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

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获优秀有什么好处?

你的论文可以被传到知网上,录入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让你名垂青史!

研究生怎么写好论文?

问题1:妄下论断研究生组织论文是基于自己的实验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大部分的研究可能与创新搭不上边,只能是实验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发现或者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所以写作的时候应该从这个意义出发,娓娓道来的将故事说得条理清楚即可。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喜欢用“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句,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都要问一句,你文献查清楚了么?确定目前还没有……,这个时候研究生就会一低头,说,大概差不多。你这一句大概差不多就等于挖了一个小坑,要是审稿人刚好是这方面专家,你就等着人家埋你吧。国外的审稿人大都和蔼,以前就看到过审稿人指出这个论断的问题,还会提供几篇文献佐证;当然遇上犀利的审稿人,直接就认为你连基本的概念、技术与方法都没有搞清楚。所以一个“大概”,一个“据我们所知”,还是要细细斟酌的。问题2:不更新“原则”这里的“原则”,可以是方法的指导原则,数据的处理原则,疾病的治疗原则。生物医药的发展非常迅猛,所以一些指导性的法规或者原则也在不断的更新中,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自己参照的“原则”是不是最新的,一般这个错误会出现在文献引用上,文字表述按照最新的指导原则进行,参考的文献却是几年前师兄文章中上一版的指导原则。这个坑也挖好了,审稿人处理方式同上,你就只能期待他给你建议好了。还有一种就是我们需要引用的这个方法不是我们专业领域的,因此我们可能参考了几年前别人的文章,也没有再深入的去分析一下这个文献中所列的原则是不是以前的版本,写作时候挺容易,一个坑又挖好了。

问题3:不会引用因为我们母语不是英语,所以写作必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进行积累,熟能生巧才好。八股文般的实验研究内容可能还好,尤其是前言和讨论,我们写起来颇吃力。我就遇到过一个研究生,前言总觉得读起来怪怪的,但每句话又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怎么办?上谷歌搜,一搜果然找到了问题的出处,学生将不同文献中自己可以用的文字做了拼接处理,由于每篇文章的表达特点不同,所以他“拼接”的前言就让人觉得长短句特别不和谐,更加严重的是,别人引用了什么文献,他也一样引用,要是查重,这和抄袭没有什么两样了吧。这个坑可以说是比较大的了,要是到了审稿人手里,可想而知的结果,要么就是没有发现,要是遇到刚好做这个的专家,再一对自己的文献,那真是分分钟掩埋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