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琳琳毕业论文

2023-02-28 15: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杨琳琳毕业论文

年桂芳:《国有企业员工流失问题刍议》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8年1月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 2010年3月
3、王军伟《试论企业人才流失的动因及对策》商业文化 2011年5月
4、黄珍:《企业人才流失对策探索》江西科学 2011年2月
5、张艳艳:《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经济 2010年9月
6、吴翠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理论探索 2011年5月
7、杨清珍、吕洁《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性》商场现代化 2006年

扬州大学37岁讲师杨宁宁去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3月14日,扬州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讲师杨琳琳杨宁宁被宣告已于3月8日离世,仅仅只有37岁。杨宁宁在如此年轻就已经离开了人世不禁令人惋惜,如果他没有患病,那么身为讲师的他一定未来可期。据他的同学说,杨宁宁一生都非常善良,哪怕在生病时也不希望引起过多的关注,甚至还因为同学发起的筹款而感到不安,在临终前也不忘嘱托家人不要声张,默默的送走他就可以了。

一、杨宁宁的37岁

杨宁宁生于1985年的山东,23岁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16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被扬州大学聘为讲师一职。杨宁宁在生前主要讲授的是文学概论和文学批评学,他曾是北师大文艺学泰斗童庆炳先生的关门弟子,而童庆炳老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大概就是等同于导演界的张艺谋,所以杨宁宁自身肯定也是相当有才华的。

二、好友的《悼宁宁》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席志武曾在对杨宁宁悼文中写道,宁宁是在2018年查出肠癌,因为那时他们刚工作不久,所以每天都奔波于生活和工作两点之间,自己在业余期间还会卖鸡和鸡蛋,6月份一次的大订单所赚的钱全部转给杨宁宁看病了。他们两个人一个业余卖鸡蛋,另一个人不幸身体出了问题,可以想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压力。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是一路上不知道付出多少艰辛才走到了今天,可是最终却因为病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哪怕杨宁宁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37年,但是他的努力以及他的善良既让人悲痛又值得让人学习,但是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管结局如何只要努力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重庆八中好还是南充高级中学好,做为一名教师的选择

南充高中和八中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你拿成都四七九和八中比还有的一比,
南高充其量就是个地方学校,而八中是省级学校,地域差异也就导致了地位差异啊!再说每年的高考清北人数八中也要领先,而且八中的老师素质也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啊!
这样吧,发篇文章就可以看出八中实力了

弦歌浩荡七十载,春风桃李满天涯。9月28日,重庆市一流重点中学——重庆八中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
这一天,校园里既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中人。这不禁令人感慨八中历史的年轮。历经七十春秋的沧桑砥砺、整整几代人的努力,昔日深埋的种子早已发芽、生根。
59级校友王成言曾深情地说:“八中是我们的母校,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难忘的中学时代。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做点事情,较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与我们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各方面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是与母校老师的教育帮助分不开的。”
70年的坎坷曲折,70年的奋斗进取,积淀了70年的历史,孕育了70年的文化,形成了厚重深沉的人文气息,遂成八中今天的辉煌成就。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校园环境是那一个阶段学习生活的物化标志,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归依和激励。走进八中,玉雕山水大盆景、花园小桥桥流水,承载厚重历史的树人楼,与一教楼的墙壁上醒目的“诚、勤、立、达”校训相映成趣,一派和谐氛围。
从1938年到2008年,即使八中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博大的胸襟、神圣的使命感在现代文明的校园里古今依然。它不仅彰显教育的神圣,传达的还是一种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八中校园文化在景观设置、物化特色层面的体现。和谐校园建设是八中学校文化的营造,这种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生命平等的观念和尊重博爱的思想。
八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四个注重”,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注重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注重高雅情趣、气质品位,注重参与意识、丰富内涵,注重景观设置、物化特色。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处室、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以礼为先、以仁为上、以和为贵、以德为主的育人理念,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孝心教育、感恩教育。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反对封建迷信、邪教伪科学,净化校园风气,形成遵纪守法、锐意进取、文明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八中的校园生活活泼快乐,不因读书而失去青少年时期的欢乐;不因考试而丢失学习的兴趣;不因升学而丧失生活能力。它使人脱离低级趣味而走向高尚、典雅;从学生考试优秀到成长优秀,校园文化的浸润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它奠定了八中和谐校园的基石。
和谐校园 塑灵魂精英
去年底,由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党政企业、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对重庆市教委直属中小学的教育综合项目督导评估中,重庆八中获得了重庆市教委直属中学一等奖。
这是全市人民对重庆八中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她秉承70年“爱生、敬业、博学、团结”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赞赏。
直辖10年来,八中共培养6456名高中毕业生,其中,进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法国、古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优秀学生逾100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学生122名,被复旦、浙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录取学生逾千名;重点大学录取4036名,占总数的63%;本科录取6057名,占总数的94%;尤其是2005级重点大学录取794人,本科录取787人,占总数的99.1%,创造了高中教学的奇迹。2006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21人,2007年更达到25人。
八中的初中教育,即便是在沙区这样一个教育强区,也依然能够独占鳌头。在2007年的中考中,八中上本校录取线的学生300名,有超过50%的学生顺利考入了市教委直属7所重点高中,上联招线的比率则达到了91.08%。这些指标,连续多年均列全市第一。
在奥赛成绩上,八中学子在全国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战绩”辉煌。近三年来,八中有14人获得冬令营资格,有83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天文学等科目,获得了一等奖。
优质教学 开拓新境界
学校长期坚持艺术教育生活化。通过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陶冶了学生情操。学校经常性地举办师生摄影展、书法展、画展、音乐欣赏、名著欣赏、专家讲座、自编健美操、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学校时时处处弥漫着一种典雅高贵的气息。
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各领域专家讲座,20多个学生社团使八中校园充满浓郁的人文、科学气息。
学校常年聘请外藉教师8-10人为学生授课,是全国十五所中美交流AFS学校之一。并与英国利物浦绿岸高中、加拿大学校,互派师生友好交流。
体育方面,学校排球在全国比赛中,共10次获得优异成绩。2002年获“安踏杯”全国少年排球女子组两个第一名;2004年在近100参赛单位中获全国少年女子排球第6名。在重庆市级青少年排球赛中,八中女排8次获得冠军。在重庆市级中学田径运动会中,八中共获得男子组、女子前一、二名共18次。
在全国文艺表演中,八中学子共获金奖、一等奖4次,如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代表重庆市的八中参赛节目舞蹈《红色记忆》获金奖;在重庆市组织的文艺表演中,八中共获得一、二等奖7次;如演唱《读社戏》获重庆三届艺术节一等奖、第二届学生艺术节综合文艺节目比赛一、二等奖。
学校还鼓励学子努力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调查报告《桥之魅》获重庆市“增光杯”初中社会实践一等奖,《重庆市禽流感成功阻击战背后的隐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荣膺中学组第一名,科技模型大赛四驱车获中学组团体一等奖。
郭隽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动画制作”等第四名;傅媛媛、王玉琢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公民主题教育征文中获一等奖;邱艳同学第三届国际文化服装节CCTV央视模特大赛获重庆赛区第一名;陈天赐同学在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获男子跳高第一名,破一项纪录;廖怡在市田径运动会获第一名,破两次纪录……
体艺教育 育阳光学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优秀的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2003年,重庆八中14名教师参加重庆市重点中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13人获一等奖,获一等奖人数居全市第一,被社会誉为“八中现象”。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400余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热爱学生、勤奋工作。其中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9人,正教授级研究员、特级教师13人,高级教师144人,“苏步青”奖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人。有50余名教师赴英、美、加拿大等国学习或工作交流。
在学科优质课比赛中,8人获全国一等奖,30人获重庆市一等奖。仅近5年,八中教师交流发表的论文有1700多篇,在全国、省市级获一、二等奖有800多篇,由八中教师参编或主编的教育教学用书600余部,在各项教师技能比赛中,学校8人获全国一等奖,30人获重庆市一等奖。有40余人获全国、市级荣誉称号。
八中现象 精品师资的跨越
学校不仅注重让教师“走出去”,也积极实施“引进来”的策略。学校坚持在每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对话大师,滋润生命“的活动,言在当下,志在深远。
1999年5月21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到校开演讲,并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
2001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学科普报告团的李竞院士(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世纪巡视我们的太阳系》讲座。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中学科普报告团的陈光院士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现代战斗机的发展》讲座。
2002年3月12日,新西兰继续教育国际学院院长詹母斯.蒙哥马利先生应邀来学校参观访问,并举行了讲座,介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情况。
8月26日,特邀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教授来学校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讲座。
9月22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杰弗里.兰蒂斯博士(火星叔叔)给学校学生作了《火星与太空探索》的报告。
2003年10月28日,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协会主任朱院长给学校班主任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的报告。
2004年11月10日,香港女探险家宋乐诗博士在学校逸夫楼作了《极地》的科普报告。
2005年10月6日,学校邀请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来学校作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报告。
2006年2月16日,国际部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人类学教授Mr.Darid到学校为学生作了《加拿大文化教育》的讲座。
2007年,全国知名哲学家、诗人周国平到学校开设讲座。通讯员/胡郭勇 记者/赵军
对话大师 八中学子如沐春风
世界天文奥赛金牌获得学生闪亮物理年纪念会
2005年4月19日,重庆市2005年“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暨‘物理照耀世界’光传递活动”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学校高三年级学生、世界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曾理同学代表全市中学生发言。这次活动由重庆市科协、教委和物理学会主办,学校承办。相关市领导及在渝院士、专家、教授等出席了盛会。
郎平为学校排球队题词
学校是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开展排球传统项目40年,为国家、省市、高校队输送体育人才达400余人,校女排荣获2004年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军、重庆市第五届中学生排赛冠军、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军、全国少年女子乙组排球赛第六名、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第八名。前国家女排教练郎平曾为学校排球队欣然题词:勤学苦练、早日成才。
【榜 单】
2005年到2008年
考入清华北大学生名单
●2005年:陈鹤瑞 黄林 刘婷婷 彭晨 秦邱月 吴昊 姚瑶 余怀强 余坤锴 曾理 张杰 刘锟 龚利鸣 蒲倩 秦邱川 杨鹏 叶欢 祝雪娇
●2006年:吴迪 谭裕韦 杨先桃 刘思嘉 周浩 舒俊龙 杜应磊 付晓 刘淼 邓秋菊 罗扬 蒋菡 顾森 古容容
●2007年:李昆霖 谌錾 李德渝 余诚 李俊泽 刘白舸 顾森 张沛瑞 赖雨轩 刘颖 易正 江南 何银深 贺劲鑫 陆朝胜 杨琳琳 刘文涛 陈进科 段星宇 陶沿初 徐韵 向威 向武 李舒涛 况韵
●2008年:徐昊漪 万峻辰 于洪亮 朱立峰 徐梓原 袁园 李倩茹 江林峰 幸泽 贾婷(藏)胡易 田秋原 郭彪 李欢 陈元龙 廖俊峰
【学校演变】
七十年演变轨迹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原名重庆市私立树人学校,系爱国实业家杨若愚先生创办。
●1938年7月巴县政府以教字第 1692号指令批准立案。初始只有小学,1940年春开办初中,1948年春开办高中,从而小学、中学分开。中学校址即原创办时校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正街96号,至今未变。
●1952年12月由重庆市教育局接管改为公办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重庆第八中学校”,属重庆市教育局管理。
●1958年9月经重庆市市委批示,决定重庆八中划属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管理,改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简称师专附中)。
●1971年6月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批示,重庆师专附中恢复原名“重庆第八中学校”,属沙坪坝区教育局管理。
●1980年10月27日重庆市教育局“重教发(80)317号”文通知:重庆八中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33所重点中学及重庆市首批办好的6所普通重点中学之一。
●1980年11月沙坪坝区教育局正式将八中移交重庆市教育局(现重庆市教委)直属管理至今。
【关于八中】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简称“重庆八中”),创始于1938年。学校以“育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突出了重庆八中“严格要求、人文关怀、书香熏陶、涵养潜力”的办学特色。“爱国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浓,“敬业爱生、博学协作”的教风淳,“主动刻苦、好奇严谨”的学风纯,使历久弥坚的八中优良传统“顾全大局、团结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
【辛辣评弹】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重庆八中诞辰七十周年,无疑是近日重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
作为全市“龙头学校”之一,八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和教风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可以说,八中能取得今日之成就,除了历届领导、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之外,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八中不仅仅属于全体八中人,更是全重庆的八中,是社会的公共优质资源。在我市打造西部教育高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八中不仅应“独善其身”,更要主动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将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善举。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欣喜地看到,八中已在路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