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科技教育活动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授教给学生。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师科技教育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它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应该被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来愈明显,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目标需要重新确立,许多新问题值得思考。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求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就施行小学科技教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简单地分析小学教育中施行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2]蔡贤浩.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及对策[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3]林东升.学校科技教育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
科技教育定义
科技教育是学习有目的地应用知识 (例如:资讯和通讯科技、物料和结构、营运和制造、策略和管理、系统和控制及科技与生活)、技能及经验,去运用资源创制建构,和更新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人类需要。
科技教育的转变
科技教育有关的科目,是因应本地和全球於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在不同时空的侧重点,回应学习的需要而引入课程当中。
重点能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宗旨是要在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中,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源,让学生:能发展科技能力、科技理解和科技觉知能明辨慎思地评估科技为个人、家庭、社会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成为整个科技世界及社会出类拔萃兼且踌躇满志的成员。
学与教
科技教育的课程,是按学生不同阶段的兴趣和智能发展而设计
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觉知及探索
第三学习阶段:探究、体验及熟习
第四学习阶段及以後:终身学习及专门化的方向探究
科技教育的学与教应该是:
有目的
循序渐进及循回巩固
手(实践)与脑(解难)并用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浅析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之硕士论文范文。
摘要:幼儿纸艺活动课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就在本校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推广纸艺活动中发现纸艺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纸艺;创造性思维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创新需要智慧的火花,这个火花产生途径是创造新思维,因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新思维,多年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推行纸艺活动,通过对纸品的撕、剪、染、折、搓等纸艺探索活动,多角度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试以为文,求教于方家。
一、撕出思维的基础
思维不会凭空产生,创造性思维更如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纸艺活动的物质资源是各种不同的纸张,了解各种纸张的特质是纸艺活动的基本环节。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纸张的特性,通过孩子对纸张的撕,孩子们既锻炼了体力,也籍此了解各种纸张的可撕性。下一步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照片,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概念表象,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手,把白纸多余的部分撕掉,得到他们自己需要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白纸轮廓。
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动物撕纸作品,让孩子们用蜡笔在白纸上描摹轮廓,然后再撕下来,得到一些简单的作品。进行一段时间后,安排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撕纸作品,老师对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做适当的表扬固化,或者选择一些很有味道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其他孩子观摩和学习,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是鼓励他们创新的,而后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孩子们就会向着老师指引的方向潜行。
二、剪出思维的梦想
剪纸是通过工具(剪刀或者刻刀),将纸品镂空,形成一些线条或者形状,组合成作品。剪纸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剪刀或者刻刀的使用,雕刻板的固定与放置,剪纸或者刻纸中的安全等等,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也是一种创新的技能和机会,不仅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是一种创新的.创作方式。
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要求能够剪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剪纸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让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剪纸作品,介绍一些剪纸方面功成名就的大师,开启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这里管窥剪纸的美妙,播下一粒种子,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通过剪纸成为大师,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梦是集体的梦想,这梦想由许多细小的梦想组成,这些细小梦想的实现,才能实现大的中国梦。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植入剪纸大师的梦想,或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中真的就会有大师出现,谁知道呢?
三、染出思维的创造
剪纸和撕纸的作品如果是白色纸,那只是徒有其型,加上点颜色会更加完美。目前市面上也能够买到各种颜色的卡纸,如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各种色彩的纸或者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中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岂不美哉。
染纸是一种简单、有趣的美术形式之一,可以适合多种纸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探究。无论是染液的调配,色彩的融合,还是折、叠、扎、涂等各种上色方式都会让孩子们着迷。变化多端的图案,不同深浅的色调,不同配比的色彩,可以大大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创造力。
四、折出思维的整合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源于中国,发展与于日本。已有2000历史,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也是智力开发的工具。目前发展成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极佳的消遣方式。有单独的折叠方式也有组合的折叠方式,有平面的形状折叠也有立体的空间立体折叠。
孩子们在教师示范下折叠一个立体图形后,自己模仿折叠,遇到不会的地方老师稍微加以指导,孩子们就会折叠成型,如果原料丰富,孩子们就会重复折叠下去,直到自己独立叠会为止,重复率非常高。孩子回到家里,也会向家长或者兄弟姐妹展示他们的作品,或者教别的小朋友折叠,在这种教别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教师也不会满足于折纸后的静态展示,还可以折叠一些飞行器,然后孩子们用这些飞行器进行比赛,可以比飞的远,也可以比落得慢,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学,乐中学,赛中学。折纸活动不仅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之一,也是孩子们思维整合的必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空间立体感,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五、搓出思维的创新
纸艺活动除了常规,还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玩”法,比如搓、捏、揉等。搓一个花梗,揉一个花瓣,等等都可以。如做一朵玫瑰花,花梗、叶子、花瓣等都要经过搓的处理过程,将撕剪好的半成品变成制作主题需要的东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成品可以带回家作为装饰用,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也非常欢迎,因为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做出了成品,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学校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教师技能也得到提高,真是多赢的结局。
综上所述,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白红红. 幼儿创造力培养项目开发及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邵亚琴. 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J]. 好家长,2015,47:187.
[3]黄立安. 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孟庆敏.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04.
[5]陈瑛. 抓住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闪光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31.
[6]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 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的国际发展动态与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0:3-14.
【摘要】一张小小的纸片,可通过折、剪、撕等方式变化不同的花样产生新的作品,而这正是纸艺的魅力所在。为此,我们在深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在班内确定了以“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为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纸艺活动;有效开展
纸艺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纸艺课程只是作为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学内容比较零散,教学模式不规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多偏重技能与技巧,从而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以及兴趣、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纸艺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呢?
一、提供有趣的范例,采用赏识教育,激发幼儿兴趣
第一,设置美工区纸艺展览角,提供有趣的纸艺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用纸盘制作一只“小老虎”,用废旧纸杯制作一只“小兔子”,用废旧报纸编织制作“向日葵花”……老师将这些有趣的作品统一摆放在美工区的纸艺角里。当孩子们第二天来班级的时候,他们发现班级美工区新来的“小客人”。于是,他们被有趣的纸艺小动物和植物吸引了,“老师你看,这是用纸盘做的。”“好好玩,这是废旧报纸和卡纸装饰的。”……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模样,我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说:“纸盘、纸杯、废旧报纸除了用来装饰小老虎、小兔子,小朋友开动脑筋,再动动小手,就会出现更多好玩的东西。”我用充满趣味的口气对他们说,孩子们也认真地听着。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当我们老师乐在其中,孩子自然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想跃跃欲试。
第二,采用赏识教育,有效地鼓励并及时表扬孩子,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因为幼儿有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手工纸艺活动中,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在指导幼儿剪纸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幼儿真实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对孩子的个性创作表示认同和鼓励。例如:“你剪的真不一样!”“你手真巧!”在我的表扬和鼓励过程中,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得到认可,因此他们在学到纸艺活动的技巧时也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喜欢纸艺活动。
二、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探究与体味
纸艺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为保证纸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幼儿在美工区创设了开放性的纸艺创作角,让幼儿自己大胆去想去做去尝试。例如,美工区增添了纸盘,李沐卉拿了一个大的一次性纸盘,做狮子的脸,先画了狮子的眼睛,又用卡纸贴了两只耳朵、一个大鼻子,接着开始做狮子的脚了。她拿起三角形卡纸在纸盘上对比着,左看看右看看,她手停在那里不敢动。我鼓励她大胆试一试。她贴上去后嘟着小嘴对我说:“老师,狮子腿肿了。我做不好。”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材料,就对李沐卉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狮子的腿的?”她刚开始没找到,又东找西找翻了一会儿,发现了一个小卡纸条正好可以做狮子的腿。难题解决了,她又继续做了。不一会,李沐卉拿着她做的狮子给我看:“老师,我用小的卡纸条做狮子的腿,你看,这是我做好的狮子。”李沐卉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体味与理解,选择合适的卡纸条当狮子的腿从而解决了难题获取了成就感。教师还可提供多种纸质材料和辅助工具,让幼儿在纸艺活动中自主操作与探究,体味纸艺活动的魅力。
三、在制作过程中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
教师在幼儿纸艺制作过程中要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例如,我刚开始启发美工区的孩子们自由探索操作折小鱼。“海洋里的这条鱼好孤单,有没有同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再来折一些鱼和它当好朋友吧!”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动手操作。孩子们刚开始对折小鱼很有耐心。当孩子们都认真地折时,郭语薇开始烦躁起来,她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手工纸有些失去耐心。这时,她举起手中的手工纸对我说:“老师,你能过来帮我折吗?”我走过去,对她说:“语薇,想要自己折好的小鱼和海洋里的那条鱼成为好朋友吗?”她点点头。“那你就要自己完成,才有能折好。”说完,她高兴地点点自己折好的小鱼。”她一听皱起眉头,嘟着嘴不说话。我坐在她身边对她说:“语薇,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怎样。”慢慢地,她大概折出了头绪。这时我再鼓励她说:“语薇,你真棒,都已经折得快差不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头,继续折小鱼。“语薇也折好了。真棒!”她听了我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折下一只小鱼。因此每当幼儿在纸艺制作过程中遇到困扰时,教师需要耐心鼓励与引导,让幼儿更乐意参与纸艺活动。
四、鼓励并激发幼儿创造的火花
为激发幼儿在纸艺活动中的创造火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打破陈规,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支持孩子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引导幼儿在纸艺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励幼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使纸艺作品富有新意。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我们对孩子进行了民族特色的相关教育。在幼儿熟悉各民族娃娃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幼儿运用撕贴、剪贴等方式来制作民族娃娃,再贴在黑色卡纸,完成一幅富有个人特色的纸艺作品。在想象和制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纸艺活动有效开展,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成为纸艺活动的主人,在纸艺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多要学会尊重幼儿的自主与创新。
参考文献:
赵静静.探究纸艺活动形式与促进幼儿多元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