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钢琴论文文献

2023-02-28 11: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钢琴论文文献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OP.43 NO.6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OP.43 NO.6)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OP.27 NO.1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OP.35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音乐学参考文献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钢琴专业毕业论文【120篇】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写西方古典音乐论文,写了巴赫的,希望给点西方古典音乐参考文献,最好加上作者名字(至少五本)

巴赫在音乐律制方面的巨大贡献——《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的优越性和实用  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被称为“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  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  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  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  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要延迟很长一个时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  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  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写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  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  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  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  ,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  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钉死了  这个怪物,然后顺上路的线走出了迷宫。“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  指示风琴演奏家通过五花八门的大小调迷宫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  德尼的线”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  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所有的前奏曲  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巴赫吸收  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写成有高度艺术价值  的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第一例。  很多人谈论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乐结构,巴赫的音乐织  体和对位有精密的数学比例,对配器的发挥,亦是给演奏者加深难度。  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整个欧洲乐坛,他一生写过很多教堂音乐。人们爱把巴赫的  精神象徵对上帝的奉献,他的音乐艰深、神圣、严肃,心灵与上帝同在。  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就有这样的说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常常匍匐在神的  脚下呼号,忏悔,诚惶诚恐的祈求。」这是傅雷对巴赫的偏见。  巴赫的与贝多芬的音乐,同样是「力」的表现,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与深度  ,心灵与上帝同在的同时,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欲,苦难、恐惧与痛苦升华。苦中有  欢乐,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坚持。  贝多芬的音乐,纵横交错,乐句与乐句之间并发出的「力」,气魄磅薄,完全是大  宇宙,大人生,他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所以连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乐章  ,都流露出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本色。  说巴赫的音乐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说巴赫经历了人间的极苦以及看  破官场虚伪。然而,他把这些大是大非都升华了。  他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BWV1041写于1720年,据说是巴赫写给他自己的,三十  五岁的他,意气丰盛,却遭受生活之苦与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个儿  女,排在前面八个,其中有六个死于孩提时候。第一任妻子死于一七二○年夏天。  乐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个作品很富乐思乐  味,是对巴赫作深入了解的一个乐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