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照物和质点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就叫做质点。 1、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就必须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参照这个物体来确定其它物体的运动。 2、怎样选择参照物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常常是不同的。例如,坐在运动着的火车里的乘客,若选车厢做参照物,则乘客相对于车厢是静止的;若选铁路旁边的树为参照物,则乘客是和火车一起运动的。参照物的选取往往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研究的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取地球为参照物;在研究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时,太阳就是最恰当的参照物,即假定太阳是静止不动的。 3、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抽象。科学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例如我们研究地球公转时,由于地球的直径(约1.3×10^4千米)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1.5×10^8千米)要小的多,这时我们可以把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忽略不计,即把地球当做质点。可是在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把地球当作质点。 一般来讲,在研究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时,除非设计到物体的转动,都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例题】在下列运动中,可以当作质点的有()。 A、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B、远洋航行中的巨轮 C、转动着的砂轮 D、从斜面上滑下来的木块 【解答】质点是力学中的一个科学抽象概念,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现象中起的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不全相同,故不能当作质点。砂轮在转动过程中,大小和形状对运动起主要作用,更不可忽略,故不能当作质点。远洋航行中的巨轮和有关距离相比极小,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故都可以当作质点。 故选B、D
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中所伴随着的能量变化,从而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化学热力学论文选题可以从多个方面选题。
我猜你说的是平时的小论文吧
光学的话,你可以找一个教材上没有算过的光栅来算算干涉衍射后的光强分布;或者研究一下阿贝二次成像原理。
热学的话,可以从4个麦克斯韦关系式出发,推导一些公式,比如新概念物理上内能与物态的关系式,等。
我不大擅长这方面,倒是上学期期末写了电学的小论文还得到了点加分
如果不是小论文,而是比较正式的话,这段文字应该被无视
热学发展史对中学热学教学的启示
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由
于比较抽象,因此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热现象普
遍存在.同学们很早就有了相关的经验,这是进行热学教学的
一个很好基石.但也正因为这个基石的作用,一些不正确的观
点很难进行纠正.根据教学经验和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结论
知道,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不管是否学过物理,都有相
当多的人对热的理解不科学,其中非常典型的想法就是把热
看成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物质.根据当前国际科学教育上富有
广泛影响的学习理论即“概念转变”理论认为:科学学习的过
程就是概念转变过程,提出了为概念转变而教.那么作为中学
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让同学们通过热学的学
习.实现其概念发生转变,建立起科学的分子运动论观点.为
了实现概念发生转变,很多的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多种尝试,
如通过“做中学”“实验探究”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热
观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本文中笔者试从利用热学发展
史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学生转变概念进行浅析.
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同学们个体在对某一事物
认识的时候,认识水平是在主体与客体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过
程中变化和提高的.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发展过
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历史上人类对其
认识水平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从人类对热的认识发展就可
预知学生对热的理解情况.那么要进行有效的热学教学,我们
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热学发展史.在历史上,人类对“热”是
什么的思考一直没停止过.对热的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大致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热质说的形成
受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影响,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
的观点也得到流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热和冷
也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波尔哈夫认为热
的本源是钻在物体细孔中的、具有高度可塑性和贯穿性的物
质粒子,它们没有重量,彼此排斥.这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
质说”.‘’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就好似水从高处
流向低处.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暗藏在物质粒子之
间,受到物质粒子的吸引,热质粒子之间互相排斥.在18世纪
..热质说”几乎统领热学各个领域,当时“热质说”能简单地、比
较满意地解释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
功
.
例如.物体温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热传
导是“热质”的流动,等等.在“热质说”的影响下,热学(主要是
量热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了后来,“热质说”无法
解释热缩冷胀、摩擦生热等现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定性的热动说的形成
1658年,伽桑狄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假设,假想分子
是硬粒子,能向各个方向运动,使它们以不同形式进行结合并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他用这个假说进一步解释了固、液、气三
种状态.即在固体内部,硬粒子结合得很紧密,粒子之间强大
的力使它们保持着固定的形状、粒子排列规则;在液体内部,
相距较近的粒子之间的力使它们不易分散开来;在气体中,相
距很远的粒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各个粒子自西运动.19
世纪初,随着化学原子论的确立,分子概念同样也被提了出
来,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也由实验所呈现出来.在1803年
时,道尔顿(英国化学家)通过对大气的成分、性质以及气体的
扩散和混合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他的新原子学说的基本要点.
即:一切化学元素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各种元素的
原子以其不同的形状、性质而区别,并具有特定的质量;不同
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整数的比例柑结合而形成各种化合物的原
子.当时由于“分子”概念尚未建立,道尔顿把不同原子组成的
分子称为“复杂原子”.1811年,阿伏加德罗(意大利物理学
家)在道尔顿的原子论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引入“分子”的概
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1827年,由于布朗(英国植物学
家)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布朗运动,他在分子运动论方面做
出了新发现,为分子运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05年爱因斯坦
从统计力学观点最终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给分子运动的
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法国的佩兰根据爱因斯坦及他人
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了多年的关于布朗运动的实验,并由此相
当精确地测定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分子的各个有关的数据.
因此,布朗运动是微观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也是分子存在热
运动和分子间存在空隙的有力证据.
三、定盆的热动说的形成
焦耳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认为热和机械运动等同其他
运动形式一样,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热质).之后,人们进一步对热运动作了定量的比较系统的研
究.使分子运动论得以建立起来.在分子运动论方面做出大量
工作的有许多科学家,其中克劳修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
工作尤为重要,他们是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奠基者.经过许多物
理学家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分子运动理论终于建立起来了.它
不仅揭示了宏观“热”过程与分子的微观运动状态之间的联
系,而且表明了热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表现,一个宏观
系统的热力学状态是由组成该系统的大量分子的统计规律决
的.这也说明热运动和机械运动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形式.单
个分子的运动遵从牛顿力学规律,大量分子的运动遵从的是
统计规律性.
四、热学发展史对中学热学教学的启示
中学物理教学,不要求定量地掌握有关分子运动论,所以
目前的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只涉及到分子运动论的一些基本概
念,内容表述为:(l)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2)物体内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这种运动是无规则
的,其剧烈程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只要建立起定性的分子运动论
的观点就可以了,这是中学热学的教学目标.
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办法缩短学生科学认
识所用的时间,不必再像历史上人类那样通过那么长的时间
去摸索探究,所以在热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经验,设置
合适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面临当初科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通
过探究来不断发展或改变原有不科学的概念.了解在人类认
识历史上是如何从热质说发展到热动说,难点何在,怎么突破
等问题,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帮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吴瑞贤,章立源.热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