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种质资源研究论文

2023-02-27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种质资源研究论文

可以说,在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评价方面,苹果属是最受重视、资料积累最多的树种之一。对此,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苹果属植物的遗传性状

1.苹果属植物基因的确定如表3-1-7所示,至目前,在苹果属植物上已有二十多种性状的受控基因已被确定。但是,作为一个生物体,其基因组成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因此,大量的其它性状基因仍待鉴定确立。另需指出的是,在梨属、山楂属、花楸属以及梨亚科的其它属中,都存在着许多苹果改良有用的基因。当研究并确定这些基因后,可以借助基因工程的手段将其导入苹果植物中。

表3-1-7 苹果属植物已鉴定确立的基因类型

2.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17。大多数苹果属植物(包括栽培品种)为二倍体(x=34),但在苹果属植物中,由表3-1-8也可看出,多种倍性的多倍体(3x,4x,5x)占有很大的比例。多倍化是苹果属植物的一个重要进化途径。一方面多倍体可塑性大,生存性和适应性强等特性对苹果科研和生产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许多杂种起源的苹果种类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而在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的种类中许多是多倍体。

表3-1-8 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表3-1-8 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续)-1

表3-1-8 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续)-2

3.苹果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梁国鲁(1986)对苹果属植物31个种类的核型分析结果(表3-1-9)表明,供试的苹果属植物中,除昭觉红花有一对正中着色点染色体(M)外,其余种类的核型只包括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无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及端部着丝点染色(t)。因此,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长度均属小染色体范畴。作者由此将供试苹果属植物从细胞学角度分为六大类型,即:

表3-1-9 苹果属植物种类的核型分析

表3-1-9 苹果属植物种类的核型分析(续)-1引自梁国鲁,1986,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A型:昭觉红花;B-1型:丽江山定子(zx)、锡金海棠、垂丝海棠、滇池海棠、西蜀海棠、沧江海棠、河南海棠;B-2型:山定子及各类型,毛山定子;B-3型:金冠、M7、楸子、新疆野苹果;C型:石柱湖北海棠、卢氏黄果、平邑甜茶、泰山海棠、盐源湖北海棠、西府海棠、海棠花、三叶海棠、变叶海棠、巴山矮花红;D型:昭觉丽江山定子、马尔康湖北海棠、卢氏红果、小金海棠。

对这些苹果属植物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作者探讨认为,昭觉红花是苹果属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苹果属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可能是:A型→B-1型→B-2型→B-3型→C型→D型。

4.苹果属植物的同工酶研究

李育农等、肖尊安等对苹果属植物种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的结果表明(图3-1-6),苹果属植物种类和种间酶谱均有差异,这与其演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倍数变化和相互杂交有关;种内多倍体酶谱的差异与亲本类型关系较大。苹果属植物中,苹果亚组的三个基本种为原产欧洲的森林苹果,原产我国新疆的新疆野苹果和绵苹果;湖北海棠为山定子亚组的基本种;而三叶海棠亚组的基本种为三叶海棠。同时发现,苹果属植物种类形态特征的渐进性与其同工酶谱带的由简入繁是相一致的。

图3-1-6 苹果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

(引自肖尊安等,“中国苹果属植物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演化初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

(二)苹果属植物的植物学性状

1.苹果属植物幼叶卷迭式的研究

江宁拱(1989)对34种苹果属植物的研究发现,苹果属植物幼叶卷迭式除以前普遍认为的席卷式和对折式两种外,还有内卷式、内卷—席卷式和对折—席卷式三个新的类型(表3-1-10)。对折式和内卷式在系统发生上较原始,而席卷式、内卷—席卷式和对折—席卷式则较进化。幼叶为内卷式和对折式的种,其染色体大多数为二倍体(2n=34);席卷式、内卷—席卷式、对折—席卷式的各个种多为三倍体(2n=51)和四倍体(2n=68),有些种还伴有花粉败育及无融合生殖的特征。

表3-1-10 苹果属植物幼叶卷迭式引自李育农等,1990,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汇编(第一集),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引自江宁拱,“苹果属植物幼叶卷迭式研究”,1989,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苹果属植物花粉的研究

杨晓红(1986)对苹果属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3-1-11,表3-1-12)表明,苹果属植物花粉形状、大小和纹饰等在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苹果属植物花粉的演化路线是原始的种,其花粉粒呈长圆形(P/E值大)、赤面饰纹呈条网状、萌发孔不外露、孔沟浅;较进化的种,其花粉粒呈近球形(P/E值小)、赤面饰纹呈条状、萌发孔外露、孔沟深。花粉粒的P/E值与果实直径呈显著负相关。近球形花粉基因与大果基因、长球形花粉基因与小果基因相连锁,且彼此靠得很近。

表3-1-11 苹果属植物花粉整体性状与分类的关系李育农等,1990,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汇编(第一集),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引自杨晓红,“苹果属植物花粉观察研究”,1986,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表3-1-12 苹果属植物花粉外壁性状

表3-1-12 苹果属植物花粉外壁性状(续)-1

表3-1-12 苹果属植物花粉外壁性状(续)-2

李育农等,1990,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汇编(第一集),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引自杨晓红,“苹果属植物花粉观察研究”,1986,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三)苹果属植物的农业性状

1.苹果属植物物候期的观测

和其它果树一样,苹果属植物的物候期也具顺序性、重叠性及重演性等特性(图3-1-7)。由于品种、地区、气候条件、地形及年份间的差异,对特定品种在特定地区的物候期,必须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积累。在此我们仅引一例说明(表3-1-13)。

图3-1-7 华北地区乔木落叶果树物候期示意

(引自彭世祺、潘季淑,“物候期”,《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果树卷》,1993)

表3-1-13 三个苹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物候期(日/月)

2.苹果属植物产量性状的研究

鉴于苹果属植物的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已在《果树育种学》中有较详细、全面论述,在此我们仅对目前已研究的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产量性状进行介绍,后面将介绍的其它农业性状(品质、耐贮运性、抗性和适应性等)也同此。表3-1-14所列为已研究、并有(育种)利用潜力的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产量性状。

表3-1-14 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产量性状

3.苹果属植物品质性状的研究

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品质性状如表3-1-15所示。

表3-1-15 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品质性状

4.苹果属植物储运性状的研究

在苹果品种资源中,果实贮运期长、较耐贮运的品种有富士、国光、澳洲青苹、罗马美丽、倭锦、乔纳金、黑阿堪、Braeburn、Bramley、实生、可口香、秦冠、Winesap、Limbertwig、Idared、Keepsake等。

5.苹果属植物抗逆性和适应性的研究

见表3-1-16。

表3-1-16 部分苹果品种对病、虫害的反应

表3-1-16 部分苹果品种对病、虫害的反应(续)-1

表3-1-16、表3-1-17分别列出了部分苹果属植物和苹果品种对病虫害的反应。部分苹果属植物对不良自然条件(冬季低温、干旱、水涝、盐碱)的抗逆性能如表3-1-18所示。此外,需寒量少的苹果资源有安娜、Ein Shemel、Dorsett Golden、Beverly Hills;Novole抗田鼠;花期晚而可避免晚霜为害的苹果资源有君袖、罗马美丽、Spatebluhender、Konigzuur、Gros Bois和国光等。

表3-1-17 部分苹果属植物对病、虫害的反应

表3-1-18 部分苹果属植物对不良自然条件的抗逆性

表3-1-18 部分苹果属植物对不良自然条件的抗逆性(续)-1

6.苹果属植物其它性状的研究

还有一些性状,如淄博短枝的突出的短枝性状、垂枝国光的枝条自然下垂的特性等等,在苹果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评价工作中,也是重要的项目。表3-1-19列出了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矮化性状及多倍体性状。

表3-1-19 部分苹果品种资源的矮化、多倍体性状

我国苹果生产中,常用的砧木(乔化砧)资源有西府海棠、楸子、山定子、塞威氏苹果及湖北海棠等,对这些砧木资源的综合评价如表3-1-20所示。而通过研究苹果生产上常用矮化砧特性及其与主栽品种亲和性和适宜组合,李恩生、王继世提出了苹果主栽品种的适宜矮化砧组合(表3-1-21)。

表3-1-20 苹果常用乔化砧的综合性状

表3-1-21 苹果主栽品种的适宜组合

引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李恩生、王继世,“砧穗组合”,1993。

此外,鉴于苹果属植物种子繁殖苗的变异性大,整齐度差,故对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苹果种质资源(如湖北海棠、变叶海棠、小金海棠等)及其无融合生殖特性也应作为种质资源研究和评价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四)具有观赏价值的苹果属种质资源

苹果浓郁的树冠、多样的树姿、美丽的花朵、形色各异的果实等表现型,使得苹果极具绿化园地、美化环境的功效。前述的苹果属植物(种、品种等)在主要用作砧木、供鲜食或加工等用途的同时,兼具观赏的功能。在苹果属植物中,有些种和品种的主要用途实际上就是其观赏价值。对这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评价也就从观赏角度考虑(表3-1-22)。

表3-1-22 苹果属的观赏资源及其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的论文范例

1、棉花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现状及未来2、玉米种质资源对六种重要病虫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3、繁殖群体量及隔离对蚕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4、基于地高辛标记对小麦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和验证5、小麦品种资源耐盐性鉴定6、76份特用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7、冀鲁豫花生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8、茶梅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种质创新9、不同温度条件下高粱温敏雄性不育系冀130A育性变化规律及花粉败育研究10、云南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1、肉质色不同萝卜遗传多样性的SSR分子标记分析12、河北省冬小麦丰产抗旱性表型鉴定指标分析13、不同生态区罂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14、基于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发掘抗玉米丝黑穗病主效QTL15、盐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ThGPX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探讨植物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

、评价药用植物种质优劣的标准、种的关系等4,。结果和结论:,,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种,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研究。

 药物开发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旨在防病治

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科学事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全球范围“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国内外出现了一个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热。药用植物除被更有效的用作中药材或提供制药原料外,也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调味剂、香料、化妆品、植物性农药、禽畜用药等诸多新领域。这种令人鼓舞的形势给作为药材生产源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1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的“种质资源”通常是就某一具体物种而言的,

是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特殊遗传材料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作物品种(类型)进行的考察与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其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研究,是当今种质资源研究的热点[1],是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作物品种的依据,也是研究作物起源、演化的基础。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药用植物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是种内所有生物个体全部基因和染色体变异的总和。种下的遗传分化即基因或染色体的变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不同结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核型、DNA的碱基差异等,又有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不同功能上的遗传多样性。人们依据这些变异的大小和遗传关系将种质资源划分成“变种variety”、“变型form”和“化学宗chemicalrace”;或“农家类型landingrace”、“品种variety”“、品系line”等。例如,我国的樟

・579・

“种质资源”是农业上作物育种学经常使用

的术语“,种质germplasm”一词来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Weismann)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的总和。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已被应用的植物来源的中药有11,118种(包括1,208个种下单位)。狭意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可划分成主含樟脑的本樟、主含黄油素的油樟和主含芳香樟醇的芳樟等多个化学型,但它们的形状并无区别。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区分分类等级以下的种质资源,检测到居群之间甚至个体之间细微的遗传差异,这就为我们更有效的利用种质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兴趣,正如分类学家最关心“花结构”变异,农学家最关心“农艺性状”变异一样,药学家更关心“化学成分”的遗传变异,并以“有效成分tivecomponent”113 基础

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genepool),其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2],如控制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基因和控制有效成分代谢途径和代谢速度的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评估基因资源的开发前景提供重要信息。众所周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代谢酶来调控化合物的合成,最终决定中药的药性和疗效。次生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相当多的代谢酶(包括同工酶)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直接影响药材的功效[3],此外,许许多多控制生长发育的基因和遗传变异也间接影响药材的成分和功效。目前已有不少调控次生化合物代谢的关键酶基因被研究[4]。例如,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其中许多酶基因已被克隆。黄酮、木质素、水杨酸等的生物合成都由此途径合成,这个途径的关键酶是本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242羟化酶(CA4H)和42香豆酸CoA连接酶(4CL)[5]。对药用植物优良农艺性状基因的研究也已受到重视。基因的多态性为发现该基因提供了线索[6],在定位这些基因时又要借助更多连锁基因作桥梁,经过连锁分析和染色体行走和跳跃(chromosomalwalkingandjumping)找到目的基因[7,8]。这些都要求对药・580・

用植物基因多态性有更多的认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远未充分利用这些基因资源之前,其载体———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甚至面临丧失的威胁。因此,在健全和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加速药用植物种质资作。114 ,要获得好的疗效和经,在引种之前,首先必须在众多遗传资源中筛选出最有用的遗传资源,以便在消耗同等数量物资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对著名的抗癌植物红豆杉Taxus属的种质资源研究表明,世界上本属有11种(含中国4种1变种),种下又有许多地理品种和栽培种,仅欧洲红豆杉T.baccataL.就有不少于40个地理品种,有效成分紫杉醇taxol在树皮中的含量通常仅有0.01%。1990年前后美国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北美栽培品种中筛选出一杂交类型T.media“Hicksii”,含量为0.014%,并具有生长迅速等优良性状,于是,这一类型被大规模引种栽培[9]。另一方面,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遗传变异的高低,也包括遗传变异分布格局,即居群的遗传结构[10]。在引种之前,对该种野生药用植物居群遗传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采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例如,仅取少量地点的材料即可代表绝大部分遗传多样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采样不当将丢失遗传多样性,丢掉人类尚未认识的宝贵基因,也降低了植物抗逆性。总之,无论是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还是保护,都要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比较,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药历史,迄今为止,约有300种常用中药已进行过引种栽培[11,12]。但仍有许多野生药材和列入保护名单的濒危药用植物[15]有待引种,一些存在问题的品种也面临重新引种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的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15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育种的基础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优异的“道地药材”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高含量育种”是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目的和特色。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是在原有的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后培育出来的。例如,近年由对人参的天然变异类型“化后得到的。,再。由此可见,占有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育种上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分子多态性的研究是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和分离及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应用的基础[14]。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已具有初步基础,许多药材如薄荷、红花、枸杞、地黄、贝母、山药、玉竹、桔梗、菘蓝、大麻、银杏、薏苡、石斛、益母草、金银花、杜仲、番红花等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但更多的药材正面临艰巨的育种任务,同时也需要加速引进育种学新技术。这些方面都要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要加速进行。2 DNA指纹技术在种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DNA指纹(DNAfingerprinting)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组可以检测出大量DNA位点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因它们的电泳谱带类似人的指纹图形而得名,这些技术包括RAPD[17,18],AFLP[19],PCR2RFLP,DNA探针杂交[20],小卫星(minisatellite)[21],微卫星指纹分析等。这一方法的建立是植物资源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种质资源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1 在药材种质鉴定上的应用

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是以药材表型特征为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22]

[15,16]

基础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组织比较和化学成

分分析。然而,常规方法对一些疑难种、易混种的鉴定往往很难得出正确有效的结论。90年代以来一种以药材DNA分子标记特征为鉴定指标的新兴技术———药材DNA指纹鉴定技术的出现,[23,24]。,排除。DNA。

212 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

对药材种质资源尤其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分析在以往是很困难的,例如,采用经典遗传学中的子代分析法比较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遗传性状差异至少要花9年时间,这使得人们对繁殖周期较长的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望而却步。90年代RAPD的发明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山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的新工具,这一简便、快捷的先进技术第一次使我们仅用少量干燥材料即可直接比较不同种质遗传物质DNA的细微差异,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

性,获得丰富的遗传信息。213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许多DNA指纹图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计算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从而给出品种之间的聚类关系图,并进一步研究品种的起源、进化问题。此外,DNA指纹图也是药用植物构建遗传图谱的重要工具,遗传图谱是植物基因的档案,对育种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DNA指纹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说明,DNA指纹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蓬勃的向前发展。3 参考文献

1 懂玉琛.生物多样性及作物遗传多样性检测.作物品种资

(下转第600页)

・581・

挥发油含量测定.山东医药工业,1988;(3):31

9 陈翠萍,沙明,杨松松.朝鲜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

15 郭亚健,崔玉萍,周静,等.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熊果酸含

量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91

16 汪新能,李锋,蒋汉明.罗汉果果实生长发育与内含物变

收期的含量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86

10 彭强,刘汉兰,周大卫.黄连不同生长期小檗碱含量的变

化的研究.广西植物,1990;10(3):223

17 冯全民,成树春,徐永厚,等.草麻黄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

化.中药材,1989;12(2):7

11 范崔生,王汉章,褚小兰,等.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南

积累动态.中药材,1997;20(8):379

18 梁天天,马全民,卢银仙,等..中

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192

12 朱兆仪,王晓光.桂皮类药材的资源与质量研究.中国中

药材,1997;20(8):381

19 林励,,,等.药杂志,1992;17(7):387

13 王桂英.肉桂不同叶芽不同部位树皮的质量分析.中草

.:22()20 ,宋洪涛,.药,1992;23(11):594

14 钟凤林,陈和荣,陈敏.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

.;28(5):258

燥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5

1997211220收稿

(上接第  源,1995;(3):1

2 赵微平.植物基因组:构建、表达和调节.北京:首都师范大

1994

14 刘旭.遗传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作物品种资源,1997;

(3):29

1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

学出版社,1996

3 GRWallerandEKNowacki.AlkaloidBiologyand

MetabolisminPlants.NewYork:PlenumPress,19784 丘德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植物

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6 庄文庆.药用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7 WilliamsJG,KubelikAR,LivakKJ,etal.DNAPolymor2

phismsAmplifiedbyArbitraryPrimersareUsefulasGeneticMarkers.NuclAcidsRes,1990;18:6531

18 WelshJ,McClellandM.FingerprintingGenomesUsing

PCRwithArbitraryPrimers.NucleicAcidsRes,1990;18:7213

19 PleterVos,ReneHogers,MarjoBleeker,etal.AFLP:A

NewTechniqueforDNAFingerpringting.NuclAcidsRes,1995;23(21):4407

20 刘树俊.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及其发展.遗传,

1993;(1):40

21 SKresovich.AbundanceandCharacterizationofSimple2se2

quencerepeats(SSRs)IsolatedfromASize2fractionatedGe2nomicLibraryofBrassicanapu.TheorApplGenel,1995;91:201

22 GustavoCaetano2Anolles.DNAAmplificationFingerprinting

UsingVeryShortArbitraryOligonucleotidePrimers.Bio/Technology,1991;9:553

23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中国中药

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20

5 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93

6 孟祥文,李璞.AP2PCR技术及其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

册,1995;18(3):117

7 潘星华,傅继粱.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

隆.自然杂志,1997;18(2):80

8 郭保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植物基因定位和检测.作物品

种资源,1996;(1):29

9 陈毓亨,程克棣.近年来国外紫杉醇资源研究进展.国外医

学药学分册,1994;21(1):36

10 AHDMTClegg,ALKahlerandBSWeir(eds).Plant

PopulationGeneticsBreedingandGeneticResources.Sun2derland:Sinauer,1990:43

11 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

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

12 马小军.国外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作物品种资源,1989;

(3):40

13 肖培根,陈鹭声,汤以佳,等.中国药用植物多样性的保

杂志,1995;20(11):643

24 马小军.PCR技术及其应用.植物杂志,1996;(5):30

护.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1998202223收稿

・600・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范文
02-23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申请单位:XXXXXXXXXXXXX 地 址:XXXXXXXXXXXXXX 邮政编码:XXXX 联 系 人:XXXXXXXXXXX 电 话:XXXXXXXXXX 传 真:XXXXXXXXXX 申报日期:2011年10月26日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 ...

12-04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58 2008年第1期宁夏农林科技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刘月梅1,白小安2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716000) 摘要: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基因工程等.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种质保存基因库,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也是一 ...

05-2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专稿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肖培根 1* , 陈士林, 张本刚, 魏建和, 4 1 1 111 周庆年, 缪剑华, 3 3 2 陈伟平, 张昭, 杨世林, 李学兰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 南宁 530023; 3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云南 景洪 666100; 4 ...

01-07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 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 ...

07-14 _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 (10): 1003–1011 doi: 10.17521/cjpe.2015.009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王锦楠1* 陈进福2* 陈武生2 周新洋3 许 东1 李际红1** 亓 晓1 1 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 ...

04-29 莱芜水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莱芜市范围内栽培水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莱芜水生观赏植物共计38科94种:从中筛选出了千屈菜.菖蒲.灯芯草.水鳖.水葱.荇菜.槐叶萍.苹.满江红.黑三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良植物资源.建议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 ...

07-19 进化生物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由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统一体.即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组成部分: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环境) 有机联系:物质流和能量流 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 ...

03-23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 绪论---农业发展与高新技术 绿色革命 ⏹ 20世纪60年代,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 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矮杆(半矮杆)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应用,并配合灌溉.施肥技术的改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以推广良种(矮杆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矮杆育种). ...

05-12 1--绪论-1
药用植物栽培学 本章小结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任务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实施GAP 目的 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 论 中药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菌物及矿物药材,其中药用植物为其主要来源. 药用植物栽培在保证药材供应.满足中医临床和中药制药企业用药的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一.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 药用植 ...

06-03 大学课程论文格式及要求 (1)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论文名称:学 生:学 号:班 级: 课程论文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逸 20126227 园林12-6 年 6月10日 2015 <遗传学>课程论文要求 一.题目:自拟,但必须围绕xxx 方面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二.内容范围: (1)遗传学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2)遗传学在某领域的应用等 (3)遗传病现状分析 .治 ...

陈学森的发表论文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7,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cultivars.Euphytica,2008,160:241-248 95.FENG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 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