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凝析油毕业论文

2023-02-27 1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凝析油毕业论文

深水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
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
井身结构设计、双梯度钻井技术、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钻井液和固井工艺技术和钻井隔
水管及防喷器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对深水的钻井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向深水钻井领域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关键词:深水钻井;钻井设备;关键技术
全世界未发现的海上油气储量有90%潜伏在
水深超过1000 m以下的地层,所以深水钻井技术水
平关系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对于海洋深水
钻井工程而言,钻井环境条件随水深的增加变得更
加复杂,容易出现常规的钻井工程难以克服的技术
难题,因此深水钻井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未来石油发
展的重要因素。
1 国内外深水油气勘探形势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据估计,海洋石油资
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累计获探明储
量约400×108,t探明率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
阶段。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
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108
,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15×1012m3,分别占世界
待发现资源量的47%和46%。因此,全球海洋油气
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良好,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
开发的重要领域。
随着海洋钻探和开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深
水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大于500 m为深
水,大于1500 m则为超深水。据估计,世界海上
44%的油气资源位于300 m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
哥湾深水油气资源量高达(400~500)×108桶油当
量,约占墨西哥湾大陆架油气资源量的40%以上,
而巴西东部海域深水油气比例高达90%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现油气田储量大,
产量高,深水油气倍受跨国石油公司青睐,发展迅
速。据估计,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年均增
长30. 4%, 2004年增加到220亿美元。1999年作
业水深已达2000 m, 2002年达3000 m。90年代以
来,全球获近百个深水油气发现,其中亿吨级储量规
模的超过30%。2000年,深水油气储量占海洋油气
储量的12. 3%,比10年前增长约8%。2004年,全
球海洋油气勘探获20个重大深水发现(储量大于
110×108桶)。1998-2002年有68个深水项目,约
15×108t油当量投产; 2003-2005年则增至144个
深水项目,约4216×108t油当量投产, 2004年深水
石油产量210×108,t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
2 目前深水油气开发模式
深水油气开发设施与浅水油气开发设施不同,
其结构大多从固定式转换成浮式,因此开发方式和
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国外深水油气开发中常用的工
程设施有张力腿(TLP)平台、半潜式(SEMIOFPS)平
台、深吃水立柱式(SPAR)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以及它们的组合。
3 深水钻井关键技术
3.1 深水钻井设备
适用于深水钻井的主要是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
井船2种浮式钻井装置。
3.1. 1 深水钻井船 钻井船是移动式钻井装置中
机动性最好的一种。其移动灵活,停泊简单,适用水
深范围大,特别适于深海水域的钻井作业。钻井船
主要由船体和定位设备2部分组成。船体用于安装
钻井和航行动力设备,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生
活场所。在钻井船上设有升沉补偿装置、减摇设备、
自动动力定位系统等多种措施来保持船体定位。自
动动力定位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保持船位的方法,
可直接采用推进器及时调整船位。全球现有38艘
钻井船,其中额定作业水深超过500 m的深水钻井
船有33艘,占总数的87%。在这33艘深水钻井船
中,有26艘正在钻井,有5艘正在升级改造。在现
有的深水钻井船中, 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有10
艘, 80年代和90年代建造的各有7艘,其余9艘是
2000-2001年建造的。其中2000年建成的钻井船
最多,有8艘;其次是1999年,有4艘。目前在建的
7艘钻井船中,均是为3000多米水深建造的, 2007
年将建成1艘, 2008年和2009年将各建成3艘。
钻井船主要活跃在巴西海域、美国墨西哥湾和
西非海域。2006年7月初,正在钻井的26艘深水
钻井船分布在8个国家。其中巴西8艘,占1/3;其
次是美国,有6艘;安哥拉、印度和尼日利亚分别有
4艘、3艘和2艘;中国、马来西亚和挪威各1艘。
3.1. 2 半潜式钻井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部为
工作甲板,下部为2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工
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水线
面积小,波浪影响小,稳定性好、支持力强、工作水深
大,新发展的动力定位技术用于半潜式平台后,到本
世纪初,工作水深可达3000 m,同时勘探深度也相
应提高到9000~12 000 m。据Rigzone网站截至
2006年7月初的统计,全球现有165座半潜式钻井
平台,其中额定作业水深超过500 m的深水半潜式
钻井平台有103座,占总数的62%。在这103座深
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89座正在钻井,有11座正
在升级改造。其中31座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
最长的已经服役30多年; 40座是20世纪80年代
建造的; 13座是90年代建造的; 19座是2000 -
2005年建造的。此外,还有24座深水半潜式钻井
平台正在建造。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主要活跃在美国墨西哥
湾、巴西、北海、西非、澳大利亚和墨西哥海域。2006
年7月初,处于钻井中的8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分布在18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 24座,占总数的
27%;巴西17座,挪威10座,英国6座,澳大利亚、
墨西哥和尼日利亚各5座,其余国家各有1~3座。
3.2 深水定位系统
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浮式钻井装置在海
中处于飘浮状态,受风、浪、流的影响会发生纵摇、横
摇运动,必须采用可靠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位。
动力定位是深水钻井船的主流方式。在现有的
深水钻井船中,只有6艘采用常规锚链定位(额定
作业水深不足1000 m),其余27艘都采用动力定位
(额定作业水深超过1000 m)。1000 m以上水深的
钻井船采用的都是动力定位,在建的钻井船全部采
用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系统一般采用DGPS定位和声纳定位
2种系统。声纳定位系统的优点: (1)精确度高
(1% ~2% )、水深(最大适用水深为2500 m); (2)
信号无线传输(不需要电缆); (3)基本不受天气条
件的影响(GPS系统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4)独
立,不需要依靠其他系统提供的信号。声纳定位系
统的缺点: (1)易受噪声的影响,如环境噪声、推进
器噪声、测试MWD等; (2)折射和阴影区; (3)信号
传输时间; (4)易受其他声纳系统的干扰,如多条船
在同一地方工作的情况。
3.3 大位移井和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
海上钻井新技术发展较快,主要包括大位移井、
长距离水平钻井及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这些先进
技术在装备方面主要包括可控马达及与之配套的近
钻头定向地层传感器。在钻头向地层钻进时,近钻
头传感器可及时检测井斜与地层性质,从而使司钻
能够在维持最佳井眼轨迹方面及时做出决定。
由于水平井产量高,所以在国外海上油气田的
开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单井总
水平位移最大已经达11 000m。分支水平井钻井技
术是国际上海洋油气田开发广泛使用的技术,近年
来发展很快。利用分支井主要是为了适应海上需
要,减少开发油藏所需平台数量及平台尺寸(有时
平台成本占开发成本一半还多)。具体做法是从一
个平台(基础)钻一口主干井,然后从主干井上急剧
拐弯钻一些分支井,以期控制较大的泄油面积,或者
钻达多个油气层。
3.4 深水双梯度钻井技术
与陆地和浅海钻井相比,深海钻井环境更复杂,
容易出现常规钻井装备和方法难以克服的技术难
题:锚泊钻机本身必须承受锚泊系统的重量,给钻机
稳定性增加了难度;隔水管除了承受自身重量,还承
受严重的机械载荷,防止隔水管脱扣是一个关键问
题;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安全钻井液密度
窗口窄,很难控制钻井液密度安全钻过地层;海底泥
线处高压、低温环境影响钻井液性能产生特殊的难
题;海底的不稳定性、浅层水流动、天然气水合物可
能引起的钻井风险等。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
在90年代得到大力发展的双梯度钻井(DualGradi-
entDrilling,简称DGD)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双梯度钻井技术的主要思想是:隔水管内充满海水
(或不使用隔水管),采用海底泵和小直径回流管线
旁路回输钻井液;或在隔水管中注入低密度介质
(空心微球、低密度流体、气体),降低隔水管环空内
返回流体的密度,使之与海水相当,在整个钻井液返
回回路中保持双密度钻井液体系,有效控制井眼环
空压力、井底压力,克服深水钻井中遇到的问题,实
现安全、经济的钻井。
3.5 喷射下导管技术
海上浅水区的表层套管作业通常采用钻孔、下
套管然后固井的作业方式。在深水区,由于海底浅
部地层比较松软,常规的钻孔/下套管/固井方式常
常比较困难,作业时间较长,对于日费高昂的深水钻
井作业显然不合适。目前国外深水导管钻井作业通
常采用“Jetting in”的方式。常规做法是在导管柱
(Φ914. 4 mm或Φ762 mm)内下入钻具,利用导管柱
和钻具(钻铤)的重量,边开泵冲洗边下入导管。
3. 6 动态压井钻井技术(DKD)
DKD(Dynamic killDrilling)技术是深水表层建
井工艺中的关键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在未建立正常
循环的深水浅层井段,以压井方式控制深水钻井作
业中的浅层气井涌及浅层水涌动等复杂情况的钻井
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固井作业中的自动混浆原理相
似,它是根据作业需要,可随时将预先配好的高密度
压井液与正常钻进时的低密度钻井液,通过一台可
自动控制密度的混浆装置,自动调解到所需密度的
钻井液,可直接供泥浆泵向井内连续不断地泵送。
在钻进作业期间,只要PWD和ROV监测到井下有
地层异常高压,就可通过人为输入工作指令,该装置
立即就可泵送出所需要的高密度钻井液,不需要循
环和等待配制高密度钻井液,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边
作业边加重的动态压井钻井作业。
3. 7 随钻环空压力监测(APWD)
由于深水海域的特殊性,与浅水和陆地钻井相
比,部分的上覆岩层被水代替,相同井深上覆岩层压
力降低,使得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的压力
窗口变得很窄,随着水深的增加,钻井越来越困难。
据统计,在墨西哥湾深水钻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
题,如井控事故、大量漏失、卡钻等都与环空压力监
测有关。随钻环空压力测量原理是主要靠压力传感
器进行环空压力测量,可实时监测井下压力参数的
变化。它可以向工程师发出环空压力增加的危险报
警,在不破坏地层的情况下,提供预防措施使井眼保
持清洁。主要应用于实时井涌监测和ECD监控、井
眼净化状况监控、钻井液性能调整等,是深水钻井作
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数据采集工具。
3. 8 随钻测井技术(LWD /MWD /SWD)
深水测井技术主要是指钻井作业过程中的有关
井筒及地层参数测量技术,包括LWD、MWD和
SWD测井技术。
由于深水钻井作业受到高作业风险及昂贵的钻
机日租费的影响,迫使作业者对钻井测量技术提出
了多参数、高采集频率和精度及至少同时采用2套
不同数据采集方式的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和测量系
统,并且具有专家智能分析判断功能的高标准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定向测量方式是MWD数据测量
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只能测量井眼轨迹的有关参数,
如井斜角、方位角、工具面。LWD是在MWD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层数据采集的随钻测量系统,
较常规的MWD增加了用于地层评价的电阻率、自
然伽马、中子密度等地层参数。具有地质导向功能
的LWD系统可通过近钻头伽马射线确定井眼上下
2侧的地层岩性变化情况,以判断井眼轨迹在储层
中的相对位置;利用近钻头电阻率确定钻头处地层
的岩性及地层流体特性以及利用近钻头井斜参数预
测井眼轨迹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做出调整,避免钻
入底水、顶部盖层或断裂带地层。
随钻地震(SWD)技术是在传统的地面地震勘
探方法和现有的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工程发展起来
的一项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钻进过程
中旋转钻头的振动作为井下震源,在钻杆的顶部、井
眼附近的海床埋置检波器,分别接收经钻杆、地层传
输的钻头振动的信号。利用互相关技术将钻杆信号
和地面检波器信号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逆VSP的
井眼地震波信息。也就是说,在牙轮钻头连续钻进
过程中,能够连续采集得到直达波和反射波信息。
3.9 深水钻井液和固井工艺
随着水深度的加大,钻井环境的温度也将越来
越低,温度降低将会给钻井以及采油作业带来很多
问题。比如说在低温情况下,钻井液的流变性会发
生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黏、切力大幅度上升,而且
还可能出现显著的胶凝现象,再有就是增加形成天
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目前主要是在管汇外加绝缘
层。这样可以在停止生产期间保持生产设备的热
度,从而防止因温度降低而形成水合物。
表层套管固井是深水固井的难点和关键点。海
底的低温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由于低的破裂
压力梯度,常常要求使用低密度水泥浆。深水钻井
的昂贵日费又要求水泥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较
高的强度。
3.10 深水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
深水钻井的隔水管主要指从海底防喷器到月池
一段的管柱,主要功能是隔离海水、引导钻具、循环
钻井液、起下海底防喷器组、系附压井、放喷、增压管
线等作用。在深水钻井当中,隔水管柱上通常配有
伸缩、柔性连接接头和悬挂张力器。在深水中,比较
有代表性的是Φ533. 4 mm钻井隔水管,平均每根长
度为15. 2~27. 4 m。为减小由于钻井隔水管结构
需要和自身重量对钻井船所造成的负荷,在钻井隔
水管外部还装有浮力块。这种浮力块是用塑料和类
似塑料材料制成的,内部充以空气。在钻井隔水管
外部,还有直径处于50~100 mm范围的多根附属
管线。在深水钻井作业过程中,位于泥线以上的主
要工作构件从下向上分别是:井口装置、防喷器组、
隔水管底部组件、隔水管柱、伸缩短节、转喷器及钻
井装置,井口装置通常由作业者提供。
4 结论
深水石油钻井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
和高风险的工作,其中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
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随钻测井技术、ECD控
制等技术是深水钻井作业成功的关键。钻井船、隔
水管和水下防喷器等设备的合理选择也是深水钻井
作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强有力的后勤支持和
科学的作业组织管理是钻井高效和安全的重要保
障。
参考文献:
[1] 潘继平,张大伟,岳来群,等.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
状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 2006, 15(11): 1-4.
[2] 刘杰鸣,王世圣,冯玮,等.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模式及
其在我国南海的适应性探讨[ J].中国海上油气,
2006, 18(6): 413-418.
[3] 谢彬,张爱霞,段梦兰.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
模式及平台选型[ J].石油学报, 2007, 28(1): 115-
118.
[4] 李芬,邹早建.浮式海洋结构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3, 27
(5): 682-686.
[5] 杨金华.全球深水钻井装置发展及市场现状[J].国际
石油经济, 2006, 14(11): 42-45.
[6] 赵政璋,赵贤正,李景明,等.国外海洋深水油气勘探
发展趋势及启示[J].中国石油勘探, 2005, 10(6): 71
-76.
[7] 陈国明,殷志明,许亮斌等.深水双梯度钻井技术研究
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18(2): 246-250.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展望

四、海洋科技事业在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中展翅腾飞

1996至200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十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展翅腾飞。

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方面,基本完成了我国《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为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域划界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首次组织实施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对相关海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数据库,并使我国多波束应用技术和海底勘测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提高了对该海区海洋环境的认知水平。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目的是进一步查清中国海,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从1999年起我国已两次开展了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黄河站”。北极考察的目的是评估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可预测性研究。2005年1月18日,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内陆冰盖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最高点———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该区域,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全部被人类征服: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随后,我国科考人员又采集到了包括火星陨石和月球陨石在内的5000多块陨石,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我国首次开展了环球综合海洋科学考察,横跨三大洋,航程43230海里,历时297天。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沉积物和热液样品,这次环球大洋综合考察在我国大洋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海洋基础研究项目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已有9项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先后开展了近海环流、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病害、边缘海形成和演化、赤潮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获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在世界率先破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为研究“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增进我们对季风气候变迁的理解,大洋钻探第184航次(ODP184)在南海执行,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同时加强了中韩、中印及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至今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关系,并积极参加了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大洋钻探、国际ARGO等重大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研究计划。

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使我国的海洋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推进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关键海洋仪器设备,建立了长江口、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及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示范系统,实施了技术成果标准化工程,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一批优良海水养殖种质的产业化,十多种海洋新药进入了临床研究,获得了一批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奠定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物高技术的发展。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海底立体探测和成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装备,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资源勘查的能力。

在深海研究技术装备方面,1997年6月我国首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号诞生,并在太平洋海试中达到下潜深度5176米。正在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自主研发了深海沉积物捕获器。

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能力。这期间先后发现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亿吨大油田、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亿吨大油田及中国海上最大的渤海蓬莱19-3整装油田。2004年,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首次发现面积为430平方千米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和亚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在海洋公益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实施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专项,实现了我国滨海、近海和邻近大洋海域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测。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圆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梦。今后我国将陆续发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监视卫星。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业务化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在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海啸、海流、厄尔尼诺、赤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信息系统,并与60多个国家130多个机构建立了正式资料交换关系。海洋标准计量已成为国家标准计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在海洋业务和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已具备了创新和腾飞的基础。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具备了从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层、海底到地壳的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夙愿。显著缩短了与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推动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约130多个,科技人员1万3千余人,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队伍;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海洋微生物及极地资源保藏中心;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这些科技能力将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腾飞创造条件,奠定重要基础。

五、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

中国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人艰苦、持续的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海洋仪器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知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林的简历

职称:研究员(自然科学)高林,男,汉族,1961年出生,祖籍北京。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林长期从事油田化学及化工工程方面的研究。曾参加“超低界面张力机理研究”项目;“油-微乳-盐水三相体系中间相微乳的在序性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工作;吐哈油田井下作业用压井液的研制;2万吨/年石油液化气、凝析油的综合深度加工建设工程;“由FCC-LPG采用专利技术生产聚异丁烯副产齐聚油一万吨(处理量)工业示范性装置”; “新疆库车年加工一万吨凝析油生产BTX工业示范性装置”;中国科学院“九·五”院重大项目,“天然气、炼厂气转化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之“油田轻烃综合利用”;“年加工2 万吨凝析油生产BTX工业性示范装置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及西部行动项目“新疆若干特产植物资源的精加工利用研”和“新型pH控释药物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工作。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4人(博士2人、硕士12人),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2篇),申请发明专利19件(其中授权10件)。高林主要的学术兼职有: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客座教授、《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编委、国家新材料产业项目评委、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高林曾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中国科学院和中组部“西部之光”首批项目入选人员、第四届新疆青年科技创新奖十大杰出奖、中国专利91.1.05525.8获1992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