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矿床研究论文

2023-02-27 1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矿床研究论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
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
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
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
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
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
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
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
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
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
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
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
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
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
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
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
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
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
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
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
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
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
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
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
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
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
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
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
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
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
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
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
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
的必然趋势。
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
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
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
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
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
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
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
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
2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2. 1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
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
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
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
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
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
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
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
的研究[2, 3]。
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
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
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
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
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
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
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
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
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
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
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
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
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
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
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
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
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
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
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
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
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
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
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
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
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
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
志。
2. 2 成矿系统理论
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
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
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
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
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
观[4]。
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
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
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
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
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
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
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
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
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
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
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
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
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
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
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
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
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
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
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
的。
2. 3 矿床模型理论
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
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
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
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
过程的指导原则。
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
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
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
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
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
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
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
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
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
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
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
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
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
2. 4 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
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
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
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
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
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
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
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
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
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
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
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
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
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
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
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
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
2. 5 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
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
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
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
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
指导。
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
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
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
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
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
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
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
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
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
据。
2. 6 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
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
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
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
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
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
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
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
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
题。
(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
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
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
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
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
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
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
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
向。
(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
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
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
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
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
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
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
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
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
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
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
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
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
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
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
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
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
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
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
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
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
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
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
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
得突破。
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
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
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
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
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
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
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
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
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
(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
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
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
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
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
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
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2. 7 矿体侧伏理论
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
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
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
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
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
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
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
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
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
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
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
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
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
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
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
果。
3 结 语
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
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
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
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
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
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
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
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
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
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
[2] 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
质出版社, 1998: 4-7.
[3] 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
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4] 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
[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
[5] 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
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
[6] 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4-15.
[7] 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
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王建平的学术论文

?1.王建平、翟裕生,2000,金成矿系统分析与找矿方法选择–––以山东莱州市北部隐伏区找金为例,地球科学,25(4):384~389。2.王建平、戚开静,2001,我国黄金资源开发战略浅析,中国矿业,10(1):47~49。3.王建平、戚开静、杨立强,2001,中国金矿床发现的启示,地质找矿论丛,16(2):104~108。4.王建平、邓军、孙忠实,2003,我国东西部矿产资源开发问题探讨,中国矿业,12(9)19~22。5.王建平,2004,大洋中Ni、Co、Pt资源概况及开发建议,中国矿业,13(8):40~446.王建平,2005,浅议地学的发展历程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7(1):85~88。7.王建平、程志中、张立生. 2006,地震勘探在隐伏金矿寻找中的作用. 矿床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要新机遇与新挑战-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762~765。8.丁式江、王建平,1998,胶东望儿山金矿带有限应变分析及其意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1(1)。9.翟裕生、王建平、邓军、彭润民,2002,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矿床地质,21(2):106~112。10.邓军,王建平,王建国,王庆飞,孙忠实. 2002, 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带构造动力控矿.见:涂光炽主编,中国金都招远国际金矿地质与勘查学术论坛论文集. 地震出版社, 55~5811.刘家军,王建平. 硅岩建造中的成矿作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24(Supp): 222~22312.戚开静、王建平、周淑敏. 2006,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流体成矿效应. 矿床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要新机遇与新挑战-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 222~224。13.邓军、孙忠实、王建平、杨立强、王庆飞,2001,动力系统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矿床地质,20(1),71~77。14.邓军,孙忠实,王建平,王庆飞,王喜臣,燕长海. 2003, 太古宙-元古宙过渡分界及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地球科学, 28(1):87~9615.孙忠实,邓军,王建平,姜延国,王庆飞,韦延光,杨晓东.2003.吉林古陆边缘新太古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化史,中国科学,33(8):723~73316.王银宏,彭润民,王建平,胡华斌.2003.克立格算法的若干思考,地质与勘探,40(2):77~7917.翟裕生、邓 军、王建平、彭润民、刘家军、杨立强,2004,深部找矿研究问题,矿床地质,23(2):142~14918.Deng Jun,Wang Jianping, Wang Qingfei, Wang Jianguo, Sun Zhongshi. 2002, Structural dynamic control of the gold ore deposits in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old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in Zhaoyuan, the Gold City of China, Proceedings, Tu Guangzhi, eds, Seismological Press, 138~14219.Zhai Yusheng, Wang Jiangping, Dengjun and Peng Runmin, 2004, Research on superimposed syste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5(1): 9~1420.Zhai Yusheng, Wang Jianping, Peng Runmin, Dengjun. 2005, Mesozoic Superimposed Metallogenic System in Eastern China.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Vol.2:1209-1212, Springer.21.Deng Jun, Zhai Yusheng, Wang Jianping, Yang Liqiang, Fan Yun and Sun Zhongshi, 2000, Shear alteration, mass transfer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An example from Jiaodong ore deposit concentrating area, Shandong,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1(3): 281~287.

采矿工程论文题目参考

  采矿工程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采矿工程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采矿工程论文题目参考(一)
  1. 深海采矿装置升沉补偿系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研究

  2. 阿勒泰某金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与采矿方法优化研究

  3. 新型尾砂胶结剂在某铜矿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中的应用研究

  4. 深井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 康家湾矿深部难采矿体采场稳定性及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 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体地下开采矿压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研究

  7. 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

  8. 动力吸振式深海采矿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

  9. 采矿权性质及制度完善研究

  10. 深海采矿作业过程扬矿管线系统空间构形与动态特性研究

  11. 基于我国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

  13. 深海采矿扬矿管道工作特性的流固耦合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14. 深海采矿扬矿管道系统力学行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

  15. 缓倾斜薄矿脉铝土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16.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

  17. 采矿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18. 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

  19. 1000米采矿船动力定位的推力系统研究

  20. 上向进路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21. 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充填体合理强度分布规律研究
  采矿工程论文题目参考(二)
  1. 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稳定性研究

  2. 地下采矿与地质环境互馈机理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

  3. 深井开采矿柱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验证

  4. 深海采矿被动升沉补偿系统参数设计与仿真研究

  5. 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6. 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

  7. 基于三维离散元管线模型的深海采矿1000m海试系统整体联动动力学研究

  8. 高分段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贫化损失预测与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9. 基于GIS的吉林市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10. 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

  11. 矿产资源价值观及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

  12. 基于PLC采矿厂生产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3. 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14. 采矿权研究

  15. 矿井深部开采矿压与支护技术研究

  16. 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地下采矿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优化混合神经网络

  17. 膏体充填采矿关键安全问题研究

  18. 石屑混凝土的性能及环境效益

  19. 基于GIS的煤矿采掘生产状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
  采矿工程论文题目参考(三)
  1. 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

  2. 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

  3. 川口钨矿半风化矿脉群难采矿体采矿方法研究

  4. 房柱式采矿地压动态控制及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5. 单泵与储料罐组合的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系统研究

  6. 山寨煤矿开采地质环境评价

  7. 白登磷矿台阶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及爆破块度分布规律研究

  8. 井筒受采空区塌落影响的破坏机理及治理研究

  9. 金川二矿区废石全尾砂高浓度料浆泵压管输充填系统研究

  10. 大红山铁矿上部露天开采与下部地下开采的安全影响研究

  11. 云南某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12. 金川矿山废石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管输阻力模型研究

  13. 黄金行业分析报告

  14. 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15. 3DGIS构模与FLAC-3D建模网格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16. 井筒保护煤柱开采设计与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

  17. 深井巷道失稳分析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

  18. 基于Surpac的钨矿床三维建模及储量可视化计算

  19. 深部矿岩工程条件与开挖稳定性分析

  20. 全尾砂胶结充填自流输送管路改造及优化

  21. 深部矿柱失稳三维探查及数值分析
猜你喜欢:
1.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

3. 采矿论文范文

4.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5.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2017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