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论文题目78个:
1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2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设计
4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5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以赤城县第一中学为例
6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7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论学习策略训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9高中英语阅读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10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基于信息化视野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12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初探
13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
14新理念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简析
15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路径分析与实践研究
16浅谈以评促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探究——以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为例
18活动观视域下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19中华文化素材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应用
20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构建
22【译】面子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Face Theory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un Yu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ies2022-03-01
23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探讨
24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5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探讨
26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探索
27浅析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途径
28家校共育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积极作用
29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探析
30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探究
31信息技术支持的高中英语主题式学习活动设计
32基于英汉对比理论的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3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34人教社2019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融合研究
35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36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37高中英语经典歌曲赏析的价值分析——以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为例
3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研究
39“互联网+”视域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路径研究
40【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英汉词块对比研究
A Study on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exical Chunk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Yumei Li;Yuhui X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21-12-25
41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整体阅读教学探究
42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3浅析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44【译】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Xia Huanjun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2021-12-24
45英语标准化考试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46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47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8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为例
49《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
502019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以必修一为例
51【译】中国高中英语教师情感的叙事个案研究:一种生态视角
A Narrative Case Study of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Emotion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un Xiaohui;Yang Liu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10
52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的发展: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53【译】语料库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索中的应用-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
Application of Corpus to the Explor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ie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Zeng Zhao;Li Shengli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21-12-05
54高中英语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55【译】高中英语课程中思想政治要素挖掘的实践研究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Wenjing A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2021-12-01
56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
57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58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59诊断性测评促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研究
60基于中国故事叙述的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61深度融合环保意识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62文化回应视域下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的策略探析
63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64“以读促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65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66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能力的培养
67高中英语信息化高效教学的创设对策
68新课标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评《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69图式理论视域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实例探究
70高中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7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7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探析
73【译】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元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ple Thinking Ability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Yang Zhi;Xiaoqin Yan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2021-10-18
74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研究——以阅读教学为例
75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方法探析
76翻转课堂背景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
77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为例
7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对一泡屎的深入分析》这是一篇来自PLOS杂志上传染病学的论文,如果你觉得上一篇国内仁兄写的关于屁的论文口味有点重,那么这篇学术论文绝对称得上是重口之王了。这个团队为了研究寄生虫在粑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怎么保存粑粑才能让里面里面的虫卵死得那么快,于是就跑到了非洲某个村子,找了100多个当地人让它们都拉粑粑。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众人所关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意义。
2、小的理论问题。
学术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重要区别。非学术论文是对学术论文的一种传播和宣传、介绍,而不是原始性的创造。比如报纸杂志上刊登的评论、政论等是典型的非学术性论文。非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对学术性论文的稀释和宣解,但有时也可能会成为学术性论文的先导。
注意三点:第一,非理论问题不应该选。第二,重大理论问题不好选(有些政治局考虑的问题,我们选了做不下来)。第三,特别敏感政治问题建议不要选。
3、自己能做下来的题目。
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
4、中庸之道:不新不旧的题目
太新,没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太旧,没有研究价值和必要,得分不会高。
很开心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字最难写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向著名画家李若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答曰:“‘一’字最难写。”李老之答,看似玩笑之语,实则若其名———颇富禅趣,极具禅机。 “一”字在此处深究开来,便不单单一个“一”了,其必寓意着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一”字最难写,察其理趣哲思之深,无不引人联想重重。
万事开头难,最简单、最基础的往往耗费最多的精力与心思。便正如我们的学习,初入学堂,未解知识的滋味,学来自身困苦也最让老师操劳。又如那万丈高楼,挖地而建基乃最辛劳最精细之事。地基造成而后砖石堆彻便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了。“一”字代表的正是这种基础之事。“一”字最难写告诫我们需重视基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克难关,切勿忽视简单。
“一”字代表的亦是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遥远而又为人所向往的。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都欲拔得头筹,或出人头地,或在研究领域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然而这种目标的达成是曲折而坎坷的。想必画家李若禅之所以“著名”定是经过了一番“潜心修炼”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亦是如此。她在听完李老的回答后,会心地笑了。这种“笑”是对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心领神会与泰然。不平凡的经历,让两位老艺术家都深悟“一”字最难写的真理,也是这一真理的盛行者与传递者。
“一”字,要写得直,写得正,才有美学价值,欣赏价值。因此,它难写,需极高功底。写字如此,人亦然。做人要正直,要有风度,才可彰显人性之美。它需要极高的精神毅力与道德要求,它需要追求,也难以攀登。古往今来,正直之人不少,却亦有小人之流。文天祥肝胆忠心,“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同在宋朝却也存在通敌卖国秦侩此类大佞臣。是啊,“一”字难写,写得直更难,做人难,做正直之人更难。然纵使“一”字难写,正直之人难做,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然是所有有觉悟之人士,有觉悟之民族所为之奋斗不息的!
李老一句“‘一’字最难写”,含蓄而深沉,道尽无限哲思与理趣。深入领会其中深意,我们需要懂得什么应该重视,什么应该坚持。就让“一”字最难写的哲理引领生活之道开拓前进吧。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他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1838年写的《京报分析》。较早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中土》、1873年《申报》上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一些文字论及中国新闻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统。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国各报馆始末》,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闲话》一书中姚公鹤所写《上海报刊小史》一节。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的本质差别,启发人们去思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很年轻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过,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就是具有中国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之称的《上海报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难找到报刊的确切创刊日期、发行数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则更为简约,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总的来讲,1927年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尚处于零碎的非系统状态。
新闻学教育的兴起 192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开始设置新闻学专业,最初叫做“报学系”。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期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的文章问世,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却明显地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使之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积累资料、总结规律的新台阶。
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的出版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可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所结出的硕果。在《戈公振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报学系,戈公振任教《中国报学史》……根据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将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向别人求教。为了觅得第一手报刊资料,除了在《时报》刊登‘访求旧报’广告外,还不辞辛苦地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消磨了大量的时光。10余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致使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4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与剪报。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学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都大为惊叹。”〔1〕
完成于1926年底的《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报学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绝大多数是1927年后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