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基坑毕业论文

2023-02-24 15: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基坑毕业论文

深基坑施工方案
1.1. 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或沟槽)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基坑槽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基坑、沟槽开挖时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一般有设各种排水沟排水和用各种井点系统降低地下水位两类方法,其中以设明(暗)沟、集水井排水为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简单、经济的方法,各种井点主要应用于大面积深基坑降水。
  1.1.1. 集水坑排水法
  一、排水方法
  集水坑排水的特点是设置集水坑和排水沟,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明沟与集水井排水
  2.分层明沟排水
  3.深层明沟排水。
  4.暗沟排水
  5.利用工程设施排水
  二、排水机具的选用
  基坑排水广泛采用动力水泵,一般有机动、电动、真空及虹吸泵等。选用水泵类型时,一般取水泵的排水量为基坑涌水量的1.5—2倍。当基坑涌水量Q<20m3/h,可用隔膜式泵或潜水电泵;当Q在20-60m3/h,可用隔膜式或离心式水泵,或潜水电泵;当Q>60 m3/h,多用离心式水泵。隔膜式水泵排水量小,但可排除泥浆水,选择时应按水泵的技术性能选用。当基坑涌水量很小,亦可采用人力提水桶、手摇泵或水龙车等将水排出。
  1.1.2. 井点降水法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丰富的土层中开挖大面积基坑时,采用一般的明沟排水方法,常会遇到大量地下涌水,难以排干;当遇粉、细砂层时,还会出现严重的翻浆、冒泥、流砂现象,不仅使基坑无法挖深,而且还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边坡失稳或附近地面出现塌陷,严重时还会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当遇有此种情况出现,一般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施工。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的为各种井点排水方法,它是在基坑开挖前,沿开挖基坑的四周、或一侧、二侧埋设一定数量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或直接与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不但可避免大量涌水、冒泥、翻浆,而且在粉细砂、粉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采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可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土中水分排除后,动水压力减小或消除,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可放陡,可减少土方开挖量;此外由于渗流向下,动水压力加强重力,增加土颗粒间的压力使坑底土层更为密实,改善了土的性质;而且,井点降水可大大改善施工操作条件,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但井点降水设备一次性投资较高,运转费用较大,施工中应合理地布置和适当地安排工期,以减少作业时间,降低排水费用。
  井点降水方法的种类有:单层轻型井点、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无砂混凝土管井点以及小沉井井点等。可根据土的种类,透水层位置,厚度,土层的渗透系数,水的补给源,井点布置形式,要求降水深度,邻近建筑、管线情况,工程特点,场地及设备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情况,作出技术经济和节能比较后确定,选用一种或两种,或井点与明排综合使用。表1为各种井点适用的土层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情况。可供选用参考。
  表1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项次 井点类别 土层渗透系数(m/d) 降低水位深度(m)
1 单层轻型井点 0.5—50 3-6
2 多层轻型井点 0.5—50 6-12
3 喷射井点 0.1—2 8—20
4 电渗井点 <0.1 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
5 管井井点 20-200 3—5
6 探井井点 5-25 >15
  注:无砂混凝土管井点、小沉井井点适用于土层渗透系数10-250m/d,降水深度5-10m。
  1.2. 边坡稳定
  开挖基坑时,如条件允许可放坡开挖,与用支护结构支挡后垂直开挖比较,在许多情况下放坡开挖比较经济。放坡开挖要正确确定土方边坡,对深度5m以内的基坑,土方边坡的数值可从有关规范和文献上查出,对深基坑的土方边坡,有时则需通过边坡稳定验算来确定,否则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事故。我国在深基坑边坡开挖方面发生过一些滑坡事故,有的虽然未滑坡,但产生了过大的变形,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对于有支护结构的深基坑,在进行整体稳定验算时,亦要用到边坡稳定验算的知识。
  从理论上说,研究土体边坡稳定有两类方法,一是利用弹性、塑性或弹塑性理论确定土体的应力状态,二是假定土体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滑动而进行极限平衡分析。
  第一类方法对于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的土坡较难以得出精确解,国内外许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不少研究工作,也取得一些进展,近年来还可采用有限单元法,根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土坡的变形和稳定,一般称为极限分析法。
  第二类方法是根据土体沿着假想滑动面上的极限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一般称为极限平衡法。在极限平衡法中,条分法由于能适应复杂的几何形状、各种土质和孔隙水压力,因而成为最常用的方法。条分法有十几种,其不同之处在于使问题静定化所用的假设不同,以及求安全系数方程所用的方法不同。
  1.3. 基坑土方开挖
  高层建筑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在设法解决了地下水和边坡稳定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土方如何开挖的问题,即选用什么方法、什么机械、如何组织施工等一系列问题。
  在基坑土方开挖之前,要进行详细的施工准备工作,在开挖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开挖方法和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的配合问题,开挖后还要考虑对一些特殊地基的地基处理问题。
  1.3.1. 施工准备工作 
  基坑开挖的施工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查勘现场,摸清工程实地情况。
  2.按设计或施工要求标高整平场地。
  3.做好防洪排洪工作。
  4.设置测量控制网。
  5.设置就绪基坑施工用的临时设施。
  1.3.2. 机械和人工开挖
  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的配合问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和方法:
  1.对大型基坑土方,宜用机械开挖,基坑深在5m内,宜用反铲挖土机在停机面一次开挖,深5m以上宜分层开挖或开沟道用正铲挖土机下入基坑分层开挖,或设置钢栈桥,下层土方用抓斗挖土机在栈桥上开挖,基境内配以小型推土机堆集土。对面积很大、很深的设备基础基坑或高层建筑地下室深基坑,可采用多层同时开挖方法,土方用翻斗汽车运出。
  2.为防止超挖和保持边坡坡度正确,机械开挖至按近设计坑底标高或边坡边界,应预留80~50cm厚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坡。
  3.人工挖土,一般采取分层分段均衡往下开挖,较深的坑(槽),每挖1m左右应检查边线和边坡,随时纠正偏差。
  4.对有工艺要求,深入基岩面以下的基坑,应用边线控制爆破方法松爆后再挖,但应控制不得震坏基岩面及边坡。
  5.如开挖的基坑(槽)深于邻近建筑基础时,开挖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坡度,以免在施工时影响邻近建筑基础的稳定。如不能满足要求,应采取在坡脚设挡墙或支撑进行加固处理。
  6.挖土时注意检查基坑底是否有古墓,洞穴,暗沟或裂隙、断层(对岩石地基)存在,如发现迹象,应及时汇报,并进行探查处理。 
  7.弃土应及时运出,如需要临时堆土,或留作回填土,堆土坡角至坑边距离应按挖坑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类别确定,干燥密实土不小于3m,松软土不小于5m。
  8.基坑挖好后,应对坑底进行抄平,修整。如挖坑时有小部分超挖,可用素土、灰土或砾石回填夯实至与地基土基本相同的密实度。
  9.为防止坑底扰动,基坑挖好后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不能立即进行下一工序时,应预留15—30cm厚覆盖土层,待基础施工时再挖去。
  1.3.3. 地基局部处理
  对于基坑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后遇到特殊地基问题要进行地基局部处理,以下介绍了几种特殊地基的局部处理方法。
  一、 坑(填土,淤泥,墓穴)的处理
  1 若松土坑在基槽中,且较小时, 将坑中软弱虚土挖除,使坑底见天然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塑性相近的土抖回填,当天然土为砂土时,用砂或级配砂回填,天然土为较密实的粘性土,则用3:7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天然土为中密可塑的粘性土或新近沉积粘性土,可用1:9或2:8灰土分层夯实回填。
  2 若松土境较大且超过基槽边沿时,因各种条件限制,坑(槽)壁挖不到天然土层时,可将该范围内的基槽适当加宽,用砂土或砂石回填时,基槽每边均应按l1:h1=1:1坡度放宽,用l:9或2:8灰土回填时,基槽每边均应按l1:h1=0.5:1坡度放宽,用3:7灰土回填时,如坑的长度2m,基槽可不放宽,但灰土与槽壁接触处应夯实。
  3 若松土坑较大且长度超过5m时,将坑中软弱土挖去,如坑底土质与一般槽底土质相同,可将基础落深,做1:2踏步与两端相接,每步不高于50cm,长度不小子100cm,如深度较大,用灰土分层回填夯实至坑(槽)底一平。
  4 若松土坑较深,且大于槽宽或1.5m时,槽底处理完后,还应适当考虑是否需要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常用的加强办法是;在灰土基础上l~2皮砖处(或混凝土基础内)、防潮层下1~2皮砖处及首层顶板处各配置3~4根φ8~12钢筋,跨过该松土坑两端各1m。
  5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松土坑,将坑(槽)中软弱的松土挖去后,再用砂土或混凝土回填
  二、 井或土井的处理
  1水井,在基础附近将水位降低到可能限度,用中,粗砂及块石,卵石或碎砖等夯填到地下水位以上50cm.如有砖砌井圈时,应将砖井圈拆除至坑(槽)底以下1m或更多些, 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回填至基底(或地坪底)。
  2 桔井在距基础边沿5m以内,先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到地坪下1.5m处,将井壁四周砖圈拆除或松软部分挖去,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回填。
  3 枯井在基础下,条形基础3B或柱基2B范围内先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到基础底下2m处,将井壁四周较软部分挖去,有砖井圈时,将砖按规定拆除,热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回
  4 井在房屋转角处,但基础压在井上部分不多时 除按以上办法回填处理外,还应对基础加强处理,如在上部设钢筋混凝土板跨越。当影响不大时,可采用从基础中挑梁的办法。
  5 井在房屋转角处,且基础压在井上部分较多用挑梁的办法较困难或不经济时,则可将基础沿墙长方向向外延长出去,使延长部分落在天然土上,并使落在天然土上的基础总面积,不小于井圈范围内原有基础的面积,同时在墙内适当配筋或用钢筋混凝土梁加。
  6 井巳淤填,但不密实可用大块石将下面软土挤紧,再用上述办法回填处理,若井内不能夯填密实时,则可在井砖圈上加钢筋混凝土盖封口,上部再回填处。
  三、 局部软硬(高差)地基的处理
  1若基础下局部遇基岩、旧墙基、老灰土、大块石或构筑物 尽可能挖除,以防建筑物由于局部落于较硬物上造成不均匀沉降而建筑物开裂,或将坚硬物凿去30~50cm深,再回填土砂混合物夯实。
  2若基础部分落于基岩或硬土层上,部分落于软弱土层上。 采取在软土层上作混凝土或砌块石支承墙(或支墩),或现场灌注桩直至基岩。基础底板配适当钢筋,或将基础以下基岩凿去30~50cm深,填以中、粗砂或土砂混合物作垫层,使能调整岩土交界部位地基的相对变形,避免应力集中出现裂缝,或采取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来克服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3若基础落于高差较大的倾斜岩层上,部分基础落于基岩上,部分基础悬空。 则应在较低部分基岩上作混凝土或砌块石支承墙(墩),中间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或将较高部分岩层凿去、使基础底板落在同一标高上,或在较低部分基岩上用低标号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填充。
  四、 橡皮土,古河、古湖泊的处理
  1橡皮土处理:地基局部含水量很大趋近于饱和,夯拍后使地基土变成有颤动感觉的“橡皮土”。地基处理方法避免直接夯拍,可采用晾槽或掺石灰粉的办法降低土的含水量。如已出现橡皮土,可铺填一层碎砖或碎石将土挤紧,或将颤动部分的土挖除,填以砂土或级配砂石夯实。
    2天然古河、古湖泊处理 根据其成因,有年代久远经过长期大气降水及自然沉实,土质较为均匀、密实,含水量20%左右,含杂质较少的古河、古湖泊。有年代近的土质结构较松散,含水量较大的、含较事碎块,有有机物的古河、古湖泊对年代久远的古何,古湖泊,土的承载力不低于相接天然土的,可不处理.对年代近的古河、古湖泊则应将松散含水量大的土挖除,视情况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或采用加固地基的措施。
   3人工古河,古湖泊处理分老填土和薪填土,老填土为长期生括填积而成,内含有砖瓦碎块,草木灰等杂物,土质较均匀、密实,稳定。新填土形成时间短,沉降未稳定,土中含有较多的砖瓦碎块、草木灰,炉渣譬,结构松散不均匀,含水量一般大于20%。老填土如承量力不低于同一地区天然土,可不予处理。新填土要将填土挖除,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回填,或采用加固地基的措施。
   五、 流砂的处理 流砂现象,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
   基坑开挖深于地下水位0.5m以下时,在坑内抽水,有时坑底的土会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涌起,边挖边冒,无法挖深的现象称为流沙,当坑外水位高于坑内抽水后的水位,坑外水压向境内移动的动水压力大于土颗粒的浸水浮重时,使土粒悬浮失去稳定,随水冲入坑内,从坑底涌起或两侧涌入,变成流动状态。如施工时强挖,抽水愈探,动水压力就愈大,流砂就愈严重。产生流砂的条件是,水力坡度愈大或砂土空隙度愈大,愈易形成流砂,砂土的渗透系数愈小,排水性能愈差时,愈易形成流砂,砂土中含有较多的片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等,易形成流砂。采取措施的方法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力”,使坑底土颗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常用处理方糖有,a.安排在枯水期施工,使最高的地下水位不高于坑底0.5m;b. 采取水中挖土,即不抽水或少抽水,使基坑内水压与坑外水压基本平衡,缩小水头差距;c. 对于较重要或流砂严重的工程,可采用井点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将基坑和附近的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以下,使坑底土面保持无水状态;d. 沿基坑周围打板桩,使深入到不透水层,以阻挡坑外水向坑内压入,减小坑内动水压力涌上。
  1.4. 基坑支护体系的选型
   作为保证基坑开挖稳定的支护体系包括挡墙和支撑两部分,其中挡墙的主要作用是挡土,而支撑的作用是保证结构体系的稳定,若挡墙结构足够强,能够满足开挖施工稳定的要求,该支护体系中可以不设支撑构件,否则应当增加支撑构件(或结构)。对于支护体系组成中任何一部分的选型不当或产生破坏,都会导致整个支护体系的失败。因此,对挡墙和支撑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4.1. 挡墙的选型
   工程中常用的挡墙结构有下列一些型式:
    1 钢板桩
    2 钢筋棍凝土板桩
  3 钻孔灌注桩挡墙
   4 H型钢支柱(或钢筋混凝土桩支柱)、木挡板支护墙
    5 地下连续墙
    6 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
   7 旋喷桩帷幕墙
    除上述者外,还有用人工挖孔桩(我国南方地区应用不少)、预制打入钢筋混凝土桩等作为支护结构挡墙的。
    支护体系挡墙的选型,涉及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要从满足施工要求、减少对周围的不利影响、施工方便、工期短、经济效益好等几方面,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方可加以确定,而且支护结构挡墙选型要与支撑选型、地下水位降低、挖土方案等配套研究确定。
  1.4.2. 支撑结构的选型
   当基坑深度较大,悬臂的挡墙在强度和变形方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即需增设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分两类:基坑内支撑和基坑外拉锚。基坑外拉锚又分为顶部拉锚与土层锚杆拉锚,前者用于不太深的基坑,多为钢板桩,在基坑顶部将钢板桩挡墙用钢筋或钢丝绳等拉结锚固在一定距离之外的锚桩上。土层锚杆锚固多用于较深的基坑,具体详见“土层锚杆”一章。
    以下为常用的几种支撑形式:
    1 锚拉支撑
  2 斜柱支撑
   3 短桩横隔支撑
    4 钢结构支护
    5 地下连续墙支护
    6 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
   7 挡土护坡桩支撑
   8 挡土护坡桩与锚杆结合支撑
  9板桩中央横顶支撑
   10 板桩中央斜顶支撑
   11 分层板桩支撑
   1.5. 挡土支护结构体系计算
    由于土体结构的复杂性及土参数的离散性或不确定性,使得挡土支护结构体系承受的荷载的分布规律比较复杂,因此要想达到跟上部结构相同的计算精度是比较困的,难甚至说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各国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规范规定,但计算方法差异很大,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挡土结构如桩长,弯距,拉杆荷载等计算,其结果相差可达50%,因为挡土结构的计算,不但涉及到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还涉及到土的性质,水位高低,挖土深度,地面荷载和邻近建筑物等诸多因素,设计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在我国还没有设计计算规范,因此,一个比较安全、稳定、经济合理的挡土支护设计,必须要求设计人员研究各种客观条件,掌握一些经验资料和试验研究资料,综合运用计算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就能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果。

基坑支护工程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毕业论文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的、不可
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 施工管理 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
息技术的应用又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水平。基于计算机
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快速、有
效、自动而有系统地储存、修改、查找及处理大量的信
息,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因受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
响而发生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跟踪管理,从而
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1 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了计算机和工具软件,提
高了工作效率。在公路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
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
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
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
算系统(深基坑支护设计、支架设计、模板设计、施工
详图设计等),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
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其次,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
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大体积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
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和整体
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建筑
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施工企业的整体
形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行业和
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
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但是,总的
来讲,目前公路施工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
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前期,
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而在施工过程中
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项目施工管理
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很不科学;
(2)主要以应用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单机操作,
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
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效率较低;
(3)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
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
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4)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
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
(5)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
金不足,而且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
2 国外同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
国外公路施工同行信息技术应用较早,成功的经验
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1)在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
信息化,其特点是: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
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
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
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施工企
业竞争力的目的;
(2)在香港,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
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
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进行有效地获取和交换
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管理
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相机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
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
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
等信息)等。
3 提高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1)企业应根据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战略计划并有效实施。
利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公路施工
管理,不是赶时髦,更不是点缀,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
紧要问题,特别应加强在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
设。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施工企业成为大势所
趋。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施工
管理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化施工的特征是: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
技术、I C卡技术)、信息存储自动化(光盘存储、
DBMS)、信息交换网络化(局域网、万维网)、信息检索
工具化(DBMS、搜索引擎)、信息技术集成化(多媒体
技术、专家系统)、信息利用科学化(基于数据的各种分
析)、信息管理系统化(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支持系
统ESS等)。企业应根据以上信息化的特征,结合施工管
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计划,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逐步建立各类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2)在施工管理全过程广泛应用基于局域网、因特
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办公系统。
现代建设项目规模大,参与单位人员多,而且往往
涉及国内国外,建设工程文件多(如信函、通知、图纸、
合同、进度报告、采购定单、检查申请和批准、设计变更
记录等),信息量大。传统的项目信息管理是以纸为载
体,其传输方式是与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经向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层次多,效率低,费用高,极易
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正如美国BRICSNET公
司的调查显示,项目成本中的3%~5%是由于信息失误
导致的,其中使用错误或过期图纸造成的占30%。在美
国,每年为了传递项目管理的文件和图纸而花在特快专
递上的费用约5亿美元,项目成本中的1%~2%都用于日
常的印刷、复印和传真等。调查还显示,建设项目参与任
何一方在竣工时所掌握的有用记录文件都不到总量的
65%。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施工企业管理必须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
(3)开发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各种应用系统,
如电子商务,网上项目管理等。
以互联网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公路施工企业运
用信息技术的重点是开发应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
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
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材料采购等。通过建立
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
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
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施工阶
段,利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
项技术软件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例如:项目经理
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召开虚拟的工作会
议,项目组成员何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相关的工
程师交换资料信息,审阅施工质量,会签图纸和文件;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掌上电脑将施工质量检测
信息直接上网到公司本部进行评定;在竣工验收阶段,
各类竣工资料根据质量记录自动生成的信息管理。
(4)继续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
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
当前,要大力推进施工管理三个控制过程(进度、
质量、成本)相关软件的应用。例如:在进度控制方面,
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
制约关系的特性,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控制进度,根
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
场多变的情况,目前这类软件已较为成熟;在质量控制
方面,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具有信
息量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利用质量管理
软件与人手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时间短,
结果的可靠性高。质量管理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
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评定,包括各种质量评定报表的生
成,各种质量评定曲线的绘制以及根据各种实测数据对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评定,从而为质量管理人员
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在工艺
控制软件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坑设计
与计算、施工模板设计、工程测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质量控制、大型构件吊装自动化控制、管线设备安装的
三维效果设计等应用软件等。
4 结 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计算机的信息
技术成为公路施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进一步推进
其应用和发展,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
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各企业面临的新的机遇与
挑战。
参考文献
1.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计算机辅助施
工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
2.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11)
3.梁世连、惠恩才.工程项目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4(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