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茅盾研究论文

2023-02-24 13: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茅盾研究论文

很巧,我也在着手这部小说的论文,根据我所查的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论《子夜》艺术特色,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论吴荪蒲的文化心理结构,论《子夜》动机模型的文化根蒂,论《子夜》的理性化冲突,文化视野与心理结构的内在矛盾,论《子夜》的新写实叙事特征。。。。。还有的太深刻了,就不列举了,如果还有需要,请追问

高分速求一篇开题报告

我认为能符合以上条件的就这篇文章了! 茅盾的文学道路 邵伯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5月第1版,1979年2月第2版,231页。 本书对茅盾的文学道路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分析和评论。全书共五个部分:一、起点和第一步----“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茅盾;二、曲折的历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茅盾(上);三、创作的丰收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茅盾(下);四、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茅盾;五、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而斗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茅盾。作者对每个时期的时代背景,茅盾的文艺思想,都联系具体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是怎样发展的,以及他的创作的主要成就。 书末附有“茅盾主要著译书目”。

茅盾评传 邵伯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 版。 本书结合茅盾的生平、经历、事迹的评述和他的为中国革命事业与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生动鲜明地描述了茅盾伟大的一生。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写他的家庭、童年和学生时期,大体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篇写他1916年进入商务编译所至1948年底去解放区的经历,大体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篇写他1949年初到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到与世长辞,相当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每章分若干节,大体按生活经历来划分。本书比较注重“传”与“评”的特色,偏重茅盾的创作历程,对茅盾的许多主要作品都作了详尽的分析,结合具体记述和具体评价,写了一个真实的茅盾。

祝你成功!!!!!!!

与茅盾有关的外国文章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 毛泽东主席与周扬、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他还创作了《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辰,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文章共分5节。第一节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第二节论述无产阶级艺术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探讨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第四节苏联的文艺现象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第五节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张)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绅士》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急求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及提纲介绍????????

我这只有论文选题,你看看。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1、 鲁迅研究
(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阿Q性格分析》等于。下面题目如单列作家的,亦同此要求)
2、 郭沫若研究
3、 茅盾研究
4、 艾芜研究
5、 觉新 ------ 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6、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7、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8、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9、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10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11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12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13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14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5 、莎菲女士之我见
16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 、论莫言的小说
20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 .论《凯旋在子夜》
23 .论琼瑶的小说
24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5 .论《鸡洼窝人家》
26 .论《棋王》
27 .论老舍的戏剧观
28 .论张贤亮的小说
29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 .舒婷的诗歌创作
32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 .谈莎红的抒情诗
34 .秦似的杂文创作
35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 .李准的小说创作
38 .秦牧的散文特色
39 .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 .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 ---- 梁生宝、武耕新研究
41 .闻捷诗歌研究
42 .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 .论《钟鼓楼》
44 .论《北方的河》
45 .论王安忆的小说
46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 .论新诗潮
48 .论北岛的诗
49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50 .论王蒙的小说
51 .港台文学研究
52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53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54 .论柯岩的创作
55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56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57 .论刘绍棠的小说
58 .论刘索拉的小说
59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60 .周梅森小说论
61 .方方小说论
62、余华小说论,
63、苏童小说论
64、格非小说论
65. 新生代诗歌研究
66. 金庸小说论
67. 席慕蓉现象研究
68. 论谌容的小说
69、广西三剑客
70、东西小说研究
71、凡一平小说研究
72、鬼子小说研究
73、新生代小说研究
74、新生代诗歌研究
75、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76、余秋雨的散文
77、毕飞宇小说研究
78、池莉小说研究
79、张抗抗小说研究
80、迟子建小说研究
81、王安忆小说研究
82、铁凝小说研究
83、残雪小说研究、
84、贾平凹小说研究
85、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86、论样板戏
87、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8、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9、老舍的戏剧
90、新时期戏剧
91、通俗小说论
92、台湾现代派诗歌
93、白先勇的小说
94、陈映真的小说
95、李昂的小说
96、台湾乡愁诗
97、台湾乡土小说
98、张爱玲的小说
99、两岸小说比较
100、90年代女性散文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