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评论文赋参考文献

2023-02-24 11: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评论文赋参考文献

诗文评是我国古代特殊的文学批评论著。古代诗文评论著述,最早散见于“六经”、诸子之中,其内容是零星的、片面的。随着文学的发展、作品增多,才有了文学批评的专论。如魏晋时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但这些还不是专门的诗文评典籍。南朝梁代出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十卷,分上下编,各25篇。上编前五篇是该书总论,其余20篇为文体论;下编前24篇探讨系统的创作理论,最后一篇是全书总序。《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奠基性著作,所以千余年来盛行不衰,有许多人为之评点注释、研究阐发,南朝梁代还出现了钟嵘撰著的《诗品》,这是我国文学评论史上第一部诗论典籍,也是一部文学批评的杰作。《诗品》分上、中、下三卷,专论五言诗,品评由汉至梁122个作家。它作为诗歌评论的开山著作,同样引起历代学者的重视,流传甚广。在《文心雕龙》和《诗品》的带动下,我国古典诗文评典籍层出不穷,代有所继。在诗评方面,唐代有司空图的《24诗品》一卷,将古代诗歌创作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等24类进行评论,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过郭绍虞的集解本。宋元以后,诗词评论多以诗话、词话的形式出现,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卷,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类,提出较系统的诗歌批评理论。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一部诗话集,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收宋以来各家诗话,间附己见,对前人诗作进行具体评论的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除论诗外也记述文坛掌故和诗人轶事,全书16卷,补遗10卷。以上三部典籍除有刻本流传外,也有经今人整理校订后出版的铅印本。清人何文焕编辑的《历代诗话》,是一部历代诗话总集,收录自钟嵘《诗品》至清代的诗话共28种;近人丁福保又编《历代诗话续编》一书,补录由唐至明诗话28种;丁福保还辑有《清诗话》,收清代诗话42种。以上三部总集保存了古代诗话的大部分著作,利用起来比较方便。我国古代还有“诗纪事”一类书籍,兼具诗歌评论与诗歌史料的性质,这类书首创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后人仿作接续,于是由唐至清,诗纪事类典籍也自成一个系列。

宋以后出现的词话是评论词作的专门典籍,其内容或评论词人、词作,或品评词派,或记载有关词的本事。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五卷,张炎的《词源》二卷,清代张宗棣的《词林纪事》22卷,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词人及其作品的重要参考书。今人唐圭璋先生编有词话总集《词话丛编》一书,收宋以后历代词话60种。

陆柬之行书《文赋》附原文、译文、赏析

云河一苇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暑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袟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於锱铢,定去留於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於予怀,怵佗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缀下里於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於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浚发於巧心,或受欠於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於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於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於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译文: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下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时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音.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叹.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里感到茫然.

写作充满着乐取,一向为圣贤们推崇.它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有限篇幅容纳无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寸心之间.言中之意愈扩愈广,所含内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像柳条郁郁成荫.文思奔涌如风起飚立,落笔挥洒如云起文林.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因此难以描绘固定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工,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毫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穷尽本象.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尚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扬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用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但都不要淫邪放浪.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文章体式也常变迁.为文立意崇尚巧妙,运用文辞贵在华妍.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鲜艳.虽说取舍本无定律,文辞安排难有最佳;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那样自然.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如果颜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黯然.

有时下文对上文有损害,有时上文对下文影响.有时语言不顺而事理连贯,有时语言连贯而文义有妨.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一起两败俱伤.所用辞意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仔细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权衡,丝毫不差合乎词章.

《文赋》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文章主题只有一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这是警语.尽管讲得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妙笔多而败笔少,就可以满足不再改易.

有时组织词义如编彩绘,严密漂亮光泽鲜艳.辞采富丽像斑斓锦绣,情调凄婉如乐器和弦.果真自己没有独创,恐怕就要雷同前贤.虽出自个人锦心绣口,也怕别人用于我先.假如确实有伤品誉,虽然心爱一定削删.

有时个别句子出类拨萃,象芦苇开花禾苗秀穗.如声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独立,绝非庸言能够相配.心茫然很难再寻佳句,犹豫徘徊又不忍将客观存它舍弃.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岭坐辉,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经整枝的灌木纵然不美,招来美丽的翠鸟也会为它增色添光.又好比《下里巴人》的俚调连缀在《阳春白雪》雅曲之中,反而会增加了它的奇伟.

有时候写成短小的诗文,面对单薄的内容却少有兴趣.俯看下文孤独而没有响应,仰观上文空荡而无所应承.好比孤弦独奏,虽蕴涵清韵,却单调没有和声.

有时候文辞憔悴,虽徒事浮靡,语言却缺少光泽.把美丑混为一体,质地上乘的美玉也会因疵累而成瑕,又好比堂下管乐奏出偏急的调音,虽欲与堂上雅乐相应,却由于曲调急促不能协调.

有时候抛弃文章的内容义理,以保存文辞的奇瑰,只能是徒然追循文字的虚浮和细微.言辞缺少感情和鲜明爱憎,文辞轻飘飘而不真实,就好比在单弦上弹奏,音调虽和谐,却并不能感人.

有时候文章写得奔放恣肆,音韵格律轻佻鄙俗,仅仅为了迎合世俗,纵然声调再高,品位也是低下.如同《防露》与《桑间》,纵然感人,却并不高雅.

有时候文章写得清新空灵而柔美简约,也摒弃了浮辞滥调,但由于过分平淡却像没有调料的肉汁;又像抚琴演奏质朴清曲,纵然一人唱三人和,也只能说雅致却并不艳美.

至于文辞繁简、谋篇布局,其灵活应变也自有微妙之处.有时语言朴拙而喻义巧妙,有时思想质朴而文辞飘逸.有时因袭旧辞而每出新意,有时沿袭浊音而变化清音.有时稍一观览便能明察文义,有时深入钻研才能悟得深邃.就好比舞者合着节拍挥动衣袖,歌者和着琴弦唱出歌声,这里的奥妙轮扁说不出来,也非文辞所能阐明.

士人们博通为文的法式与规约,很让我打心里佩服.要知道世上一般人写作中常犯的过错,认识先贤们文章的长处.先贤们作文纵然发自内心,构思精巧,有时还要遭到目光笨拙者的讥笑.那琼花玉草一样美妙的文辞,只要勤于学习也会像遍布田野的大豆一样唾手可得.他们像风箱鼓风一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生同长.世上的美妙文辞虽然纷纭繁多,可叹的是我所能采集到的不满一捧.我常怕自己才短智拙,学识空疏,难于学习先贤的美言,写成美文,所以在小诗短韵上蹒跚徘徊,聊以用平庸的音调杂凑成曲.写成文章后总是充满遗憾,哪里还有踌躇满志的骄傲之感!生怕自己的文章覆盖瓦罐落满灰尘也无人叩击,只能被音响清越的鸣玉取笑不已.

至于文思灵感到来的时机,顺通和阻塞的机遇,则是来时不可遏,去时不可抑;隐藏时像是影随光灭,出现时像响随声起.当灵感的时机到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纷丝乱絮理不出头绪?当文思像疾风在胸中涌起的时候,文辞就像清泉流淌似的从口中涌出.丰盛的文思纷纷涌现,络绎不绝,只须尽情落笔成文,但见满目是富丽的辞藻,充耳是清越的音韵.及至感情凝滞,神志停塞,像干枯的树木兀立不动,像干涸的河床流水断绝;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再去探求.那灵感隐隐绰绰,愈加掩蔽,那文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所以有时候竭心尽力构思成文反而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反倒少有错误.虽然文章出自我手,但文思灵感却绝非我所能把握,所以常独自慨叹,我哪能知道文思开阖通塞的缘由?

文章作用很大,许多道理借它传扬.道传万里畅通无阻,勾通亿载它是桥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扬教化使其免于泯灭.人生道路多么广远它都能指明,世间哲理多么精微客观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润万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简直与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传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月异.

赏析:

《文赋》的最后一段文字是专门用来论述文章社会功效的.其文日: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文武”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人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把他们奉作圣人.《中庸》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论语·子张篇》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至于“风声”的含义,《毛诗序》作了如下阐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故曰风.”文章可以经世致用.化成天下.《文赋》结尾这段话与传统儒家文献一脉相承,充满了鲜明的实践理性精神.

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学界一直不敢正视这段话.有论者认为:“赋尾讲了几句‘伊兹文之为用’,只不过曲终奏雅,和他的创作论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论者主观臆断:《文赋》不是一气呵成,结尾是后来缀补上的.进而又有论者把对儒家文论观念的这种偏见加于《文赋》全文,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刘大杰先生就认为:“他(陆机)完全离开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从纯文学观念出发,提出了很多可贵的观点.”牟世金先生也说过:“陆机的《文赋》.正是抛开了六艺而力主‘缘情’.在《文赋》中,‘德行’、‘礼仪’一套儒家教义确是被彻底摒除了.”郭预衡先生主编的文学史也认为:“《文赋》的最大特点.是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的束缚,更注重文学本体的研究.”李顺刚先生在《关于六朝文论“言不尽意”的苦闷和解脱》一文中更是认为:“在《典论,论文》里,为文经世的倾向较为明显.至陆机一变,文学由此脱尽了与儒家文学观的关系.”《文赋》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考察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它详尽论述了文学创作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文学创作灵感问题.几位先生看到了《文赋》对于文学创作内部规律进行探讨的突出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论定它“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脱尽了与儒家文学观的关系”.这恐怕是与事实格格不入的.

陆柬之行书《文赋》附原文、译文、赏析

陆机的《文赋》如何开六朝尚巧、贵妍、重声的风气?

二、“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在对文学运动规律和趋势高度把握和总结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诗歌审美思想
  《文赋》产生的时代,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深入探讨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重辞采的审美思想,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追求“缘情”、“绮靡”的风气,故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对两晋诗风的艺术总结。

  《文赋》强调形式美的创造,重视追求词藻华缛和对偶工整,甚至陆机的其他创作,也力求做到这样。然而,追求诗文华美形式的风气并非始于陆机,也非止于陆机。从晋初到太康,傅玄、张华、潘岳等作家基本都崇尚这种浮艳的风气。钟嵘《诗品》、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书·潘岳传》等典籍曾评论说张华的作品“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潘岳的诗文“烂若披锦”、“烂若舒锦”、“辞藻艳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评论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元、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一代人的创作说:“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这些文人的崇尚,特别是太康文风,给了陆机以极大的影响。《诗品》评潘岳的文风是“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犹浅于陆机”,而世称“陆、潘”,陆机的文风已见一斑。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提出更足以表明他的文学创作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要求诗歌应该具有“缘情”、“绮靡”的艺术特色。《晋书·陆机传》云:“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从前人评价已可见出陆机文风“尚巧”、贵妍”的倾向,甚至他被人称道的乐府诗也被刘熙载《艺概·诗概》赞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虽子建诸乐府,且不得专美于前”。从以上来看,陆机以及前后时代的广大作家,追求诗文的绮丽的总趋向是大致相同的,代表着诗歌发展的时代风尚。可贵的是,陆机能担负起文学发展的历史任务,对建安以来的文学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总结,突破儒家的思想牢笼,提出崭新的文学创作理论,特别是他重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创作的感情因素与艺术本质,明确地肯定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文艺运动规律而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是对诗歌艺术特征的探索和发掘。因此,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又是在对文学运动规律和趋势高度把握和总结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诗歌审美思想。文学创作是为了抒发这种因具体事物感动而产生的感情,那么,整个的创作过程当然必须以“缘情”为宗旨,以文辞绮靡华艳等艺术形式美为方法。《文赋》强调诗歌创作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即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要尚巧贵妍,绮靡清丽,注重音声之美。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创作上的新变化在理论上的反映。陆机要求在创作中运用文思,在构思中运意遣词,调动美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充分表达作者的艺术感受和情志,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境界,使意能称物,文能逮意;并强调讲究音声,追求文学作品的节奏韵律之美。陆机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的韵律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的理论,则成为南朝范晔、沈约等所倡导的声律论之滥觞。但陆机也清楚地指出,文章的义理与文辞必须有机地结合、和谐地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言无真情,辞无诚意,文辞虽美,“缘情”和“绮靡”不能有机结合起来,便会出现“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的情形,丧失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和社会功用。陆机结合自己的创作活动,总结出新时代的文学精神,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艺术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史上形成“情志并举”、“文质并重”,进一步揭示诗歌的本质属性、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诗歌理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同时,陆机通过自己的理论鼓吹和艺术实践,直接促动了南朝文学创作活动,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日臻完善,为迎接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作好了准备。  

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

  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

  【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

  (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

  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实效。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若:

  ①像 貌若甚戚者

  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你 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

  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赋:

  ①征收 岁赋其二

  ②赋税 复若赋

  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乎 :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在 叫嚣乎东西

  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于:

  ①在 吾祖死于是

  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

  以:

  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而:

  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

  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

  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

  “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2006.5

  3.《中学语文参考》200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