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半生缘主题论文

2023-02-24 1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半生缘主题论文

悲剧意识与苍凉感

从悲剧美学认识的范畴来讲,影片《半生缘》中所体现的悲剧并非彻头彻尾的大悲,而是一种淡淡的悲哀和忧伤,许鞍华毅然砍掉了《十八春》中有些光亮色彩的结尾,使这种淡淡的悲哀和忧伤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永远也无法剪断,慢慢地浸湿每个人的心底,也遂使张爱玲式的悲剧意识和苍凉感一贯到底。正如张爱玲自己说的:“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 “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悲剧作为特定的美学范畴和形态,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悲剧,一般泛指一切痛苦、悲观、不幸的事件或人物。美学范畴的悲剧不是一种戏剧类型,而是要具有悲剧性。悲剧性可以表现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只是悲剧性在悲剧这种体裁中确实能得到最集中充分的显现。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性,不仅是生活中的悲的集中和提炼,还必须在本质上与崇高相通。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美学范畴的悲剧性要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二是悲剧冲突的双方要能显示出新与旧、正义与善良、美与邪恶的较量,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代表真、善、美的一方受损或被毁灭。影片《半生缘》中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冲突双方的对立与较量。在世钧与曼桢纯净的感情当中,封建守旧的沈家老爷、太太,自私、世俗的顾老太太、顾太太,心灵扭曲、变态的曼璐,好色无赖的祝鸿才都是其中残忍的破坏者,世钧、曼桢苦苦挣扎,和他们周旋和抗争,竭力要维系这一份平凡而珍贵的感情,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无法战胜整个畸变的社会和人生。

恋爱与婚姻是影片的中心题材,剧中人物为男女间问题的噩梦所困扰,噩梦没有边际,也无从逃避。无尽的“情爱”故事难以成全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情与爱在现实的环境中失落了,只能指向虚无飘渺。不仅如此,影片中还充满了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都在生命的跑道上艰难地前进,想要找寻那一分属于自己的美丽,到最后才发现一切并不如意——鸿才为了曼桢刹费心机,可是却无法拴住他的心;顾曼璐为了维系那份惨淡糜烂的生活,不惜牺牲亲妹妹一生的幸福,但是终逃不过生老病死的折磨。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创作者小小的讽刺。

在传统的观念里,悲剧是围绕悲剧人物的命运展开的。几乎在所有的悲剧当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人物:性格几近完美却陷入困境,最后在邪恶势力的迫害下遭致失败甚至走向毁灭。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正是他们的失败和毁灭引起人们的悲愤、痛苦和同情,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那种悲剧。《半生缘》中的悲剧意识不仅表现在对悲剧人物的刻画和关注上,还表现在对人生、生命、命运的体验和观照上,影片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许鞍华用一种近似妄想者的眼光看世界,使得影片中的世界充满了悲剧、荒诞、畸形,整个世界在某种欲望的诱惑下,弥漫着生之困扰和恐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剧中的人物生命指向了虚无、渺茫、琐屑。人无法摆脱程序化的命运,在一成不变的现实面前,只能在岁月永恒的框子里踏着既定的步子。影片中的人物作为时代的失落者,被旧的生活方式封闭着,按照旧的时钟继续着生活。他们无形中被时代抛弃了,无法摆脱所依附的那个阶级的衰败的命运,都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在命运面前,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影片中见不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也见不到曹禺、巴金“吾与汝偕亡”式的愤怒,有的只是“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诚然,影片中鲜有彻头彻尾的大喜大悲,有的只是对“人性恶”的一针见血的点拨,对问题男女情感纠缠的抽丝剥茧。许鞍华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在其中,我们触摸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祝鸿才、曼璐、王老板,这些人物都是那么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兽性、生物性的挤压下沉沦,变得精神苍白而空洞;他们在物欲、情欲的倾轧下,人性变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的“病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 这一层次的“悲剧意味”之所以令人产生由内而外的透骨的阴凉,正是因为这种不彻底的悲剧所揭示的正是你我所处的不可逃避的现实的轮回

与张爱玲的《半生缘》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2]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3]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4]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5]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6]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7]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1] 田春林. 悲欢半生缘苍凉一世情——读张爱玲《十八春》[J].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6,(06) .
[2] 袁瑾. 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5) .
[3] 林幸谦. 《半生缘》再解读:姐妹情谊的反动与女性冲突主题[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4] 麦凤庄.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3) .
[5] 邓筠!96(2)班. 回不去的《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阅读笔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01) .
[6] 袁瑾. 悲剧人生 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7]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8] 王朝彦.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
[9]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10] 张廷山. 评《半生缘》兼析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

求一篇关于张爱玲《半生缘》的论文!!!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这段文字出现在《半生缘》里唯一的一封信里。可是。即使知道了又如何?我们常常走在喧嚷的街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走过我们身旁,而缘分也引领着那个人向我们走来。但往往就是一刹那间的擦肩而过,当我们惊觉转身时,那人已然消逝在茫茫人海之中……
  “世钧走到她写字台前面,搭讪着就一弯腰,看看她在那里写什么东西。她仿佛很秘密似的,两边都用别的纸张盖上了,只留下中间两行。他这一注意,她索性完全盖没了,但是他已经看出来这是写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再出现,大概十五六年之后吧!就一转身的时间,汹涌的人海已将对方淹没。十年的光阴,翻手便过,世事苍桑,情何以堪?
  一封信贮藏了十五年,一段感情也延续了十五年,一次等待已经有了十五年。十五年,已经足够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尘埃落定。

  十几年后再相逢,他们在小馆子板壁隔成的小间里,泅渡着十几年光阴汇成的河,吃力,心酸,谨慎,荡气回肠。
  “她终于是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儿又吻他的脸,吻他耳底下那点暖意,再退后望着他。”
  “世钧。”
  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有做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
  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缘分依旧,而情已不再。这是失散了十几年的恋人顾曼桢与沈世钧,别后重逢时说的最动人最素朴,也最凄艳的一句话!人世的苍凉,全括在了其中。这也该张爱玲小说个性的极致处:一句话,几个字,足以引出世间的万千苦辣,肝肠寸断却仍不能言说的酸楚。

  是的,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因为我们之间隔着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可是,这十几年里,我仍旧想着你,念着你,从来没变过。

  在人潮汹涌的路口,曼桢拉着儿子静静地看着世钧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她的视线中逐渐远去,真正的从她的生命中完全退出。再见了,曾经的爱人,真的要再见了……

  因为来不及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
  “隔着悠悠的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觉得从来也没停止想念她,就是自己以为忘记的时候,她也还是在那里的,在他一切思想的背后”

  悠悠的话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和故事中,眼泪也会情不自禁的掉下来。用了18年的时间才知道对方当时都是深爱着的,我总在想,他们是不是也缺少一种执着呢?如果当时不管是世均还是曼桢,他们如果对爱情再执着一点那又会怎样,是否还会到了这许多年以后,再相逢知道真相时却又这般的无奈呢?缺憾虽然是一种美,可是一定要有生命的一半去等待和付出吗?

《半生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有何时代意义?

女性与命运一直是张爱玲所擅长的主题,在《半生缘》中,这一主题意象更是被赋予了人性的体认。特殊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和学识修养构筑了张爱玲独特的内心世界。在《半生缘》中,张爱玲运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渗透到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述主题中。

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敏锐洞察力与小说中营造的悲凉故事世界是难解难分的。她对世俗生活的喜爱以及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使得《半生缘》中描写的烦人俗事回荡着浓浓的悲凉情调。书中所展现的不止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一场女性命运悲剧。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改《普汉先生》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为第三人称叙事,从而获得了更高叙述视角,能够俯瞰故事中的人物;同时她还极大的充实了曼桢的戏分,让读者更关注曼桢的命运。

《半生缘》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扩展资料:

《半生缘》中,作者在她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自觉不自觉地透露了自然主义色彩。首先,作者通过物象和人物的服装色彩来暗示人物命运。在物象的选择上,张爱玲运用了“房子”这一物象,房子本来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但它另一意义上也是囚禁人的地方,也是埋葬人们幸福的坟墓。

曼璐所居住的房子在偏远郊区的一栋别墅里,虽然房子富丽堂皇,但却没有家的气息。到后来曼桢被祝鸿才强暴之后被关在”里面一道锁,外面一道锁“的两件空房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栋房子像一座牢笼,暗示着她们姐妹俩的悲剧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生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