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寒门研究生论文

2023-02-24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寒门研究生论文

“可怜无数山”

近日,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论文致谢和回望“火”了,有网友称读后“泪眼婆娑,戳到了灵魂”,也有网友评价“一字一句,熠熠生辉”。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 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 其间 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 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赵安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甘肃籍博士赵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这篇“致谢”也不断被网友转发、点赞。有人称质朴真诚的笔触下,是生命的重量和青春的炽热,读来触及灵魂。

“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并不必然代表什么。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唐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漫漫旅途中,总有一些重要节点,必须要站出来总结,才显得庄严肃穆。”

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刷屏朋友圈一事,6月11日,赵安表示,他原本只是在个人粉丝数并不多的小号上,把这篇个人小传、小日记存在里面,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转发,很惊讶。

提及致谢中写道的“曲折废弛难以尽述”,赵安有些感慨。 他介绍自己很热爱读书,学习也非常有自觉性、主动性。“但是往往越是这样,(学业)这条路就走得特别不顺利、特别挣扎 ,不像有的同学,本硕博一口气连着读完,没有中断,节约了大量时间,像我这个年龄已经走到比较高的一个层级上了。但是我中间受了这么多的挫折,换了这么多的方向。”赵安说道。

赵安(左三)和群众冬季抢修保障房

七次考研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1987年,赵安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山区农村,6岁时被送到镇里,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

2005年,赵安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草业学院,四年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

2009年,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赵安称其因“考研不第”,遂赴广州打工。

“我从小在落后山区长大,渴望通过高考等前往大城市并改变命运,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现在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着急,人的社会化和城市化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安坦言。

赵安说,在广州的三年里,他住最差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这些都没什么,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在此期间,赵安一直自学经济学,先后三次考研,但因专业跨度过大,目标过高,考了3年只收到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学校通知书。

他在致谢中写道,那时 “因长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后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疾患……

一边风餐露宿,一边屡试不第,无法再返校园,大好青春与天赋岂容如此虚掷?珠水汤汤,人海茫茫,谁会购买这一腔才情与梦想?我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但从来都没有像那个时候,那样的切肤、蚀骨和无助”。

2012年,赵安听从母亲的建议,从广州回到甘肃参加了事业编制考试,在甘肃省镇原县工作。彼时,时任镇原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李四科,见其做事勤谨、为人忠诚,便力排众议,任命当时只有24岁,且入职只有三个月的赵安,担任五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半年后转任祁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

同年,赵安又参加了第四次考研,这次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工作原因赵安选择了放弃。 “当时还是略有遗憾,现在回头看则完全不必。” 赵安说,当时自己的工作处于重要机遇期,他所在的祁川村被列为当地精准扶贫的联系单位,县乡两级组织反复酝酿后,决定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个窗口期撂挑子去读研,有违职业道德。

在镇原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赵安始终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梦想, 2013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015年, 赵安又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读全日制法律专业硕士。 此后,赵安辞去了镇原县的工作。2018年, 赵安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全日制管理学博士。

“考研7次、屡试不第” 的赵安在致谢中尤其感谢那段看似曲折的基层经历,他在致谢中评价那段经历,是“自此开启了一段对我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基层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我认识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博士论文致谢全文(滑动可查看全文):

历经三次答辩终获博士学位

2022年5月, 赵安在经历三次博士论文答辩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赵安以《可怜无数山》作为自己论文致谢的题目,回望自己高中阶段后的十七年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坎坷,也遇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2018年,赵安在第二个硕士毕业之后,经过长达十年的实践与深造,学历、经历、作品都比较充分,很快就申请到了农学、法学、经济学的博士入学机会。

赵安最终选择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张晓山团队,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这也是赵安基于对研究方向和过往积累高度耦合的一个选择。

赵安说,博士三年级时申请了答辩,当时做了充分准备,但没有通过。半年后再申请答辩,虽然穷尽浑身解数,但依然没能通过。

赵安承认,这对他的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后来在诸多师长的费心指导下,总算在第三次答辩时顺利通过。

“当时国家对博士每月有1250元的补助,补助三年,其间还提供宿舍。”赵安说,每月的补助天天吃食堂也勉强够了, 自己博士延期毕业的那一年不但没了补助,也没了住的地方。

三十而立,上有老下有小,对许多寒门学子来说,坚持到这一步其实对整个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 吃住在北京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赵安先后到北京两家农业企业的研究院打工。

“企业是一所大学校,在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我接触到了农业全产业链条,认识了许多产业精英。”赵安说,在这些企业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让他更深入地了解农业产业经济。

“此生最幸运的事情,并不是读了博士,而是认识了我的妻子,有了我可爱的小公主,以及我和母亲的身体都算康健。”赵安说,没有家人的支持,他无法完成学业。妻子是他在兰大法学院的硕士师妹。他最欣赏妻子的宽容和谦让,十年来,对他性格的塑造是润物无声,对他学业的支持是绵绵用力。

告诫学子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在镇原县工作期间,出版了著作《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跨专业考上了法律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经历,在他看来理所当然。

“在镇原县祁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在我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方向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赵安说,当村干部的那些年,天天处理邻里纠纷,天天钻研法律,工作何尝不是学习,这也是他跨专业考研的底气。

赵安认为,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高低并不必然代表什么。当初他在村支书岗位上,工作三年所获得的知识,与攻读硕士三年相比毫不逊色。社会也是个大学校,逆境往往是最好的教育。

“求学、求索,不等于求取学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必要深造学历,如许多应用性岗位也可以提升职称,而我所从事的专业以基础理论为主,进步的途径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获取学历方面。即便如此,获取学历也只是在充分学习和实践之后的一个副产品,并不是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赵安说,这个逻辑关系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希望他们能多关注“求学”的过程,而不只是“求取学历”的过程。仅凭较高的学历,可能会改变一些事情,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认为,七年备考加上三年硕士在读,一共十年时间,前五年自学经济学,后五年系统学习法律。 30岁之前,基本搭建好了自己知识架构的四梁八柱。与其说是“七次考研”,不如说是“七年求索”。 以考试论,七次有些长;以求索论,七年则太短。若问其中借鉴,最初三次的考研确实很有挫败感。建议学弟学妹们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和目标,知识的积累需要周期,应试终究只是个技巧。

赵安说,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堂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为什么寒门学子更容易被“逼上绝境”,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考学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不管是博士还是研究生,毕业必须要经过导师签字,其弊端就导致那些遇到人品不良的导师的研究生、博士,毕业将不那么容易,之前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能让导师签字,必须要“答应”一些非毕业要求之内的其他额外条件,更多的人都会想,辛苦读书十几年,就要出头了,忍一忍吧。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承受压力能力小,而是环境的复杂性,给他们除了科研以外,附加了其他更多的压力,如果一旦嗅到了任何学业不能有所成的讯息,他们往往会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把压力视为自己的无能。对他们来说,明天的太阳就不会再升起来了,压力之大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看不到希望,命运依然无法改变,无能无力感也许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这是那些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

延伸阅读——中南大学硕士轻生

近日,一则悲痛的消息传来,又一“寒门”研究生跳楼身亡。据学生家长爆料,自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好不容易砸锅卖铁将儿子培养成才,儿子就是自己唯一的指望。但4月22日凌晨,在中南大学粉冶院读研二的儿子坠楼身亡。

坠亡的消息在不久后,也得到了中南大学的证实。据悉,黄某是2019年被中南大学录取读研究生,仅仅才读到研二的他,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并且被录用。

根据坠亡研究生家长提供的信息,和坠亡研究生留下的遗书,可以看出,这位研二学生黄某某,应该是因为论文的事情过于焦虑,最终想不开选择跳楼自杀。

寒门学子应不应该读博

寒门学子,应不应该读博。根本上在自己选择。

但是不论怎么选择,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读的话,压力肯定很大。

不论对谁,如果读博,肯定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特别是那些“清水衙门”专业,而这一点恰恰是寒门学子的短板。

我本人之所以没有再坚持去读博,就是我觉得首先得养活自己,不能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了。这是说眼么前的经济压力。而真正去读博了以后能有什么产出,也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或者说,连有产出的确定性都没有。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工作了。

其实当初我也为考不考,读不读纠结过。因为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想读个博士还是不困难的,至少比高考简单多了。当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个哥们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哥哥,人不能太自私,你看父母都多大年龄了,我们应该为这个家庭切实做点什么了。

我深以为然。

我的研究生同学,大都是寒门学子,去读博的那些人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成绩也实在优秀,不知不觉的就考上了,也不忍心放弃,就去了。但是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是文科生,解决眼前生活问题,困难相对更大。除了自己打工、跟着导师做项目以外,有的甚至还需要从家里要钱。都是博士了,不但不能给家里解决困难,反而要增加家人的压力,心中的煎熬可想而知!

第二类是真心想做学问的。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极其热爱,并且有了很多年的积累,在所学的领域之内,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冰刀雪剑,他们都义无反顾的要走这条路,走上这条路,并且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他们所研究的学问就是他们的命。为了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这些人是最值得尊敬和喝彩的,虽然他们的家人还要陪着他们再受几年罪。

我有两个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比我小一届。这个师弟,独来独往,仙风道骨,一般的人找不着他。但是了解他的人也很好找,要么在宿舍,要么在图书馆,第三个可能在的地方就是食堂。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只有母亲一个人,靠打工供他上学。他对自己的专业极其热爱,本科的论文比90%的研究生的论文做得都好。他基本上不带手机。每天就是读书写作。因为热爱,因为专业能力强,他的论文被导师,还有同专业的很多老师赞赏。经常去参加一些本专业的高层次论坛。他谈起自己专业来,神采飞扬。他能够自甘贫苦,虽然对自己的母亲也有很多的愧疚。但是他是铁定了心要走学术这条路。并且现在也正在这条路上走着。

另外一个同学是做鲁迅研究的。大学期间自费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去阅读,去分析,去研究。那一套全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它的目标是南京大学的博士,第一年没有考上,坚持不找工作,接着再考,最后考上了。他的导师在本专业,全国知名。我们一块儿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他能做到他们导师的那个水平的话,他在世界范围内,在他们那个领域里就能够数得着了。因为在他们那个专业,中国是做得最好的。他的论文,在学校研究生论文比赛时获得过一等奖。在校期间,他的一篇论文达到一家权威学术刊物的要求,但是这家刊物原则上只发硕导博导的文章。最后挂上他们导师的名字,才得以发表。

第三类是有路子的。这一类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找到了好学校好导师,这些导师往往是国内,甚至世界上这个行业的大咖。解决一个学生的前途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容易的事,至少不是难事。这类学生很明确的能够看到在若干年以后,他们的付出就能得到回报,所以他们也选择这条路。这一类学生往往是头脑很灵光的那一类,并且他们跟自己导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最强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他把导师家所有的事都包了,师母去世以后,他甚至搬到了导师家去住。导师家的钥匙他也有一把。他的导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帮他去北京的名校读博士。他的师兄在业内是极其有名的。这个博士据说毕业以后,到了一个大学去教书。

除了这三类学生,其他的大部分同学都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了社会,为自己的生计,为自己肩上的责任去奔波。

博士生杨宝德最终选择了自杀,他死了。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最起码,选择自杀对一个人来说是需要勇气的。从某种程度上,我特别佩服选择自杀的人。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博士选择了自杀,也是不负责任的,至少对自己的亲人不负责任,因为绝大多数寒门学子,为自己想的都很少,大都是为了父母,家庭和责任而活着。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应该选择自杀。

他的人生没有了支点。

他也没找到人生的原点,哪怕这个原点是个零,然后从那儿开始一点一点的再次奋斗。他不知道,作为一个寒门学子,他一路走来,击败了多少人?所以在人生存这个层面上,他是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的。

死了的人不会活过来,但是我们活着的人不能醉生梦死,我们应该从这个极端的事件中思考点什么。哪怕就那么一点点儿也好。

无戒365训练营

从门阀制度看寒门奋斗议论文怎么写?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人们总会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寒门怎样出贵子?”。其实这个话题的确难以思考、下定论。但我在收集资料结合自我想法后,我有了这样一种感悟。

电子商务著名品牌京东的创使人(兼CEO)刘强东就是这样一个出自寒门的“贵子”。刘强东出生在江苏宿迁市,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常常是吃上顿没下顿,但是刘强东没有被家庭的困苦所打倒,他努力学习,最终以高分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随后才在不断创业的磨练中收获了成功,并创建了京东品牌。

寒门,何为“寒门”?“寒”是家庭的贫困、生活艰辛的验证,而一个人的志向、人生梦想、奋斗目标,却不会因为周围这一切而遗忘或改变,俗话说的好,“人穷志不穷”,一个人只要志向还在,那么他就一定是有希望的,将来会看到日出光辉的机会。寒门怎样出贵子,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生志向。

曾经有一个贫困人家的儿子,很渴望美好、富裕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为自已定下了一个人生目标,随后便每天盼着能实现,一点儿也没有去真真切切的努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人生最终在时间的风干下,成了一张画满空想的纸。

这个故事在某些人看来是很无趣、陈旧,甚至是毫无意义,他们也许会把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描绘成一个好为人师的“烦老头”,而并不会真正理会这个故事的深刻哲理,但是仔细去体会它,不难就会发现这时在警示一个人立下志向后所该做的事情。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努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把志向比作火柴,那么努力就是一团火焰,它不仅可以照亮一个人的前方,而且可以点燃起新的希望!如果把志向比作一个起点,那么努力就是实现梦想的奔跑方式,只有去做了,才有可能有结果!所以寒门怎样出贵子?还需要努力。

寒门出身的人,站起来,为自已定下一个人生志向,然后去努力奔跑、奋斗,不要惧怕沿途的困苦、讥笑与不宵一顾,在坚持的指引下越过人生的障碍,把一个个人生的传奇变为现实。坚持,必不可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