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髡残毕业论文

2023-02-24 0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髡残毕业论文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吴历也以山水闻名,恽寿平则以花鸟见长,在他们各自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为明代相国,崇祯初,王时敏以荫仕太常寺卿,人称其为“王奉常”。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并富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但因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多经意于笔墨章法之变化,而面目较为相近。传世作品较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早期绘画比较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用黄公望法杂以高克恭皴笔,干湿互用,墨色苍浑。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可见其晚年山水面目。他也是“娄东派”的开创者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明末官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富收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亦擅青绿山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屏》12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藏的《仿古山水》册,堪称他仿古作品的代表作。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吸收巨然和王蒙画法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梦境图》轴、《夏山图》轴、《仿叔明长松仙馆图》轴、《仿梅道人溪亭山水图》轴等作品。其青绿山水是以石绿、淡赭、润墨融合一起而成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夏松风图》轴和《青绿山水图卷》等
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鉴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草堂图》轴,绘制于他42岁时,画中山色郁茂,笔法繁密,林壑繁复而不失明爽之致。既传达了王蒙原作的精髓,而细秀的用笔,浓润的墨色又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但晚年的王翬由于名声显赫,求画者日多,所以传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或代笔画。故宫博物院藏其81岁时所画《秋树昏鸦图》轴,写茂林群鸦,高士于水阁中对话。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为晚年精品。宗法王翬画风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早期虞山派的杨晋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晋,字子鹤,号西亭,常熟人,工山水、人物、写真、花鸟,尤擅画牛。王翬作品中的人物、牛马多为其手笔,并常为王翬代笔。曾参与绘制《南巡图》。但画山水用笔较板,无雄厚之气。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牧牛图》扇。虞山派的蔡远、胡节、徐瑢、宋骏业、唐俊、顾昉、释上睿等人,多未脱王翬格式,缺乏新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康熙时进士。曾奉诏供奉内廷,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人称“王司农”。画承家学,得祖父及王翬指授,致力于摹古,以黄公望为归依。喜用干笔积墨法,反复皴染,多遍始成。因用笔沉雄,墨色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誉。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亦喜用墨色合一的浅绛法作设色山水。中年后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特色,笔墨比较秀润。此特点可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大痴富春山居图》轴、《仿梅道人山水》轴等看出。65岁以后,则笔墨渐趋苍劲,并追求朴拙的趣味,如69岁时所作,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
王原祁由于受皇室青睐,政治地位显赫,代笔者亦较多,主要有王敬铭、赵晓、温仪等人。追随他的人也较多,遂形成“娄东派”,几乎独霸当时画坛。前期娄东派画家主要有唐岱、董邦达、华鲲、黄鼎、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后来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诸家。唐岱为王原祁弟子,兼法宋元,笔墨工稳深沉,时“娄东派”中的院体画家。董邦达、钱维城上逼董其昌、黄公望,兼承松江、太仓、娄东诸派遗意。黄鼎、方士庶、张宗苍,发展了王原祁的干笔画法,多用干笔皴擦,淡墨渴染,有苍郁之趣。华鲲为王原祁弟子,山水画具有王蒙、倪瓒的风格。“小四王”中,王昱为王原祁族弟,山水画面貌最似王原祁,笔墨松秀,并长于浅绛设色画法。王愫为王原祁侄,善于干笔皴擦,得元人简淡法,间作青绿。王宸为王原祁曾孙,山水承家学,以元四家为宗,枯笔重墨,风格荒古。王玖为王翬曾孙,承家学,又师黄鼎,善用枯笔,取法虞山派、娄东派之长。“后四王”中,王三锡为王昱侄,得王昱法。王廷之为王玖长子,山水清雅。王廷国为王玖次子,秉承家学,有轻灵秀润之致。王鸣韶兼学虞山派。这些画家的共同之处是:虽然各擅一技,名重一时,但都未能摆脱“四王”的窠臼和临古摹古的路子
四僧及有关流派

原济(1642-1705),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人,明宗室。出家后改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入清后出家为僧,康熙时以画名播四海。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与上层人物交往密切,但内心充满矛盾。石涛长于山水、兰竹。早期山水受梅清影响,后来,在他遍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后,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风格。其山水多取之自然,能生动表现出大自然的氤氲变幻和奇妙之处,技法随境界、意趣不同而变化。艺术特色主要有:善用墨,干湿浓淡并用,尤喜用湿笔;运笔灵活,粗细兼有,方圆混用,亦皴亦点;构图新奇,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以豪放之势取胜。石涛存世作品很多,山水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山林乐事图》轴、《看梅园图》等,皆苍浑奇古,骇人心目,充分显现其个性。其兰竹、花卉题材亦有精品传世,如故宫博物院藏《梅竹图》卷、《蕉菊图》轴、《墨荷图》轴及上海博物馆藏《梅竹兰图》册等。石涛绘画赝品极多,但大多技艺低劣,极易辨识,惟近人张大千所伪者,难于辨别。著有《画语录》行世,对绘画理论发展贡献颇大
朱耷(1626-1705),明江西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本名统,字、号、别名特别多,多含意隐晦,体现他的孤愤思想。入清曾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个山、驴、驴屋、人屋等,朱耷为僧名,八大山人的号是他还俗后所取。有记载说他曾入道,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天樵者等,是否一人,尚待研究。另外,他还有许多奇特的画押,计有:“三月十九日”、“个相如吃”、“忝鸥鹚”、“拾得”、“何园”五种,均寓意深刻。他一生精力坎坷,满怀悲愤之情,誓不与清王朝合作,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他的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想法,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主观成分较多。如画鱼、鸟,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将八大山人款写作“哭之”、“笑之”,均有深意。长于山水、花鸟。山水宗董其昌,但却变董之秀逸平和为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如74岁时所画《山水》轴、《兰亭诗画》册。其花鸟源自林良、沈周、陈淳、徐渭等人,所绘花鸟鱼虫,形象洗炼,造型夸张,构图险怪,笔法雄健泼辣,墨色淋漓酣畅,效果新颖独特而出人意表。前期画风较为精细工致,50岁后,画风渐变,所画动物形象有所夸张,构图奇险,如59岁时所绘《个山杂画》册;65岁以后,艺术日趋成熟,笔法变朴茂为雄伟,造型极为夸张,如68岁时的《杂画》卷中所绘鹌鹑、故宫博物院藏《杨柳浴禽图》轴中的乌鸦,皆笔简形赅,形神毕具。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
髡残(1612-1673),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43岁定居南京,卒于南京。为人刚直不阿,颇受当时名士钦佩,多与之交谊。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其绘画章法繁复,笔法浑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达到笔墨交融,厚重不滞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深林密,草木华滋。髡残存世作品较少,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层岩叠壑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绿树听鹂图》轴等,皆景致繁复,用笔沉着厚重,气势雄阔,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此外,还有南京博物院藏《苍翠凌天图》轴、上海博物馆藏《苍山结茅图》轴、故宫博物院藏《雨洗山根图》轴等传世。髡残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
◆ 弘仁(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后人,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工于文学、绘画,画名最盛。早年学于孙无修,中年师事萧云从。其本色画则多取法倪瓒,构图洗炼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因作品多师法自然,而多清新之意,能传达山川之美。故宫博物院藏有其《黄山天都峰图》轴,即是此类代表。此外,同藏于一处的《西岩松雪图》轴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疏泉洗砚图》轴、《雨余柳色图》轴等均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风貌。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为“黄山画派”之代表人物。在安徽,则形成了“新安派”,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

朱万章的个人履历

朱万章(1968.12—),男,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1992年起,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研究、美术评论、出版、教学及展览策划等,历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广东省文化与盟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广东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理事等,2001年起被聘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特聘教授,讲授《中国书画鉴定与收藏》课程。2013年7月调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版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居巢居廉研究》、《书画的鉴藏与市场》、《髡残》、《陈师曾》等论著20余种,撰写美术史与书画鉴定论文近百篇;2000年以来,研究领域开始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同时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被誉为学者型文人画,作品分别被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肇庆学院美术馆、广东南海博物馆、广东顺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展览,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等 。

青绿山水画赏析,也就是论文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再就是青绿山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的领域,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均善诗书,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趣味。但四家经历不同,艺术偏好、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其鲜明的个性。黄公望的画只用两种规格,浅绛和水墨。笔法多变而平稳,用笔轻淡而浑厚,减少刺激,追求平静与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面貌丰富,有的以笔见长,有的以墨取胜,有的用色争雄。面又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三家都简,只王蒙繁。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简、干、淡,即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用干笔,用墨轻谈。再就是吴镇,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皆重笔,而吴镇却重墨,而且喜用湿笔。画面效果沉郁湿润,却保留着更多的来人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的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本科GPA低被退学不能毕业了怎么办

美国石溪大学又称为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简称SBU,坐落于纽约市郊风景区长岛,是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石溪大学是北美顶尖大学联盟美国大学协会的62个成员之一,享有公立常春藤的美誉。
美国最通行的是学期制,全学年有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在美国大约有58%的学校使用这种校历,而学期制的本科学生一般修满120-128个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但同时GPA也需要达到2.0以上,如果在学习期间挂科GPA低于2.0首先就会被学校邮件警告,警告过后就会被为试读生,在试读一学期之后如果GPA还没有提升到2.0就会被退学。
现在根据相关规定留学生回国就业、学历深造、报考公务员等都需要出具学历认证,而国外留学没有毕业的情况已经不能再学历认证了,那么根据情况可以给到以下建议:
1、本科没有毕业各方便条件都满足要求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的硕士,英国授课型硕士时间为一年,主要上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考试及延续性评估以及学位论文的形式来修学分,修满180个学分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2、本科没有毕业不想再出国留学的可以带着含有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第三方的留信认证回国,可以找普通单位的工作也可以购买免税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