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是什么样的?D6kqVYf
法律论文的撰写需要很多参考文献,你知道有哪些文献可以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石广生主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索必成胡盈之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John H Jackson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李成刚、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科教文卫司编《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参考文献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 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三:参考文献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我可以按照你这篇论文要求现做。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2006.11:26.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