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的起源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中国制酒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酒之最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最早的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宋人酤酒,悬帜甚高”。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 无锡黄酒厂。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 画像石。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一 酒的化学知识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饮料酒中都含有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
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二 酒在人体内的吸收
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三 酒的度数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 ℃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 50 度的酒,表示在100 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 毫升(20 ℃).
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体积比可以互相换算.
西方国家常用proof表示酒精含量,规定200 proof 为酒精含量为100% 的酒. 如100 proof 的酒则是含酒精50%.
四 啤酒的度数
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 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重量比).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5%.
五 干酒和甜酒
葡萄酒和黄酒,常常分为干型酒和甜型酒,在酿酒业中,用"干"(dry) 表示酒中含糖量低,糖份大部分都转化成了酒精.还有一种"半干酒",所含的糖份比"干" 酒较高些.甜,说明酒中含糖份高,酒中的糖份没有全部转化成酒精.还有半甜酒,浓甜酒.
喝酒不醉的小窍门
1、不要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2、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3、至于在饮酒之后,能够尽量的饮用热汤,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4、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5 酒醉后最好不要喝浓茶可以喝点淡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6、宜慢不宜快。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7、食饮结合。饮酒时,吃什么东西最不易醉?以吃猪肝最好。这不仅是因为其营养丰富,而且因为猪肝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的丢失,而猪肝又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
8、甜点加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心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这话不错。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心也有大体相仿的效果。
9、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可饮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由于脱水会使盐分丢失,可适量饮些淡盐水或补液盐。
解酒方法大全
1、蜂蜜解酒。将蜂蜜用水稀释,徐徐服下。蜂蜜水浓度要高一些。
2、食醋解酒。用食醋烧一碗酸汤,服下。食醋一小杯(20毫升左右),徐徐服下。食醋与白糖浸渍过的萝卜丝(一大碗),吃下。食醋浸渍过的松花蛋两个,吃服。食醋能解酒,主要是由于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机酸,会在人体的肠胃内相遇而起醋化反应,降低乙醇浓度,从而减轻酒精的毒性。
3、豆腐解酒。饮酒时宜多以豆腐类菜肴作下酒菜。困为豆腐中的半胱胺酸是一种主要的氨基酸,能解己醛毒,食后能使之迅速排出。
4、生蛋清、鲜牛奶、霜柿饼解酒。将三者煎汤服,可解酒。
5、糖茶水解酒。糖茶水可冲淡血液中酒精浓度,并加速排泄。
6、芹菜解酒。芹菜挤汁服下,可取醉后头痛、脑胀、颜面潮红。
7、绿豆解酒。绿豆适量,用温开水洗净,捣烂,开水冲服或煮汤服。
8、食盐解酒。饮酒过量,胸膜难受。可在开水里面加少许食盐,喝下去立刻就能解酒。
9、柑橘皮解酒。将柑橘皮焙干、研末,加食盐1.5克,煮汤服。
10、白萝卜解酒。白萝卜一公斤,捣成泥取汁,分一次服。也可在白萝卜汁中加红糖适量饮服。也可食生萝卜。
11、鲜橙解酒。鲜橙(鲜橘亦可)三五个,榨汁饮服,或食服。
12、生梨解酒。吃梨或挤梨汁饮服。
注意:对于酩酊大醉者,如果用了上述方法仍不能使其解酒醒转,可用干净鸡毛一支轻轻摩擦其喉咙或用手捏其喉咙,使其呕吐残留在胃中的酒液,可使醉状缓解。若仍无效果,则应就医诊治。
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养生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貌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6.空腹不宜饮酒:空腹饮酒容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多种病变。人体会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进而头晕、出冷汗、心悸,严重者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微生物制药中膜分离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当代的生物制药分离工程技术中,膜分离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显著应用意义。本文就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在抗生素、氨基酸、酶类分离纯化等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且根据应用效果,对膜分离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改进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生物制药;分离浓缩
膜分离技术是现代生物制药分离工程的一门新技术,主要针对生物分离、生物浓缩以及净化提纯技术,是当代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其技术特点是:节约能量、保护产品原有结构不被破坏、无污染、操作简便、常温下可持续操作、有专一性等[1]。而且在膜分离技术中有各种不同的机制,以便用于不同的分离要求,特备是在热敏性物质的分离过程中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在食品的深加工以及医药的分离过程中都具有深远的应用意义,具备独特性和实用性。
1膜分离技术应用在抗生素、氨基酸和酶类分离纯化中。
1.1应用特点
与以往传统抗生素提炼工艺相比,膜分离技术程式更为简便,从传统的发酵液过滤、萃取、浓缩,简化为发酵液超滤、反渗透,之后经过脱色、干燥环节,就可直接生成产品。因此,膜分离技术不仅简化工艺、操作简单,而且投资少、执行费用低,更节省资源,对产品的结构和外观无破坏,且保证质量,材料分离效率和产品收成率均比较高。由于膜分离技术对溶剂量的要求极低,因此提纯、加工后的废液处理也更为简易。
1.2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发酵液后的处理,根据截留孔径的不同和分子量的大小,可将处理过程分成十余种,其中较为主要的是超滤、微滤、纳滤、反渗透、渗透蒸发、液膜分离、电渗析、气体分离等技术[2]。
超滤膜分离术截留孔径为2-50nm,采用压差和流速原理,在常温情况下,利用高分子薄膜渗透性,将小于膜孔径的低分子量物质过滤,而将高分子量物质截留,从而提升产品纯度。目前已开发出1000 - 100万分子量超滤膜,可根据分子大小及产品要求纯度对发酵液进行过滤处理,从而将酶、多糖、蛋白质、病毒等大分子物质截留,保证产品纯度。
微滤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细胞收集、液固分离等技术环节,采用筛分原理,将直径0.01-10um以上的粒子截留,防止细菌、细胞、不溶物等物质进入发酵液中,是超滤之前重要的预处理过程。
纳滤膜分离技术截留孔径大约在2nm左右,可高度截留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染料、双糖、合成药等小分子物质都会进行截留,而对于有机物、无机盐、水等小分子物质有益物质,可以通过,同时对产物起到浓缩作用,由于膜表明呈负电性,可 *** 水垢污染,此膜分离技术获得较快发展。
反渗透分离技术采用溶解扩散原理,通过截留氨基酸、盐等小分子物质,而通过溶剂分子,从而利于有机物的浓缩,提高纯度。
液膜萃取技术,将萃取与反萃取相结合,利用液膜的选择透过性,将两个液相隔开,进行物质分离。液膜采用均质膜,其表面活性剂,具有传质速度快、分离率高、选择渗透性好,且分离、浓缩可同时进行等特点,为此近几年液膜萃取技术在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领域备受关注,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提取就是液膜萃取技术应用的典型例子。但液膜萃取所需原料复杂、膜流动载体单一、易破裂、堵塞等缺点,也是该技术没能进行广泛退刚的原因。
2技术缺陷及改进
由于在压力驱动下,料液透过膜过程中容易被截留,于是导致膜与本体溶液介面间的浓度越来越高,形成较强渗透压,容易在膜表面形成沉积,从而为物质通过造成阻力,使膜发生溶胀或使膜效能恶化,结晶析出,堵塞流道。此外,在物料处理中,由于粒子、溶质分子与膜之间的屋里化学反应,以及浓度极化导致的膜表面浓度超标,很难溶解,膜表面及孔内吸附、沉积引起孔径变小或阻塞,而使膜的透过性和分离性出现不可逆的破坏[3]。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进:1膜表面改性,可采用改变膜表面极性和电荷的方式,减轻污染;采用吸附力强的溶质吸附, 对于醋酸纤维膜可采用阳离子活性剂进行辐射嫁接,该表膜表面极性,此方法有助于膜表面改性处理,从而提升膜抗污染性及亲水性,增加溶液通量;2有效清洗。针对长期存在的膜污染问题,可采用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方法进行处理,如果高速流动液体进行冲洗,或海绵球擦洗等,也可采用表面活性剂、螯合剂、过氧化氢、磷酸盐等清洗剂进行清洗,从而去除膜孔、膜面的污染物,增强膜面透过性,延长膜寿命;3引进新型膜材料。陶瓷膜、玻璃膜、金属膜是近几年开发的新型膜材料,具有耐高温、耐溶剂、抗老化、耐细菌、再生性强等优点,且有助于膜截留效能改进,在业界受到广泛应用,是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品种。
3技术革新
在膜分离技术领域,膜萃取、膜反应、膜蒸馏、亲膜分离等技术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将传统分离技术与现代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将两种技术的有点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膜技术的高分辨应用,促使蛋白质-病毒分离术、膜色谱、蛋白质切线流分离等技术更为纯熟,效果更好。这些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对今后生物制药的分离技术、以及现代生物制药的提纯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力量。为此,在未来膜技术领域,人们在关注膜分离渗透性及选择性的同时,也会更注重膜材料、性质、以及相关技术原理等内容,从而为膜分离技术的提升和跨越,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邬方宁.膜分离技术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1002:196.
[2]谷大建;徐巍.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06:237.
[3]施东魁;胡春梅.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医药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15:257-259.
篇2
试分析膜分离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膜分离技术因其便于操作、过程易于控制以及无污染、能耗低等优势,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应用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加强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着重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中药制药;应用进展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化学位差以及外界能量的推动下,让混合物其中一部分组分通过选择性透过膜,而另一部分则被透过膜截留下来,并有机结合透过膜在分离混合物时,混合物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这一特性,从而实现分离混合物或对其展开浓缩以及提纯等目的新型分离技术。在膜分离过程中,没必要将新物质引入,而且分离中无相变化产生,因此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同时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能有效的节约能源。此外,化学势能差以及压力差是膜分离的主要驱动力,其分析装置无运动部件,因此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1.常规除杂。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鞣质以及蛋白等中药内的大分子杂质去除。例如,运用膜分离技术中的微滤技术,进行何首乌水提液的精制,去除的固体杂质高达67%左右,可获得良好的精制效果;
2.有效成分提纯。当前,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现代化生产中,在进行提纯植物有机酸与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中应用广泛;
3.中药提取液浓缩。一般情况下,在多数的中药提取液中,其目标产物具有的浓度相对较低,要获得最终的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大比例干燥或浓缩才能实现。在中药提取液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提取液中的无机盐类以及水去除,最终完成中药提取液的浓缩;
4.药酒与中药口服液生产。1在药酒的生产过程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利于除菌率以及澄明度的提高;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依然能保障药酒的效能;2在运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生产中药口服液的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大的黏度,且含有大量絮状物、亚微粒等。在中药口服液的生产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增加口服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同时还利于中药口服液的澄明度的大幅提升;
5.中药注射剂、浸膏制备。1在中药浸膏制备过程中,采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缩减中药浸膏崩解时限,提高其崩解效能,并使浸膏中有效成分含量大幅提升,减小中药浸膏的体积;2相较于采取石硫醇法以及醇水法等传统方法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而言,应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以及杂质等有效去除,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大幅提升制备产品的澄清度。同时,运用膜分离技术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还能产生脱色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一微滤与超滤
可将微滤与超滤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以膜为介质而展开过滤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压力差作用下,结合膜孔径大小而实施筛分的过程。混合液体在压力差作用下通过膜时,比膜孔径小的分子被富集起来,并截留住比膜孔径大的大分子物质,完成混合物分离。在这一分离的过程中,由于分离膜上不断滞留了许多大分子物质,从而降低了膜的通量。加之阻塞以及浓差极化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导致实际膜通量<5%的纯水通量。微滤操作压差通常在0.01MPa-0.2MPa之间,0.1um-5um为其膜孔径范围,适用于含细菌、微粒的溶液的纯化与分离,提取液的澄清等;超滤操作压差通常在0.1MPa-1.0MPa之间,在提纯与分离气体、含胶状物质以及大分子的溶液中应用广泛,同时还用于纯化与浓缩中药提取液,去除内毒素,制备注射剂与口服液等。
二纳滤
在纳滤过程中,压力差是其主要的驱动力。在纳滤分离过程,所需的操作压力<1MPa。同时,运用这一分离技术,其截留物的分子直径约为1nm,而且纳滤膜带电荷,从而在较低的压力作用下,纳滤膜具有的脱盐率较高。此外,纳滤膜的抗污染能力较强,耐压性较高,同时还利于节约投资费用。纳滤在中药分离、浓缩以及精制等过程中应用广泛。
三反渗透
反渗透主要是指实际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于溶液一侧,并通过膜,使溶剂分子流向溶剂侧,并确保溶剂分子流向溶液侧的数量多于其向溶液侧透过的数量的过程。静压差高于渗透压以及选择性透过膜是反渗透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该过程中,操作压力通常为1.5MPa-10.5MPa,0.1nm-1.0nm为截留分子直径。在中药制药中,反渗透主要应用于浓缩药液、水回收利用以及脱除各类无机盐等。
在中药制药中,除以上的膜分离技术应用之外,膜蒸馏、分子印迹技术以及膜整合联用技术在中药的生产过程中也普遍应用。如,运用膜蒸馏技术精制中药,或在人参综合利用中,运用膜蒸馏技术进行人参露与洗参水的浓缩等。
膜分离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可实现自动化与连续操作,而且分离过程简便等优势,使膜分离技术发展成为当前最为节能、高效的分离与浓缩技术之一。在中药制药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中药生产周期,并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此外,还可提高中药的附加值,在中药生产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药制药中,要立足于实际,推广运用膜分离技术,推动中药制药工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薇薇,王永刚,刘忠政,李振峰,孙洪贵.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中的膜分离技术及其装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06:906-911.
[2]樊君,代巨集哲,高续春.膜分离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1,03:180-184.
[3]韩伟,罗文锋,孙晓海.固体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研究进展[J].机电资讯,2012,11:13-16.
[4]王艳艳,王团结,彭敏.膜分离技术及其装备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J].机电资讯,2013,08:14-19.
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
摘 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 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 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 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
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
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艾草泡:温水加入适量艾草叶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经活血的效果,治疗痛经,治疗怕冷,经济实惠效果好。
3.1中药与食疗
3.1.1解毒四杰--木耳、绿豆、蜂蜜、猪血
这些是功效显着且最为廉价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中医认为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此外,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们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红柿甘酸微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渴作用明显;丝瓜甘平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作用;黄瓜、竹笋能清热利尿;芹菜可清热利水、凉血清肝热,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胡萝卜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将其排出体外;大蒜可使体内铅的浓度下降;蘑菇可清洁血液;红薯、芋头、土豆等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3.2中药中的茶
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3.3中药与药酒
3.3.1药酒的功能
现在中药调节越来越提上日程人们也越来越把自身保健养生作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药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饮用坚持每天都在饮用提高身体质量调整身心健康是越来越重要了。而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主要包括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
药酒的配伍严格遵从佛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使身体达到自然平衡状态,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虫草(冬虫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它具有调节免疫系统、肝脏功能、心脏功能、提高细胞能量、直接抗肿瘤作用,抗疲劳等功能[5,6]。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可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环。红景天生长于青藏高寒地带终年积雪的向阳坡上。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气,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脑梗塞病灶的恢复,对缓解头痛,解除疲劳, 增强 记忆力 等也有显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医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历代医药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药酒治疾健身的记载。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中药浸酒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药酒。当人们的保健意识日趋增强,一些药物成为食用保健品时,保健酒这一新名词便开始走红。
酒与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3.4中药与膏方
3.4.1膏方意义何在
膏方又名膏剂,俗称"膏滋药",具有滋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用,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它是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胶或其他胶类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具有滋补强身,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药,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养生保健康[7]。一般阿胶、人参、鹿茸并称膏方"君药"的三大上品,最为中医保养所推崇,据不完全统计,与阿胶有关的中医药方有3200种之多,其功能性可见一斑。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不但是滋阴补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剂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备之药。所以对于熬制膏方,阿胶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其正宗性可见一斑。山东东阿县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胶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为什么东阿产的阿胶最独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饮食禁忌:膏方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先治疗急性疾病。中药膏方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因其疗效确切、服用方便、针对性强等优势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现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药膏方已成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相信,不久的将来,膏方这一传统的中医药 文化 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结语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延年益寿的各种 方法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压力,处于亚健康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开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为一种有效养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关注与推崇。总而言之,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讲科学,讲理性,要知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进补都重要[7]。
参考文献:
〔1〕毛德西主编.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龙才等编著.中药养生.南京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编.趣话中药养生经.2008.09
〔4〕中药养生堂编著.中药滋补养生堂.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1.
〔5〕张尚国著.自我养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5.
〔6〕严英.四季房事 养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养生之道[J].开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药养生论文篇二:《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摘要:试验采用罗丹明B作显色剂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的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等4种中药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这些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呈量效关系,其中红枣的清除能力最强。据此评价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
关键词: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养生,出现了很多养生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状态,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要靠脾胃供给[1]。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养生方剂中护脾养胃类的中药使用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常见的4种护脾养胃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据此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TU-18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离子计(上海精密仪器公司);HH-1型恒温水浴锅(上海比朗仪器公司)。
试剂:H2O2(分析纯);罗丹明B(分析纯);FeSO4·7H2O(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盐酸(分析纯);去离子水。
样品: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均购于中药房。
1.2 试验方法
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以H2O2和FeSO2·7H2O体系产生的·OH为检测对象,通过在554 nm处检测捕获剂罗丹明B的吸光度进行评价。由于·OH氧化能力强,可以快速地使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降低为A0,通过试验证明其降低的程度与·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降低程度实现对·OH的测定。中药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体系产生的·OH,加入这些水提取物于罗丹明B体系中,使体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为AS,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为A,则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计算:
D=(AS-A0)/(A-A0)×100%[2]
从清除率的计算结果大小即可评价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测定
准确移取罗丹明B标准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邻苯二甲酸氢钾-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两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标准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标准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静置5 min待反应充分后,在554 nm处分别测定这两种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间接测定体系中的·OH。
1.4 样品的测定
1.4.1 样品的提取 取4种中药样品若干,经过烘干粉碎后,分别准确称取1.00 g于4个锥形瓶中,各加去离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热过滤,滤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将滤渣用热水冲洗3次,与滤液合并,待溶液冷却后以去离子水定容[3]。
1.4.2 样品测定 将提取好的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测定即:红枣(0.10 g/L)、当归(0.20 g/L)、黄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测定·OH生成量体系中分别加入稀释后的样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处测定其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别测定罗丹明B溶液和罗丹明B-Fe2+-2H2O2体系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结果发现两个光谱图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出现在554 nm处,而且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谱图中的吸光度比罗丹明B溶液体系小,说明由Fe2+和H2O2作用产生的·OH与罗丹明B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处即可对·OH进行测定。
2.2 酸度的选择
用配制好的缓冲溶液调节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pH分别为2.0、2.5、3.0、4.0、5.0。
测定在不同pH环境下体系的ΔA,结果发现在pH=2.5时ΔA值最大,确定试验在pH 2.5条件下进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选择
在其他测定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标准溶液(5×10-3 mol/L),随着体积的增加,体系ΔA值也不断增大,但加入FeSO4体积达到5.0 mL时,ΔA的值趋于稳定。故本试验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选择
在最佳其他条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当H2O2加入量达到5.00 mL后,继续再增大加入体积,体系ΔA值基本不变,因此试验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为5.00 mL。
2.5 罗丹明B加入量的选择
在以上最佳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罗丹明B溶液,根据试验确定的检测方法测定空白参比溶液和·OH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结果表明,ΔA值随罗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罗丹明B用量超过7.00 mL时,空白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读数范围,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选择罗丹明B最佳用量为7.00 mL。
2.6 试剂加入顺序试验
由于·OH存在时间非常短,试验中各种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在该方法中罗丹明B是作为显色剂来测定体系产生的·OH,试验中必须保证
·OH能与显色剂罗丹明B充分发生反应,所以显色剂罗丹明B的加入应该先于·OH产生之前加入,因此试验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产生羟基自由基。
2.7 检测时间确定
在上面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对体系吸光度进行测定,每隔1 min读一次数值,观察测定结果与时间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 min内,体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围内,吸光度基本无变化即反应完全,所以选择最佳的反应时间为5 min。
2.8 测定结果
在试验所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的清除能力,其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关系,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现为最强,当归、黄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据此评价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结论
本试验以Fenton反应产生·OH,并与显色剂罗丹明B发生反应,使其吸光度降低。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可以清除体系产生的·OH,使体系吸光度下降程度减弱,减弱程度与样品抗氧化能力有关。试验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样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抗氧化能力最强。本试验选取了常用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对养生方剂的养生机理的解释有一定的帮助。该试验方法评价样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对寻找和筛选天然抗氧化剂资源很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苗海.未病与汉方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种中草药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张爱梅,刘妮娜.罗丹明B-Mn2+-H2O2体系同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43(4):280-282.
中药养生论文篇三:《浅谈中药养生保健及市场前景》
中国的中医药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已有5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传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药养生保健方法类。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体质的老年人和疾病体质的老年人。在疾病体质的老年人中,可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养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虚证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诚虚实夹杂是指老年人既有虚证性疾病又有实证性疾病,虚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补益类中药,实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清泻类中药,而虚实夹杂体质的老年人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的体质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如黄酮、多糖、皂类,功能性油脂搪食纤维等等。我国在1995年修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在国家的 法律地位。卫生部根据这一法规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保健食品所作的定义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 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健康,预防疾病,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康复及特定需要的亚健康人群。
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中医药食疗养生它是随着人们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的需求。各国纷纷采用“食物保健”来替代“药物保健”,主张“吃出健康”来。所以促进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并形成了商品和新兴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大部分以药、食用两用的中药为主体原料组成,其品种之多,市场之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除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药、植物药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在生产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药原料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和食疗、食养的文化传统,在历代的医著和民间的“食谱”、“茶谱”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药或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记载,例如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大多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如宋代《梦梁录茶肆》中记载了许多保健饮品,如缩脾饮,由砂仁、苹果、鸟梅、目草、扁豆、葛根组成,是一种健脾解暑的好饮料。国家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发布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
除了我国,目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中药类的物品养生保健外,近年来在欧、关国家也广泛地将中药及植物药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银杏叶、人参、大蒜、连翘、绿茶、紫锥菊、芦荟、越橘等。随着“人类回归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纪医疗模式的转变,用中药、植物等天然产物开发保健食品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中药养生保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对健康投资的意识也目益增强,健康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过去医药发展的着眼点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而现在开始注意亚健康人群,特别是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对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医疗模式的转变,提倡防御、保健、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疾病由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也必将大大地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回归自然”的热潮,对以中药、植物药等天然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睐;国家也采取 措施 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保健食品的开发。
现在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国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而现在中国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费仅为关国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随着我国蓬勃 发展的 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保健食品带来巨大的商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它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争相投资研究、开发、生产和贸易保健食品。
我国保健品市场在加快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以中药为主体原料的保建食品的开发。充分发挥贵州中药资源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持续创新,重点培养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保健食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促进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