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药家鑫论文答辩

2023-02-23 18: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药家鑫论文答辩

  大学生犯罪心理论文篇三
  《试论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

  大学生犯罪现象,不论是从犯罪数量上,还是从犯罪性质上,都呈现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态势。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此问题,学术各界分别从各个方面予以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从已经犯罪的大学生身上寻找相关原因,并不具备代表性且对预防这一类犯罪没有多大裨益;其次深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孤立地从现象本身去分析,而忽视了其内部存在的联系;最后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影响也较为局限。

  基于这一问题,笔者仔细分析了近些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现这些案件虽然起因各异,行为和犯罪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但掩藏在这些现象深处的是共同的犯罪心理所起的关键作用。笔者认为从普通大学生着手调查这些可能诱发犯罪的关键的犯罪心理存在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些心理产生的原因,能进一步研究出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对大学生犯罪的进一步研究更为有益。

  基于这一目的,笔者从多个地区的普通在校大学生中共采取样卷147份。调查方法采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EPQ人格测试法,这种方法能测出相关的不正常性人格,即称为典型性人格。而这种典型性人格在一定条件的诱发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犯罪人格而倾向于更易犯罪。通过进一步调查比较,发现在人格、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之间存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紧密联系,笔者将之命名为“三角形理论”。

  一、“三角形理论”之横轴――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即人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个人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社会实践 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实践即指一种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社会 文化 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等,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其中,影响人格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微观的社会环境,因而本文着重从微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来体现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整个过程中最为紧密的一种环境。笔者认为,大学生一般已成年,其心理方面已较为成熟,故而早期的社会环境例如家庭环境在其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应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发现也确实如此。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残缺家庭

  一般来说,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双全。残缺家庭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家庭,父母双全但长期未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等等,残缺的家庭结构会使得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子女从小易受到心灵的创伤,爱与被爱的需要可能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容易导致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反映在犯罪上便是一种倾向于犯罪的类型。据调查,残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占典型样表的12.3%,但据一项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4.1%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生活在破碎家庭中由此可见,残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更易形成不良人格,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造成的双亲不全,比因自然死亡造成的双亲不全, 对子 女的消极影响更大。因为孩子所面临的不仅是有缺陷的家庭,还可能面临的是相互矛盾的教育,和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受,因而其心理创伤往往更为严重。

  2. 情感缺失

  父母对子女的抚育不仅仅只是提供物质条件而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情感的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子女较易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而以一颗善良之心对待整个社会,这对形成一种较为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子女冷漠、孤僻等不良人格的出现。当前社会,父母与子女情感的缺失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经调查,只有6.8%的大学生会与父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12%的人认为父母最关心的自己的情感,53%的人则认为父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这些数据能很好地反映父母情感交流的欠缺,而这些数据又是从一些典型性样表中采集而来,由此可见情感缺失对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3. 性教育的缺失

  我国历史上长期盛行性禁锢、性封闭的性观念,把性当成一种丑恶的、不可告人的事情,受此思想的影响,父母一般都是谈性色变。他们不仅自己不谈性问题,也不允许子女谈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对性充满着一种好奇之心,而这时的父母如果不注重对子女的性教育,甚至抑制或禁锢其思想,往往会强化青少年对性问题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这样一种性好奇心理的支配下,在充斥着不健康性刺激信息的社会环境中,对性知识的渴求成了无选择、无引导的猎奇行为,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经调查,只有2%的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从父母处获得,1.2%的人从学校教学中获得,还有剩余那么庞大比例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就很引人深思了!

  4. 粗暴的教育方式

  对一个小孩的心灵最普遍的影响,乃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过度惩罚或滥教所导致的压抑感觉。子女如果长期受到家长的粗暴教育,首先是自尊心的严重受挫,易形成自卑、冷漠、孤僻的人格;同时易对父母产生仇恨心理,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应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未能实现;最后,父母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所模仿,容易产生残忍好斗的人格,更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有9.6%的大学生表示父母长期对其实行打骂式教育,并对此表示“逆来顺受,习以为常”。这一数据可能并不引人关注,但子女对父母教育潜在的不满让人后怕,很难想象,长期接受这种负面心理影响的大学生在面对看似“安全”的大学校园时将以何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二)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仅指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大学校园环境,“随着孩子对学校依恋的程度的增加,孩子违法犯罪的倾向在降低。”因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正确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基于其教学模式与范围的独特性,其在对人格的形成上也有其独特影响,因而并不能将其与其他校园环境等量齐观。经调查发现,大学校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 宿舍环境的独特重要性

  大学不同于初高中时期的集中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因而大学的宿舍环境便有着不同于初高中时期的独特性,同时,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呆在宿舍的时间较多,宿舍的环境直接对其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因此有人将大学校园的宿舍环境称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这里的宿舍环境既包括具体的卫生等硬环境,也包括与宿舍有关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软环境。基于大学校园如此的重要性,本次调查询问了大学生对宿舍环境的满意度,结果发现有54.8%的大学生对宿舍环境存在不满,并表示“难以忍受”。

  2. 学校相关部门的不力

  这里的学校相关部门主要是指学校的保卫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学校的保卫部门作为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对外,其肩负着保护学校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职责;对内则关系着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学校的凝聚力,因而其在学校整体的校园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一个办事不力的保卫部门也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经调查,39.5%的大学生当遭遇盗窃案件或其他突发性案件时,会倾向于向学校保卫处求救,这一数据表明学生对保卫部门存在着信任,但是只有18.4%的事件得到有效的处理,这种期待利益无法得到实现的失落使得60.5%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力救济。

  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能够缓解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并进一步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可谓在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更为直接的作用。但是因为首先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室存在普遍误解,认为只有精神有疾病的人才会前往,而导致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几乎闲置,同时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不重视也更加重心理咨询室闲置这一严重后果。据调查,在问及在学校遭遇挫折、情绪低落、烦闷时的解决途径时,没有同学会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确实引人深思。

  二、“三角形理论”纵轴之一――人格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自从刑事实证学派(又称近代学派或新派)创立以来,犯罪人的人格问题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前所述,人格是在个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故人格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而人格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些心理特征所体现,故研究人格的心理特征很重要。人格的心理特征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个性倾向、气质等方面,其在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性格

  性格表现为一个人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态度极其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一般是通过与社会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交往而形成与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对性格的评价有优劣之分,好的性格能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坏的性格则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因此人们在选择应当如何表现自己的性格时,一般会存在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看重世人对自己性格的评价,而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性格,这样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抑制作用;另一种情形则是不顾世人的评价而展现出一种不良的性格,这为犯罪行为提供了主观心理条件。

  (二)需要

  需要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要的诱使下才产生一股内心的冲动,进而发展成犯罪心理,最终实施犯罪行为。行为人在产生犯意前,首先应当基于一定程度的犯罪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激发人满足需要的欲望,而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要去认识满足需要的对象、手段和各种主客观条件。这样,需要就成为激发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的心理活动基础。比如说,盗窃犯首先有对财物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迫使人思考获取财物的方式,当现实情况无法满足一些正当方式的形成时,这种强烈的需求或许会产生一种通过盗窃方式来满足需要的犯罪心理。其他的如强奸心理是基于性满足的需要等等都表现了需要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三角形理论”纵轴之二――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从各个方面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而人格又以其自身的特征来形成某些犯罪心理,此时的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因上,然则,环境对犯罪心理影响的另一方面一般易让人忽视,这便是环境的诱因作用。那究竟什么是诱因,诱因又有哪些呢?

  人格在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概念,那便是犯罪人格。犯罪人格是指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与犯罪心理有密切的联系,犯罪人格在一定诱因条件下会直接导致某种犯罪心理的产生。

  经调查,普通大学生中有57%的人具有典型性人格,虽然典型性人格并非等同于犯罪人格,但却可以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着大量潜在的犯罪人格这一现象,这种潜在的犯罪人格在一定条件的诱使下很容易直接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这种对犯罪心理形成起着直接诱使作用的条件便是诱因。诱因主要是指相关环境。结合最近今年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笔者发现导致犯罪心理形成的诱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几种:

  (一)不良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定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社会风气诱使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效应。社会风气虽然是一种大环境,但在有些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却是起着直接的诱使作用。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很多,比如说物质至上、情感淡漠、伦理失常、道德错位等等,因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的大学生犯罪案件有很多,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药家鑫案。药家鑫其实在交通肇事后并无杀人犯意,但是当时这样的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让他转念间滑下了罪恶的深渊。他曾说撞伤人后的赔偿是一个无底洞,而撞死人却只需一次性赔偿,更何况农民工很“难缠”,因而相比较而言撞死人比撞伤人更为“简便”!这是多么一个可怕的认识,而这一认识恰恰却成为了当时乃至现在都比较盛行的“真理”。姑且不论药家鑫的法律观念有多么淡薄,这样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其直接犯罪心理产生的影响之大想必也不容置疑了。

  (二)错误的法律意识

  一般而言,大学生经过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应当具备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也对哪些事件构成犯罪有着基本的了解。然而却存在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法律意识发生偏差:他们虽然知道哪些事件构成犯罪,却对具体的构成情形不甚了解。比如说,一般大学生都知道强奸幼女是犯罪行为,但对何谓幼女认识不清,对与自愿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犯罪认识错误。经调查,有16.4% 的大学生并不认为与13周岁的自愿的女性发生性关系是错误的。

  当然这一点只是法律意识错误的一个方面,但却能见微知著地可以看到法律意识错误的普遍性。当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有错误的认识时,很容易致使其因不知道是犯罪而作为。比如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盗窃是违法的,或许更有人知道达到一定的数额就构成犯罪,但是对具体什么数额和多次盗窃构成犯罪的情形不太了解,因而具体到实际中便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盗窃不到一定数额就不会构成犯罪而经常性的作案,最终身陷囹圄。

  另一种是法律认识错误:这种情形是指他们根本不知道所实行的行为构成犯罪。此种情形危害极大,直接会诱使犯罪心理的形成。因为当一个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行为的错误时,那么他就无所顾忌了。具体的案例有清华大学的刘海洋虐待狗熊案。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除却对此行为道德上的评判,我们更应该看到对法律的错误认识在其犯罪心理形成中所起的直接诱使作用。

  (三)失范的社会网络环境

  这里的社会网络既包括计算机网络这一类当前社会典型的社会网络,也包括舆论媒体等其他社会网络。“失范”是社会学上的概念,著名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社会网络失范是指由社会网络导致的上述社会情境的出现。而这一种社会网络的失范在犯罪心理形成中有很重要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作用首先体现在网络对作案的方式、手段以及侦破手段等介绍过于详尽,容易导致犯意的坚定;其次,媒体对犯罪事实过度的关注或讨论会迅速形成舆论氛围,舆论又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对于缺乏正确评价的犯罪新闻所形成的舆论,则会进一步强化犯罪手段。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某些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滋生犯罪心理的温床。在对大学生对媒体报道的信任程度时,虽然有78.13% 的学生会质疑这一报道的真实性,但在这些质疑的学生中只有36%的学生会通过相关途径予以查证,这样一种毫无作为的质疑其实也演化成另一种“信任”,这种对媒体报道的盲目信任会在出现一些不当报道时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比如说一些媒体过分渲染道德而忽视法律的报道会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错误,或者当媒体对犯罪手段、侦破手段等介绍过于详尽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模仿的行为和犯意的坚定。

  而计算机网络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自不待言。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过度依赖,而使用网络学习的人占极少数,经调查只有14%。我们都知道,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这些垃圾信息极易对对于网络不加辩驳的大学生造成影响,在犯罪心理的形成上影响尤为突出。

  比如说,网络上一些黄色信息对正处于性好奇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如果长期受这种刺激的影响容易诱发偷窥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就易导致强奸等犯罪的产生。另外,网络提供的一种强大的搜索功能能使大学生发现一种更为隐蔽的犯罪手段,将之付诸于实践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广西某艺校的亚硝酸钠中毒案便是利用网络查询到作案工具的典型代表。

  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大学生心理似乎大多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这种情形在相关因素的诱使下极易导致犯罪的形成,即表现为一种潜在的犯罪可能性,而“三角形理论”便是对这一相关因素较为全面的分析。要想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有所建树,首先应当从分析原因开始,因此“三角形理论”的发现有其重要意义。换句话说,只要对现象本身的原因有所分析,具体的措施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猜你喜欢:

1. 有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参考论文

2. 有关犯罪心理论文

3.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浅探论文

4.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5.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论文

居然被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刷屏了,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六岁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这个问题,让一位犯罪心理学专家来回答,会不会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近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讲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大手牵小手”将李玫瑾教授的演讲内容与她此前在其他场合的部分观点整理成文,真的非常有价值!推荐大家一定细读!

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

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 我就哭!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很常见是不是?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说不定人一歪脑袋还会磕到桌角上,你别担心,他肯定知道疼。

你问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许会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着磕。

放心,孩子没那么笨,他知道疼,不会继续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尽了,你给点儿爱,拿热水毛巾给他擦擦脸,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也挺难受的。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骂他,也没有不文明,你只是你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

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 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

给孩子留条交流的路

刚才说到,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时你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

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

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啊”

你就可以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 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了

2.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

等待为了更大的满足

再来说说,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

刚才咱们讨论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这是人成长中必备的素质,要学会克制诱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让孩子“管别人”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小时候,都是别人帮他;即便一点点长大,现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爸爸妈妈也不会给孩子子再去增加什么负担,好好念书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学,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是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其他人没关系。

这么想很自然,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家里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

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我们知道,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了,就开始有点饿了。可是我们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我觉得,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也饿不死。

我们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

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

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再举个例子。

我女儿小时候,跟我回爷爷奶奶家。她看到我在剥橘子,守在旁边很想吃;我剥好橘子后只给她一瓣,告诉她:“把这瓣橘子给爷爷送去。”

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送去;我就告诉她,“你要是不送给爷爷,接下来我就不给你吃。”

于是她乖乖地去送了。随后,我还要求她把橘子分别送给了外婆、姑姑和爸爸……

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后一瓣,这时女儿做了一件事——

她拿起最后那瓣橘子,塞到了妈妈的嘴里。

我表扬了他,并且重新剥了一个完整的橘子给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整个家庭有了概念,这就是防止自私的观念培养。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吃饭时如果家里哪个成员还没回来,就要拨出一份留着。到后来孩子就自然成习惯了,脑子里有别人了。

让孩子学游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挫折训练,这在性格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

很多大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都从楼上跳了下去。动不动就跳下去,失恋了跳,连为了论文推迟答辩没通过这事都跳了下去。

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两手一摊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上面我们说过的,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谓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实与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的培养,不是凭借智力培养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体力的培养。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像我们小时候经历过拉练训练,其实非常好,走不动也得跟着走,不然没有退路,这种适当的训练方式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现在有这样一类家长非常愚蠢,动不动就告学校——孩子受伤了告学校,有点什么事就就找学校,这种行为其实很愚蠢。

这样一来,学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训练就得学校来干!如果学校没有进行这些吃苦耐劳的教育的话,家长其实很难做。你父母有可能带着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吗?几乎不可能!

这样,就使孩子丧失了接受必要的经历和教育的机会。

如果现在学校体力训练搞不成,我再给家长一个建议——让孩子学游泳。

游泳这事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赶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吗?!”

你要告诉孩子,以后人生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挫折,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问题,都要在12岁之前做。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药家鑫案”折射出的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成因与对策 ?

本人认为“药家鑫事件”折射只是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或者思想极端的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不能以偏概全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不过,鄙人认为导致“药家鑫事件”产生的主要要因并不是药家鑫自己本身的问题,而是基础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
其主要成因:是社会上以车祸来骗钱的现象时有发生,再者车祸的善后处理工作往往是赔不完的钱,药家鑫采取的是比较极端的一次性解决办法,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国民素质及觉悟!由于当今社会的主体是60及70后,该部分人群不是普遍都收到的良好的教育,素质和觉悟普遍偏低!导致车祸讹钱讹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才有了药家鑫这样有极端想法的人群!
对于事件影响:鄙人认为主要是好的影响,药家鑫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借助意外事故讹钱的人起到了震慑作用,不过生命可贵,对于被他刺死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主要对策:增强人们法律意识,普及思想品德教育,把人们的觉悟及素质提升上去!另外亟待加强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三优秀800字议论文范文4篇

初三优秀800字 议论文 范文 篇一:谈傲气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自己的傲气所蒙蔽导致失败。因此,傲气在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傲气是对自己的过度肯定。诸葛亮自恃才华横溢,将军中大小事务揽于己身,让有才能的人没有机会施展。这与蜀汉的灭亡未尝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讨伐曹操,自认为万无一失。却因他生性多疑,优柔寡断。不听底下贤才、用人不当导致这次官渡之战的失利。最终溃不成军。西楚霸王项羽认为自己的军队兵强马壮,刘邦没有机会与他争锋。错失了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放任他发展。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这些枭雄无不才华过人,却都因对自己的过度肯定导致失败。

傲气是对形势的错误分析。过去国民党组织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用当时还较弱的红军正面迎敌,最终失利,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南宋时期,金入侵宋朝。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想要和蒙古国一起灭掉金朝。金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宋理宗并没有理会,反而认为灭掉金朝自己就会安全。在灭掉金朝之后,蒙古国反而南下攻打宋朝。最终,汉人千百年来的基业毁于一旦。他们又何尝不是因自己的傲气蒙蔽了双眼而错误的分析形势。

傲气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在井底之蛙这个 故事 中,青蛙认为自己的水井是最好的。当海龟说出大海时,自己因从未见过大海而不屑一顾。反而无知的认为大海远没有水井大,此等愚昧无知,让人心生感慨。古时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当途经一个叫做夜郎国的小国时却遭到了嘲笑。因为他们认为汉朝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个个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物又怎不是因为自己的傲气才变得愚昧无知。

古往今来,这些心怀傲气的人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味自傲的后果。少一分自傲,才能认清自己。少一分自傲,才能看清形势。少一分自傲,才能真正摆脱愚昧。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二: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 文化 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由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三:法制 教育 片 观后感

很久很久以前,听到一个关于少年犯的故事,非常悲惨。曾以为那只是故事,离我很远很远。今天,在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法制教育片,才知道,故事里的事,离我们很近很近……

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是一个漂渺的概念。它如此真实,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财产纠纷,故意伤害,过失杀人,侵权,遭遇假货维权……

法制教育片里的少年,也曾是祖国的花朵,也将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然而,有些花儿枯了,有些栋梁朽了。为什么,为什么?说来让人扼腕长叹!那些拥有大好前程的少年,有的只是一语不合,便抄起刀子,举起拳头,狠狠地挥向朋友,同窗。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仅仅因为话不投机,便闯下大祸,失去自己大好前程,真不值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一段时间闹得网上网下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药家鑫要是懂一点 法律知识 ,以他的智商,是很容易在赔钱和偿命之间作出选择的。可惜,他枉为大学生,居然一点法律都不懂,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把握好今生今世,不去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没有理由伤害它!如果我们做了错事,失去了自由,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那么,我们的父母,将是天底下最最伤心的人!我从网络上看到,药家鑫的妈妈已经患上了抑郁症,生不如死,多么可怜的母亲啊!

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一旦铸成大错,悔恨,自责,毫无用处。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很多时候,犯罪只是一时冲动,如同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些孩子。所以,当我们遇到矛盾,火冒三丈的时候,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切记,冲动是魔鬼!

同学们,让我们自尊自爱,慎重交友,并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依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我祝愿,蓝天之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我祝愿,阴暗肮脏的监狱里,永远都不会有青少年那稚嫩的身影!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四:是读书?还是工作?

我是一个初中 毕业 的学生,初中时不好好努力读书,现在毕业了。我将面临着读书还是工作的命运。

现在我被一个学校录取,是一所技校如果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读书好。但是我的成绩不好,家庭也不是很富有。现在想起了读书是不是晚了?我想也是晚了。工作可以给我带来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不是长远的想法,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尽管自己可也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是不稳定的,如今也没有后悔药吃,离开学的日子一步步逼近了,是读书还是工作还在纠结中,人的出生不能选择家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也是有两面性的读不好是什么也不是,读好了就是光宗耀祖。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文化。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是这样,适者生存,这是讲给所有人听的,只有适应了这社会才能活下去。

我不希望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考虑,因为孩子也会为你考虑。我也是一个孩子我也没有资格说家长。因为家长是一心为孩子好的,哪有不疼孩子的家长。只是作为一个学生我只想说读书就让他自己选把。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再 说说 没有钱给孩子供学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读技校是没文化的一心想在孩子读大学将来有出息,其实孩子成绩在好,读自己不喜欢的有什么用?

我现在也在工作中,从工作中学习,可是我有读书的机会,这机会错过了就不会有第二次。也为自己的家庭想了想,自己的家庭不是很有钱,要是我的成绩好的话父母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读书,可惜我不是。我想读书但是我担心自己读不好到时家里就更穷了,不如早点工作。我以为工作很轻松,但是我想错了,工作兵不轻松。亲人可以为了利益而出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我也是客观来讲)。

我的一个亲戚说了我读书没用,我也只能接受,考虑自己的情况但是我想学习。我亲戚也是从客观来讲。我的母亲也这么认为,但是他看我这么想学也是让我选择,我感谢我的母亲,父亲也是有功劳的。可是就是我亲戚说的成绩那么差读了有什么用?读了书不是还要工作不如早点工作。

我很多次都想反驳他的话可是我却反驳不了,因为这是事实。假如我考的很好的话我的亲戚也不会这样说。当然这是一部分的亲戚。另一部分亲戚则说当下这点知识是不够的,两边都有理,我是该读书还是工作。希望你们能站在我的角度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