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以利为主题的论文

2023-02-23 17: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以利为主题的论文

有人说,天下贪官各有各的不同,清官却都是一样的.然而古代清官胡质父子却有些不同.有一次,皇帝问他的儿子胡威两人清廉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矣.”胡质父子同样清廉,不过一个恐人知,一个恐人不知,胡威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到底是哪方面不如呢?我认为在境界上.从“恐人知”与“恐人不知”中,我们不难看出,胡威的清,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带有一种功利目的,而胡质的清,却不为名利,只因他觉得就该这么做,不这么做就太不正常了.他的意识里没有功利的色彩,他的清是纯道德的,显然,这样的清,在境界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可是,人们往往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加错砝码,迷失方向.君不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许多人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名利,有了名利,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因此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很充分地享受人生.其实,一个人活着,生命不长路很短,在如何走好这段人生路方面是应该好好思考一番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或崇高,但总该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吧?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权利.人生苦短几十年,若光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或一点虚名就挖空心思,甚而不择手段,是不是太庸俗了点?相反地,我们如果把精神看得重一些,多注意一些自身价值的体现,活着的意义便增加了.材料中的胡质,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很充实,更何况他能将这种精神传到下一代胡威身上?尽管胡威在继承时有些变化,但毕竟他们父子俩的血管里流的都是清廉的血!
然而,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逊色多了.不但罕见“恐人知”的清官,就连胡威这样“恐人不知”的清官也打着灯笼难找了.更有甚者,明明是个贪官,却还摆出一副清廉无比的样子,如成克杰之流反腐倡廉他们叫得最响,暗地里行贿受贿、养红颜、赌别墅的事也做得最多.如果说胡威还认为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的话,那么,我们现代的某些官员们是不是该回到古时候去重新接受一番思想道德教育,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一个层次呢?
同学们,请记住胡质父子的故事吧,或许它可以指导你未来的生活.
为“恐人不知”叫好

求一篇以利为话题的作文 要求议论文,800字左右 急!!!求帮我拉几篇!!!

以“利与义”为话题的作文
利与义

中国人的观念中常常有“利”与“义”之辨。有时做一件事,是为“利”还是为“义”总有争个不停——好像搞不清楚,心里就闷闷的。这也是人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处理。

比如说王莽,在他夺位之前,他做事总是以义为先;或有利,皆在义后。但从其人后来谋逆来看,其行为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罢工了。其以义为先,是障人耳目,博取名声;以利为后,则是投资投入的成本。当时给王莽好评的名士,后来看到王莽的真面目,心里那个悔,那个恨啊——就跟我们小时候说谎一样,好痛苦。

民间的人们为了一个义字,尚且打起架来可以连命都不要,更何况那些品格更加正直,决意为义奉献一生的人呢。子曰:“杀身取义”。这句话更在人们心头增大了义的份量和号召力。也无怪乎大奸大滑如五莽者,会拿义字打造招牌,聚揽人气,以备谋朝之用了。

后来,王莽施政不德,若得天怒人怨。于是,农民起义来了。刘秀兄弟两个和着一些绿林好汉,一些汉室贵胄,开始替天行道,打王莽;打完了就各自争起天下来了。这打天下,用是也是“义”这张金字招牌。

对民有义,曰:“仁”;对兵将有义,曰:“信”曰“受”;对敌人有义,曰:“纳降善护”;对天下有义,曰:“德”。人们于是称如此为国求利者为“圣明贤君”,简称“圣贤”。

大的叫圣贤,小的叫君子。
俗话说“商人重利不重义”。是不是说重利的都是小人呢?或者说是不是商人都是奸商小人呢?我想应该不是。

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不妄取,不妄做。

商人付出劳动,进货送货,售后还有服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这是商人信用公平之义。君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是善心人之义;圣贤之人,为国为民,乃至为整个世界的生灵创造利益,争取利益。这是大圣人之义,一般人叹而仰止。

此三者都有求利。
商人求的是平等交换的利,利己不损人的利。

君子求的是世道和善的利。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国之栋梁应有之胸怀。求在利人,不在利己。他人与国家获利,就等同于自己获利。损己利人之心,虽人皆有之,但也惟君子常有。此类人当得社会称誉与信任。

圣人之求利,在于万民,在于长久;其利可施诸社会,可流诸百世。如孔子爱人之思想,老庄无为相谐之道。既秆于春秋战国,亦延至于今,使大众受用,可称之。

故为国求利者,圣贤;为己求利者,亦君子而非小人。
只要是凭着自己双手打拼赚来的,利己不损人的就应当说是有义之人。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利益”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最近惊闻一八旬老人勇救落水者,但是事后要求宣传此事;另有一南京公司开始办理失物招领方面的有偿服务。这一切都让人觉得难以想象,难道帮助别人就一定需要获得报酬吗? 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救人是值得表扬的。但要求宣传大可不必,救人的出发点应是把人救上来,并非为了宣传。失物招领公司这固然是一种利益的追求,但是这同时也是摒弃从小就被教导的“拾金不昧”的道德。 这种现象的背后,透露着现在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背景。在现阶段的中国,利益的追求和道德的冲突到了应该重视的地步。现在社会上,大名鼎鼎的教授论文被发现抄袭的还少吗?这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声利益,而违反的道德的表现。连打工皇帝唐骏也随意捏造自己的文凭,这难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吗?我认为,即使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中国,道德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十分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保证,是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从小就被教导的道德,和国家长期的“素质教育”都被这个利益的追求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在这个以金钱为上的社会里,竟有人在电视上公开说:“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在这样的社会上,道德到底去了那里?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竟还有人为了结婚谎称自己的父母是企业的董事长,这难道不是道德的缺失吗?山寨机、假冒伪劣商品、盗版光碟;“三鹿奶粉”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可以损害人的生命吗?“艳照门”何尝不是电脑公司的员工弃职业道德于不顾?司机送失款上门竟需5千元的费用?这些东西也是道德缺失的体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难道为了利益的追求,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把道德抛弃了吗? 我觉得利益的追求可以在道德的领域内实现,超过道德的底线的利益就不用追求了,过分的追求只会让道德的缺失愈演愈烈,我希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我做起,这个社会越来越团结,中华民族雄起!

以手机的利与弊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论天地间何物,总会有两面性,智能手机也不例外,它们也是一把把锋利的“双刃剑”。

  提起智能手机,就不能不说它们强大的通讯功能。先不提基本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光是通讯软件的种类、数量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了。近几年,微信、QQ、陌陌等社交软件在大众间风靡一时,使人们的交往圈迅速扩大。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加网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说到网络,它可是智能手机的一大帮手。有了网络,智能手机可谓如虎添翼。我们上网传真详细资料,解答疑难题目;我们上网购买各种物品,享受送货上门;我们上网欣赏影视作品,感悟艺术结晶……真是无所不能。还有最重要的一项——随身支付。仅仅只需出示一个二维码进行扫描,“钱包”就会自动付款,别提多方便了!有人感叹“手机在手,任我乱走”,因为手机小巧轻便,能随身携带,自然得如此感悟。

  但既是双刃剑,必有弊端。去年,三星手机“爆炸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试想一下,放在身边的手机摇身一变成为定时炸弹,那有多可怕啊!还有网络诈骗,在骗子的花言巧语下,受害者头昏脑涨地被骗走了数额不等的钱财。

  危害最最大的,还是沉迷网络。大人们刷朋友圈、追剧,孩子们玩游戏、聊天,不仅对身心无益,还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网友们的玩笑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没有自控力的孩子,极易被网络所诱惑。依然是去年的一条新闻:年仅十岁的一个小男孩用手机给游戏、直播平台充值了近千元钱,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事!

  还有:手机和电脑黑客软件能破解劣质儿童电子手表的位置信息,还能进行窃听;开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手机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手机里未彻底删除的通话记录、短信等可以被重新恢复……

  那么,智能手机的利弊究竟哪方占上风呢?大家都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论。我想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毕竟智能手机虽有这样那样的隐患,但只要具备安全意识,拥有自控能力,智能手机一定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以“追求名利和淡薄名利”为话题的作文(可为议论文)

 古人云: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志遥教育在其博文中常常强调这一点,且身体力行,把荣誉给别人,快乐自然留心中。本人非常钦佩他的学识修养。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我认为“名利”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的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的看待一切生活。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必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实思想,为之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只有树立远大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贵的人生。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 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

  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理论论据

  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6、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7、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8、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1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1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16、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英国谚语

  1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18、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材料:

  在众多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其是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俱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窑。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她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她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淡泊之花常驻心头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唯恐失去,不再有其极审美的慧心,失去了在赏月时的那些快感。白兔的因为患得所以患失,给予了我许多感慨。

  每天,在我们心中都会开出鲜花朵朵,我想,其中那最美的一朵就是那多常驻我们内心的淡泊之花。

  淡泊不易做到,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记得《庄子》的语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匠,皇上让他打造一个木橱并打算赏赐他许多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发挥极致,而这位木匠则不然,他斋戒七天,并达到了无我之境,正是这种淡泊的心态,让他创造了巅峰之作。

  尧让位于许由,许由说:鸟在大树林里也是要一个鸟巢,老鼠在河边喝水时也只是果腹而已,算了吧!也许这如许由说的:“名者,实之宾也。”只有当我们以己合天,拥有淡泊的心态,做到忘利,忘名,忘我时,,我们的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为名为利,忙碌奔走时,当名和利把我们的生活叫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是为什么而活。或许,真的是地位诚可贵,金钱价更高,,但是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乐,那么二者皆可抛。

  东晋末年,在那动荡不安的社会,在那追名逐利的社会,陶渊明居然会发出:“归去来兮!”的感慨,是什么让他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我想还是那颗淡泊的心。

  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都市中,又一颗淡泊的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拥有淡泊的心态,却不是甘于堕落,不争上游,如果这样社会将止步不浅。

  我想,那只白兔最后的决定是对的,没有了“名利”这块石头,他又可以享受赏月这一天伦之乐。其实淡泊是让我们摆好名和利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既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让名利代替了快乐。

  纷纷扰扰的都市生活,那一片淡泊之花开得分外耀眼,我们从此不再为名利而变得忙碌不堪,我们也不再患得患失。因为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持一株淡泊之花,并让那淡泊之花常驻心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