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主要的舞台。
民居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北方地区建筑多用厚重的围墙做四壁,以抗风霜、雨雪的严寒气候,而南方炎热、潮湿,就必须使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防潮等功能,以创造较舒适的环境。
“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一、山西民居
我国传统民居遍布全国各地,内容广泛、丰富。提起北方民居,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合院,殊不知,北方民居的精华在山西。正如山西省的古代寺院等官式建筑是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质量最好的,山西省也是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现存数量最多、质量上乘、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省份。
(一)晋中广厦――乔家居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其建筑艺术而言,山西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齐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便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
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祁县县城的巷道,两侧都是没有窗子的高墙,置身其中,不免发思古之幽。
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当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拍摄视角清晰地反映了这座古民居的布局特色和空间组合,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等。虽然拍摄者只是以这些作为渲染故事情节的背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恢宏气魄。
1.严谨有序的城堡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村落,走进乔家堡村,路旁都是高耸的青灰砖墙,没有窗户,偶尔有一两个圆拱形门洞,里面是黑漆木门,显得壁垒森严。
大院三面临街,独立于周围民居。大院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仿佛城墙上的敌楼,显得很有气势。乔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座全封闭的方形的城堡式大院。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又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现存的格局。整个宅院分6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共计有313间,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物多而不乱,布局严谨有序。
2.新奇独特的造型
山西民居的一大造型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而单坡顶背后的高墙朝向院外,墙体高大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山西气候干燥,春冬两季有大风,高大的外墙可以防风。而祁县单坡顶的民居更是独具地方特色,都是船侧反曲的层面形式,这与常见的单一凹曲线,或凸曲线屋面都不相同,形式新奇独特。
乔家大院最有特点之处还在于它的上人屋顶。大门上的城楼是上房顶暗室的必经之路,上下楼都要经过这下面的一条漆黑的通道楼梯。上去以后,所有的房顶都能去,房顶上的通道主要是为更夫设计的,道路曲曲弯弯,却四通八达。乔家大院的房顶上还设有更夫楼,尺度不大,却十分精致。平房顶随便走,但单坡顶都留有一条窄窄的道路,外侧还设有矮的女儿墙,防止人摔落。
站在乔家大院的房顶上,看到面前高低错落的起伏变化,会令人感到建筑美学反复、交错、连续、间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
3.精美的细部装饰
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而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民俗的说法,都是一个故事,令人观之回味无穷。
乔家大院共有六个大院,虽经几期分建,中间时空跨度将近两个世纪,但仍保持了统一的风格,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古老的街巷、高耸的灰砖墙、雕饰华丽的门楼,以及大门前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徜徉于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晋中地区的繁荣时代,感受到了当时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也体验到了前人用建筑的手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华北平原上的明珠――平遥民居
平遥古城是北方民居中的精粹。这里村镇建筑格局规整而严谨,住宅本身的排列十分整齐,而且相对封闭,呈内向型的形态。直而窄长的街两侧探出是山式门楼,简洁、明了,标志着下边人家的入口所在。门楼之下,自墙内悬挑出装饰精细、华美的梁枋,支撑起同样精致的斗拱,共同托起上面的屋顶,其上的正脊与院墙端头相平齐,给人的感觉是“见墙而不见屋”。其侧面沿街的外墙墙头上用整齐的磨制砖砌出各种透空的花墙,使较高大、平板的竖墙面显得活泼、轻巧了一些,而不会让人产生过分压抑之感,不失为一种简明而有效的装饰手法。大门外常放置有石雕的上马石。门洞两侧夹立砖垛,并置门枕石,门洞相对较窄小些,相当封闭、严密,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其内院较窄,可使两侧厢房受到东西两面日晒的时间较少一些。院落中轴线明确,正房相对高大、宽阔一些,有的深宅内院还有多重层院相连。院中放置花草,使单调的色彩环境变得新鲜、活泼、亲切一些。有的大家望族的住宅里,次要院落的平顶屋顶上还增建明楼,谓之“绣楼”,这是年少女眷的“闺阁”,其外形小巧玲珑,仿佛宅中的点景小品。除宅边院墙高筑(为防外侵、偷盗发生)之外,在外山墙顶上极容易被人翻越的墙顶都是虚砌并浮搁着,排列成花纹式的透空墙体,一旦有盗贼掠入,弄倒花墙,一可出动静惊人,二可将贼绊跌,起到防卫和警戒的作用。现在看来,则已成为一种惹人喜爱的、值得观赏的艺术装饰品了。
平遥县的木结构民居,似乎没有祁县民居那么庄严华丽,然而走进民居院内,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正房竟然是独立式窑洞形式。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 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 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与对策
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员会 程小江
2008年,农工党黄山市委利用近4个月的时间,在市和区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境内古民居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怎样进一步做好徽州古民居保护工作,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尽快完善古民居保护办法并争取纳入国家《条例》
《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已经十几年了,随着时间推移,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现,有必要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切实增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古民居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建立跨省域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从这个意义上说,皖南古民居实际已经超越了本省范畴,因此,我们还要争取将古民居保护,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之成为国家意志,这样,古民居保护工作可以更广泛地得到关注和支持。
2、积极推进古民居保护管理工作
一要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应该作为同级政府直属机构,在人员安排时能够对文物部门特别是从事古民居保护工作的部门有所倾斜。可以由市县两级政府出面组织协调,以文物部门的人员为主要力量,成立一个由公安、工商等多方面人员构成的古民居保护管理机构,并以此来协调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执法难问题。对于古民居相对集中的村镇,进一步建立健全古民居民间保护委员会和业余文物保护员制度。从而使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人员和法律保障。二要尽快依法设立古民居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市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古民居保护和维修的专项资金,国内外热心古民居保护人士的捐款,开发、利用古民居所得的收入等多渠道筹措。凡是利用古民居从事旅游开发的单位,其门票收入应当有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古民居保护基金。古民居及其构件的合法买卖,非政府组织的易地重建,都应缴纳一定比例的保护基金。此外,违反《条例》的罚没收入要用于保护工作。三要开展古民居普查、建档工作。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古民居专项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每幢古民居的属地、建筑年代、所有权、现存状况、保护等级,并附照片。在普查的基础上,给每处古民居建立起纸质和电子档案。对那些由于各种因素暂时未被列入保护单位的但又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民居,我们可以先由文物管理部门将其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并设立文物保护标志。
3、严格拆迁、变卖、易地重建审批制度,促进合法交易
建议市政府出台《黄山市古民居及其构件买卖管理办法》,建立古民居及其建筑构件合法买卖流通渠道。对于那些虽然建于1911年前但没有什么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并且又不座落在古村镇之中的民居及其建筑构件,可以考虑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合法交易。对于古玩店展销的古民居建筑构件,必须标明真品、仿品、可卖或非卖品,设立举报电话,从而杜绝以假乱真,欺诈游客现象。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征集社会流散的古民居构件及其附属文物,用经济和行政管理双重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要坚持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人力难以抗拒的自然环境因素而导致的不得不易地保护的古民居,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在易地拆迁保护时,一定要由有资质的古民居专业修复队伍来施工,文物行政部门要对拆建实施全程监管。
4、多管齐下,促进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要抢救性维修全市濒危古民居。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古民居进行逐一排查,并拟定临时和永久性两套维修方案。视项目维修资金到位情况,对濒临坍塌的建筑及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对重点保护单位漏雨严重的要先行翻漏处理,并疏通排水设施。对重点建筑采取屋面加用防水材料隔层的治本措施。同时,积极对上争取专项维修资金。鉴于目前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在保护中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及有实力的经济实体编制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古祠堂、古戏台、古书院等集体所有、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可以结合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等,辟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使之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古民居,要避免过度商业氛围,以保持古民居原生态状况。要加强农村新居建设规划和监管力度,保护古民居生存的环境风貌。推广实施古民居“认领”制度,采取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境内外的有识之士以购买、租赁、认养等方式,取得古民居的产权、使用权或冠名权。要广泛深入宣传《文物保护法》、《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通过乡规民约的形式,激发农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育部门要把古民居保护编入乡土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
古民居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有文物部门同志的辛勤工作,有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有热心人士的慷慨相助,古民居保护工作一定会日臻完善。
“禁止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物和广告标牌等,禁止拆损受保护的古建及构件,禁止在古村开山、采石、开矿……”日前,黄山市政府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每个徽州古村都得编制保护规划,不得擅拆古村一砖一瓦,即使异地保护也要在本村进行。
黄山市有101个古村及1.3万余幢古建筑,除西递、宏村等少数古村得到完好保护外,多数古村落中古建和大量新建房屋互相交错,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古朴风貌。很多古建因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加上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近些年,拆除、倒卖徽州古建及古建构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此次,黄山市政府集中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对老屋产权变更、外地人认领保护老屋、古民居搬迁拆除等都作出严格规定。“黄山市一次性出台7个保护徽州古村落及古民居的文件,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十分少见。”黄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根据《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规定,该市及区县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须在每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用于所在的每个古村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古村旅游收入须主要用于古村保护及古民居维修。
该市还规定,古村落保护突出的,给与每个古村3~6万元奖励。个人修缮古民居的,黄山市及所在区县政府根据修缮资金总额,配套给与4000元到6000元奖励。利用古民居的在税费上给与优惠或免除。古民居原产权所有人无力保护的,可办理土地征收转让,由愿意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出资保护。因无力维修而自愿捐赠古民居的村民,当地政府可另行审批安置居住地。
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护的见证人(作者:gov 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287 日期:2008年10月15日)
本报讯 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的亲历》栏目播出《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护的见证人》:
从拆梁卖瓦的破房子,到精心维护的世界遗产。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30年来从徽州古建筑群的保护中,看到了文明的传承和进步。
这两天,安徽黟县西递村一所清朝中期的建筑需要维修,余治淮和工程人员精心制定了一个修旧如旧的施工方案,整个工程至少要花15万元。而在三十年前,当时在黟县文化局工作的余治淮根本想不到这些老房子会变得如此金贵。
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像这么一栋房子,我那时候来看,只要三百斤萝卜就可以买这么一栋像模像样的老房子。
曾经一段时间,当地村民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余治淮发现有的村民把自家的花园改造成了猪圈,书房变成了仓库。
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很好的木雕上就钉上了钉子挂上了腊肉。
从那时起,余治淮开始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劝阻村民们对古民居的破坏性改造,并帮助西递、宏村办起了旅游公司。很快,外来游客的赞叹和迅速增长的旅游收入,让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家的古老民居和传统文化。
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感到自己应该把古民居好好保护起来,这是个宝贝啊!而且可以讲,这些宝贝就是祖宗传给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一个饭碗。
2000年,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旅游收入已经占到了当地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只要照料好自己家的宅子,每年都能拿到固定的分红。在西递村村口的这块大石头上,镌刻了所有村民集体宣誓的誓言,要世世代代共同保护这片世界文化遗产。
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由把房子部件拆下来卖来换取一点粮食柴火到今天能主动保护这些房子,这是一个飞跃。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这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30年来参与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很满足。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
【中文摘要】
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
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
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
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
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
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
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
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
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
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
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
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
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
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
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
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
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
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
【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
目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绪论…………………………………………………………………………………1
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
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
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
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
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
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
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
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
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
1.2.2历史环境…………………………………………………………………4
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
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
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
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5
2.1.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7
2.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8
2.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9
2.1.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
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0
2.2.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
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
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
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
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
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
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
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1
绪论
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
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
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
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项目?
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
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
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
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
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
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
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
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
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
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
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
等特点。
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
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
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
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
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
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
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
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
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
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
一个县级市,是客家
分布区域之一。2
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
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
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
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
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
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
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
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
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
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
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
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
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
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
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
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
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
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
进一步发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
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
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
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
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
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
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
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
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
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
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
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
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
与功能特色。
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
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
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
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
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
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
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
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
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
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
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
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
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
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
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
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
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
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
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
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
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
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
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
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
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
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
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
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
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
运输,更环保等等。
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
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
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
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
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
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
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
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
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
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
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
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
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
1.2.2历史环境
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
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
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
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
图2-2夯筑的土墙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3夯筑的土墙
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
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
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
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
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
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
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
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
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
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
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
好地生存。
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
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
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
筑思维.
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
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
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
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
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
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
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
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
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
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
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
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
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
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
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
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
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
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
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
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
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
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
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
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
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
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
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
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
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
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
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
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
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
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
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
然自若、心旷神怡。
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
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
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
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
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
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
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
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
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
的生活空间。
2.1.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
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
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
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
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
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
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
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
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
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
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
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
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
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1.273倍。所以采用圆形空
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
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
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
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
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
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
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
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
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
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
(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
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
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
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
2.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
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
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
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
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
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
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
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
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
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
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
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
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
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
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
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
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
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
中心为祖堂。
2.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
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
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
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
“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
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
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
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
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
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
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
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
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
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