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薪酬管理论文的外文参考文献

2023-02-23 04: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薪酬管理论文的外文参考文献

关于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1、MF公司创业期的薪酬管理研究

2、JC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3、D铁路公司工务段薪酬管理研究

4、营口天盛重工公司薪酬管理方案设计

5、JA公司经理层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7、民族地区烟草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8、基于SSH框架的高校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靓力集团薪酬管理提升研究

10、新常态下BF钢铁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11、国企薪酬管理政策研究

12、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

13、农业银行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14、YL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诊断报告

15、辽宁ZK公司薪酬管理诊断报告

16、DSC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7、N旅游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18、蓝海酒店员工薪酬管理研究

19、YX公司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20、KX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21、AD公司薪酬管理改进研究

22、Z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3、HK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4、肥西农商行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5、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

26、XC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7、RL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8、K公司薪酬管理方案再设计

29、湖南茂华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30、中小农业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31、烟台ZC开发建设集团薪酬管理研究

32、A光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33、广州市荔湾区公安辅警队伍薪酬管理研究

34、面向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36、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7、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与流程设计

38、职工薪酬准则的变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研究

39、云南省云海工程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

40、YNBIT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请高人推荐几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文献。。。。拜托拜托啦。。。。

[1] 丁越兰,韩蕾.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研究综述[J]. 科学与管理, 2009,(03) .

[2] 胡雪. 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自助式薪酬[J]. 辽宁经济, 2004,(02) .

[3] 程嘉诚. 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 煤炭企业管理, 2004,(06) .

[4] 赵海. 薪酬管理与人性假设[J]. 经济师, 2010,(10) .

[5] 姚凯,韩英. 胜任力与薪酬管理[J]. 新资本, 2006,(04) .

[6] 杨岚. 论双因素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 2010,(19) .

[7] 苌建强. 试论薪酬管理[J]. 现代商业, 2010,(17) .

[8] 韩艺,李涛. 薪酬管理前沿领域研究梳理[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3) .

或者
[1] 白秀君,张莉萍. 浅析企业薪酬管理[J]. 丹东海工, 2009,(00) .
[2] 朱岿然.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J]. 金山企业管理, 2002,(03) .
[3] 徐玉华.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办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3) .
[4] 姚凯,韩英. 胜任力与薪酬管理[J]. 新资本, 2006,(04) .
[5] 高拾庆.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J]. 陕西建筑, 2009,(03) .
[6] 胡慧平. 营销人员的薪酬管理[J]. 人力资源, 2002,(06) .
[7] 李辉. 浅析国有企业高级管理层薪酬管理[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7,(04) .
[8] 张登印. “涨薪时代”企业薪酬管理何去何从?[J]. 新资本, 2008,(04) .
[9] 王颖.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及薪酬激励机制的思考[J]. 青海统计, 2003,(08) .
[10]项目管理模式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设计[J]. 中国建材资讯, 2006,(06) .
[11] 贾耀华, 柴钰云. 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3, (03)

想找一篇关于薪酬方面的外文翻译差不多3000字左右 只要关于薪酬的都可以!速度 跪求啊

CEO 激励与盈余管理
2006 JFE Daniel Bergstresser, Thomas Philippon

一、 介绍部分
在过去的15年间,我们看到以股票和期权为主要构成部分的高管薪酬剧增,以此作为激励高管的一种策略。但是这种策略的后果比较复杂,已有研究表明大量的期权组合增加管理者操纵盈余的动机。调节应计项目(增加应计项目减少盈余,减少应计项目增加盈余)是盈余管理的方式之一。正如Fig.1所显示的一样,过去的20年间,应计项目显著增加,因此作者试图检验:应计项目的增加是否与对高管股权激励有关。此外,Xerox公司的实例表明:盈余管理期间,高管执行的期权价值是其前五年的3倍。
本文最后证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通过调节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即高管通过大量运用应计项目调节盈余;在高应计项目期间(该期间的盈余大部分由应计项目构成),高管执行其公司的大量期权和出售大量股份。
二、高管薪酬盈余管理研究背景
(一)高管股权激励与增加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
一部分研究表明:高管没有动机增加总司价值,如Jensen and Murphy (1990),Ford等);而相反另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高管股权激励能够增加公司价值,如 Mehran (1995)等。
而本文的研究却表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其操控盈余的水平越高。
(二)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的研究
会计文献中研究者通常认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红利计划(bonus schemes)如Healy(1985),Dichev(1997)等。但Sloan(1996) and Collins and Hribar(2000)研究表明管理者操控盈余也是为了操控资本市场。这些研究都证明在金融市场上存在异常的应计项目。这就暗示着管理者很可能通过运用应计项目来操控其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高管人员很可能在超额应计项目小时前出售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
也有研究表明:管理者或其公司在向资本市场出售股票时,操纵盈余。如Beneish and Vargus(2002)发现高应计项目期间通常与内部人出售股票相关,并且高应计项目期间之后紧跟着是低盈余和股票报酬。最后,Burns and Kedia(2003)发现在高管拥有大量期权组合的公司,盈余重述是非常普遍。
(三)本文的研究贡献:
一方面扩充了盈余管理的文献,通过使用应计项目, 研究高管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另一方面,文章证实并且延伸Beneish and Vargus(2002)的研究成果,使用了更多变量度量内部人股份出售 的水平、控制公司特征变量,获得更加稳健的结果。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一部分来源于Compustat dataset,从1993年到2000年高管薪酬数据;另一部分数据来源于证监会从Thomson Financial database获取的1996-2001年的内部文档。
(二)变量及其度量
文章主要运用了4个关键变量:应计项目(accruals)、高管股权激励(ceo incentives)、高管期权执行(ceo option exercise)、share sales
1.应计项目(accruals)的度量
第一种方法根据Dechow etal.1995年的方法计算总的应计项目:
(1)
计算出总的应计项目后根据Jones1991 模型公式(2):得到估计系数 、 等

根据公式3和所得估计的系数,计算正常应计项目(不可操控的应计项目) :

根据公式(4)计算得出超额应计项目(可操控的应计项目) :

作者同时也使用了修正Jones模型,用公式(5)替代公式(2)

再根据公式(6),计算出超额应计项目:

结果表明根据修正Jones模型计算出来的超额应计项目和Jones模型计算出来的超额应计项目是相似的。

上述方法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各项目计算的,而且是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衡量盈余管理在收购、兼并之日容易产生问题,因此作者又引入了第二种方法.根据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用息税前利润减去经营现金流量计算总的应计项目,如公式(7),但是文中并未显示研究结果。

2.高管股权激励(ceo incentives)的度量
文章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管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选用inventive_ratio变量来衡量股权激励强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励系数PPS.在高管总的薪酬中包括薪水、奖金、公司赋予的股票期权,因此按照公式9定义激励比率等于高管薪酬中的股权价值除以其薪酬总和。

高管享有的股权价值按照公式8计算

公式9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期权的“delta”等于1, Delta值(δ),又称对冲值:是衡量标的资产价格变动时,期权价格的变化幅度。即公司的股价增加1美元,股票期权的价值也增加1美元,这种假设对于价内期权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价外期权就不精确了,因此作者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根据Core-Guay techinqiue,得出ONEPCTCG 再次计算激励比率,得出公式10

3.高管执行期权的度量
作者用高管执行期权的价值:value_option_exercise来度量
4.内部人出售股份的度量
作者使用了如下4个变量来度量内部人出售股份的价值:
高管出售股份总的价值;
高管出售股份净额;
内部人出售股份总的价值(ceo,cfo,coo,president and chairman);
内部人出售股份净额;
(三)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应计项目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1对于第一问题——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应计项目使用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检验,构造模型(11):

并且按照公司 资产是否高于10亿美元将样本分成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分别使用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对股权激励比率进行回归分析。
2对于高应计项目期间,CEO执行期权、内部人出售股份的情况的检验,作者根据Beneish and Vargus(2002)将应计项目十等分的方法,构建模型(12)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一)根据模型(11),对于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应计项目使用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检验。
表2a给出了小规模公司的回归结果,表2b列示了大规模公司的回归结果,表2b与2a的检验过程一样,对表2a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列,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时,自变量激励强度:ratio的系数是0.1164,而且显著,表明高管股权激励比率每增长1%,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增加11.64%,这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应计项目的使用就越多,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为了进一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下面四组稳健性检验.
第二组稳健性检验是在第一列的基础上增加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年龄、销售增长的稳定性、财务杠杆、市账比的等控制变量,可见,ratio的系数是0.0768,且显著;
第三列,改变了因变量,用超额应计项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第四列仍用超额应计项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但是总的应计项目利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计算,再根据jones模型计算超额应计项目;
最后一组的稳健性检验,使用Core-Guay技术计算的股权激励比率作为自变量,从回归从各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这几组稳健性检验获得的结果都是显著的,因此我们得出:高管股权程度越高,应计项目的使用就越多,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
(二)根据公式(12)在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内部人出售股份情况的检验。
表3列示了回归结果:
(1)第一列检验的是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的价值。
Specification1:在没有控制变量时,系数为3.8210,且显著,表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的价值要高于其他期间3.82个基点;
Specification2:在加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治理水平、年龄、行业等变量时,结果仍然显著。
(2)Specification3:但是在继续增加财务杠杆、市账比等变量时,结果不显著。作者对此又做了稳健性检验,用期初高管持有的期权数量来标准化公式12中的option-exercise 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结果和表3列示的一样;
第二列到第五列分别使用四个不同的因变量:高管出售股份总的价值、高管出售股份净额、 内部人出售股份总的价值、 内部人出售股份净额检验在高应计项目期间,高管、内部人出售股份的情况。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二列到第五列三种设定中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高管销售股份的数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期间。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内部人出售大量的股份。
五、研究结论
(1)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 通过调节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
(2)在高应计项目期间(该期间的盈余大部分由应计项目构成),高管、内部人执行其公司的大量期权、出售大量股份。

注:公式都没了,你去找原文贴吧。

关于论文参考文献

你好,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你写的应该是毕业论文,不是期刊论文,有25篇参考文献,这从数量上来看,至少能说明你的论文还是有理论基础的,但这并不是说你的论文内容就一定要写上这25篇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只是说你的论文的某些观点或做法是参考文献作者的,或者你拿这些文献来进行比较。
另外学校可能要求一篇好的论文要有点国际背景和意义,所以就需要我们去参考一些外文文献,知道国际上的学者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成果。所以老师这样要求虽然硬性了点,不那么可取,但我觉得他这也是为了你的论文好。只要有几篇外文就行了,一般可以不用要求一定要放在前面或者放在后面。

薪酬管理论文

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我把整理好的薪酬管理论文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薪酬管理的论文

第一章 知识型员工的含义与特征

一、 知识型员工的含义

关于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公认的定义,相近的提法有知识工作者、知识劳动者、知识工人、知识员工等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首先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他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当时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50多年后,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己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兴阶层,并且必将成为企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团体。加拿大著名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Frances Horibe, 2000)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她认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的范畴。

本文所探讨的企业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这一概念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自身必须具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二是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三是以知识工作为职业,为实现企业(或组织)知识资本增值为目的。具体指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专业人员(财会人员)等。

二、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知识型员工劳动复杂性程度高,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衡量难度大。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 说明书 及固定的劳动规则越来越没有用,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没意义,也不可能。

知识型员工自我意识高,工作主动性强,创造性能强,流动意愿也比较高。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能力越强,独立从事某项工作的意识越强。知识型员工由于拥有知识资本,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依据这种心理,主观上不愿意受制于人,客观上不情愿受制于物。因而在组织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他们对自己职业感觉和发展前景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不希望终身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所以他们由追求终身就业的职位转向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由忠于自己所在的企业转向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种追求的转向必然导致人才的频繁流动。

知识员工追求高薪,但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知识型员工因为他们获取知识所投入的成本高,他们自然想以获取高薪来补偿,另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所以也必然要求高薪水。但是,有专家研究后发现,他们追求公平的天性使他们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

知识员工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且强烈期望得到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渴望自我价值的最大展现。

第二章 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看

虽然很多管理层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资源、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创造的重要意义,但是还没有形成对知识型员工的深人认识,对他们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方式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可能接受让知识型员工参与价值分配的制度安排,不可能通过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进行充分补偿,从而导致管理上对知识员工与一般员工的一视同仁。

(二)从机制上看

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薪酬管理缺乏联系,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这就使薪酬的长期激励效果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因而我国知识型员工 离职 率普遍较高。特别是30岁以下知识型员工。据有关统计,我国30岁以下员工中,平均每3一4年就要换一个单位。

(三)薪酬内容上缺乏创新,依然以货币形式为主,缺乏对员工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薪酬的激励缺乏长久的支持力。虽然近几年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股权激励”新气象,但是,依然没有脱离金钱激励的老套路,而且在今天国际经济大滑坡的背景下,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更加难以发挥,对全面薪酬的实施还巫待加强。

(四)从手段上看

以高薪为留人的主要杠杆。忽视了薪酬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对内具有公平性以及对个人的激励性。所以有些企业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以高薪来吸引和留住一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不惜以“天价”来博得他们的眷顾,这对其他知识型员工则显失公平。

(五)从战略上看

缺乏宏观指导,不能通过薪酬设计来关注和反映企业目标,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行动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第三章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策略

(一)更新观念,引入全面薪酬理念,指导知识型员工薪酬设计

全面薪酬战略就是外在的薪酬和内在的薪酬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的薪酬支付战略,这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薪酬激励 措施 ;二是将现金性薪酬和非现金性薪酬结合起来运用;三是适当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

(二)引入报酬风险机制,明确薪酬的激励导向功能

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占全部报酬的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一50%,如果基本工资偏低,对于员工利益会有损害,影响工作积极性,属激励性报酬的奖金和股权部分要明确发放方式和标准,如果采取一定的公式计算,根据经营业绩,由于个人努力而增加绩效的按规定发放奖金,而如果绩效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则可用股权及分红的方式让员工共享。一个明确公平的奖金分配方式,是把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的最佳途径。

(三)切实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把考核结果落实到薪酬管理中,加强薪酬的长期激励功能

第一,必须建立工作评价制度。通过职位分析、岗位测评,调整和精简机构、岗位、人员,确定劳动差别,为确定薪酬收人的差别提供量化依据;第二,建立内部竞争上岗、岗上竞争的机制,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格局。在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当中,要注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配套实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第三,建立简便易行的业绩考核制度。任何优秀的薪酬管理若想成功,必须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多数企业由于绩效考核管理的漏洞使良好的薪酬管理功亏一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易于量化、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实现价值分配要素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价值分配的要素远远超出了有竞争力的薪酬本身。比较而言,机会是激励知识型员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更具影响力的要素。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尊重需求的强烈,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能力与工作绩效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赏识,非常重视所在组织管理者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企业还有必要在引人多元化价值分配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分配体系,使企业能够全力地创造价值,科学地评价价值,合理地分配价值。

(五)及时了解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实行差别化管理

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充分了解、掌握他们需求及需求特征,只有对知识型员工实行按需激励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按需激励有两方面的施展空间:一方面,发现需求—按需激励;另一方面,引导需求一一按需激励。尤其是后者,一改以往被动迎合员工需求状况,而改为引导员工向更健康、更高层次需求发展,组织再依此进行激励,往往会达到另一番绝妙境地。满足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基础,根据前面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研究分析,企业应重视知识型员工需求的满足,引导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最后要依据他们需求特征来实行差别化管理,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待所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否则必将造成知识型员工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夏兆敢,<人力资源管理>(CIP). 上海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左葆瑜.透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IT经理世界.2001.6

薪酬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成为每个中小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薪酬 薪酬管理

0 引言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九层以上,在满足人们多层面需求、实现社会化专业协作、增加社会就业总量、缓解了社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稳定性、企业知名度和 企业 文化 等方面同大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往往导致企业吸纳不到人才或留不住人才。其中原因之一是很多中小企业薪酬体系不合理,在 企业管理 中对员工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薪酬是一般员工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直接关系到其生活水平和和质量,也是员工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应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设计制定出科学的薪酬制度,通过薪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来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薪酬的决策和管理对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和保持竞争优势等影响极大。

1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和管理目标。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只是就薪酬论薪酬,没有考虑如何发挥薪酬的功能和作用,或只对与生产相关方面具有投资热情,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很不情愿,认识不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关系。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仍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欠缺现代薪酬管理 方法 与技术,薪酬制度很不规范,薪酬弹性较差。员工的工资标准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员工无法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另外薪酬结构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等级较少、工资体系中与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的项目较少、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小、员工的工资起伏小等现象,薪酬自然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市场,如果采用创业初期方式方法来划分员工绩效等级,随意发放员工薪酬显然已不合时宜,急需专业人才为其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薪酬与绩效挂钩是制定科学合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薪酬制度要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就必须建立在公平基础上。有些中小企业工资的分配主要依据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而没有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以及外部市场等为综合依据的工作评价。这种制度看上去似乎很公平,但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员工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贡献大小的区别,影响到薪酬的内在公平性。薪酬与工作绩效的关联度太低,实际上是对工作价值的否定,其结果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掺入很多主观因素进去,导致员工极不满意。

一个企业所支付的薪酬水平高低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劳动力的能力强弱。薪酬调查是了解市场工资水平的手段,即调查本地区、本行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为企业制定和调整薪酬福利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它是解决企业薪酬对外竞争性和公平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很多中小企业只是粗略地考察市场总体薪酬水平,薪酬设计并未考虑市场的竞争性。经营者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依据个人的主观判断,经常随意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只重视外在薪酬,不够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有的甚至是完全忽略。外在薪酬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包括工作保障、身份标志、挑战性工作、晋升、成绩的认可、培训机会等。

2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和结合国内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应采取应对措施。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行业特征、用人机制、企业文化等特殊情况。企业薪酬体系构建首先应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并与企业的中长期目标相一致。由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决定了要开发人力资源,吸引优秀人才,因此,薪酬体系的规划就必须符合这一要求。为所有员工提供一般意义薪酬激励的同时,还应设计出有重点、有区别的薪酬政策,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其次要不断优化公司薪酬管理体制,规范员工薪酬标准,达到有法可依,并与市场接轨。中小企业通过 市场调查 来确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企业应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工成本,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对于重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将薪酬水平定位于市场水平之上;对于一般工作岗位的人员,由于人数多,替代成本低,则薪酬水平可与市场平均水平相近或略低,以保证企业有能力支付给重要岗位人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生活费用和物价指数、地区、行业间薪酬水平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薪酬标准;以务实为前提,以个人技能、岗位能力需求和工作贡献为配置,本着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利益分配;打破固定薪酬制度,将岗位津贴、绩效工资从固定工资中分离出来。加强绩效考核,制定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公正地将报酬与绩效挂钩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根据员工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在的岗位和职务、个人的技术、水平、工作环境与强度、工作责任、工作业绩和贡献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薪酬分配依据。 再有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一个考核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另外在员工需求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外在薪酬的同时,给予内在薪酬更多的关注。在生产力水平和员工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薪酬制度的重心理应转移到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精神激励上。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愿意进入中小企业,寻求个人发展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感、责任感,就会吸引这些人才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员工需求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员工或同一员工在不同时候需求都可能不同。如果领导者想使对下属激励水平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对员工的需要有充分的了解,看重他们的需求,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并针对这些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制度,从而保障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最后要提高薪酬管理的透明度。薪酬方案应该公开让员工了解自己得到的利益,并且了解所得利益与其贡献、能力、表现的联系,以充分发挥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昕.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基本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1).

[2]杜海玲.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策略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3]黄健.论中小企业的人才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7.(9)

[4]滕兴乐.浅析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4).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薪酬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