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准确判断后的英明决策。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一味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把握好时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体如下:
1、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2、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3、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宏观政策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稳增长关键在落实
提升各地区各部门责任感,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推动中央部署落在实处。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落地。只有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才能将中央的部署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提升工作的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工作。同时,要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让广大领导干部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更有开拓精神,肯干实干,促进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更多更大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明确要求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需要注意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这些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必须时刻牢记和践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
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把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做厚做实,把“蛋糕”做大做好,就可以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创造有力的前提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并作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工作思路。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是:
1、会议提出了七大政策组合拳,即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发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七大政策更好地将经济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并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向本报记者分析,要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框架下重视结构政策的配合。通过结构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畅通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在最优结构下实现短期平稳运行和长期稳定增长。
3、七大政策是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有指向性的、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此次明确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4、七大政策对不同领域进行了定调,反映了政策的调控能力和精准度在提高,有利于保持我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稳住国内经济。
5、在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方面,会议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要研判。对于这一“药方”,陈彦斌分析,“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的新思路能够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经济结构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之内平稳运行。
2021年的中国经济,在一系列“新挑战交织叠加”冲击下,在“超出政府预期”下走过来了,走得非常不容易。2022年,有些挑战可能没了,有些挑战在继续,有些挑战还会进一步发酵。同时,新的一年肯定还会出现现在难以预测的新的挑战,包括国际的与国内的。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经济工作已做了全面的分析与部署。总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如何理解“稳”字?除日常意义上讨论的GDP增速外,笔者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稳”字,另有两点学习体会。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这句话,好像是好长时间不怎么听到提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稳字当头的基础。如果 社会 主义生产力得不到发展,那么我们对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缺乏基础。二是强调经济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的思想,在这次会议公报中作出了反复强调,很突出。公报明确了经济工作不仅仅是要求有关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决策要统筹协调,而且,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这里讲的“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是指各省市自治区,指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又包括了中央国务院非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如文化部、生态环保部,国家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出台政策都要有利于经济稳定,这样明确的提法和要求,恐怕是第一次吧。为此,还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 科技 知识学习”,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 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
那么2022年“稳字当头”能“稳”在什么水平?概括国内外智库及著名机构分析者意见,按往年中国政府的调控空间和经验,多数预测中国2022年GDP增速为5-5.5%,但也有机构预测5%有压力、有难度。到底增长多少,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力度。
但是,要看到一个 历史 事实,自2003年以来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 历史 事实是,差不多四年就下一个台阶。2003-2007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最高的2007年达14.2%。之后,每四年下一台阶。2008-2011年四年,平均增长9%多,2012-2015年四年,平均增长7%多,2016-2019年四年,平均增长6%多。去年2020年2.2%增长,加今2021年两年平均约5%多,是不是又开启了5%左右增长的年代?从现实各方面条件看,2022年中国增长压力确实是不小的。
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要依法整处,“开展冬季专项行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力度,以工程建设特别是政府性投资和国企项目为重点,全面核查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支付……依法依规严惩欠薪行为,对失职失责公职人员予以通报和问责。”看了此新闻,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滋味。地方政府、国企欠钱不还,这明明是破坏市场秩序,最后上国务院专门开会求解决。而且,对这件事不是近期才知道,国务院整治欠民企钱不还的相关条例已出台两年了,为什么不能及时依法依规处理?为什么不鼓励民企、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走司法程序?为什么迟迟不曝光欠钱不还严重失信的国企和地方政府?在依法治国中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权这样的小事得不到起码的保护,要稳住经济发展则无从谈起了。
2022年稳经济工作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以上三件事是事关2022年经济发展的大事、急事。尽管不是新问题,但也正因为是老问题始终没有较彻底解决,那么在新的“三重压力”之下,其事关全局性,其对稳定经济的敏感度就更加突出了。而如果能够较快地稳妥地解决以上三件事,即便短期内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恰恰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实质性地迈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