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许家窑遗址”旅游开发构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1年04期 武全(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摘要: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境内,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最丰富和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因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 旅游 开发条件,因而可将“许家窑遗址”以博物馆形式进行保护开发,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立体 旅游 区。
一、“许家窑遗址”的发现及意义
许家窑遗址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面世的。据有关资料介绍,许家窑遗址的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73年6月初,考古工作者卫奇和盖培在虎头梁地段进行考古发掘,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商量决定向西延伸,于是卫奇便到雁北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经验,他首先到当地的药材收购站了解龙骨的收购情况。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的大象、犀牛等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因其有药效作用,药材收购站都按药材收购。在大同市,卫奇来到了位于四牌楼西侧的药材收购站里。一位姓李的老收购员热情接待了他,不但领他进库房参观收购的大量龙骨,而且提供了好多处化石的来源地,其中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引起了卫奇的注意,因为一枚比较完整的古棱齿象的第三臼齿化石就出自那里。次日,卫奇直奔许家窑村。在村民热情的引领下,他很快就在许家窑村和侯家窑村之间的长形沟内找到了龙骨的产地,同时找到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残片和2件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9月,著名学者贾兰坡、王建和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在卫奇陪同下来现场察看,仔细研究了从当地收购的一些化石标本,回所后写了《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报告,发表在1976年第2期《考古学报》上,这是有关“许家窑遗址”的第一篇报告。
根据1976年发掘报告,从文化渊源上可以认为,“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继承,无论从分布规模还是埋藏内涵上看,都可以与北京猿人遗址相媲美。许家窑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找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了至今仍然为数不多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时在文化渊源的 探索 中,它将早期的中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
20世纪以来,山西北部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史学界得出了雁北(古大同湖周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结论,而迄今所知雁北人类最早的祖先就是“许家窑人”。它与丁村遗址(距今20万年)和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一起,共同组成了纵贯全省,涵盖整个旧石器时代 历史 的三颗古遗址明珠,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1996年,“许家窑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许家窑遗址”的现状及其尴尬的处境
“许家窑遗址”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引起山西省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至今根本就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开发更无从谈起。遗址的现状可以说非常荒凉,一眼望去,只有当年发掘过的废墟,可以说明此处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只有两块说明性的碑文,一块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立下的,另一块却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立下的。然而,让人觉得尴尬的是,在这两块碑文上,一块写着“许家窑遗址”,另一块却写着“候家窑遗址”。原来,所谓的许家窑村和候家窑村,二者仅仅由一条叫梨益沟的小沟相隔,沟西为许家窑,沟东为侯家窑。但是,当年的考古发掘地就在沟西,也就是许家窑村,考古发掘留下的痕迹至今可见。但是后来河北方面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并给与了相当的重视,也进行了考古发掘,并申请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候家窑遗址”,甚至将这一遗址命名为“候家窑—许家窑”遗址。
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
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的现状之后,关于“许家窑遗址”的开发方案,我认为可以将“许家窑遗址”作为一个点,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 旅游 开发,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高品质的 旅游 区。这一设想方案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以博物馆作为“许家窑遗址”的开发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博物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殿堂”的教化功能。博物馆属于大众,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普及,有利于保护该遗址文化与自然遗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进人与 社会 、人与自然的亲融与和谐,也有利于带动当地 旅游 和地区经济,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许家窑遗址”仅在1976年、1977年和1979年的三次发掘中,即获得人类化石材料17件,哺乳动物化石20种和一批骨、角器,还有各类石制品2万余件。其中,仅大大小小的石球就多达1079件,最大的重达1500g以上,直径超过100mm,最小的不足100g,直径在50mm以下。有的石球制作得滚圆,有的是半成品和毛坯,它们清楚地显示出石球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遗址中发掘出这么多石球,在世界考古史上也颇为罕见,成为“许家窑遗址”文化的显著特色和独特风貌。
(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分析“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就阳高县而言,它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与大同市的天镇县和河北省的阳原县接壤,南与大同市所属的浑源和广灵两县以山为界,西与大同市所属之大同县毗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和兴和县隔山为邻,是东望北京,西进大同,南下太原的必经之路。境内有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及109国道、京大高速公路、大塘公路和301国道横穿东西。省道公路纵贯南北,乡村公路纵横连网,经纬交织。“许家窑遗址”本身距离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成为其发展 旅游 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阳高自然风光优美, 旅游 资源丰富,北有延绵15km的明代古长城,南有主峰海拔2420m的六棱山,火山群体连绵起伏,原始森林蔚然茂密,以寺庙为主体的 历史 遗迹比比皆是,堪称为极有开发价
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
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值的 旅游 胜地。此外还有大泉山、致富山、云林寺、大辛庄古堡、孤山温泉度假村、罗文皂怪坡、友宰秋林冰洞、古城汉墓群、西团堡峪的白面坡和神泉等一大批正在开发和即将开发的 旅游 胜地。这些景观完全可以和“许家窑遗址”一起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名牌 旅游 产品。
一个成功的 旅游 产品,必然不是孤立的,地域性 旅游 产品更是如此,需要有相应的 旅游 要素作为补充。阳高糖糕、拿糕、肉泡糕、大泉山白酒、尤其是阳高的杏脯,更是闻名遐迩,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此外,由于阳高地处边塞,地域特色明显,处处可见号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此外,阳高温泉众多,水质优良;“二人台” 历史 悠久,风格独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 项目。总之,吃粗粮,住窑洞,游奇妙景观,购特色物产,洗温泉,赏“二人台”,这些 旅游 要素使“许家窑遗址”博物馆 旅游 产品具有立体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其文化内涵是相邻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具体实施建议综上所述,“许家窑遗址”完全具备 旅游 开发的条件和可能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申请修建“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使它成为我省 历史 学和人类学教育基地,把“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作为重点 旅游 产业项目来抓,专人管理,专项负责。
2、开通许家窑交通专线。便捷的交通是 旅游 目的地实现的关键,要尽快打通“许家窑遗址”与京大高速公路的连接路段。该遗址现距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如果能将这一路段打通,将为“许家窑遗址” 旅游 开发构想方案的实现提供极大的可能。
3、积极筹措 社会 资金,树立“举市场之力”发展 旅游 业的观念,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和 社会 资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当地的硬件设施。
4、在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的同时,充分挖掘阳高县和雁北地区的厚重人文特色文化,利用粗粮饮食文化、 娱乐 项目和其它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文化,打造全面立体的 旅游 产品,真正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 旅游 六要素,与遗址博物馆形成互动。同时要不断增强当地居民的 旅游 服务意识,培养友善、友情、友谊的 旅游 氛围。
5、开发多条 旅游 线路。要把“许家窑遗址”纳入山西省和大同市的大 旅游 规划中,综合其周边 旅游 景观,依托大同市丰富的 旅游 资源和山西南部的寻根文化,合理设计 旅游 线路,制作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的 旅游 产品。
6、做好遗址保护与开发的辨证统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旅游 开发方案的提出首先将保护列为首要任务,做好保护与开发两者的辨证统一,利用遗址 旅游 开发的过程和所得,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全书对安娜悲惨命运的描写极为深刻,本文分析了安娜这个人物形象初生设定中即带有的悲剧元素。
关键词:安娜;悲剧元素;俄国文学
作为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1877年所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书中创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以纠葛和恨意结束,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留下的只有轰鸣的火车汽笛,以追悔莫及的葬礼落幕。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心痛的,导致此结果的一大原因,在于安娜这一人物形象设定原生的悲剧元素。
安娜是彼得堡上层社会的贵妇人,是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安娜是友善的,识大体的。人物第一次出场的原因,就是为了替哥哥嫂嫂解决婚姻中的矛盾,宽慰嫂嫂,劝说她原谅出轨的哥哥。她也非常善解人意,跟嫂子说一切都是哥哥的错,但是仍然希望嫂子愿意原谅哥哥。谈话谈到深处,两位妇人对坐流泪,安娜最终解决了哥哥嫂嫂的感情问题。
进到哥哥嫂嫂家门的时候,安娜清楚地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生日,甚至生过什么病,这一细节让嫂子陶丽大为感动,这也是陶丽为什么在生丈夫气的时候仍然愿意同妹妹安娜见面聊天,接受她的调节。安娜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可为不高明,真诚而细心地同他人交往。
在社交晚会上,安娜美丽动人,像一朵玫瑰一样在舞池中间盛开,她热烈而富有活力,在社交中如鱼得水。
在当时的俄国上流社会,追求别人的妻子是一种潮流,是沃伦斯基可以用以炫耀的资本。遇见安娜时的沃伦斯基,就已经向吉娣表达过爱慕之心。吉娣也曾一度心许于他,而安娜的到来让三个人的命运从此脱节,在安娜下火车的这一刻发生了改变。
安娜因为沃伦斯基的追求而苦恼,饱受着内心对于卡列宁和吉娣的愧疚的煎熬,又压抑不住心中爱情的火焰。无疑,安娜是坦率而大胆的,在沃伦斯基的追求下,安娜最终还是沦陷了,和沃伦斯基陷入了爱情之海,全然不顾自己有夫之妇的身份。
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与安娜的婚姻是全然理性的,他未必见得有多爱安娜,更爱的是他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在2012年上映的乔·怀特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得知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私情后,卡列宁对安娜说:“ 我知道嫉妒对你我来说都是一种侮辱,我没有权利去探究你的感情,因为它们受你良知的支配,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我结合是神的安排,破坏这种结合就是违背神的旨意。 ”电影经过改编,但这一段台词将卡列宁并不爱安娜和更钟情于名利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拒绝同安娜离婚,他允许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私情,但是却要求安娜与他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而安娜的情夫沃伦斯基,从一开始追求她,到最后真正爱上她,因为可能失去的爱情甚至开枪自杀,他同样具有浓烈而真挚的爱情。之后毅然私奔的三个月,两个人也收获了非常美妙而难忘的时光。但是,毫无疑问,回到彼得堡后,安娜愿意忍受寂寞,沃伦斯基却不能离开社交圈子。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和与安娜的频繁争吵,让他开始逐渐冷淡安娜。一心追求爱情的安娜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即将死去,什么也不剩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所有被现代人所赞赏的,安娜身上前卫而活跃的性格,成为了一步步引导她走向悲剧的指路牌。我们可以这么说,安娜身上一切正直、真诚、热情、勇敢,都是她身上的原生的悲剧元素。
她心向往自由,时代却不允许。“虚伪”而冷漠的上流社会让她“被压抑”——“在这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里闪光,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她的热情被婚姻束缚,被“虚伪”而冷淡的婚姻束缚,同时她心中也被道德捆绑,难以挣扎。
最终丢下一切同沃伦斯基私奔的安娜得到了自己向往的爱情,但是,人终究无法脱离社会。回到彼得堡后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安娜的“勇敢”并不能为这段爱情提供更多“社会人”所需要的。她可以选择忍受寂寞,但是沃伦斯基并非良婿。抛下一切追求爱情的安娜得到她所求了吗?或许曾经有过,却不能长久。
纵观全书,安娜的形象无疑是美好而圣洁,但又保守而纠结的。她的身上具有反叛性,反叛“虚伪”的上流社会,却被道德和宗教思维束缚,她在这样的反叛中纠结不安,被撕扯着难以挣脱。正因为如此,她将她的痛苦发泄在沃伦斯基的身上。回到彼得堡后,她开始频繁地和沃伦斯基争吵,最终沃伦斯基开始逐渐难以忍受她的情绪,“无理取闹”是沃伦斯基对于她的评价。但是这其实不过是她将所有情感倾注于沃伦斯基身上,她变得占有欲强而自私,她想要独占沃伦斯基。沃伦斯基为了她失去了军衔职位和家族的支持,遇到这样的情况难免心存不满,身心俱疲。这是二人爱情的必然结局。
她灼热而真挚的感性思维成为了铁链,锁住了自己,也锁住了这段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她的热情与对自由的向往将她变得偏执而自私,最终将沃伦斯基越推越远,爱情就此告终。而在最后,安娜的赴死实际上怀揣的也是复仇的心理,她最后的活力用于燃烧自己,用于支撑着这个女人跪在铁轨上,惊恐害怕,却寻求解脱地直面那列火车,结束自己的生命。
安娜的悲剧是必然,时代和性格都不允许这样一个美丽而善解人意,向往自由又一生求爱的女人拥有好的结局。安娜身上的悲剧起源于时代限制,也是安娜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这样的离开或许对她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娇艳的玫瑰在干涸的沙漠盛开,小小植株对沙漠不过沧海一粟,对小玫瑰却是一生痴狂,一生追逐,一生赴死。
参考文献:
[1]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安娜·卡列尼娜[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 祖力胡玛尔·艾尼完尔,《<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人格浅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12期
[3] 曲俊鹏,《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形象安娜的分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第39卷
[4] 刘素梅,《<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列文的爱情观比较》,《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2月,第32卷第6期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尽管方位的表达在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已是个老话题,但在英汉双方对方位的认知异同研究,以及根据期异同特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方位文化的教学恐怕是近些年来仍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学习探究方位表达中的文化蕴含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求英汉不同的方位认知在对英的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方位认知在汉语表达中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研究的学者不少。有很多从各种方面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研究,空间方位给出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物体所处的位置就取决于这种相互的关系,范文内容地图也就是说,位置的认定总是以别的事物作为参照的。观察点、视角等,也会影响到物体位置的确定。在认知语言学“物像—背衬”意象图式里,位置待确定的物体叫物像,用作位置参照的事物叫背衬,加上影响视角的视点,共同构成影响物体空间位置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认知角度来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异同,而对于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析较少涉及。
二.选题材料收集
⑴李宗利刘效群从“东南西北”方位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⑵王琳唐霞“东”“西”的文化涵义探析及其英译:《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⑶吴新华赵雄英汉方位词所表达的尊与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⑷王小凤曹志希.范文写作“东”、“南”、“西”、“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06,(5):82-84.
⑸裔文军地域因素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⑹才雅南.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24-26.
⑺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⑻才雅南论英语教学中“方位词”的文化输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3期
⑼张雪珠汉英中“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⑽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⑾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10.
⑿熊荣敏;英汉空间参照框架及其认知作用[D];西南大学;2006年
⒀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⒁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⒂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⒃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⒄张璐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⒅吴忠岫汉英方位词“东”、“西”文化内涵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⒆张美云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J]山花;2009年08期
⒇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TOP100范文排行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21)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2)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3)马鹏举、郑敏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4)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5)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6)韩陈其、立红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7)杨艳群中西方位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08期
(28)厉晓玲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汉英方位认知异同
一、汉民族方位认知考
二、英格兰方位认知考
第三章方位认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总结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热门思想汇报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从方位认知的不同入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1.第一阶段
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10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11月1日—20XX年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