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电子与信息学报是sci几区

2023-02-22 23: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是sci几区

globecom是国际会议,综合来看属于第三档国际会议,但是在通信业内已经属于高水平会议之一,但是不至于大牛才能投,但是一般非博士生以上的水平中稿率的确不高。
电子与信息学报属于国内的高水平期刊,但并不是SCI,只是EI期刊。水平虽然还可以,但是国内期刊圈子鱼龙混杂,存在着较多非学术性影响因素。
本人是通信专业在读博士生,以上回答仅代表本人观点用以参考。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扩展资料

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

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 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 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

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的报刊影响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版)》,《电子与信息学报》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遴选目的旨在从国际角度全面揭示,力求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版)》(CNKI-JCR 2013)指示的数据显示,《电子与信息学报》最新的国际影响力指数为32.194,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96。本次遴选规则为取科技和人文社科两个序列国际影响力指数排名TOP10%的期刊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CNKI-JCR 2013的统计源期刊共13324种,涵盖SCI收录的8411种科技期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4913种人文社科期刊。此次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是对《电子与信息学报》国际影响力的认可,《电子与信息学报》学报编辑部会珍惜这一荣誉,并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努力将《电子与信息学报》打造成为国际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品牌期刊。

SCI,EI,核心期刊 这些东西等级是怎么区分的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优助医学补充SCI 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EI也是美国的综合性检索工具,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
严格上说国内有6个称为核心期刊的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
通常我们说的统计源是指科技核心,中文核心说的是北大核心

急求SCI 1区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的

高水平的SCI杂志(指SCI一区杂志,SCI共分四区)并不是以影响因子绝对大小拉通排序的,而是在在各个学科内,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排序评定SCI一区杂志。
所以工科学校的高水平论文常常被忽略了,而一些影响因子看起来比较漂亮的理科杂志,只是SCI二区、三区的杂志,比如很多生物的杂志IF=3比几乎所有工科杂志都高,却只是三区。在网大备受推崇的JBC就只能算作DECENT级别的入门杂志,不是那种牛得不行的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7.107,属于SCI 二区。
以2002年的影响因子为例子,可以看出各个学科的杂志的影响因子的比例关系,自己可以折算折算。
SCI一区期刊目录来自
化学在IF>5.5的才能进入一区;
生物在IF>7.5的才能进入一区;
医学在IF>5.5的才能进入一区;
而工程技术只要IF>1.6的就能进入一区。
IF>1.6的化学,生物,医学等期刊可谓多如牛毛了,可见评价高水平期刊应该不唯IF论(甚至有些许工科的本领域最高IF的杂志并不顶尖,^_^)。

工程技术的SCI一区杂志共有60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25种,以此为例子用ISI(isiknowledge.com)查询,以2004年至今在进入SCI一区的工程技术期刊发表article(只统计通信作者单位)来看:
1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434):北邮4篇,东大1篇,上海交大1篇;
2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1.783):中国大学没有;
3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2.384):北大1篇
4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2.061):北邮2篇,清华1篇,山东大学1篇,华东师大1篇
5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2.223):复旦1篇
6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889):南大1篇,上海交大1篇,清华1篇
7 IEEE NETWORK(2.407):中国没有
8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367):中国大学没有
9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清华13篇,上海交大8篇,浙大6篇,北京交大3篇,南开3篇,北邮3篇,复旦1篇,西电1篇,长春科技大学1篇,深圳大学1篇,黑龙江大学1篇,华科1篇,武大1篇
10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16):西电1篇,上海交大1篇,成电1篇
11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272):清华4篇,云大1篇
12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435):复旦1篇,华南理工1篇,清华1篇
13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1.964):中国大学没有
14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209):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篇
15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中国大学没有
1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清华1篇
17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中国大学没有
18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上海交大2篇,清华1篇,浙大1篇,山西大学1篇,上海理工1篇,北京交大1篇
19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中国大学没有
20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华东师大1篇
2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华科1篇
22 MEDICAL IMAGE ANALYSIS(2.68):中国大学没有
23 MRS INTERNET JOURNAL OF NITRIDE SEMICONDUCTOR RESEARCH(1.857):中国大学没有
24 NEURAL COMPUTATION(2.581):西电1篇,东大1篇,南邮1篇
25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中国大学没有

各工科优势大学小结:
清华大学: 22
上海交通大学: 13
北京邮电大学: 9
浙江大学: 7
北京交通大学: 4
南开大学: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复旦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2
东南大学: 2
华中科技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0
西安交通大学: 0
天津大学: 0
北京科技大学: 0
北京理工大学 : 0

附以上25种学报自2004以来收录中国大学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