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上海保险杂志行为保险学郭振华

2023-02-22 22: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上海保险杂志行为保险学郭振华

近期,安邦保险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5月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禁止安邦人寿3月内发布新产品,一时间,引发部分人士对安邦经营风险的担忧,同时对其产品的安全性也产生了疑虑。那么安邦的保险产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我们来听听保险专家是怎么说的。本文作者郭振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风险管理与保险方向),金融管理学院保险专业主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顾问,上海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课题组成员。近期,对安邦保险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高潮有两个:一是财新的《穿透安邦魔术》,质疑安邦存在虚假注资问题;二是保监会关于安邦人寿两款新产品不准上市和三个月不准申报新产品的监管函;此外还有,一是质疑安邦现金流问题的;二是说安邦购买的股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上述报道的广泛传播使得安邦客户心中有些不安,担心安邦一旦有啥问题会影响到自己的保单利益!我的同事和学生中就有安邦的客户,也在咨询同样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安邦的客户可以放心,尽管有上述负面消息,但客户的保单利益不会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报道,我谈五点原因:1、安邦不会存在现金流问题一家公司出问题,尤其是金融机构出问题,一定出在现金流问题上,就是指无法应对必须的现金流出。所以,有消息说安邦缺钱200亿,从民生银行(7.900,-0.10,-1.25%)贷款千亿,这是要命的问题。但说实话,说“安邦缺钱、从民生银行贷款千亿”,一看就是假的!因为,安邦这几年的现金流入太充沛了,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现金流入更加凶猛,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上升到了行业第二位,超越平安,直逼中国人寿(27.500,-0.61,-2.17%),怎么可能缺钱呢?确实,安邦的业务的实际期限相对老牌寿险公司较短,但只要保费在增长,流入大于流出,就不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而现在安邦的流入远大于流出,这一点可以从安邦的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中看的出来。其实安邦不是缺钱,而是缺好的投资项目,是需要将很多的钱有效地投资出去,而不是向别人借款。在金融市场上,保险公司历来是投资方,而不是借款方。为这事,安邦专门出了声明,说旗下安邦寿险现金储备2000多亿,安邦财险现金储备3000多亿元,共有5000多亿现金储备。我的直觉是,这样的现金储备过多了!其实媒体记者不能像看待实体经济企业一样看待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并不是现金储备越多越好,因为现金储备创造的投资收益很低,现金储备越多,该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越低,反过来影响和降低客户收益。或者说,保险公司应该保留尽可能低的现金储备,以便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率!实在不行,也可以通过卖出回购等方式借点钱,但是,即便借了也不能说保险公司现金流有问题!2、安邦不存在偿付能力问题(针对循环注资)财新说安邦可能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了300亿元。首先,这一情况是否属实还须查证。如果真的属实,应该是违法行为!客户利益保障来看,虚假注资只能说明安邦人寿、安邦财险的偿付能力没有其偿付能力报告声称的那么高,但不能说明两家公司一定存在偿付能力问题!财新主要指责的是安邦财险的循环注资问题。我查了安邦财险的数据,其2016年底拥有的实际资本为783亿元,保监会要求的最低资本是180亿元,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是434%,远超保监会的偿付能力要求。假定安邦财险的注册资本真如财新杂志所说有200亿存在虚假注资,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会降低至324%,仍远高于保监会的大于100%的要求。我查了安邦人寿的数据,其2016年底拥有的实际资本为730亿元,保监会要求的最低资本是487亿元,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是150%。假定安邦人寿的注册资本也有100亿存在虚假注资,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会降低至140%,仍满足保监会的大于100%的要求。也就是说,即便安邦真的存在300亿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问题,其偿付能力也是没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安邦人寿和安邦财险近年来盈利丰厚,而盈利基本留在公司支持公司发展,这就大幅提升了公司的资本或偿付能力。实际上,财新主要指责的是安邦财险的注资问题,其实,安邦财险的偿付能力非常充足:其注册股本370亿元,但未分配利润达321亿元,还有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达80亿元,导致其偿付能力非常充沛。3、保监会监管函对安邦人寿影响有限该监管函是针对安邦人寿的,主要是两个结果:一是禁止两个产品上市销售,一个是年金保险、一个两全保险(万能型);二是三个月之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现在无法获得这两款产品的销量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一季度,安邦人寿已经全面调整产品策略,从万能险转到了普通寿险,这才导致其原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因此,后面这款万能险产品基本不会对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从时间点来看,现在早就过了4月1日这一调整产品设计的关键是点,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从今年4月1日开始,所有人身险公司的产品都需要提升保障水平,大致需要将风险保额从原来的“最低占保费的5%”提高到“最低占保费的40%”以上。现在已经是5月初了,因此,可以推测,安邦人寿应该已经在3月份报批好了新的保险产品,应该不存在产品不足、没有产品可卖的问题。所以,从保费流入来看,保监会的这一监管函不会对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造成很大影响。4、安邦概念股的股价下跌对安邦经营影响不大最近一篇文章以“重仓的民生银行已大跌21%”为题,想说明安邦经营出现了问题。确实,安邦保险最新持有24只股票,持股市值1884亿元。高度集中于银行和地产基建,持有银行1018亿元,持有地产基建741亿元。但是,该作者不清楚的是,安邦持股中,多数股票都计入了长期股权投资,少量计入可供出售。根据安邦报表,2016年底,安邦人寿和安邦财险的长期股权投资合计2000亿元左右。而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后,股价下跌既不会对安邦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也不影响安邦的利润表,更不影响安邦的现金流量表。因为,这些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权益法”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买入价+投资收益,不论股价如何波动,都不会对安邦的资产价值造成影响。投资收益是按照被投资对象的净利润来分成的,与股价无关。而且,安邦是长期持有,不着急卖,也与现金流量表无关。当然,股市不好,会影响安邦的证券买卖价差收入,主要是在可供出售资产中的部分股票,但数量不大,所有保险机构都会受到同样的影响。也就是说,股价涨落,并不像某些记着想的那样,会对安邦的经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5、保户利益受到保险法的保护最后,退几步来说,即便安邦真出了问题,保户利益也受到保险法的保护。从资金安全来说,国债、政府债是最安全的,接下来就是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了,其次是其他金融产品。为啥保险产品和银行存款那么安全呢,因为,第一,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有严格的资本管理制度,银行有资本充足率监管,保险公司有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第二,都有相应的保险机制,银行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险公司有中国保险保障基金,而且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障范围要高于存款保险。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说,在保证收益率以内,购买保险基本是无风险投资,比银行存款还要安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蔚来成立保险公司的背后

1月19日,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和财产险4种牌照,前3种牌照大部分经营范围实际是重叠的,可以认为是同一种,即人身险牌照,另外一种即财产险牌照,保险经纪属于保险中介的一种类型(保险公司注册资金需要2亿元以上,保险中介公司则需5000万元)。车险则是财产险的一种。保险牌照是由银保监会颁发的允许牌照持有机构合法合规经营保险业务的金融牌照,即持有该金融牌照的机构才可合法合规地经营保险业务。

事实上,早在2012年,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支持汽车企业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和支持汽车企业出资设立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或者采取与已有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合作,由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统筹开展汽车保险业务。也就是说,在政策层面,早就鼓励车企自己干保险业务了。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新能源车险无疑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保险行业数据预测,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车险年度保费将提升至2000亿元左右。

显然,了解这一点的不只是蔚来。

1.他们都比蔚来早

实际上,在蔚来之前,就有广汽、上汽、吉利、小鹏等车企布局车险业务。

由广汽集团等企业发起成立的众诚汽车保险,于2011年成立,注册资本22.6875亿元,是国内首家挂牌新三板的专业汽车保险公司,经营业务范围以车险为主,涵盖车险、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等产险业务;上海汽车集团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则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亿元,是上汽集团与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共同组建的全国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着力于打造重点车型专属品牌保险及相关领域创新保险产品,发挥上汽金融板块协同优势,提供汽车保险+车主服务。

2018年,吉利控股全资子公司易保保险获批经营相关保险代理业务,主要为吉利下属六大品牌的车主搭建以“车友保”车联网车载平台的车主服务体系,提供保单查询、报案、产品购买等服务。此外,吉利在去年以持有合众财险1.33亿股股份深耕车险业务(合众财险成立于2015年,车险业务占比达9成以上),持股比例为33.33%,拿到一张财险牌照。

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率先在2018年成立了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并获准开展汽车保险代理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在2019年收购了美国马克尔公司(Markel Corp),获得保险经纪牌照;2020年在上海成立保险经纪公司,由特斯拉汽车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去年10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会推出一款针对于驾驶员实时驾驶行为的专属车险服务,被称为UBI(即基于用户行为的保险),以期在车主服务、数据收集等方面形成优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曾表示,“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拿保险中介牌照或是财险公司牌照,一方面,双方可通过汽车销售网络,考虑如何运作,将车险业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针对于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双方可探讨、创新新的车险领域。”

不仅仅只是车企入局车险业务,市值超过万亿元的新能源宁德时代也在该领域进行布局。去年7月份,中法人寿保险正式更名为小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30亿元,其中宁德时代持股30%,成为第二大股东。宁德时代曾表示,投资保险公司是以险资的长期资金匹配公司拟推广的电池银行、储能运营,是公司搭建商业模式创新基础的方式之一。随后在10月份,宁德时代又与中国人保财险达成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领域,促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相关保险产品的销售、改善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服务体验。

2.车险业务是“赔钱赚吆喝”?

尽管车企以不同形式入局车险业务,但这些险企的盈利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前面提到广汽出资成立的众诚保险,在成立当年的营收仅为2048万元,亏损4013万元;到2017年度,营收达到了12亿元,亏损4296万元;2018年上半年,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收窄,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1206.51万元。在亏了6年半后,众诚保险才实现盈利。

合众财险则是自成立以来,始终未走出亏损周期,2015年至2019年合计亏损超2亿,而在2020年,再度出现5081万元净亏损。

小鹏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不用小鹏合作机构的车险业务,影响OTA升级实现的只能理赔及专享续保等服务而被车主投诉。

据了解,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去年向各银保监局、各财产保险公司下发《关于新能源汽车专属产品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产品的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15%。这就是说,险企在承保新能源车时可使用的费用空间变小了,压缩成本成为险企生存的法则,随之而来的是车险业务员的佣金减少。

据某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介绍,一张2400多元保费的保单,优惠之后车主仅需交1500余元,而业务员抽取佣金只有几十块钱。

综合上述原因,在去年12月27日上线的新能源专属车险推出后,消费者发现新能源车保费涨了。

商业车险保费目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商业车险保费=基准保费×费率调整系数。在基准保费方面,与传统车险相比,整体而言新能源专属车险三者险基准保费下降0.1%,车损险基准保费下降1.2%,二者综合下降约0.8%。

具体来看,对整车价格在2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保证车损险基准保费不涨价;而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基准保费上调较为普遍,主要原因为维修费用、核心部件及零部件价格较高,该类车赔付成本更高。

这就造成了在原来的车险业务中险企不赚钱,而在新能源车专属险推出之后,由于明确了三电系统的保险范围,险种增多,引起保险价格上涨,车主又觉得不划算。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新能源车保险的推出是很好的事情,但成本增加偏高,使用新能源车省下的油钱可能要拿来交保险,导致新能源车似乎不划算,形成‘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不利于新能源车推广。因此车企要建立自己的保险品种,行业要有更精准的保险测算,国家也要支持保险费用的合理补贴。”

3.蔚来为什么还要干?

在保险业内分析师看来,新能源专属车险保费的调整预计不会对新能源汽车销量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保养费用及行驶能耗费用较传统汽车有一定优势,保费的调整不会影响到新能源车的综合价格优势;其次,新能源专属车险实现差异化保费,控制了价格敏感型车主的投保成本,保费调整不会影响到该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此外,新能源专属车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险公司与新能源车主之间在保险责任界定方面的矛盾,能够为车主提供更加全面和高质量的保障服务,而新能源车保有率的提高又会带来更多的保单,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新能源车企入局车险业务,势必会在综合层面降低车主的购车成本,在同样保险项目的前提下,哪家的保费便宜,或者是在同样保费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服务,才会吸引住用户。

在新能源专属车险推出之后,蔚来计划在今年3月分推出服务无忧2022版:1.新购买服务无忧包定价维持不变,同时包含新条款新增的三项附加险(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险和自用充电桩责任险)对应的保障内容;2.仍在服务无忧2021版服务期内的用户,无需增购新条款三项附加险,现行服务无忧将包含对应的保障内容;3.保险无忧的定价依然为保险费用+1680元蔚来专属服务,保留了最核心的补漆、基础保养、取送车、上门补胎、代步出行服务和事故安心等服务,整体保费的变化与用户所在地区、违章记录、过往出险情况等因素有关;4.仍在保险无忧2021版服务期内的用户,事故理赔权益和体验与新条款主险没有差异;5.车主可按照自己的用车情况,选择服务无忧或者保险无忧产品。

卖车的代卖保险不一定赚钱,但是可以圈住用户。车险业务能够让蔚来这样的用户型企业直接连接C端用户,延长蔚来车主的用车服务周期,提升业务增长空间,从而建立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生态。

写在最后:汽车保险是消费者购车接触到的第一个服务类产品,车企如果以车险直销模式直面终端消费者,那么车辆交付成为车企在提供消费者用车服务的开始,后续以车险为服务起点,可以开发出更多后市场、车主权益等新的服务模式。如此一来,既可以提升消费者服务满意度,又可以为车企带来更多的营收,同时又有鼓励政策的加持,蔚来何乐而不为?

支付宝的相互保被叫停,那已经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办?

“相互保”被叫停,那已经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办?蚂蚁金服11月27日同时发布公告称,为做好存量客户的权益保护工作,即日起,“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并将其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

公告显示,“相互宝”在100%保留“相互保”用户原有权益的情况之下,将推出新规则:用户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分摊总金额188元封顶,如有多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暂不升级的用户,仍将按原计划获得保障。这个就是消费者的退路。

“低保费是保险营销的一个噱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说,多数投保人一看到“相互保”的条款,再看到“每单出险案例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这样的字眼,就会被吸引住,而实际上用户需要分摊的金额可能远不止这些。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相互保”在投保规则里明确标注,运行3个月后一旦参与用户低于330万人,信美人寿有权终止“相互保”,这将使分摊过保费但未享受赔付的用户遭受损失。

对此,蚂蚁金服表示,未来如果“相互宝”的参与用户低于330万人,互助计划也不会立刻解散,会继续为用户提供一年的大病保障。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提醒,网络互助计划属于“类保险”,但不是保险产品,不受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要谨慎参与。

“参与网络互助计划要特别注意防范逆选择。”王绪瑾说,网络互助计划投入成本低,一旦大量存在较高患病风险的人加入互助计划,加入的人越多则可能发生的“互助”就越多,没有患病的会员要平摊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多,危及平台的赔付能力。

银发市场带来哪些商机

银发市场带来哪些商机

银发市场带来哪些商机,实际上,国内养老市场的竞争早已开始。多家企业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布局养老产业,其中不乏涉足精品养老机构的公司。银发市场带来哪些商机。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共同的期待。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举措,“夕阳红”又将引爆哪些朝阳产业?

房企: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

根据此前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比2010年提高7.8个百分点。

而在《意见》中最受关注的一句话是: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后续从养老的角度出发,一些购房政策会有所调整。可以设想会有类似的政策,即各地楼盘认购过程中,可以向此类有赡养和照料父母需求的购房者倾斜,在购房方面提供优先或便利。至少类似表述说明,养老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相关购房的支持力度也会强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

就近居住、共同生活,子女与父母的最优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家住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附近的贺先生去年为父母在距自己家两公里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用他的话说,自己家所在的小区是个东城学区房,社区内再买一套的难度太大,但距小区两公里外便属于朝阳区,购房成本单价从13万元/平方米降低至不到7万元/平方米。房子更新、社区更好。

“我们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除非实力特别强,想在一个小区内买两套房子,要么顾得了孩子上学,就不顾了老人的舒适度,要么就像我这种选择,一站地的距离,比一碗汤更现实。”在贺先生看来,要想兼顾孩子上学与父母养老的房子,三公里内的教育与医疗配套一样不可少,而家里顶梁柱的职住平衡也同样重要。“距离单位不超过半小时路程、12年内不错的教育、一家三甲医院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理想住宅。”

医疗:“互联网+照护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此次《意见》提出,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要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以及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事实上,此前国家多次发布有关护理服务的利好政策。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十一部门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等6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重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出院后患者、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多家企业在上述背景下开展了业务相关布局。2020年12月,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格尔智慧科技有公司正式签订了共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微脉于2018年年底布局“互联网+护理服务”,目前微脉已经探索出一条以老龄群体为中心,集预防、管理、治疗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微脉首席医疗官胡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在全病程管理服务的探索中发现,医院对老年疾病的管理及提升老年人依从性上存在一定的断点,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年轻人口外流,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很多老年人在诊后、检后、术后及院后的管理都要依靠个案管理师与专业的医护团队,聚焦向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此次意见的提出,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国家正在推动企业等社会机构参与到老龄工作中来。

金牌护士联合创始人兼CEO丁少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是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又是老年健康的重要内容且以护理为重点。政策的发布,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护理”(照护)的落地实施,为老年健康工作增加有效护理服务供给,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智能化产品上,部分企业也早有动作。乐普云智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心脏康复是一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而又复杂的干预治疗,乐普心电人工智能技术能连续记录到患者日间和夜间时段的心电活动情况,对医生和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式提供帮助,降低急性缺血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原因死亡率和心衰原因住院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险: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养老早被决策层列入顶层设计,推进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时不我待。《意见》明确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企业(职业)年金,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据了解,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及商业保险。

那么,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分析表示,第三支柱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自2018年5月开始启动试点,到2019年年底,仅有4.7万人参保,2019年保费收入也只有2.45亿元。目前,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不足,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应该从何处着手?杨泽云建议称,首先是开发设计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人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客户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产品。其次,要控制风险,加强信息披露。商业养老保险的资金周期较长,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养老需求的特殊性使得其资金不能有较大的波动。因此,资金管理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收益,同时也要做好信息披露。

对于发展适老相关产业,《意见》指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

事实上,近年来,银保监会鼓励保险机构发展各类老年人保险产品,丰富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可供老年人选择的保险产品已超过1000个,基本涵盖了老年人最为关注的疾病险、医疗险、意外险、养老险等产品。截至今年10月,已上线25款投保年龄超过70岁的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产品。

不过,与我国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保险覆盖率仍需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有1.0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业保险保单,老年人商业保险渗透率(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数/人口总数)为41%。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的健康保险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认为产品定价偏高。而带有普惠性和政策性的健康险产品,由于逆选择风险,亦使人担忧制度的可持续性。对此,李文中表示,老年人健康保险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健康服务,同时提供适度可控的健康风险保障。

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对于我国未来养老工作的推进有什么意义?李文中表示,对于老年人而言,保证生活质量仅仅有养老金是不够的,他们身体机能衰退导致对健康风险保障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非常大。因此,促进和实现医养结合对养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现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目前我国的护理保险也有了社保型的护理保险制度、商业性护理保险两大类。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目前绝大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护险项目都是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但目前长护险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庞大的老年人健康、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给现行康养体系带来严重挑战等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目前护理保险加失能保险保费占比不到2%,从商业健康险来看,长护险目前还未完全发挥成效。

数据显示,预测202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为4250万人,占比为17%。而预测2030年、205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6290万人和9600万人,占比分别为17%、20%。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看来,对于长护险来说,随着失能老人逐渐增加,而长护险及长护险配套体系可以解决该问题,这使得长护险的政策需求大大增加。

近日,“银发经济”迎来了强风吹拂。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重申了老龄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养老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总体要求。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共建共享是老龄工作和服务的基本原则,意见对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力量参与都进行了明确。例如,《意见》提出,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各地要通过直接建设、委托运营、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发展机构养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以情怀和责任为第一要义的养老产业中,养老机构能否迎来真正的“春天”?对此,魅力花园中国区总裁郭建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国内养老机构会进入成熟发展期。随着50后、60后人群迈入养老大军,消费观念的转变会让市场逐渐呈现出从养老到享老的趋势。叠加政策指导后,处于成熟期的高端养老机构会更吸引资本的关注。”

中外企业扎堆进场

但行业仍普遍亏损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9064万,占比高达13.5%。天眼查APP公布的一项养老产业数据报告显示,一般认为当一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13.5%的比例意味着我国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庞大的养老需求带动了养老机构行业快速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较2019年增长10.4%,较2015年底增长37.2%。如果按照运营主体结构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占比达到54.7%。预测2026年我国养老院市场规模有望达1114亿元。

实际上,国内养老市场的竞争早已开始。例如,泰康之家、诚和敬、凯建华展等多家企业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布局养老产业,其中不乏涉足精品养老机构的公司。基于养老产业的属性,地产、保险公司仍占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外资企业也扎堆进入中国养老市场。养老领域研究媒体AgeLifePro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至少11个国家的40家公司宣布进军中国养老市场,已建成项目达44个,遍布全国17个省份。例如,全美最大的非上市养老地产业主魅力花园,在2010年进入中国后已有多个项目落地运营,今年更与苏州康养集团签约合作;澳洲最大的老年生活社区运营商联实于去年在中国落地首个项目;另外,荷兰的博组客公司也和中国的地产公司合作,即将共同开发粤港澳大湾区社区护理服务市场。

不过,孟立联向记者表示:“老龄服务供给主体还是太少,虽然有不少机构、资本准备进入老龄服务领域,由于标准、程序、内容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观望的不少,已经进入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做得好的也不多。”

事实上,这个市场,亏损远比盈利多。北京大学人口所乔晓春教授的一项调查指出,作为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城市,北京的养老企业总体处于亏损状态。盈余只占4%,基本持平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

政策扶持尤为重要

三五年或迎来成熟期

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满足高收入人群的需要,这类机构都做得比较成功。另一部分是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养老服务,基本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记者发现,上述提及的外资企业魅力花园、联实等均聚焦精品养老机构所在的高端养老市场。

“中国现在的养老机构,盈利模式清晰,但盈利能力不强。”郭建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比如,魅力花园在海外市场迄今已经服务超过60000名住户,为住户提供高品质养老生活服务。从公司的经验来看,欧美国家由于养老市场已经相当成熟,高端养老机构的年毛利率能够达到33%。在美国投资一家养老机构,投资回报比在6%到8%,有的机构会达到10%。郭建军称:“行业也会考虑到伦理相关问题,将数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比如毛利率都会压在40%以下,所以8%—10%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回报比率。但在中国,做到3%的都寥寥无几。”

郭建军认为,制约的因素主要是需求端的问题,“现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年龄多为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生人,消费观念和后来的五零后、六零后有明显区别。他们会排斥‘享受型’的消费。但是,随着五零后、六零后人群逐渐加入养老大军,他们对护理和养老环境的标准要求更高,市场也会出现养老到‘享老’的转变,高端市场也将成为刚需。”

洛杉矶会议及旅游局的中国首席代表常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家人在魅力花园的体验来看,服务理念和普通的养老机构不同。不仅仅是品质、服务和卫生做到位就足够,这里鼓励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真正让老人感受到尊重。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一改过去对养老机构的‘刻板印象’。”

“行业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后迎来成熟期,一方面,新一代老年人的加入,从消费习惯上推动行业趋向成熟;另一方面,国家给出政策进行扶持,促进国内外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例如我们的土地性质分成医疗用地和康养用地,增加资本方在该领域的兴趣。”郭建军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国内市场高端养老机构的投资回报比很可能也会提升到5%至8%。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人口机构的变化,都会产生分级。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的个性养老服务都会表现出很大的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完善,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价值的养老服务体系必然会建立,市场占有率也会增加。”

如果能活到一百岁,你将如何规划和看待你的人生?这是《百岁人生》一书中抛的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视角。现如今,养老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老年人对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了不同要求,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银发经济”市场已然形成。

政策连续加码

年内新增超4.7万家相关企业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完善支持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同时,发展适老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年内继“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后,国家层面再次强调发展银发经济。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国家再次强调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满足老年人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需求,有利于打造经济和内需的新增长点。

政策层面对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愈发重视,相关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涉足养老产业的市场主体逐渐增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24.4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老人、老年、养老”的相关企业。在注册资本方面,28.94%的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另有35.02%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小于100万元。截至11月25日记者发稿,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年内已新增超4.7万家银发经济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期上涨3.72%。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据预测,到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达到5.9万亿元。

银发需求催生投资机会

资本市场有望出台支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也被推至资本市场聚光灯下。在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上,已有部分投资者对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布局情况进行提问并提出建议,上市公司则积极回应。

一家陕西服务业公司回复称,“公司目前已关注健康管理、康养相关资源和项目,针对‘银发经济’市场,亦在积极地做好中老年客群的需求管理和用户运营。”

另一家福建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司表示,作为智慧养老领域的先行者,公司在业内领先开发了“智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结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居家老人健康管理需求、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商以及政府监督、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互联网+养老”的新型智慧养老模式。接下来,公司将持续加大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布局机构康养服务,健全公司养老服务体系。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A股市场的养老概念股共有95只,涉及房地产、医药制造、住宿、商业服务等多个行业。95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合计达1238.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95家公司实现营收收入合计达28953.7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达1943.8亿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适老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落实《意见》提出的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适老产业多元化体系建设,预计包括养老金融(年金、信托、理财等)、服务(就医、助浴等专业化助老服务)、地产(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多个产业将迎来投资机会。对资本市场而言,后续有望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资金向适老产业流动,为市场带来新增长点。

“相关上市公司可以结合主营业务发展特色化养老产品,提供差异化养老服务。”陈雳建议,对于地产、建筑、家居行业,可以发展居家适老化设计,开发建设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特色产品;对于旅游行业,可以与特色景区、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绿色养老度假产业;对于互联网行业,可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为旗下产品推出适老模式等;对医疗行业,除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发药品、保健品外,可以发展以医疗康复为核心的康养服务等。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开发适老产品时应结合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特点,在提供适老服务时应配备完善的医疗服务团队,防范风险。

此外,在吴琦看来,当前发展适老产业还有三个问题需高度重视:一是老年人虽然消费意愿提升,但部分消费能力相对不足,限制了其消费需求;二是符合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基础设施和产品服务还有待完善,例如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问题;三是适老产业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有待完善,例如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养老金融创新。

银发经济催生哪些行业发展

银发经济催生哪些行业发展

银发经济催生哪些行业发展,从供给侧来看,线上老年适用品市场越来越繁荣。银发族网购的商品品类十分广泛,网购已关联到银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银发经济催生哪些行业发展。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共同的期待。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举措,“夕阳红”又将引爆哪些朝阳产业?

房企: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

根据此前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比2010年提高7.8个百分点。

而在《意见》中最受关注的一句话是: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后续从养老的角度出发,一些购房政策会有所调整。可以设想会有类似的政策,即各地楼盘认购过程中,可以向此类有赡养和照料父母需求的购房者倾斜,在购房方面提供优先或便利。至少类似表述说明,养老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相关购房的支持力度也会强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

就近居住、共同生活,子女与父母的最优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家住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附近的贺先生去年为父母在距自己家两公里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用他的话说,自己家所在的小区是个东城学区房,社区内再买一套的难度太大,但距小区两公里外便属于朝阳区,购房成本单价从13万元/平方米降低至不到7万元/平方米。房子更新、社区更好。

“我们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除非实力特别强,想在一个小区内买两套房子,要么顾得了孩子上学,就不顾了老人的舒适度,要么就像我这种选择,一站地的距离,比一碗汤更现实。”在贺先生看来,要想兼顾孩子上学与父母养老的房子,三公里内的教育与医疗配套一样不可少,而家里顶梁柱的职住平衡也同样重要。“距离单位不超过半小时路程、12年内不错的教育、一家三甲医院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理想住宅。”

医疗:“互联网+照护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此次《意见》提出,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要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以及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事实上,此前国家多次发布有关护理服务的利好政策。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十一部门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等6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重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出院后患者、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多家企业在上述背景下开展了业务相关布局。2020年12月,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格尔智慧科技有公司正式签订了共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微脉于2018年年底布局“互联网+护理服务”,目前微脉已经探索出一条以老龄群体为中心,集预防、管理、治疗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微脉首席医疗官胡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在全病程管理服务的探索中发现,医院对老年疾病的管理及提升老年人依从性上存在一定的断点,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年轻人口外流,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很多老年人在诊后、检后、术后及院后的管理都要依靠个案管理师与专业的医护团队,聚焦向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此次意见的提出,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国家正在推动企业等社会机构参与到老龄工作中来。

金牌护士联合创始人兼CEO丁少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是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又是老年健康的重要内容且以护理为重点。政策的发布,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护理”(照护)的落地实施,为老年健康工作增加有效护理服务供给,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智能化产品上,部分企业也早有动作。乐普云智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心脏康复是一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而又复杂的干预治疗,乐普心电人工智能技术能连续记录到患者日间和夜间时段的心电活动情况,对医生和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式提供帮助,降低急性缺血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原因死亡率和心衰原因住院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险: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养老早被决策层列入顶层设计,推进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时不我待。《意见》明确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企业(职业)年金,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据了解,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及商业保险。

那么,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分析表示,第三支柱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自2018年5月开始启动试点,到2019年年底,仅有4.7万人参保,2019年保费收入也只有2.45亿元。目前,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不足,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应该从何处着手?杨泽云建议称,首先是开发设计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人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客户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产品。其次,要控制风险,加强信息披露。商业养老保险的资金周期较长,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养老需求的特殊性使得其资金不能有较大的波动。因此,资金管理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收益,同时也要做好信息披露。

对于发展适老相关产业,《意见》指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

事实上,近年来,银保监会鼓励保险机构发展各类老年人保险产品,丰富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可供老年人选择的保险产品已超过1000个,基本涵盖了老年人最为关注的疾病险、医疗险、意外险、养老险等产品。截至今年10月,已上线25款投保年龄超过70岁的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产品。

不过,与我国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保险覆盖率仍需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有1.0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业保险保单,老年人商业保险渗透率(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数/人口总数)为41%。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的健康保险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认为产品定价偏高。而带有普惠性和政策性的健康险产品,由于逆选择风险,亦使人担忧制度的可持续性。对此,李文中表示,老年人健康保险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健康服务,同时提供适度可控的健康风险保障。

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对于我国未来养老工作的推进有什么意义?李文中表示,对于老年人而言,保证生活质量仅仅有养老金是不够的,他们身体机能衰退导致对健康风险保障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非常大。因此,促进和实现医养结合对养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现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目前我国的护理保险也有了社保型的护理保险制度、商业性护理保险两大类。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目前绝大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护险项目都是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但目前长护险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庞大的老年人健康、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给现行康养体系带来严重挑战等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目前护理保险加失能保险保费占比不到2%,从商业健康险来看,长护险目前还未完全发挥成效。

数据显示,预测202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为4250万人,占比为17%。而预测2030年、205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6290万人和9600万人,占比分别为17%、20%。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看来,对于长护险来说,随着失能老人逐渐增加,而长护险及长护险配套体系可以解决该问题,这使得长护险的政策需求大大增加。

日前,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银发经济崛起——2021老年用户线上消费报告》,报告显示:从供给侧来看,线上老年适用品市场越来越繁荣,线上老年健康服务类商品数量增长超10倍;适老服饰商品最丰富,传统品牌受偏爱;年轻人买走了一半的老年适用品,回报型消费引领银发经济升级;银发族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动力,2021年前三季度银发族网购销量同比增长4.8倍;银发族越来越习惯网购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纸品湿巾消费增10倍;银发族也通过网购使休闲生活更丰富,旅游消费增10倍。

线上老年健康服务类商品数量增10倍

从供给侧来看,线上老年适用品市场越来越繁荣。老年适用品是指各品类中专门为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制作的商品,比如老年服饰、老年食品、老年营养品等。整体来看,2021年前三个季度老年适用品的数量同比增长33%,销量同比增长73%,市场需求更旺盛。

在老年适用品中,服饰内衣的商品数量占比达到51%,品种最为丰富,其中恒源祥、七匹狼、铜牛、健将等传统品牌更受银发消费人群偏爱。食品饮料、营养保健、运动户外等老年适用品的数量不到10%。目前,老龄电子产品市场有了兴起势头,很多品牌推出老年手机、老年平板电脑等,老年医疗、老年居家、老年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商品开发相对不足。

对比来看,健康服务类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医药、营养保健品的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健康还是银发产业供给端最关注的需求。

年轻人买走了一半老年适用品

80后、90后人群经常会为家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健康用品及节日礼品来回报老年人,使老年人接触到更多新的商品。有数据显示,80后、90后消费者在购买老年适用品时,经常会选择高品质、智能、健康环保的商品,也经常带动老年人一起参与到生鲜、宠物、旅行、服务等新兴消费体验中,引领了老年消费升级。

但2020年前三个季度,35岁以下用户网购老年适用品的数量占比近50%,到2021年前三个季度下降到47%,老年群体自己网购的份额增长了。

年轻人也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购买老年适用商品。35岁以下、56岁以上两个用户群的适老消费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35岁以下用户群,购买骨骼健康、增强免疫等营养品的销量占比更高,最突出的是,年轻人为购买适老手机的销量占比更高,而56岁以上群体购买服装的销量更高。

县域农村是适老商品的最大市场

从区域市场来看,县域农村是适老商品的最大市场,销量占比37%,明显高于县域农村全品类的`销量占比。县域农村的适老型消费突出,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县域农村,市场基数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网购,网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县域农村线下市场商品的丰富度不足,网购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有闲有钱,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与县域农村形成不同层次的需求市场。从增长情况来看,县域农村的增长势头最强,2021年前三个季度老年适用品销量增长171%,一线城市市场销量增长85%。

从区域市场来看,华东、华中地区老年适用品线上销量增速高于全国,西南、西北、东北地区老年适用品线上消费增长较低。

银发族网购更频繁,销量同比增长4.8倍

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银发人群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老年用户网购的销量同比增长4.8倍,华北、华东地区成交额占比高于用户数占比,银发族网购的购买力更强。

银发族网购的商品品类十分广泛,既包括婴幼儿奶粉、玩具图书、手机、家电、家居家具,也包括老年适用的无糖糕点、营养保健品、珠宝首饰等。从银发族网购的品类来看,网购已关联到银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银发族网购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2021年前三个季度银发族网购的米面粮油、纸品湿巾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

银发族也会通过网购来满足自己的休闲消费需求。银发族“有钱有闲”,既有相当的财富积累,又临近退休年龄,有大量的休闲时间,休闲娱乐社交等精神消费的需求强烈。2021年前三个季度,银发族在旅游度假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本地周边游、园艺生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3倍,花卉绿植、文玩收藏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0%。

健康是银发族关注的首要问题。利用线上消费的便利,银发族的健康及养生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健康服务近几年的新兴业务,银发族迅速参与到线上健康服务的消费中。2021年前三个季度,56岁以上用户网购口腔齿科服务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8倍,健康体检、在线问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10%、71%。同时,银发族的保健意识明显提升,调节三高、明目益智类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90%,养生/保健及滋补营养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70%。

自上世纪末开始,老龄化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0%。对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至14%为轻度老龄化,14%至20%为中度老龄化,21%至40%为重度老龄化。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国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

抓住“银发经济”重要机遇期

“银发经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希望,在看到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银发经济”所蕴含的新机会。

随着消费升级,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正由以前的储蓄型向生活改善型转化,并将改善生活质量作为一大重点:退休在家,健康最重要,游泳、健身、查体一个不能少;约上亲朋好友旅行出游,既能交流聚会,又能饱览美景;老年大学报个班学学书画、舞蹈、烹饪,既满足兴趣爱好,又丰富老年生活;智能手机在手,看新闻、刷抖音,见到心仪的商品装进购物车,一通“买买买”……

老年人的消费实力已经得到市场印证,“银发经济”已经渗透到老年人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除了基本的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卫生健康服务、社交、保险业、金融理财、旅游娱乐、房地产、教育、咨询服务等各个领域。咨询机构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据预测,到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5.9万亿元。显然,老年人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正在显现。

“银发经济”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虽然”银发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老龄化产业目前未得到有效的市场挖掘,虽然政府相应的政策不断出台,落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银发产业存在经营成本较高、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难以适应老年消费快速呈现出的年轻化、社会化、品质化新特征,导致老年产品与服务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不适合、技术质量不过关、口碑差等问题。

其次,与日益旺盛的老年消费需求相比,老年消费市场供给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企业在开发老年产品市场时往往忽略老年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还是将主要目光放在基本生活、医疗和养老上,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关注不够,缺乏对老年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太少,对老年市场不断攀升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难以为整个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消费升级的需求。

另外,银发族面临的数字鸿沟亟待填平。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同样影响着老年群体,而“技术鸿沟”是阻碍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生活的重要原因。如何更好地提供适老化产品,降低智能化应用门槛,简化消费操作流程,解决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等技术时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弊端和短板,阻碍了老年市场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需要用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来整体谋划,在供需两端一起发力,助力老年消费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老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凸显

老年消费有很强的针对性,开发产品和服务必须深入研究老年人需求特点。

如今的老年人消费观念已不同以往,很多方面都已发生变化:更加追求产品品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在旅游与养生理疗等方面增加投入,享受型消费成为潮流;更加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体验。由于拥有更多财富和更开放的心态,他们试图打破传统对“中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希望突破年龄对他们的限制;更加青睐智能化产品。由于生活能力逐渐弱化,老年人越来越需要适合自己的智能化产品;社交成为消费的推动力。同时,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需要被社交填补,社交驱动的消费在银发群体中越来越凸显。

“银发经济”蕴含着无限潜力,老年人的消费潜能也并未充分释放。企业只有在了解老年消费的“需求”与“痛点”之后,才能把握好不同老年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能力和偏好的老年人,去设计、生产、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银发经济市场供需平衡,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