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6月

2023-02-22 22: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6月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2.1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2.2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2.3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2.5%),临床研究95篇(15.7%),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2.4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7.3%),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2.5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2.6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0.50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34.5篇。本阶段特点:2.1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5.9%),临床研究541篇(39.2%)。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2.5%、临床研究15.7%)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2.2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34.3%,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1.7%(5/292)、60年代占12.5%(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2.3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2.4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2.5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3.1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3.2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3.3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3.4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3.5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4.1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4.2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4.3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4.4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4.5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4.6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4.61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13.8%,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4.7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王薇薇的个人简历

具有近30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尤其是癫痫、脑血管病等。1983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临床神经病学专业。1993年~1995年日本福冈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临床神经病学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神经科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等编委。一直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参与著书10余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27天之内16位名人相继去世,最小者仅18岁,有2人同一天离世

文 |海豚女王

7月才刚刚开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娱乐 圈有多位名人去世。

其中,从6月8日至7月4日这短短27天里,竟然有16位文娱界知名人士相继离世。

他们作为 娱乐 圈的老戏骨,每一位都让人万分不舍,让我们一起缅怀,最近去世的名人们。

1927年5月4日, 蓝天野 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原名叫王润森。

原本有个幸福家庭的蓝天野,因为北平沦陷,父亲和祖父,祖母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

办理完3场丧事之后, 蓝天野开始家道中落。

蓝天野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从小他就喜欢绘画,对水彩画、中国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1944年,17岁的 蓝天野如愿考上了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

在这一年, 蓝天野的 三姐从解放区归来,受三姐的影响, 蓝天野 “弃画从演” ,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蓝天野一边响应组织号召,参加 剧团演出,一边帮党组织输送情报和物资。

为避免身份暴露,他将原名 “王润森” 改名 “蓝天野” 。

面对这种高风险的工作, 蓝天野表示: “不能紧张,紧张了就别干这个了”。

后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25岁的蓝天野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第一批演员。

蓝天野一直深耕于话剧,后来无心插柳,参演了电视剧 《封神榜》 ,在里面饰演姜子牙,成为经典屏幕形象。

蓝天野很关心流浪小动物,在他的家中,收养了不少流浪的猫猫狗狗。

他是一个很善良的长辈,被媒体称为“ 流浪动物保护者” 。

虽然是90多岁的老人,但是蓝天野保持着一颗童心,每次去商场,都会忍不住去夹娃娃。

2021年,蓝天野获得了 “七一勋章” 荣誉,他用实力诠释什么叫实至名归。

可惜蓝天野患上了胰腺癌,濮存昕透露:“ 蓝天野最后已经吃不下东西,蜡炬成灰泪始干” 。

2022年6月8日13时43分, 蓝天野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5岁。

1951年5月1日,沈威出生于中国香港,21岁开始进入 娱乐 圈拍电影。

但是 沈威 一直都是饰演 一些跑龙套的小角色,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直到1985年,34岁的 沈威 在 电影 《省港旗兵》 中,饰演地头蛇阿泰,他将阿泰的坏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被观众熟知。

当时导演 麦当雄 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性,在 沈威 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被困于 车内,然后火烧车,准备假戏真做。

眼见着熊熊大火燃起, 沈威沉着应对,才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虽然沈威 凭借 《省港旗兵》 拿下了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但是经历大火事件之后, 沈威就同 麦当雄 一刀两断,形同陌路。

1986年, 沈威在电影 《义盖云天》 中,和王祖贤有过合作,在剧中 沈威饰演的坏人,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沈威参演了200多部电影,在电影里面基本上都是饰演 “反派” 的角色。

沈威后来自导自演了2部电影,一部是由周星驰主演的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

一部是陈惠敏主演的 《跛脚差佬》 ,不过电影销量一般,反响平平。

早在2019年的时候, 沈威就因为肥胖引起肺炎和呼吸系统衰竭,经过住院治疗,身体好转。

遗憾的是, 2022年6月9日,沈威呼吸系统病情加重,最终因病去世,享年71岁。

1927年11月16日, 乔羽 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于 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父亲从小教他识字,母亲每天给他讲故事,乔羽也很聪明,4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字过千。

可惜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此后,家里的重担落在母亲头上。

还记得每年春节,外面敲锣打鼓,家里欢声笑语看春节联欢晚会。

李谷一演唱的歌曲 《难忘今宵》 ,就是乔羽创作的歌词,从1984年至今,《难忘今宵》作为春晚的压轴歌曲,百听不厌,传唱至今。

乔羽作词70多年,创作了1000 多首作品,比如 《让我们荡起双桨》, 《大风车》,《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等。

他的歌曲饱含着爱国情怀,听起来朗朗上口,乔羽曾担任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2022年6月20日,乔羽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1960年2月, 任鸣出生于 山西沁水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从事歌剧工作,母亲是一位戏剧演员。

受父母艺术的熏陶, 任鸣从小喜欢文艺方面的工作,5岁就开始登台演戏,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

任鸣不仅是 国家一级导演 ,而且34岁的时候,就成为北京人艺最年轻的副院长。

北京人艺这些年也是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很多具有实力的演员,比如濮存昕、宋丹丹等人。

任鸣在话剧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一生导演了80多部话剧,主要作品有《北京大爷》,《北街南院》,《全家福》等等。

不过在几年前,任鸣的身体就出现问题,他曾做过 心脏搭桥手术。

做完手术之后,任鸣还是积极地投入工作,或许是过度操劳。

2022年6月19日19时29分,任鸣因病去世,享年62岁。

任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了35岁,6月25日是他的葬礼。

娱乐 圈170多名演员,出席了葬礼,其中有 濮存昕、何冰、王刚等多位知名演员。

1943年, 蓝琼缨 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5,父亲担任过 骑兵大队长,母亲做过丝绸生意。

原本她家里是在香港,有独栋5层高的富人,出入有保姆和司机护送的千金大小姐。

可惜花无百日红,在 蓝琼缨 10多岁的时候,家道中落,曾经的富家小姐,被迫做了地产前台。

在 蓝琼缨 14岁的时候,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36岁的 何鸿燊 。

当时的何鸿燊已经娶了澳门第一美女 黎婉华 。

黎婉华 在当时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结肠炎,身体暴瘦,家大业大的 何鸿燊。

搬出 大清律例的 “三妻四妾” 传统,要求纳14岁的 蓝琼缨 为妾。

后来 黎婉华不知道怎么的,出现了车祸,卧床不起,最终于2004年去世。

1981年, 长子何猷光和儿媳在葡萄牙遭遇车祸去世。

经历了离婚,哥哥和母亲先后去世的打击, 何超英 精神失常,喜欢穿小孩的衣服,言行举止怪异,最终于2014年去世,让人相当惋惜。

黎婉华 一房 彻底失势, 蓝琼缨二房崛起,先后为 何鸿燊 生了一男四女。

分别是:何超琼、何超凤、何超葭、何超仪、何猷龙。

不过蓝琼缨一房生的都是孙女,反倒是是4房 梁安琪的儿子何猷君,后来居上生下长孙。

蓝琼缨和 梁安琪争了一辈子,转眼间是非成败转头空,2022年6月11日,蓝琼缨因为癌症去世,享年79岁。

从之前 何鸿燊 去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蓝琼缨和 黎婉华 都属于妻子,毕竟蓝琼缨是在大清律法还没废除之前娶进门的。

从蓝琼缨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她有5分子女,但是只有3个孙子辈,人丁稀少。

1971年4月7日, 李崇霄 出生于 河北唐山一个农村家庭,大学毕业于 中国传媒大学 。

毕业之后, 李崇霄 曾在北京某电视台担任主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

李崇霄 接触到影视行业,最终在24岁的时候,改行拍电影。

1995年,24岁的李崇霄在 历史 剧 《武则天》 中,饰演被 废为庶民的李承乾。

李崇霄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命运》、《老牛家的战争》、《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等。

李崇霄平时很喜欢小动物,曾经救助过流浪动物。

他和德国妻子茵娜,2人结婚20多年,一直相敬如宾,婚后生有一个混血女儿李诗颖,长得浓眉大眼,很漂亮。

2022年6月22日,李崇霄不幸去世,享年51岁。

目前李崇霄的家人还没有公布他的死亡原因,没有想到年纪轻轻的李崇霄,突然就走了。

真的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临。

1941年11月, 张梅贞 出生于 河南漯河,她被誉为 “豫剧女秀才” ,是 国家一级演员 。

1956年,15岁的 张梅贞加入了 漯河豫剧团工作,主攻闺门旦。

她主演过《秦雪梅》《蝴蝶杯》《西厢记》等剧目,用精湛的演技,赢得观众的喜爱。

1978年,37岁的 张梅贞调入 河南省豫剧二团,3年后正式拜豫剧阎创始人 阎立品 为师。

阎立品 是 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张梅贞师从恩师教诲,处处以恩师为榜样,励志将 阎派艺术传承下去。

5月份,豫剧大师马金凤去世,张梅贞还专门为马金凤拍摄悼念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张梅贞声音洪亮,气色十足。

没有想到,1个月后,6月24日,张梅贞因为心力衰竭在家中病逝,享年80岁。

张梅贞的离开,是 戏剧界 的遗憾,愿张梅贞一路走好。

15岁的 村里 加入东北人民解放军,18岁的时候考入 河北省艺术学校 。

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文工团,成为最早的一批演员。

村里 在文工团期间,认真地专研每一个角色,而且还努力学好 舞蹈、秧歌剧、话剧。

他出演了像 《万水千山》、《烈火红心》、《红旗谱》等10多部话剧,努力把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深入人心。

是金子总会发光, 村里 凭借着优秀的演技,在26岁的时候,被导演选中。

出演了 《红旗谱》 中的朱老明,从而进入影视圈。

村里 的很多影视作品,都是以农民为主,毕竟 村里 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对于农民的插秧、担水浇菜,养鸡养鸭,风土习俗,表演起来也更加深入人心。

村里的实力毋庸置疑,1985年,53岁的村里被聘为 河北电影制片厂业务厂长、总导演。

村里不仅是 “国家一级演员” ,还获得过 “文汇电影奖” 最佳男配角奖。

2022年6月29日,村里因病去世,享年90岁,结束了他辉煌又灿烂的一生。

他对演艺事业的敬业和崇高的品德,值得很多 娱乐 圈的晚辈学习。

1953年, 古天农 出生于中国香港,30岁的时候,加入了 香港话剧团,成为全职演员。

古天农凭借自身的努力,40岁就成为首位华人艺术总监, 次年就获得香港戏剧协会十年杰出成就奖。

古天农不仅是出色的演员,同时也是出色的导演,他执导的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和 《芳草校园》 都很优秀。

1992年,古天农凭借舞台剧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获得最佳导演。

古天农执导的 《南海十三郎》 ,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部舞台剧成功捧红了 陈恒辉。

对于 古天农, 陈恒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表示 古天农是谦谦君子,更是自己的恩人。

6月22日, 古天农在睡梦中去世,享年69岁。

1935年7月15日, 姚璇秋出生于广东汕头澄海,她一生为潮剧做出了突出贡献,是 国家一级演员 。

姚璇秋18岁的时候,就加入了 正顺潮剧团,开始为潮剧发光发热。

26岁的 姚璇秋,拍摄了潮剧 《苏六娘》 ,她把 苏六娘 和 表兄 郭继春 青梅竹马。

面对父亲的指婚,以死拒婚,最终和表兄 私订终身 的爱情故事。

后来, 姚璇秋凭借潮剧 《扫窗会》 , 对人物刻划,唱做俱佳,她做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而被观众熟知。

姚璇秋 把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奉献给潮剧,多次出国和到香港演出,2010年获得 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姚璇秋退休后,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励志推广潮剧事业,不遗余力的培养新人,为潮剧事业鞠躬尽瘁。

2022年7月2日,姚璇秋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享年88岁。

1935年5月30日, 倪匡 出生于 上海,作为赫赫有名的作家,他和 金庸 、黄沾和 蔡澜 并称为 “ 香港四大才子 ” 。

1957年,22岁的 倪匡 来到香港,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一名作家,他写的小说题材很丰富,包含侦探、科幻、科幻等等。

在上世纪60年代,武侠小说相当的热销,倪匡创作的武侠小说 《六指琴魔》 。

后来改编成电影,由林青霞和刘嘉玲主演,电影播出之后,好评如潮,在当时相当受欢迎。

1971年,36岁的创作的小说 《精武门》 ,后来改编成电影,由李小龙主演。

《精武门》 讲述 霍元甲的亲传弟子陈真,为国家和民族挽回荣誉的光辉事迹,这部电影,也是李小龙电影生涯的经典形象之一。

倪匡创作的侦探小说 《卫斯理》 和 《原振侠》 广受好评,成为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

2012年,77岁的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 终身成就奖 ,他也被网友誉为: 左手科幻,右手武侠 的作家。

倪匡很有创作天赋,一个小时可以码2500多字,一天可以写2万字,一般人很难达到他的码字水平。

倪匡的妹妹 亦舒 ,也是著名的作家,她创作的小说《 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都曾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他的儿子倪震和周慧敏恋爱19年,多次遇见感情危机导致分手,最终还是决定携手一生。

2022年7月3日,倪匡逝世,终年87岁,如今香港四大才子,只剩下蔡澜。

网友表示:虽然你走了,但是江湖依旧还有你的传说,愿你一路走好。

2002年02月25日, 泰勒·桑德斯 出生于美国, 泰勒·桑德斯 出 名比较早,从10岁就开始演戏。

泰勒·桑德斯 在 电影 《增加魔法:神秘城市》 中扮演利奥,通过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

当同龄人还在玩耍,享受父母疼爱的时候, 泰勒·桑德斯 每天就是在不停地拍戏。

因为是童星,每天都在聚光灯之下,没有私人空间,比同龄人更忙碌和成熟。

泰勒·桑德斯 去世前几天还在 旅游 ,到峡谷漂流,晒风景 美食 ,看起来很享受当下的时光。

没有想到,几天后在 6月16日, 泰勒·桑德斯 被人发现在家中去世,死因不明。

有人猜测是自杀,也有人猜测是和药物毒品有关,但是目前官方还没有明确回复。

可惜了,才18岁,原本前途一片光明,却英年早逝。

蒋叔岩12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在上海大舞台,和 小达子、金少山等人,同台出演 《孙庞斗智》 等戏,一点也不胆怯。

19岁的 蒋叔岩,通过主演 《打严嵩》 、 《打渔杀家》 、 《击鼓骂曹》 等京剧,开始大红大紫,台下几千人,经常座无虚席,格外热闹。

按当时的物价,3500元就可以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 蒋叔岩 每个月的收入高达700元。

不用半年的时间, 蒋叔岩 就可以在帝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

蒋叔岩 作为民国时期的京剧明星,非常的有爱心,救助了700多个难民,基本上,每个月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帮助别人。

人美心善的 蒋叔岩 ,曾被一个军阀相中,想纳她为妾。

蒋叔岩 誓死不从,隐姓埋名躲了3年,直到年迈的军阀死后,她才重新登上京剧舞台。

蒋叔岩 后来嫁给了一个贫穷的书生,但是2人情投意合,一直相敬如宾,恩爱到老。

解放之后, 蒋叔岩 在 成都京剧团当团长,一直做到80年代退休。

2022年6月29日0点09分, 蒋叔岩 在成都病逝,享年107岁。

刘伯勋通过出演影视剧《女人进城》、《女人当官》、《月是故乡明》等,从而被观众熟知。

刘伯勋平时喜欢健身和运动,看起来身体状况很好,2021年还被聘为 辽宁省自由搏击协会副会长。

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老婆 丁怡菲通过相亲认识,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女儿才刚满7个月,老婆是家庭主妇。

刘伯勋虽然爱运动,但是也会隔三差五,邀约朋友聚餐喝酒,有时候拍戏压力大,会时不时地通宵熬夜。

没有想到,看起来身体很硬朗的 刘伯勋,在2022年7月1日,因为心梗抢救无效后去世,享年41岁。

作为出色的编剧和导演,1981年,29岁的 罗启锐就执导了电影 《霸王别姬》 。

这部电影由余家伦和岳华主演,豆瓣评分高达9.2,比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早了11年。

35岁的罗启锐凭借 《秋天的童话》 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2010年,58岁的罗启锐,执导了电影 《岁月神偷》 ,这部由任达华,吴君如主演的电影,讲述了 社会 底层夫妻的生活百态。

张婉婷和 罗启锐的感情也是一段佳话,虽然2人没有婚约。

但是一直相伴到老,工作上又相互扶持,是琴瑟和鸣的一对情侣。

罗启锐执导的电影,可以看出香港的风土人情,人情世故, 历史 变迁。

罗启锐这些年来,心脏一直不是很好,也一直在接受中医治疗。

7月2日的时候, 罗启锐在家中感到心脏难受,虽然叫了救护车,但还是在送院途中病逝,享年70岁。

1981年12月16日, 朱俐静出生于 台北市士林区,4岁开始学习音乐,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精通 钢琴、波浪舞、手风琴等各种乐器。

28岁的时候,通过综艺节目 《超级偶像》 ,获得冠军,从而正式出道。

朱俐静的主要代表歌曲有: 《我会在你身边》、《一千万次的泪水》等等。

原本有一片前途的她,命运却同她开了一个玩笑,在2018年的时候,遭遇相恋12年的男友劈腿。

遇到渣男劈腿已经够郁闷了,2020年的时候, 朱俐静 被查出乳腺癌,之后 朱俐静 的工作全面暂停,用来治疗工作。

早在6年前, 朱俐静67岁的母亲就患上神经内分泌癌,仅仅3个月就去世。

朱俐静抗癌2年,最终还是于7月3日去世,享年40岁。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健康教育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健康教育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的多发病,大多数发生于基底节区,表现为急性进展的“三偏征”,其中偏瘫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明显。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康复依从性评分为(1671±198)分,满意度患者比例为(9508%),均优于对照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48%)低于对照组(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自理能力患者比例(5410%)高于对照组患者比例(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脑出血;偏瘫

近年来,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据统计,目前我国脑出血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1%~48%[1]。手术是其治疗更为有效的手段,但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一直以来未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术后伴偏瘫者。偏瘫的肢体如未进行相应处理,数天就会发生运动异常,甚至发展为不可逆的运动障碍[2]。为了更好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课题组于2014年1月展开对收治的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行综合健康教育,并作出评价,现将其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1月—2015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122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及纳入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61例,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经头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伴失语症;生命体征平稳;能理解、执行简单指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颅脑损伤或躯体复合伤;合并感染者;患精神病史或存在认知障碍者;无法配合完成相关量表填写者等。

1.2.2健康教育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口头形式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健康教育。①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状态及时的制订个性化心理康复方案,并且为患者制订相应的治疗目标,按照患者完成目标的进度,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治疗计划[4]。心理交流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30min/次,l~3次/周。其中心理康复包括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给患者以心理支持,矫正其对疾病的认知偏差和家庭支持[5];②疾病相关知识教育:讲解正确的高血压、脑出血生活方式,分析患者当前的不良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树立健康意识,引导患者改变现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的`决心;③康复训练:在脑水肿期:以被动训练为主,要求患者维持良好的功能位。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呈外展外旋位,以防止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微屈内旋,大腿外侧放置沙袋,避免髋外展畸形,膝关节伸直[6]。患侧卧位时:患肢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90°。前臂伸直外旋,掌心朝上,五指分开,下肢将健侧的膝部屈放在患侧腿前的床上,以确保双侧髋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健侧卧位时:将患肢掌心向下,五指分开,手掌按于胸前的床上,上臂与胸之间垫枕头,以避免肩关节内收,下肢摆放同患侧卧位。恢复期护理。以床上主动康复训练为主,在患者出现主动运动后,进行健手带动患肢运动,首先将患者双手五指交叉,以健手带动患侧进行上下、左右活动;平卧位时,双手平放于两侧,掌心朝下,双膝屈曲,足抵床,慢慢抬起臂部,维持1min后放下[7];在翻身前,双手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之上,上举至肩以上水平,双肘伸直,左右摇摆,同时用眼指导运动,将头转向躯干要翻转的那侧,借助摆动的惯性实现翻身。同时旋转躯干,健手在患侧推床以支撑上身,并摆动健腿到床外逐渐呈直立位,坐于床边。以后再逐步实现患者床椅转移、站立、步行等练习;④出院随访:出院1个月内每周2次,2~3个月内每周1次,4~6个月内每2周1次,持续随访6个月。随访时主要询问患者出院后服药、饮食、睡眠质量、精神状态,康复训练依从性等。并针对患者及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1.2.3评价标准以患者出院后6个月为观察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护士在复诊时间对2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满意度、康复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自行设计“健康教育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分患者满意度、康复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共40题,均为单选题。调查问卷于使用前进行重测信度检测,被试选用海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出院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同本研究,重测间隔为2个月,测得重测信度0826;量表效度为0892。①满意度问卷主要内容有:护士的态度及技术,是否得到重视关心,是否得到有关疾病的知识,护患关系是否融洽等,调查表采用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者例数+满意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②患者依从性问卷主要内容有:是否遵医嘱服药,是否按计划行康复训练、促醒,是否改变了原有的不良健康行为,营养是否合理。采用4级评分法,按要求做到:4分,基本做到:3分,偶尔做到:2分,未做到:1分,得分≥15分为依从性高;③并发症:观察2组患者压疮、便秘、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等发生情况;④生活自理能力问卷主要内容有:进食、个人卫生、穿衣、解大小便及移动5个方面,每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重度依赖:4分,中度依赖:3分,轻度依赖:2分,独立完成:1分。总分5~7分:生活自理,8~14分:部分自理,15~20分:为不能自理。124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代表计量数据,用t检验,以率或构成比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若P<005由表示2组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6652±437)岁;入组距离手术完成时间为(041±023)d;入组时间舒张压为(147±21)mmHg,收缩压为(88±17)mm?Hg,其他情况详见表1。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6514±525)岁;入组距离手术完成时间为(039±020)d;入组时间舒张压为(150±18)mmHg,收缩压为(85±19)mmHg,其他情况详见表1。2组患者基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后2组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康复依从性评分为(1671±198)分,对照组为(1346±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6,P<005)。观察组满意度患者为58例(9508%),对照组患者为48例(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P<005)。

2.3干预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干预前后2组患者自理能力情况

入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自理比例达到5410%,高于对照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的多发病,大多数发生于基底节区,表现为急性进展的“三偏征”,其中偏瘫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明显[8]。手术仅是系统治疗的一小部分,因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极为重要。偏瘫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难言之苦,影响患者的自理和生存质量,而且还导致患者抑郁情绪增加,对社会、对家庭产生厌恶或憎恨等不良情绪。偏瘫能否康复,除了与偏瘫的程度、疾病的性质、时间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康复功能训练的情况相关。国内有研究发现[9],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有助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杨青平等[10]报道显示,早期健康康复指导可以显著降低肌肉萎缩程度、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和足内翻等继发障碍。姚丹[11]研究显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偏瘫肢体的经气运行及神经末梢,能够避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采用早期综合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其中早期的心理干预康复的特点在于唤醒患者潜在的心理资源,协助患者度过困境,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去面对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给予患者安全感,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勇气,从而主动加强功能训练,促进各项功能的良好康复[12]。反之,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使患肢得到一定的进步,从而更加坚定了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和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从而也促进了肢体康复训练的信心。同时,通过疾病知识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保健和护理信息,使患者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出院指导补充了院内指导的内容,又及时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觉到护士、医生仍在继续关心他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从而也更加促进了患者出院后自理能力的提高。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康复依从性评分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合计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21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自理33例,部分自理26例,不能自理2例,对照组生活自理17例,部分自理29例,不能自理15例,观察组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综合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总之,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春刚,张国栋,刘维田,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15):2088-2089.

[2]张东旭,王子臣,刘云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4):614-615.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宁晓东,郑翠红,李华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36-39.

[5]VanDokkumL,HauretI,MottetD,etal.Thecontributionofkine?maticsintheassessmentofupperlimbmotorrecoveryearlyafterstroke[J].NeurorehabilNeuralRepair,2014,28(1):4-12.

[6]赵哭,姜亚芳.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行为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2(7):50-52.

[7]万向军,刘红艺,王立新,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102例多元心理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855-1857.

[8]HeMF,WuZX,GuoQH,etal.ValidationoftheuseoftheROSIERscaleinprehospitalassessmentofstroke[J].AnnIndianAcadNeu?rol,2012,15(3):191-195.

[9]葛东明,王爱凤,王正梅,等.电话跟踪随访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4033-4034.

[10]杨青平,王栋梅.早期综合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增刊):S43.

[11]姚丹.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214-6215.

[12]张艳,刘国成,王金宇,等.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31-6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