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第四期

2023-02-22 2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第四期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刊物国家 收录情况 卷期 排名  分离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方法的改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国外 25(12) 1   如何提高妇产科实习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国外 11(3) 1   Surviv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的相关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国外 28(21) 1   Surviv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意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国外 23(6) 1   Survivin在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江西医学院学报 国外 45(2) 1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的建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国外 27(1) 1   出版专著教材情况(注:在书名后注明教材或专著)  名称 类别 出版单位 日期 排名  外科学同步辅导与习题解析 教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任务来源 完成形式 完成日期 鉴定验收单位 主要结论 排名  反向捕获抗体芯片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自身抗体研究中的应用 已结题 重庆市科委 合格 2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已结题 重庆市卫生局 合格 3   突变型survivin对胶质瘤细胞恶性表型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已结题 重庆市卫生局 合格 3   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已结题 重庆市卫生局 合格 1   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及在位内膜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已结题 重庆市计生委 合格 1   反向捕获抗体芯片技术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自身抗体的研究 已结题 国家基金委 合格 2   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已结题 卫生部 合格 无   承担的主要项目  项目名称及下达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万元) 本人承担任务  重庆地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主持   雌激素及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宫腔镜术后防止宫腔粘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主持

儿科护理晋高级职称书籍?

护理专业期刊目录: (创新医学网)上有各种儿科护理晋高级职称书籍,你可以去看看。
代码 期刊名称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G316 解放军护理杂志 (创新医学网)
G987 南方护理学报
G847 现代护理
G438 现代临床护理
G417 中国护理管理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与护理相关的期刊目录(86种):(创新医学网)
代码 期刊名称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2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G023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
G026 广东医学
G029 广州医学院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G06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7 江西医学院学报
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
G96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G053 昆明医学院学报
G628 老年医学与保健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G575 四川医学
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G707 武警医学
G771 武警医学院学报
G245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G588 西部医学
G223 现代医学
G765 小儿急救医学
G578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创新医学网)
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
G565 徐州医学院学报
G627 循证医学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G308 医学与哲学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26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G709 中国医学教育技
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G225 重庆医学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南昌大学学报的医学版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综合报道烧伤研究专栏经验介绍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原江西医学院学报)创刊以来一直定位准确,建设目标明确,有具体质量提高措施和规划,由此,历年来多次被国家和省部级新闻出版部门等评为优秀期刊(详见以下各列项),并被美国《化学文摘》和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理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等收录为刊源。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逐年提高。1)1989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2)1989年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优秀学报二等奖3)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4)1992年全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5)1993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三等奖6)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7)1995年全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江西省教育委员会)8)1997年第二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9)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0)1999年江西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11)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12)2001年“《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13)2004-2012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4)2005-200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5)2008年江西省优秀期刊三等奖16)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17)2012年江西省第四届优秀期刊二等奖18)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19)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主管单位:南昌大学主办单位:南昌大学主编:高国兰ISSN:1000-2294CN:36-1029/R地址:南昌市八一大道461号邮政编码:330006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2.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3.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5.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6.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7.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8.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9.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马丽娜的获得成绩

90年撰写《脊髓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一例》刊登于《江西医药》;93年撰写《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血管病治疗效果的研究》,此论文参加华东六省神经内科年会,并刊登于《临床神经内科杂志》;2002年先后撰写《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26例报告》、《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分析》分别刊登于《江西医学院学报》、《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撰写《脊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随访14年》、《透明隔囊肿致癫痫3例报告》刊登于《赣南医学院学报》,同年参加高级职称计算机专业知识考试,获得良好成绩,并参加高级职称继续教育班学习等。

人睡觉的时候会把含的甘草片之类的片剂咽下去吗?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
  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
  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
  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
  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
  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
  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
  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
  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
  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
  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
  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
  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
  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
  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
  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
  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
  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
  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
  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4%,
  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3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含甘
  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
  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5];药疹[16];低血钾
  [17][18];过敏性喉头水肿[19];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
  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0]、新生儿中毒[21]。

  【文献】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13]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14]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15]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16]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17]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18]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19]李宁娜,广东医学,1998,19(10):772
  [20]吴伟群等,临床荟萃,2000,15(4):185
  [21]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995,15(3):148

  对《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的小修改

  ·方舟子·

  原文提及:“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4%,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
  0.3克。”甘草酸含量是根据王世润等《甘草酸的提取工艺及应用》(天津轻工
  业学报,1999,(1)1:17):“甘草酸作为其主要成分,随产地不同含量亦不同,
  一般在4~14%之内”,而取下限,因为以为这是周知的常识,未注文献出处。
  现查到王静竹等《甘草及其炮制品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
  20(9):535),里面有对生甘草、炒甘草和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的具体测定,
  都在大约5%。故将原文改为:“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即每天服用的
  甘草不应超过0.24克。”并注上文献出处。这个修改只是为了力求准确,原文并
  无不妥,已转载《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一文者可不做修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