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光明日报历任社长总编辑名单录

2023-02-22 2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光明日报历任社长总编辑名单录

1949 年6月16日上午,中国民主同盟在北平创办的机关报《光明日报》,出版了它的第一张报纸。社长章伯钧,总编辑胡愈之,秘书长萨空了,总经理林仲易。

光明日报的历史沿革

是我国经过了30年的解放运动,特别是3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打垮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取得了震撼全世界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在建国的前夕,《光明日报》诞生了。《光明日报》初由中国民主同盟主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1949年7月起,《光明日报》就陆续开始创办《经济》、《文学》、《文学评论》、《学术》、《新语文》等各种专刊,开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1953年起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合办。1957年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1978年以来,《光明日报》几次调整办报方针,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对象始终没有改变。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199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的光明日报社编制方案明确规定:光明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此报的顺序号从创刊第一号“号”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区别于其他某些报纸“期”的称谓。此报当时的零售价为旧币制20元,后升至200元一份。当时《光明日报》社社址在北平西长安街32号,编辑、印刷厂在石驸马大街90号,报社社长未署名,当时报社设有8个部处组,分别有联系电话。 从《光明日报》报纸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当今和谐社会的来之不易。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为党紧密联系和激励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光明日报》从一份民主党派机关报发展为党中央主办、中宣部代管的全国性重要党报,成为“党的喉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有报纸26家。根据中央对进步、反动、中间性质的旧有报业不同的处理意见,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北平旧有报业的处理除保留《世界日报》和《新民报》二家私营报外皆予查封。旋即由于《世界日报》在刊登新华社来稿的同时还发布国民党新闻稿件,2月25日被当作国民党CC系报纸而没收。时隔2个多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曾提出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的意见,中共中央指定由中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中国民主同盟接收原北平《世界日报》的产业及人员。《世界日报》是由中国新闻史上唯一一人办三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的报业家成舍我于1925年2月创办的民营报纸。该报除了主要进行军事、政治新闻报道外,同时还兼重教育新闻报道。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日本占领北平,《世界日报》停刊。此时《世界日报》是北平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社会影响极大。其规模、设备、编辑、作者队伍堪称全国一流水平。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20日于北平原地复刊。当时民盟集中了较多的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素有办报的传统,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报经验。1949年5月14日下午,民盟总部在北京饭店举行第11次会议,商讨接手、改造《世界日报》的事宜,就当时黑暗的旧中国面临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光明的政治背景,会议通过决议将报名定为《光明日报》,同时决定5月16日正式接收报馆,社址仍用原《世界日报》西长安街的社址。创刊报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也有人认为是沈钧儒先生所题写的,两者之中无论是谁题写的,这一报头一直使用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毛主席先后题写了上百家报纸的报头,《光明日报》却是极少数非毛主席题写报头的报纸之一。一切准备就绪之后,6月16日新报出版,由民盟总部所主办的新中国第一张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党派机关报——《光明日报》于北平横空出世。办报伊始《光明日报》每天出版对开四版,星期六增出对开四版称之为增刊,主要有“学术”、“新语文”、“历史教学”、“文学评论”等。版式上采用传统的仍是竖排法。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对排版格式进行改革,开国内报纸横行排版的先河。众所周知,在此以前,我国报纸历来都是竖排版的,没有横排的先例。当时《光明日报》的地位和前苏联的《消息报》很相似,于是把《消息报》作为参考标志进行文字排版改革,最终全国第二大报《光明日报》成了中国第一份文字改版的报纸。到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紧接着全国报刊积极响应。直到反右运动开始前,《光明日报》虽说是由民主党派主办,但同时也接受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的领导。办报经费按照公营报纸实行“供给制”政策,中央人民政府拨给办报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社长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是第一任社长。历任总编基本上是由具有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员双重身份人士担任,如第一任胡愈之,第二任邵宗汉,第三任常芝青除了是民主党派人士外都是共产党员,第四任储安平则只是民主党派人士。 《光明日报》创办之时就将主要读者定位为广大的知识分子。报道内容除了重要的国内外时事之外,主要是有关知识界的各种情况。随着1952年4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根据民盟的政治任务明确规定:《光明日报》以文教工作的宣传报道作为报纸的中心内容。此后,文教工作的宣传报道内容每期几乎占1/4的版面。加上《光明日报》拥有诸如包括郭沫若、费孝通、范文澜、翦伯赞、茅盾、老舍、巴金、梅兰芳、程砚秋、俞伯平、沈从文、钱伟长、谈家桢、苏步青、丁石孙、叶剑英、陈毅、董必武等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革命家大批著名的精英作者。《光明日报》办得有声有色,在全国众多报纸中特色鲜明,受到广大读者的深深喜爱。1953年1月,《光明日报》改由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此时正值抗美援朝之际,为大力报道抗美援朝内容,《光明日报》的副刊除“历史教学”外全都被取消了,但不久之后《光明日报》又陆续创办了“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副刊。从1954年春到1957年上半年反右开始,《光明日报》副刊的发展进入到“文革”前的巅峰时期。《光明日报》在全国非常畅销,成为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影响最大的报纸。1956年4月,毛主席提出了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使知识分子能感到自己拥有足够的言论自由权,促进“双百方针”的顺利推进,毛主席及党中央充分利用报纸这一宣传工具来调动知识分子的激情。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特别邀请新闻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上问及时任《光明日报》总编常芝青:“《光明日报》是民主党派的报纸,你一个共产党员在那里当什么总编辑。你撤出来,找一个民主人士去当总编辑。”不久之后,中共中央撤销了《光明日报》的党组。让民主党派独自办报。4月1日,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储安平正式就任总编辑,章伯钧仍继续就任社长之职。紧接着在随之而来的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将文艺、学术思想问题的“争鸣”转变为鼓励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向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此毛主席又一次专门召开了新闻出版界代表的座谈会,其中就办报而言,他认为“共产党不如党外人士,现在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样一来,在“整风”、“鸣放”阶段,党外人士、知识分子们显出了无比的热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策。储安平以《光明日报》名义,派出大批记者到全国九大城市采访,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鼓动他们向共产党提意见,并亲自安排版面“发表座谈纪录11次,共占了12个版,约13万字”。在整风发言中民主党派人士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章伯钧、储安平分别提出了“政治设计院”、“党天下”的言论。以此同时,《光明日报》作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报成当时全国两份最活跃的报纸之一,大胆刊出各种“鸣放”声音。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拉开了“反右派运动”的序幕。《光明日报》被定为推行“资产阶级方向”的两家报纸之一,成为新闻界的“毒蛇”,被点名批评:“利用百家争鸣和整风运动,发表大量带煽动性的报道。”1957年6月至7月,《光明日报》有18人被划为右派,章、储两人均被当作“大右派”揪出,名列中国十大右派之榜。1957年反右开始不久,《光明日报》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与中央保持步调一致。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跃进”,新闻界内部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195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社宣布了《苦战三年工作纲要(草案)》,这个纲要其中强调了“千方百计地利用广大读者的来信,使读者来信真正成为丰富报纸内容的源泉,每月争取刊用读者来信600件至1000件……”。在《人民日报》的带动下,新闻界掀起了相互竞赛的热潮。《光明日报》也不甘落后,一改“同人办报”、“专家办报”的作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开门办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在各地文教部门建立了五百多个通讯组,发展了近两千名通讯员”。这样一来,稿件猛增,篇幅显得紧张,于是10月25日编委会在报上登出《本报五种专刊停刊启事》,毛主席看了这个启事后,认为“《光明日报》的副刊和‘哲学’、‘文学遗产’等,应继续办下去,不要停刊”。根据主席的意见,11月2日’又登出《本报“哲学”、“文学遗产”等专刊继续出刊启事》。大跃进时期,报社内也搞大跃进,如排字房案提出“比干劲,放‘卫星’,排字案工显奇能;不论编辑删、倒、花,政治挂帅克服它!”校对室提出“质量要好保时间,分分秒秒都抢先,政治挂帅鼓干劲,校对卫星飞满天”,如同其他报纸一样,《光明日报》也成为推动“大跃进”的有力工具。 1967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省市报可以停刊闹革命,但是不应当停止代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到1968年底,大多数报纸停办,全国报纸数量降为历史最低仅42种,全国性报纸只剩下4种,《光明日报》便是能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报纸之一。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形成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两报一刊”的宣传机构,负责披露“最高指示”、新的运动口号以及运动的最新“战略部署”。“两报一刊”成为全国舆论的指挥棒,是全国人民了解“中央精神”最主要的渠道。当时全国报纸的内容及版式皆以“两报一刊”为样版。内容上,《光明日报》的副刊和专刊全部取消,大量转载刊登政治性的文章,学术色彩削弱,内容单一化。版式上,以《光明日报》报头为例,原本在反右运动开始后为改变“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急先锋”的形象,就有人提出换掉以前的报头,请毛主席题写。直到1964年夏天,报社穆欣同志为此专门向毛主席写过报告,而毛主席认为(《光明日报》)原先用的报头是郭沫若写的,他曾说过,凡是报上用的鲁迅、郭老写的报头,都不再写。情况并非这样,郭老只题写了“文学遗产”专刊的刊头。经过说明以后,仍然没有应允,这事便拖下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开展,为避免因《光明日报》报头非毛主席所题写,而遭到“造反派”的挑剔,以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1966年12月24日,报社同志用毛主席1963年1月9日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的词末注明“郭词见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光明日报”中的“光明日报”四字制成报头,将所制的版样送请毛主席审阅后,于1967年元旦开始使用,此后沿用至今。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新闻界努力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恢复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1978年杨西光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于5月份对《光明日报》进行改版,使之成为以宣传科学、教育为主的文化战线方面的报纸。在国内报业中第一家提出不刊登一般性时政经济新闻,增加科技新闻内容,最先取消报眼处每日刊登的毛主席语录,把马、恩、列、斯、毛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引语由黑体变成宋体,随后其他党报纷纷效仿。改版后的《光明日报》在将科学、教育和知识分子问题放在报道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保持报纸的学术色彩,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发表意见。《光明日报》在头版全文刊发了了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揭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同一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全文,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7家省市报纸均转载了此文。到5月底,全国共30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随着这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的逐步开展,形成了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思想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1993年,总编辑徐光春提出了改革报纸宣传的十二个转变,其中一切的关键是实现“变科教文报为综合性报纸”。1994年8月,党中央批准光明日报社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光明日报》成为全国性重要党报。1978年以来,《光明日报》虽然几次调整办报方针,但努力把报纸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宗旨始终没有变,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这一鲜明特色没有变。

上虞区的著名人物

1、王充

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2、曹娥

曹娥,会稽上虞(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时期著名孝女。

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3、竺可桢

竺可桢,字藕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4、谢安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名士。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5、何振梁

何振梁,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在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曾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2015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同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要求国际奥委会旗帜为其降半旗3天,以此纪念其对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虞区——著名人物

张胜友的人物介绍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4月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2001年11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3年12月22日,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利润80万元。1995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2001年则飙升1.7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他从一个记者、作家的角色转换成一位出版家后,不负众望,连年把作家出版社的业绩推向高峰。张胜友的改革思路很新潮,甚至将足球赛制引进单位的人事改革中来,他先将优秀编辑组成甲A队,被优化组合下来的则组成甲B队,鼓励甲B冲A。为了给编辑人员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他打破按文学门类划分编辑室的传统做法,把它们变成相应并列的编辑室,允许编辑放手开发各个文学门类的图书,这样既便于公平竞争,又可以使编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他的带领下,作家出版社涌现出了一大批贴近市场、具有“双效”的优秀图书,得了1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图书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2003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获准成立的第一家大型专业性文学出版集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