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水土保持学报责任编辑董志刚

2023-02-22 18: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水土保持学报责任编辑董志刚

经济效益较好的养羊户,多数采用了舍饲养羊,合理配合饲草、饲料进行舍饲,这种方法可以节省牧工,加大技术力度。采用放牧补饲相结合的方法,除抓好青草期放牧外,还有以下注意事项:

一是大量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

二是大量贮备和青贮秸秆等;

三是强化羔羊和田羊的补饲。

采用灵活的放牧方式,

一是分群放牧,将羊群按年龄、性别、大小分成小群,每群数量50只-100只不等,育肥羊、育成羊青草期组群放牧,繁殖母羊和种公羊在当地放牧;

二是根据羊的采食特点,采取分片轮回放牧的方法即每日出牧后先让羊在往日放牧的地方吃草,待羊吃到半饱时,再到新鲜草场放牧,等看到羊不大啃吃时再放开手,采用“满天星”方式让羊吃饱为止。这种“先生后熟,先紧后松,一日三饱”配合两季慢(春秋两季放牧要慢)和三坚持(坚持跟群放牧、早出晚归、二次饮水)与三稳(放牧、饮水、出入要稳)以及四防(防跑青、防扎窝子、防害和防病)的方法有利于放牧羊群的增膘和保胎育羔。 

通过存优去劣,逐年及时淘汰老羊及生产性能差的羊只,多次选择,分类分段培育,坚持因时(时间)、因市(市场情况)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羊群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由于各户饲养品种不同,数量不同,发展不同,因此选择方法不同,选择比例也不同。但都要注重初生、断奶、周岁三个阶段和繁殖性能及后代生长速度多个环节的进行。母羊选择的比例为:淘汰率15%-20%,选留率35%-40%。公羊根据情况引入萨福克、多赛特、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一般不自行选育。经不断的选择,其年龄结构保持在青年羊(0.5岁-1.5岁)占15%-20%,壮年羊(1.5岁-4岁(占65%-75%,5岁半占10%-20%比例。母羊比重达到65%-70%,其中能繁母羊45%-50%。母羊比重越大,出栏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就是通过对公母羊配偶个体的合理选择,采用科学的配种方式,实现以优配优、全配满怀的目的。既可充分有效地利用优种公羊,又能人为控制产羔季节、配种频率。也可采用同期发情等发情控制技术,使母羊适时集中发情,在较短时间内配种,受胎率、受配率较高,使适龄母羊全配满怀,同时也提高了羔羊质量。

在母羊怀孕后期及哺乳前期,给予合理的补饲,同时搞好饮水、补盐和棚舍卫生。补料根据各地牧草及季节、母羊状况而异精料组成为玉米51%、麸皮8%、饼类23%、苜蓿草粉10%、骨粉3%、食盐2%、磷酸氢钙3%,补量一般每日每只0.5kg-0.7kg,分早晚两次补饲,并给以适量的优质饲草。临产前细心观察母羊状况,晚上专人值班,随产随接。羔羊出生后,加强培育,保证多胎羔羊的哺乳。羔羊出生后10天-14天开始补给优质饲草和配合饲料,补饲饲料及数量因地因羊而定,大多数羔羊配合料补量为:两周龄日补50g-70g,1月龄-2月龄100g-150g,2月龄-3月龄200g,3月龄-4月龄250g,4月龄-6月龄300g-500g。精料组成为玉米40%,饼类25%,苜蓿草料25%,麸皮8%,骨粉2%,食盐适量。

除进行常规的疫苗注射外,在剪毛后进行药浴,每年春秋两季用虫克星等进行驱虫。同时在活动场所圈舍门口洒以草木灰等消毒,对异常或发病羊进行隔离治疗,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科学养羊的六个步骤: 一、选择地形地势,合理设计羊舍。

二、饲槽和草架饲喂。 三、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繁殖率。 四、定期驱虫、除虱,科学预防接种。 五、避免食物中毒、瘤胃臌胀、前胃弛缓、瘤胃积食。

六、避免混养。

一、选择地形地势,合理设计羊舍。羊舍应建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最好建吊脚楼羊舍,让羊生活在干燥、清洁的羊舍里,可有效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羊圈设计应背风向阳,通风透光,许多农户在实际生产中,会采用猪圈养羊,这实不可取。

二、饲槽和草架饲喂。用木制移动式和砖、石或水泥制成固定式的各种草架、饲槽,也可用铁皮制成单面或双面饲料槽,以提高饲料、饲草采食利用率,有效节约饲料、饲草。 三、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繁殖率。选择繁殖率、受胎率高的本地品种母羊与萨能奶山羊、波尔山羊等良种公羊杂交来改良后代,以有效提高后代商品羊的杂交优势,进行品种改良、增强抗病率,从而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再从杂种后代中挑选繁殖率、受胎率高的母羊作种羊。

四、定期驱虫、除虱,科学预防接种。山羊寄生虫病发生较为普遍,轻者消瘦、生长缓慢,重者引起疾病和死亡。故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和清洁饮水,每年春秋两季要进行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可口服一定剂量的敌百虫、左咪唑、丙硫苯咪唑或肌肉注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来驱虫除虱。 平时要搞好春秋季口蹄疫和羊痘的预防接种,有条件的每年接种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五、避免食物中毒、瘤胃臌胀、前胃弛缓、瘤胃积食。有毒植物如桃树叶、马铃薯和叶子、扁豆藤、毒芹、毛莨、颠茄、闹羊花等不可作草料饲喂山羊。不宜采食大量产气饲料如谷物和豆类、红花草、豌豆藤、幼嫩多汁的青草、甘薯藤等,采食霜露或雨后青草可引起瘤胃臌胀。山羊是反刍动物,其胃的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应用草料或纤维素含量高的饲料来喂养,与单胃杂食性动物猪有明显区别。羊长期喂精料、腐败变质或缺乏纤维的粉状饲料如谷糠、玉米、玉米粉易导致前胃弛缓,继发瘤胃积食。这种情况笔者在实践中遇到比较多,会造成农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六、避免混养。许多农户将鸡、鸭、鹅、羊等混养,这是非常不好的养殖方式,容易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摘要:养羊是我国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养羊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疾病,不仅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羊业的发展.因此,从事养羊业的人员首先应该做好养羊技术和羊病防治的专业知识储备,科学养羊,合理防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管理因素和疫病防治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

出版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16 (10) :66-66

关键词:羊养殖  /  羊疾病

摘 要: 羊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做好检疫、隔离与封锁工作,坚持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进行定期驱虫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出版源:《畜禽业》 , 2017 , 28 (4) :89-90

关键词:羊病  /  管理措施  /  防治措施

摘要:布氏杆菌病又称为"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简称"布病",给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本研究根据布病的病原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对羊布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出版源:《中兽医学杂志》 , 2015 (9)

关键词:羊  /  布氏杆菌病  /  诊断  /  综合防治

摘要:本文笔者从羊布氏杆菌病病原、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重点论述了比较实用实效的防控措施,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出版源:《中国动物保健》 , 2017 , 19 (8) :34-35

关键词:羊布病  /  病原  /  症状  /  防控措施

摘要: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一、发...

出版源:《现代农业》 , 2014 (11) :80-81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  /  生殖道分泌物  /  二类动物疫病  /  布鲁氏菌属  /  人兽共患传染病  /  布病  /  周围环境  /  经口  /  流产胎儿  /  发病机理

摘要:卢氏县是河南省豫西边垂的一个山区县,具有大面积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畜牧养殖业发展比较昌盛,其中牛、羊养殖数量相对比较多,牛、羊疾病发生率也相对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牛、羊布氏杆菌病有零星发生的迹象.为了预防、控制牛、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根据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豫西山区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综合防控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出版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6 (11) :195-195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  /  流行特征  /  临床症状  /  诊断方法  /  综合防控措施

摘要【目的】从动物微量元素营养角 度,调查研究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土壤—牧草—畜体系统中主要微量元素含量。【方法】对库尔勒市普惠牧场、沙雅县塔里木第一牧场、新和县牧...

出版源:《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 47 (3) :554-558

关键词:绵羊  /  微量元素  /  缺乏症  /  调查



摘要: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禁牧区与放牧区土壤养分、地表植被营养成分及土壤、植被和家畜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Zn、Cu、Na含量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养分含量0-30 cm土层平均值禁牧区显著高于放牧区,其中有效磷和钾尤为突出,并以11-30 cm土层变幅较大,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除有效态Fe外,其他4种微量元素禁牧区明显高于放牧区。地表牧草有效态微量元素,均表现为禁牧区明显高于放牧区,且部分值高出1倍以上。家畜有效态微量元素,Mn元素未检测出,其他各元素在家畜体内的积累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牦牛〉绵羊〉山羊,各元素在家畜体内的含量顺序依次是:Na〉Fe〉Zn〉Cu。肃南县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粗放状态,山地草原超载过牧极为严重,已成河西走廊西段草地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本研究测定的土壤、植被、家畜基本数据对退化严重的肃南县山地草原恢复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出版源:《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 24 (4) :103-107

关键词:土壤  /  牧草  /  家畜  /  有效态微量元素

摘要:本试验结合新疆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以天山山脉伊犁河 谷特克斯县山草句草原类典型草原地区家庭牧场的尺度上,针对草原植物群落及主要种群对实施牧民参与式管理的...

出版源:《新疆畜牧业》 , 2010 (3) :34-36

关键词:牧民参与式管理  /  不同放牧制度  /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了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草食家畜品种改良与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多年来开展的以羊养殖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试验结果,初步报道了在荒漠化草原地区以草食家畜良种繁育与草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出版源:《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13 (4) :435-440

关键词:草食家畜  /  良种繁育  /  草原生态  /  生态屏障  /  协同创新

摘要:正草原畜牧业最根本的基础是草原。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的状况休戚相关。草和畜的关系问题,即草畜平衡问题,是维护草原生态、保护草原资源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同时也是...

出版源:《北方经济》 , 2011 (9) :14-15

关键词:草畜平衡  /  畜牧业发展  /  草原退化沙化  /  草原生态  /  草原畜牧业  /  草原资源  /  内蒙古  /  牧区旗县  /  核心问题  /  饲草料

适合于吉林省广大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饲养的细毛羊品种主要有: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肉用绵羊品种主要有:萨福克、无角道塞特、德国肉用美利奴、南非肉用美利奴、特克塞尔、夏洛来等;肉用山羊品种为波尔山羊;绒山羊品种为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其它可以饲养的羊的品种为小尾寒羊、萨能奶山羊等。

吉林省西部地区主要是发展细毛羊和肉羊;中部农区为肉羊发展区域;东部山区半山区主要发展绒山羊和肉用山羊。对于小尾寒羊应该是以其作为发展肉羊的母本品种,与萨福克等肉羊品种杂交生产商品肉羊。

在选羊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无论公羊还是母羊均要健康、体格要大、胸要宽而深、体要长、脖子要粗大、背腰宽平、四肢端正、粗短,蹄质坚韧。公羊腹大而不垂,角间距宽,眼大明亮,鼻梁隆起,嘴粗大富有弹性睾丸对称、不垂不吊,大而有弹性,性欲旺盛;母羊头清秀,槽口宽深,口裂长,双乳头,乳房对称大而柔软,无明显繁殖疾病。其次要充分了解现有主要羊品种、生产性能、外貌特征、主要经济用途、根据自己需要确定选购的品种。

人工喂养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定人:就是从始至终固定专人喂养,这样可以掌握羔羊的生活习性、吃饱程度、喂奶温度、喂量以及健康与否等。

定温:要掌握好人工乳的温度。个体不同,日龄不同,温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应在35℃~41℃之间。

定量:每次喂量应在七分饱的程度,切忌喂太饱而引起消化不良。具体给量按羔羊的体重大小来定,一般全天奶量相当于初生重的1/5为宜。随着日龄的增加,每隔一周应适当增加喂量。如果消化不良应减少奶量,增加饮水量,同时采取治疗措施。

定时:就是羔羊喂奶时间确定,尽量不要变动。初生羔羊每天应喂6次,每隔3~5小时喂一次,夜间可延长时间或次数。10天以后每天喂4~5次,羔羊能吃草、料时,可减少到3~4次。

对经验丰富的人来说,抓绒剪毛后或绒毛尚未长出来前也可以挑选种羊。此时选羊重点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剪绒的个体绒毛茬白,毛稀少,绒密多的为好。公羊阴囊和母羊乳房基部绒密多的为好;皮肤白里透红,无黑斑、不发乌,皮薄弹性好;四肢下部毛长,绒多而密。;耳根角根残留的短绒多而密者为好;卷曲丰满,不遮眼,底绒密多。

配种前20~30天,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适当补饲优质干草和混合精料,补饲数量可根据母羊体况具体确定,以增强母羊体质,使其在短期内体重增加,促进母羊集中发情和多排卵,可以提高双羔率5%~10%,这种饲养方式称为短期优饲。该种饲养方法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1)载羊运输车辆的车况要好,手续齐备,装有高栏,防止羊只跳车,配带苫布以备雨雪天使用。根据运程备足草料及水盆料盆等器具,并且带少量消炎止痛等药品。

(2)装羊时,不能过密过挤。体质强、弱羊,大、小羊,公母羊,在车上打隔分开,妊娠母羊不能托肚子装车,以防流产。哺乳羔羊要按时哺乳,每天不能少于4次,白天哺乳间隔时间不宜大于5小时。

(3)上车前要给羊饮足水,不宜吃得过饱。运程在一天之内不需要喂草喂料,运程在一天以上的,每天应喂草2-3次,饮水不少于2次,并要求每只羊都能饮到水,吃到草料。

(4)运输车辆应缓慢起动,禁止突然刹车,在颠簸路面和坡路要缓慢行驶,防止羊只挤压死亡。中途停车或人员休息要安排专人看护羊只,防止羊只跳车逃跑或失盗。

(5)押车人员要经常检查车上羊只,发现怪叫、倒卧羊只要及时停车将其扶起,安置到不易挤压的一角处。

(6)运到目的地后,卸羊时要防止车厢板与车厢之间缝隙别断羊腿。最好将车靠近高台处卸羊,防止羊只跳车造成流产、伤羊等事故发生。

(1)打栏学名称发情是指母羊性成熟后所表现的性活动现象。此时,母羊生殖道粘膜充血,并有粘液流出,表现出极度性兴奋。

(2)打栏的时间间隔(发情周期)是指母羊从上一次发情开始到下一次发情开始的时间间隔。绵羊发情周期为16~17天,山羊21天。

(3)打栏持续期是指母羊从出现发情征状至发情结束所持续的时间。发情持续期大约为1~3天,平均2天,个别也有达3~5天。

(1)打栏学名叫性成熟,羊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以出现性行为及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作为标志,开始具有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称为性成熟。公羊5~8月龄、母羊8~9月龄达性成熟。

(2)配种学名叫体成熟,羊生长发育基本达到成年体况,体重达成年体重70%以上,具有完全的生殖能力称为体成熟。公羊18~20月龄、母羊16~18月龄达体成熟。

母羊的发情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

(1)发情前期卵泡开始发育,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上升,促使生殖道上皮增生,粘膜充血,腺体活动逐渐加强。阴道分泌稀薄的粘液,但母羊没有性欲表现。

(2)发情期母羊接受公羊交配,有性欲表现,外阴部充血肿胀,子宫角和子宫体充血,从阴门流出具有牵缕性透明粘稠的粘液。子宫颈口松弛开张,卵泡发育很快。

(3)发情后期母羊排卵后发情征状逐渐消退,卵泡破裂后形成黄体,分泌孕酮,血液申的孕激素水平上升。生殖器官开始复原,粘膜充血消退。子宫颈口闭合,分泌物减少,母羊拒绝交配。

(4)间情期如果母羊妊娠,黄体继续存在,并发育成妊娠黄体;如果没有妊娠,黄体逐渐消失,进入下一个发情周期。

发情鉴定有很多种方法,在养羊生产中除了观察羊的外部行为表现如不断摆尾、鸣叫、频频排尿,外阴潮红并有粘液流出,愿意接近公羊,表现出亲呢的举动,母羊互相爬跨,并接受公羊爬跨,反应敏感。最准确的方法是试情法。

试情的具体方法是:在羊群中挑选出1只2~5周岁,体格健壮,无疾病,性欲旺盛,不用来配种的公羊做为试情公羊。戴上试情布,试情布尺寸为30厘米×25厘米,然后放人母羊群中。这时公羊开始嗅闻母羊,如果发现公羊爬跨母羊而母羊站立不动接受爬跨,则该母羊为发情母羊。如母羊躲避爬跨,则为不发情或发情不好的母羊。用这种方法试情,可以将母羊群中90%以上的发情母羊挑选出来。

为了保证发情鉴定的准确性,在试情时应注意下列事项:第一,试情公羊应每隔5~6天排精或本交1次,以保证其有旺盛的性欲及试情的积极性;第二,试情公羊与母羊群的比例应保持在1:30,最多不要超过40只,防止因公羊疲劳而影响试情的准确性;第三,要保证试情时间和试情次数。一般情况下,每群羊应早晚各试情1次,对于1~2周岁母羊,应根据情况酌情增加1次试情,每次试情应保证在半小时以上;第四,发现试情公羊爬跨母羊,应将该母羊立即挑出圈外,避免公羊射精影响性欲;第五,试情公羊的管理、补饲应参照配种采精公羊的标准。

在公羊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用公羊瓶试情法来挑选发情母羊,具体做法是:用热毛巾用力揩擦公羊的角基部,然后将毛巾放人玻璃瓶中,再将玻璃瓶放在待试母羊群内,如果母羊前来嗅闻,则认定该母羊为发情母羊,反之则认为该母羊不发情。其原理是,在公山羊的角基部和耳根之间能够分泌出一种性诱激素,发情母羊对这种激素的气味很敏感,据此可以判断母羊是否发情。

如何掌握母羊的发情火候是配种成败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母羊发情后的最佳配种时间应该是,壮龄母羊应在发情后12小时进行配种;幼龄羊因发情无规律可依,应该发情即配;而老龄母羊应在发情8~10小时后进行配种。

经产母羊配种时期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产羔时期,根据产羔时期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产冬羔、产春羔、产秋羔和四季零散产羔。

(1)产冬羔母羊8~9月份配种,在妊娠期间营养状态比较好,胎儿发育良好,翌年1~2月份产羔,羔羊初生重大,体质较健壮,5~6月份可以吃上青草,生长发育迅速,可以安全越冬。但由于该产羔季节气候寒冷,在管理上应做好防寒保温。

(2)产春羔母羊10~11月份配种,翌年3~4月份产羔,此时气温较产冬羔时温暖,可以避开寒流。母羊在哺乳期己能吃上青草,乳汁比较充足,加之气温较凉爽,羔羊长势较好。缺点是母羊妊娠期牧场植被条件较差,依靠放牧无法满足其营养需要,必须实行放牧补饲相结合,准备充足的优质干草,补饲一定量的营养平衡的精饲料,同时作好羔羊补饲工作。

(1)光照光照是影响母羊发情的一个主要原因。羊为短日照季节性发情动物,光照缩短,母羊生殖机能处于兴奋和旺盛状态,母羊发情。反之,光照时间延长则会抑制母羊发情。

(2)营养在母羊配种前1个月,适当补饲,提高母羊营养水平,特别是补足蛋白质饲料,对中等以下膘情的母羊可以促进发情和排卵,诱发母羊产双胎。据报道,在母羊膘情较差条件下,配种前母羊体重每增加1千克,其排卵率提高2%~2.5%,产羔率提高1.5%~2%。比较均衡而全价的营养水平会便幼龄母羊提前发情,也会使正常母羊正常发情和排卵。如满足不了其营养需求,不仅不能正常发情和排卵,而且母羊的发情持续期、发晴周期均不正常。

(3)年龄老龄羊和幼龄羊的发情持续期比较短,发情周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发情征状也不明显;壮龄羊的发情持续较长,发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情征状典型且明显。

母羔分群后,加强饲养管理,在8~10月龄体重达20~30千克参加配种繁殖,这种使幼龄母羊参加配种的方式叫育母早配(也称育成母羊早期配种)。

在羔羊培育过程中,应多饲喂一些容易消化、营养平衡的饲料,例如:膨化大豆、玉米渣、鲜嫩的青绿多汁饲料、优质牧草。在羔羊断乳分群后应尽量避免产生应激,可适当注射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预防某些疾病发生。在组群时应控制羊只数量,使每只母羔在放牧补饲过程中,均能采食到充足的饲料,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配种应采取本交方式(处女羊子宫颈口小而紧,无法进行子宫颈深部输精,只能采取阴道输精,受胎率低),同时应避免使用各种激素类药物催情。妊娠后要做好保胎工作,不喂变质饲料,不饮冰渣水,避免应激(如惊吓),出人圈舍不拥挤,放牧不急赶,定期驱虫,保持良好膘情。

母羊分娩后应注意体况的恢复。根据哺乳母羊的体况进行适当补饲,羔羊应适时断乳。配种前一个半月要加强繁殖母羊的饲养,选择牧草丰盛且营养丰富的草地放牧,延长放牧时间,使母羊尽可能多采食优质牧草,尽快恢复繁殖体况,促迸发情,提高受胎率和双羔率。对体况较差的母羊可通过补饲部分精料来调整体况。对有阴道炎和其它繁殖障碍的母羊应尽快治疗,使其恢复繁殖机能。应掌握母羊的发情状态,作到心中有数,适时配种。另外,应注意处于妊娠前期母羊的妊娠发情现象,避免重复配种发生流产。

一般情况下,常采取如下的保定方法:

(1)配种架子保定法是指将发情母羊固定在设计好的架子上,应用此法保定母羊时,母羊的腹部被较粗的横杆抬起,蹄部用绳索固定在较细的横杆上,母羊身体呈前低后高的姿势,保定架的高度可以人为调整。用这种方法保定母羊时,体格大的羊上比较高的保定架,体格比较小的母羊上比较低的保定架。使羊背线与地平面呈30°夹角为宜。

(2)采精架子保定法是指利用公羊采精时保定台羊的保定架来固定发情母羊,并在此姿势下进行输精。这种保定方法适用于发情羊较少时使用。用这种方法务必使保定架平稳牢固,否则会因母羊的骚动而影响正常的输精。同时尽量便母羊站在前低后高的斜坡上,这样利于受胎。

(3)双手保定法是指由一人将发情母羊两条后腿提起,羊的腹部朝前,再用双小腿夹住羊的颈部,不让其乱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不用固定母羊的保定架,节省了器材,并且在任何场地都可以输精,操作比较方便。同时,羊处于倒立状态有利于精液的流人。采用这种方法保定母羊一定要牢固,不要使母羊产生骚动。否则很容易在输精时因母羊的乱动而弄伤子宫颈口,从而造成母羊的不孕。

将精液直接输到发情母羊子宫颈一定深度,受胎率较高,现已普遍采用此法。母羊外阴部消毒擦洗后,输精员左手拿开腔器,器柄与地面平行倾斜向上慢慢插人母羊阴道内,当接近子宫颈口时向下旋转90o,张开开腔器。借助手电光源寻找子宫颈口,将精液输人子宫颈口内0.5~1.5厘米的深度,然后缓慢旋转抽出输精枪,最后用力拍打一下母羊后躯。开腔器用完后,用酒精火焰消毒,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净,下一次输精时使用。

跪求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导师的信息

  谷达华,男,1964 年生,198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主任,重庆市测绘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测量与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的研究;土地调查技术与土地资产的评估方法的研究。
  教学及获奖情况:
  承担了测量学、建筑测量学、地籍测量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并主编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测量学》;负责的《测量学》课程于2009年列入西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科研及获奖情况:
  1. 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5-2006,主持。
  2. 重庆市梁平县屏锦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5-2006,主持。
  3. 重庆市忠县拔山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6-2007,主持。
  4. 重庆市忠县汝溪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6-2007,主持。
  5.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村1:2000数字化测图项目研究 2007,主持。
  6. 重庆市南涪铁路武隆线段临时用地复恳测量研究,2009.5-至今,主持。
  7. 四川省乐至县城镇地籍测量研究,2008.12-至今,主持。
  8. 重庆市酉阳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研究,2006,主研。
  在研项目:
  1. 四川省乐至县城镇地籍测量研究,2008.12-至今,横向,经费90万元,主持。
  2. 重庆市南涪铁路武隆线段临时用地复恳测量研究,横向,经费5.0万元,主持。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1. 测绘科学.2009,3,34(2):194-196. RTK系统、全站仪及CASS软件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2.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1):42-43.基于ArcObjects人口电子地图系统设计与实现.
  3.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重庆市主城区地价分析.
  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7.酉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研究.
  5.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37.基于交通因素影响的建设用地结构性变更分析.
  6. 安徽农业科学.2007.9:2681-2682.交通因素对建设用地变更影响的研究.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7.房地产市场中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分析.

  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
  E-mail:

  廖铁军,男,1961 年生,1982 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于西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及利用规划。
  教学及获奖情况:承担本科生《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学》及研究生《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授课。副主编教材《作物施肥学》、参编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及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
  科研及获奖情况: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并在《稀土》,《腐植酸》,《水土保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四川高县,长宁县,江安,乐山五通桥,沙湾,金口河,重庆市万州区,万盛区,巫溪等十一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主持四川兴文,长宁,江安,重庆万州区,酉阳县土地定级研究及基准地价评估研究;主持重庆铜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主持乐山市级,井研,沙湾基本农田规划调整研究。
  在研项目:
  主持四川省乐山市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四川井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五通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市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市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井研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乐山市沙湾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乐山市五通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1、王月键,廖铁军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价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
  2、谢付杰, 廖铁军,重庆市万州区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唐宁,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5) : 1455- 1456, 14583、唐宁, 廖铁军,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2) : 345- 347
  3、姚秋升,廖铁军,重庆市万州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2009,(1)
  4、黄云,廖铁军,傅瓦利,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与可持续发展—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
  5、余晓燕, 廖铁军,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移土培肥工程” (一期) 效益评价,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7) : 102 - 1044.
  6、张静,廖铁军,土地整理中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黎德川,廖铁军,刘洪等,乐山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8、廖铁军,黄云,傅瓦利等,区域土地利用中耕地动态变化及其保护,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10-414
  9、唐宁,廖铁军,县域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以乐山市沙湾区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
  10、郭芙梅,黎德川,廖铁军,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2)
  11、严明,廖铁军,基于Excel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
  12、刘洪,廖铁军,黎德川等,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乐山市为例,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

  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
  E-mail:

  王三,男,1970年生,199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获土壤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土地规划,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土地整理
  教学及获奖情况:
  主讲本科《遥感概论》、《林学遥感》、《遥感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主讲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遥感与制图》。
  科研及获奖情况:
  主持“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
  在研项目:
  1、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园挂钩调研
  2、静观镇素心村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3、北碚区农村居民点复垦规划设计

  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68251924
  E-mail:

  杨朝现,男,1971 年生,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测绘工程。
  教学及获奖情况:
  承担了测量学、建筑测量学、地籍测量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参编了全国高等院校《地籍管理》、《测量学》规划教材2部。
  2006年获西南大学第一届网上评教优秀奖。
  科研及获奖情况:
  近三年主持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相关课题10余项。
  在研项目:
  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綦江县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5项。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
  E-mail:

基于DEM的小流域土地整理的综合规划探讨——以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流域为例

王亚男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41)

摘要:从项目区的划定、DEM的构建,到项目区的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布置土地利用布局,确定综合规划的方案,形成了基于DEM的小流域土地整理的综合规划探讨。

关键词:DEM;小流域;土地整理;综合规划

基于DEM的小流域土地整理的综合规划与设计,其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区范围的划定、基于地形图的DEM的构建、项目区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项目区规划与设计方案和主要工程规划与设计几个方面,详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小流域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流程

1 小流域土地整理的项目区的划定

1.1 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求,项目规划所需资料一般包括:①项目区基本概况,包括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土地面积、人口等;②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质、植被及自然灾害等情况;③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产业发展、市场状况、收入水平、民族习惯等;④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地类的数量、权属、土地生产能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⑤土地开发整理法规政策以及农业、水利、林业、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⑥土地资源、水资源调查报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⑦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项目所在县(市)、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等。

与此同时,技术小组与当地有关领导必须多次到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主要了解项目区的地貌、种植制度、水源、现状设施等情况,具体划定项目区边界等,并就项目片规划设计中可能涉及的具体问题向当地基层领导、农民征求意见,与当地农业、水利专家共同确定规划思路。

1.2 划定小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原则

划定小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项目完整性原则。项目区的边界不应只考虑行政区的边界,还应该考虑项目区周围自然地物的分布情况,例如以分水岭、路、沟、渠等为界。②结合实测的地形图,以生态系统为划分基础,从小流域生态系统角度划定土地整理项目区边界,然后把项目区的现状图与实测的地形图进行叠加匹配,得到具有地形、地类等信息的电子图件。③尽量保证土地的权属在同一个乡镇管辖范围内。

2 基于地形图的 DEM 构建

2.1 数据源的获取与转换

本文主要根据数字化的地形图来建立 DEM。下面以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说明一下测图的过程。

首先在项目区进行实地控制测量,采用GPS静态测量,沿线布设E级GPS网,采用点连接和边连接相结合布网,平面坐标起算点采用北京市测绘院提供的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柏查子村附近的两个GPS点作为起算点。然后利用全站经纬仪在野外实测。全站经纬仪可以自动记录和显示有关数据,外业采集数据后,用数据通讯线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把野外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再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检查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把野外采集到的数据编码,用测量数据转化成绘图系统所需要的编码格式。数据计算是针对地貌关系的,当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生成平面图形,建立图形文件,绘制等高线。对照外业的草图,修改新生成的地形图,补测重测存在漏测或测错的地方,然后加注高程、注记等。进行室内和室外检查;最后对地形图进行图框内外整饰。

测图的成果是 AutoCAD 格式的文件,本文主要是应用MAPGIS 软件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因而要进行必要的文件转换。首先把 AutoCAD 格式的等高线和高程点的图层另存为.dxf 格式。然后在MAPGIS 软件应用“文件转换”的模块,把.dxf格式的等高线和高程点数据,分别转换为MAPGIS软件形式的点文件和线文件。点文件为包含高程点信息的数据;线文件为包含等高线信息的数据。

2.2 矢量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在等高线数字化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貌形态复杂,数据量大、人机交互作业易出错和图像处理技术存在缺陷等原因,不可避免地造成等高线数据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误差。几何信息误差主要包括等高线的点位或线位误差、等高线相交或自交和数据采集不均匀引起的数据冗余和等高线不光滑等。属性信息误差主要包括少量高程错误和系统高程错误。等高线矢量数据是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数据,其质量直接影响其使用效果,因此必须对等高线数据进行检查修改。

在等高线数据的处理中,可采用MAPGIS 软件中的“DTM分析”应用模块中等高线检查工具进行处理。首先对等高线数据进行错误检查,包括线自相交检查、线封闭性检查、线相交检查、高程跳跃值检查、高程赋值检查等,然后找出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对等高线文件进行线编辑处理,主要是对线数据的增加、删除、移动、续线、闭合、分割、属性修改等,另外还有对高程点数据的增加、删除、移动等功能。

2.2.1 等高线赋以高程值的属性

由 AutoCAD 格式转换过来的等高线的文件,并没有有关高程值的属性,因而必须给每条等高线赋以高程值。首先,建立等高线文件的属性结构,根据高程值选择字段类型为双精度型,字段长度为8,小数位数为2。其次,找到高程线之间的差值,接下来启动自动赋高程值的工具,然后从已知高程点处向外引一条延长线,点击后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中分别输入“当前高程”和“高程增量”,当前高程为起始点的高程值,高程增量为等高线之间的差,可正可负。从图上推断高程值是递减的还是递增的,递减的即为正,反之为负。最后,用同样的方法将所有的线属性录入。另存为“高程线”名称的线文件。

2.2.2 高程点赋以高程值的属性

由 AutoCAD 格式转换过来的高程点的文件,同样也没有高程值的属性,必须给每个高程点赋以高程值。与上述等高线赋以高程值属性过程的不同之处,是把高程点的注释赋为属性,应该注意的是在赋完属性之后,必须更改高程点的属性结构,即把“字段类型”由字符串改为双精度型,否则不能生成 DEM。

2.3 DEM 的生成

2.3.1 TIN 模型的生成

(1)线文件 TIN 模型的生成。首先启动MAPGIS 软件中“DTM 分析”功能模块,装入等高线文件。由线数据提取高程点。根据分辨率的要求选择抽稀系数,然后生成三角剖分网。把生成的三角剖分网文件另存 TIN 格式的文件。

(2)点文件 TIN 模型的生成。同样启动MAPGIS 软件中“DTM 分析”功能模块,装入高程点文件。由点数据提取高程点,选择高程点属性项,然后生成三角剖分网。图2是由高程点数据建立的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区的 DEM 模型。

图2 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区的 DEM 模型

图3 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区典型地块的 DEM 模型

2.3.2 GRID 模型的生成

与生成 TIN 模型不同,GRID 模型的生成主要是把等高线和高程点进行栅格化,把栅格化的结果保存 GRID 格式的文件。图3为琉璃河典型地块生成的 GRID 模型。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维地形信息,如山脊、山谷、分水岭等,直观地了解项目区的整体情况,对整个项目区的规划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3 基于 DEM 的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小流域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并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规划的盲目性,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值这四大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很多,对于小流域地区,坡度和坡向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因子。坡度和坡向是地面接受日照、风吹、雨水冲刷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评价方法和过程的定量化和科学化,需要利用现代化的 GIS 分析技术。利用DEM 数据中地表形态结构的提取和表达,其技术手段已经成熟。可以通过DEM 快速、简便地提取高质量坡度和坡向信息,应用 GIS 叠加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叠加、分组和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如何从地形地貌的角度建立评价模型,以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在 GIS 环境中实现定量评价。

3.1 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

通过研究怀柔区琉璃河流域的坡度和坡向地形地貌特征与该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关系,并确定了各因子权重,见表1和表2。

表1 怀柔区琉璃河流域坡度分级权重表

表2 怀柔区琉璃河流域坡向分级权重表

3.2 坡度图和坡向图的生成

坡度是地形描述中一个常用的参数,是一个具有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空间曲面的坡度是点位的函数,除非曲面是一个平面,否则曲面上不同位置的坡度是不相等的。给定点位的坡度是曲面上该点的法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

本文中以怀柔区琉璃河地区1∶1000 地形图为依据,把AutoCAD格式的等高线等地形特征的要素转换为MAPGIS软件的线文件和点文件,然后利用MAPGIS 软件生成供分析用的DEM,依照上面的坡度分级权重表,在MAPGIS 软件中的“坡度分级图输出设置”中把坡度分为五个级,分别输入上下限,并把区参数设为上述表格中的参数值,然后生成坡度图,最后把点、线、区文件另存。在“输入编辑”中打开刚才生成的点、线、区文件,修改区文件的属性结构,增加“坡度”和“坡度分值”两项,并相应设置其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等。其中“坡度”一项的字段类型为字符串型,字段长度为10;“坡度分值”一项的字段类型为双精度型,字段长度为2,小数位数为1。然后利用“参数赋属性”的功能,依照坡度分级权重表,把“坡度”和“坡度分值”两项属性信息增加到坡度图上,最后保存点、线、区文件。图4、图5分别是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坡度图和典型地块的坡度图。从图上可以反映出项目区的整体坡度情况,可以清晰准确地获得项目区的坡度信息。

图4 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坡度图

图5 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典型地块坡度图

基于 DEM 计算坡向时通常定义为,过格网单元所拟合的曲面片上某点的切平面法线的正方向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的夹角,即法线方向在水平方向投影向量的方位角。

与上述坡度图属性赋值相似,把“坡向范围”和“坡向分值”属性赋值到坡向图上,图6、图7分别是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坡度图和典型地块的坡向图,为下一步的适宜性评价做好了基础。

图6 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典型地块坡向图

图7 琉璃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坡向图

3.3 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的。评价单元的划分是在以MAP-GIS 软件为工作平台的基础上,利用MAPGIS 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空间叠加。首先把坡度图和坡向图的区文件添加到模块中,然后利用“区对区合并”功能,把坡度图和坡向图叠加,最后另存生成综合图,即可得到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图,并对其进行调整,使每个单元达到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及经济收益相似,最终形成评价单元。

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每一块土地的综合分级参数按下式确定:

综合分级参数=坡度分值+坡向分值

采用等距裁取方法,将该区土地适宜性用途分为四类(见表3)。

表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分级表

利用MAPGIS 软件的“属性库管理”模块把叠加后生成的综合图的区属性输出.dbf格式的数据库文件,然后用Excel 文档打开,根据综合分级公式,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分值。最后把计算结果另存为.dbf 格式的数据库文件。利用MAPGIS 软件的“属性库管理”模块的“属性连接”把计算结果和综合图的区属性连接起来,建立数据库。

4 基于 DEM 的小流域土地整理的规划方案

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加强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数字高程模型的发展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数字高程模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确定各地类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使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更合理。根据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来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布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分区

在“输入编辑”模块中,打开综合图,依据表4 土地利用分区各地类参数值,利用“属性赋参数”的功能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得到以 DEM 为划分基础的土地利用分区,从图上看,斑块较为破碎,由于图上没有河线、居民点、道路和地类界等地形要素,因而需要进一步进行图形处理。

表4 土地利用分区各地类参数值

图8 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区典型地块土地利用分区

图9 琉璃河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分区

4.2 添加线状地物和居民点

上面生成的土地利用分区图中,主要是基于高程点和等高线生成,缺少河线、居民点、道路和地类界等地形要素。在下一步规划设计时,应把这些地形要素添加到图上。以琉璃河项目为例,首先把河线、居民点、道路和地类界等地形要素转化为MAPGIS 软件能识别的点、线文件;然后把这些地形要素添加到已经生成的分区图上。最后调整各图层的顺序,以便各个要素都能显示出来。

4.3 确定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按照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将各类用地合理布置并落实到土地整理区域内的具体地块上。根据实地踏勘的情况,在图上对小斑块进行合并处理。以道路、河线等显著线状地物为划定的基本依据,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使之更加合理。

4.3.1 水土保持区

综合分级参数小于0.4 的区域,是以水土保持为主,通过人工管理和自然恢复形成大型荒草地的自然斑块,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3.2 经济林果区

综合分级参数在0.4~0.9 之间的区域,主要执行生态经济功能,该区景观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和适当发展畜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依据是本区坡度较大,不适合农业耕作开发,景观过程也主要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降低等生态退化过程为主,只是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比较起来,程度稍为轻一点,因此必须将生态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并重。

4.3.3 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

综合分级参数在0.9~1.3 之间的区域,主要执行农业耕作功能。该区景观生态建设的重点是:以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为主导方向,推行种植业开发,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提高经济收入。为此,在规划建设中要合理调整农、林、牧、副结构,以粮食为主,适当增加芝麻、油菜和棉花等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引进优良品种,适当安排作物轮作,逐步推广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由于降水不足的供需错位,因此大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水、集水农业,有效提高土壤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依据是坡耕地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低,发展集约型农业的条件还不成熟。

4.3.4 平坦的滩地和居民点

综合分级参数在大于1.3 之间的区域,居民点的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限制居民点的扩张,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建设绿色村庄、田园村庄,提高环境的宜人性,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4.3.5 渔业

山区小流域由于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短缺,渔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小流域土地整理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充分利用小型水利工程的截留河水,适当发展渔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 DEM 为基础,以道路、河线等显著线状地物为划定的基本依据,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有可能与实地的地形不符合,因而要去实地核对土地利用布局是否符合实际,并根据实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严金明.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高向军.土地开发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事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许五弟.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张成才等.GIS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史文中.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朱德海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5 (11):49~54

杨庆媛.小流域土地整理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

赵俊义.谈谈搞好土地整理之我见,第九中文网,2005

土地整理的概念和类型.中国国土资源网,200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 (2)

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 (1)

王印传,张凤荣,孙丹峰.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2):118~121

杨庆媛,张明举,涂建军等.喀斯特地貌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途径研究——以四川省琪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 (2)

徐雪林等,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对我国的启示,资源与产业,2002 (5)

贾文涛,张中帆.德国土地整理借鉴.[J]资源与产业,2005,7 (4):77~79

杨庆媛等.国外土地整理:性质、研究领域及借鉴.[J]绿色中国,2003 (6):49~53

王志刚.河洛黄土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特点浅论.资源·产业,2002 (5):16~18

廖蓉,杜官印.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 (9):25~29

朱红波,郭宏俊.基于 GIS 的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1):25~26

李晓燕,李壁成,张树文.基于 MAPGIS 的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1):99~104

方学蜜,吴泉源,徐秋晓.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芝罘区土地整理与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1):126~128

尹霞,王占岐,叶新才.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规划研究及可持续性评价.国土资源导刊,2004 (5):15~17

王军,余莉,罗明等.土地整理研究综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 (4):8~11

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中国土地科学,1997 (10):62~65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3 (3):210~213

孙程.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基础理论问题.资源与产业,2002 (5):22~24

贺瑜,刘刚.DEM 与空间叠加分析在土地定量评价中的研究,计算机工程,2006 (1):251~253

虞继进.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与应用.江苏测绘,1999 (9):33~37

钱业宏.利用数字化地形图进行土方计算的方法.四川测绘,2005 (9):137~139

毛泓等.数字地形模型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 (4)

柳长顺等.土地整理项目土方量计算方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6)

柯晓山等.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插值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平整土方量的计算、农业工程学报,2004 (5)

邓黄兴.土地平整工程中批量计算土方量的方法研究.南方国土资源,2005 (11)

沈掌泉等.用数字高程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土地平整设计高程的初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5月

何明华.MAPGIS 数字高程模拟系统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矿山测量,2005 (6):13~16

张金娣.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2005 数字江苏论坛——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技术论文专辑,2005:209~210

唐祥云等.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测绘通报,2004 (1):47~51

张彩霞.一种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方法——ANUDEM 法.中国农学通报,2005 (12):411~415

李壁成.数字流域三维地形景观构建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 (6):112~114

刘家宏等.数字流域研究综述.水利学报,2006 (2):240~245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

骆东奇1,3 姜文2 罗光莲3 周心琴3 汪小勇4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2.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400067 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秦皇岛,066004)

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数据,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只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征之一,是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和节约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耦合关系;重庆市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问题[1]。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其实质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配各种土地利用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趋势[2~5]。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6]。土地的相对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资源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中是“最小构成因子”,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应”的辩证关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应是经济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重庆市自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高速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为了保护好生存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保护土地与发展经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社会产出(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上[9~10]。本文分析重庆市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探讨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便为土地管理者、决策者在发展经济和保护土地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状况

1.1 重庆市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重庆市近年经济增幅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旺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贡献逐渐增强。据统计,2005年,重庆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 亿元,达到3069.10 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 463.42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 1258.32 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1347.36 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直辖前的24.2∶ 41.8∶ 34.0,调整为2005年的15.1∶ 41.0∶ 43.9[11~12] (图1)。

图1 重庆市三次产业经济结构变化

从图1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总体趋势为: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稳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稳中趋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增长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日益凸现,如,重庆工业波动幅度较大,投资增长回落,经济增长就随之放缓等。

1.2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

1.2.1 土地利用现状

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104 hm2,到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为694.54×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42%,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39.79%和11.38%,体现重庆市大农村、大农业的特点;建设用地为56.91×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2%,主要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82.90%;未利用地为71.28×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6%,主要以未利用土地为主[13] (表1)。

表1 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104 hm2

1.2.2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用不同地类土地面积较 1996年面积的变幅表示,即土地利用变化=〔(Pit-Pi0)/Pi0〕×100%;其中 Pit为第 i 种地类某年的面积(hm2),Pi0为第 i 种地类1996年的面积(hm2)。

图2 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从图2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由直辖前的48.0364×104 hm2 增加到2005年的56.91×104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4.9612×104 hm2。农用地主要反映在内部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用地增减相抵略有净增但变化不显著。

1.3 重庆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净增8.87×104 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增幅相对于交通用地增加量稍大(图3)。

图3 重庆市 1996~2005年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情况

从图3 可以看到,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 44239hm2,增幅 10.35%;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17555hm2,增幅 55.93%;水利设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幅95.74%。重庆市建设用地以较均衡的速度增加,在2003年、2004年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主要是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峡库区淹没和移民迁建用地的影响。重庆市建设用地增加来源主要为农用地,其次为未利用地,2005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增幅有所减小。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 重庆市耕地与经济发展

耕地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GDP 和各产业产值方面。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产值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图4)。

图4 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GDP、一产产值相关分析

图4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共减少了30×104 hm2,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2001~2004年间。2003~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三峡移民建设导致耕地大面积减少,尤其是三峡库区淹没和迁建占用耕地量较大[10]。与此同时,重庆市农业产值在前期稍有减少,2000年后持续增长,特别是2003~2004年间农业产值增加了62.84 亿元,相对1996年增长31.34%。虽然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农业产值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重庆市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耕地的利用程度有所增加。

耕地的大量流失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14]。1996~2005年重庆市GDP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 (0.9745>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 y=-52.69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在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耕地,如果按现有发展模式,经济持续发展,耕地必将进一步减少;这种耦合关系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一方面是现有发展模式下的经济驱动所致。1996~2005年重庆市一产产值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6 (0.9356>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y=-5.2055x+1608.1 (y为一产产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产产值增加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很小,更多的受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受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拉动。

2.2 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

建设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全面进入期,城市扩张、基础建设用地将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可忽略的动力[15]。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而工业发展、城镇的扩大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支撑,重庆市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很大。

图5 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 GDP、非农增加值相关分析

从图5 可以看出,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非农增加值的变化趋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呈高度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迅速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1,达极显著水平(0.9881>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211.11 x-9082.1 (y 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极强的耦合关系,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1×104 hm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11.11 亿元,即相当于渝中区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另一方面看,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 亿元,需要建设用地面积达 50hm2。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6,达极显著水平(0.9886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179.3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有极显著的关系,非农增加值的增长,需要建设用地为保障,同时建设用地增长,也必将推动非农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

2.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重庆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拉动重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辖后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2.76%的速度稳步增长,2005年已达到2006.32 亿元,比2004年投资额增长396.39 亿元,增长24.6%。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力度逐年增强,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加(图6)。

图6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相关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图6 显示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 0.9864,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0.0051 x+47.286 (y 为建设用地面积,x 为固定资产投资),从两者关系模型看,每增加亿元固定资源投资,需要增加建设用地51hm2,按这种需求模式,重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 亿元,则需要建设用地10×104 hm2;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必然是建设项目的落实,必然带来更大的投资。同时,也表明土地利用必须符合节约和集约利用要求,才能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单一的靠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依赖于重庆市项目建设条件的落实,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的保证对投资的增长发挥了推动作用;同时,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

2.4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结构演进

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用跨部门的相关分析方法来验证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横坐标的经济结构演进以第一产业比重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再三次产业加和为经济结构;纵坐标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则以农业生产用地规模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后,总体合成[9]。

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相关系数为0.8953,达极显著水平(0.8953>r9,0.05=0.735);若去除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突变数据,则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两者在0.01 水平上显著,存在较高依存关系,工业化、城市化、非农业生产的迅速扩张等经济作用推动着土地利用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得以实现。但图7 所显示的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趋势波动加大。

图7 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相关分析

3 重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3.1 经济增长是形成重庆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重庆市耕地面积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0.9356),且地区生产总值与耕地面积表现为y=-52.69 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耦合关系模型。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占用耕地,也即形成重庆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象。

3.2 建设用地与重庆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

1996~200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81、0.9886,耦合关系模型分别为y=211.11 x-9082.1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和y=179.3 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重要因素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驱动力度逐年增强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64,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

3.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存在耦合关系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耦合关系模型表现为y=0.0051 x+47.286 (y为建设用地面积,x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

3.4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表现耦合关系

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耦合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现较高依存关系。重庆市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高度相关,土地的投入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驱动作用。

4 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思考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大都是利用区域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而这些数据均为历史数据。因此,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基本获得的是历史上某一阶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它表征历史上这一阶段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反映是一定历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增长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量可能要比以往低得多。因此,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柳长顺,齐实.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的探讨——以西吉县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5):60~66

[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324~328

[3]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 (6):645~652

[4]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7

[5]周铁军,赵廷宁,孙保平等.宁夏盐池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35~138

[6]王业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3):81~84

[7]薛家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8]张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6):93~97

[9]张雷,陈文言.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换——以长江干流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 (1):3~8

[10]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inc.[C].Washington,1961

[1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7~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2]信息管理协调小组.2005 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EB/OL].http://?c1=tjfx_c&c2=tjkx&c3=cqtjkx&c4=&f=cbf_4182.htm,2006-4-12

[13]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EB/OL].http://

[14]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 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10:41~46

[15]甘红,刘彦随,王静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4,18 (4):113~1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