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发展

2023-02-22 14: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发展

摘要  本文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探求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特点 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以深度报道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周期、按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常见是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可分为新闻调查型、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述型等,受众、内容、形式相对稳定,每一期只对一个内容进行专题报道,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使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利用现代剪辑技术的不断创新,打造精品节目成为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专题节目实效性、现场感的相对弱势。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十余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理念、制作和传播上,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新闻专题节目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

1 新闻评论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揭示事物本质、提供本看法、引导观众的判断和认知为特点,节目不断变换新闻评论的方式和视角,包托同期声评论、解说词评论、主持人评论、现场点评、采访评论等,评论的展开以主持人的思辨逻辑为核心,使信息的采集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由于这些评论是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上阐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胡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通过叙事和调查,充分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对事件进行分析或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在叙事中隐含观点的倾向性和引导力,通过对所追踪事件的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排,使整个的调查即为一个分析、探讨的节目过程。

3 新闻评述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是目前具体操作最丰富的节目类型。多样的新闻评论被适时运用在新闻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力求深度化,并与叙事互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避免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节目冗长感。

二、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思考

1 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新闻节目的叙事时态都强调当下性,为了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而一个优秀的选题必然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确定和实施。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是获得新闻线索后,赶赴实地调查取证、深入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时间跨度上就加大。新鲜度就可能会有所折扣。

2 个性化不突出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记录报道,营造出现场感,同时也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详实梳理,进行一针见血的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处理、情节的编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一个节目的风格,即个性。随着新闻专题节目品牌栏目的日益成熟和优化,似乎节目在操作上固化了一套叙事技巧,在一些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有着统一标签的痕迹,属于栏目的个性和风格有所缺失。

3 选材偶有雷同

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出现了一些选题倾向。认为轰动、凶杀、稀奇古怪、有违常理的热点事件和恶性事件,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新闻。很多节目大都取材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使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只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一些品牌节目的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亮点、有锐气、有新意,但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轰动性新闻的处理上,仍会有选题重复和雷同。这就需要新闻人在新闻同质化泛滥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方式去挖掘题材,另辟蹊径,另寻角度。

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约因素

1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一个节目的成败,以前一些优秀栏目实行编导责任制,要求编导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栏目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体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培养和获得很难。这就造成了节目机制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编导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一些较成熟的新闻专题节目实行策划负责制,让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对节目负责。策划列出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包括结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选择、主要调查问题设计,并在后期制作中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整个节目的质量负责。一个策划往往完成与两三组编导的合作,对一些年轻编导来说这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如虎添翼。编导在完成策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仍充满创作的空间。这种运作方式提高了前期运作的有效性和把握度,前线记者依据策划方案要求,以及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分析展开采访和调查,与策划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

2 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的社会属性单一,教化功能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剧增,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提升。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是媒体节目中最富潜力和最有分量的节目类型。观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主要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土化的新闻传播,针对目标受众群的新闻产品制作,能进一步促进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既能突出本地新闻传播的特色,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新闻品牌效益和社会反响。

3 媒介生态环境对节目的影响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尤其是调查型的节目更是受制于外部环境,与舆论环境、舆论空间、舆论监督以及时政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国内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节目无法正常播出,那种打击对新闻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

新闻专题节目不只是新闻的客观记录者,更应该是问题的分析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针对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评论力度。勇于亮出鲜明的观点,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主流舆论,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力争原创性

在信息重复化、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下,原创性的新闻节目和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最先发言、最终真相,将成为媒介的争夺点和热点。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经济热点、、内幕等,这些都将构成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题材。新闻调查型的专题节目强调记者采访的原创性、独立性和纪实性,虽然费时费力,但分量重、影响大。

2 加强互动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基础的是对事实的把握和展示,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真相全方面的探索和调查,最精彩的是对事实之间的关联和事件的相关背景做出实质性的分析和判断,启发受众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以获得真正的感悟和思想。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将新闻单一、僵化、平面的传播特征,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知了新闻的深层价值和博大内涵。如果加强节目与受众、主持人和热心观众、调查记者和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异地视频切换、热点电话、手机短信、滚动屏幕、电视直播等直接手段,以及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在节目形式和节目环节,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那么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将更大。

3 谋求开发性

虽然目前国内众多的电视台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综艺、电视剧等娱乐产品的竞争上。但从长远来看,电视新闻类节目才应当是新闻电视台的发展方向,新闻性、社会性、调查性、故事性、纪实性将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主旋律。在新闻传播时谋求开发性,对受众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对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新闻题材,进行开发推进式的深度分析,并不断预测报道事态的发展,准确把握报道时机,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准确解读和判断,使开发的新闻信息被受众接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而随着新闻专题节目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件的传播将由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对焦点人物的传播将由过程式记录——细节式记录——情感式记录。

只要深刻把握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品质内涵,在坚持中寻求超越,在摸索中寻求发展。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一定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中舆论监督的核心力量。

当今电视新闻发展趋势是什么?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继而,这一全新的报道方式逐渐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尤其《新闻调查》,无论片子的长度还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熟。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发展。本文拟针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重要意义

1.电视媒体承受着新媒体的强大冲击

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传媒技术的变革。当今,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以其更加多元化的符号表现形式网罗了传统媒体的一切优势,套用麦克卢汉的名言就是,如果说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的感官,真正将人类带入了“多媒体”时代。在网络时代,传统三大媒体正且战且走。

但笔者认为暂且不管学界业界的争论如何,至少现在看来,网络媒体还存在若干弊端,传统媒体仍在强劲发展。就像当初报纸借助深度报道得以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抗衡一样,深度报道同样可以成为电视媒体抵挡网络冲击的强有力武器。因为网络在这方面存在着局限和不足,是网络的传播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网络是快餐文化的产物,网民在搜索新闻网页时走马观花的“浏览”心态限制了深度报道形式在网络中的发展。而且网络新闻目前公信力较低,没有人会为了一篇连真实性都须质疑的报道去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所以,电视无疑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受众群的稳定性为节目制作的成本回收提供了保证。

其次,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仍以文字符号为主。为节省空间与资源,较长篇幅的深度报道新闻一般被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以超链接的形式组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民阅读的连贯性与积极性,许多人可能因不愿多次点击而放弃了对新闻深度分析层次的访问。

再次,目前大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专业的采编队伍,对新闻只限于简讯式的报道,其所发的深度报道也只能转载自传统媒体。这个问题是网络新闻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也许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但至少在目前,网上的深度报道多是传统媒体的翻版,人们上网查阅新闻也多是为了获取最新动态,所以在现阶段,网络媒体在做新闻时保证“快”比保证“深”是个更明智的选择。

2.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新时期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与需求也逐步走向深化。人们不但对信息进行解读时会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甚至一些人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所以,当今的大众媒介应该注意到受众需求的这一变化,不但要告诉人们“是什么”,更要剖析“为什么”“怎么办”,这就为深度报道形式提供了存在的土壤。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受众对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或然率=对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也就是说,人们从某一媒介获取的

信息量越大,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越少,则成为这一媒介稳固受众的几率越大。这一公式对分析当今各类媒体的优势仍有效果。在当今的四大类媒体中,广播的受众群相对窄化,报纸、电视和新兴的网络被公认为信息获取的前三大选择。而在以上三者中,电视又相对有较突出的优势。运用施拉姆的公式,相对于报纸,电视的表现符号更多元化,即受众在单位时间内从电视获取的信息量更大;相对于网络,电视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更强,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必在接受某信息前先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其次,电视相对于网络更普及,从接受终端角度也为电视信息的获取减少了“费力的程度”。所以,在当今电视权威性犹存的时代,电视发展深度报道可谓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二、当今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变“重报道轻言论”为“报道与评论相结合”

应该说,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重报道轻言论”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最早出现的一批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如《焦点访谈》的栏目宣传语即“用事实说话”,对该节目1996年6月26日至7月7日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纪录事件和人物的11条,占总数的78.6%;从访谈形式上看,“访”多于“谈”的10条,占总数的71.4%。①由此可见,《焦点访谈》“以叙代议”。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类似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这种倾向是受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大众媒介宣传性、喉舌性过重的现象影响的,人们认为评述就是说教,所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一再强调“用事实说话”。其实评论并不等于说教和强行灌输。评论是在保证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和开阔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使信息达到增值的效果。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新闻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对于新闻传播的主客观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主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其主观能动性必然要起作用。所以,信息传播者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新时期受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尽管当今受众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空前增强,但受众仍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增长,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已有些措手不及。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是一定的,并不会因为信息供给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强,这就导致了无限的信息与人类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当今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梳理与选择,即进行必要的议程设置。也就是说,电视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画面传播中已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他们还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在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综上所述,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2.改变“深度报道即曝光”的思维定势

《焦点访谈》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电视界一批焦点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人称“焦点现象”。统观这些节目的选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都是批评类、曝光类的报道,一些疑难案、陈积案成为这些节目的首选。一时间,焦点访谈成了批评报道的代名词,其他的深度报道节目也纷纷刮起了曝光风。其实据统计,《焦点访谈》中的批评类报道在节目总量中从来没超过22%。②《焦点访谈》的节目定位语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事件进行跟踪采访、调查分析、访谈评述。应该说,社会热点不仅仅是丑的、恶的,也包括美的、善的,为什么只有22%的批评类节目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传媒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应该归因于老百姓猎奇心理重、素质水平低,如果我们电视新闻中弘扬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做得好看耐看,还会有人一味去关注那些丑的恶的吗?所以根本症结还在节目质量本身。舆论监督只是深度报道节目的功能之一,弘扬先进人物的精神、增强榜

样的力量,同样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这类正面引导型的节目做得过于模式化、类型化、去人格化,对先进人物、典型人物的报道千篇一律,不真实不生动,从而也就丧失了人格的魅力与感染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工作者就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只有批评性报道才能做得“好看”。摇摇晃晃的偷拍镜头、大打出手的激烈场面的确能制造看点,但留给受众的恐怕也只有这些画面而已。所以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节目类型的优势,通过对新闻人物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引导观众去关注真善美。

有人说,大众媒介是时代的感应器,敏锐地记录着社会的每一个变化。当今时期,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新的媒介形式的冲击,都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表现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电视栏目化的发展过程

多样化的探索阶段(1958——1979)背景:中国电视诞生,对电视创作艺术探索。1958年2月,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开播。美国等《60分钟》世界名牌栏目,明星主持人。1、 从电视节目向电视栏目发展 电视节目:狭义——电视传播的最小构成单位;广义——涵盖了电视传播内容的整体。电视栏目:由固定主持人、内容主体明确、风格和形式统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区别:①主持人:栏目,固定并成为外在标志;节目,不固定。②播出:栏目,定期定时定量;节目,无延续性,播出时间不固定。③收视对象:栏目,特定服务观众;节目,不固定,内容更广泛。举例:《电视栏目解析》第6页,1958年——1961年北京电视台试播部分节目表。2、 从社教节目为主向各类专栏发展: 在电视创办初期,社教类栏目在整体栏目中占多数。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了由新闻、文艺(含电视剧)和社会教育节目构成的三大支柱节目。①新闻栏目:从初期的《电视新闻》和《国际新闻》到1978年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办成功,标志着新闻节目成为节目主体,“新闻立台”的观念确立。②文、体节目:由以演播室直播和实况转播为主开始向专栏发展。③服务性节目:之初的《实用知识》、《气象预报》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普及服务性栏目。1979年8月开办的《为您服务》专栏引起社会较大反响。3、 从封闭制作向开放协作发展栏目化的形成阶段(1980——1999)背景:观众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准时性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大量增加,栏目种类齐全,电视大量普及,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的栏目和播出时间没有固定化,栏目本身的时间长度也没有规范化,因此央视率先提出“栏目化”。1984年7月,栏目化播出;1985年,全台栏目化,共80多个专栏。栏目化的标志如下:1、栏目规范化 主要指编排技术层面,要求做到电视节目定时间、定内容、订栏目,按时播出。第一,从制定规范的栏目时间表开始。将栏目固定化和长度规范化。例如,各栏目的时间长度分别定为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和30分钟等不同规格。《梦想中国》45分钟,《康熙来了》节目时长50分钟,《艺术人生》节目时长由原来的30分钟延长至50分钟等。第二、栏目规范化实现的关键在于节目编排。栏目编排,是指决定具体的各种节目条数、播送时间、播送顺序和播送内容的结构等。例:2006年9月2日的央视第一频道节目单:19点《新闻联播》,然后天气预报,19:38《焦点访谈》已成为一种固定的编排样式。1 9:55 电视剧:海之门24/4520:47 电视剧:海之门25/4521:40 轻松十分:2006-6322:00 晚间新闻22:39 同一首歌(精华版):2006-3323:32 电视剧:羊城00:29 电视剧:羊城风暴11/1801:21 见证:2006-2101:55 讲述:2006-24602:18 探索·发现:2006-19802:48 开心辞典:2006-2903:33 见证:2006-21504:00 讲述:2006-24504:28 见证:20062、栏目类型化 栏目类型化,是指电视节目按照不同的内容类别进行系统的编排的一种状况。电视栏目化就是要将丰富庞杂的传播内容,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其归类制作管理。按照类型划分电视栏目: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服务性和教学性节目。收视对象:各种定向性节目。《半边天》妇女类节目;《夕阳红》老年类栏目。3、栏目个性化 背景:电视的栏目化特征日渐突出,并且出现了频道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栏目的类型不断扩展:新闻评论类、经济类、专题纪实类、体育类、娱乐类、音乐类以及综合杂志类等等,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随着各省级电视台节目上卫星,频道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纵观几年来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栏目个性化”是电视节目生存的根本。尤其是第四媒体--网络对传统媒介形成强烈的冲击,这样的要求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如何能让观众在自己的栏目上停留更久,只有求新求变。这一切归根到底都在于栏目的个性化。电视栏目的个性化体现在栏目整体构思与创意个性化,栏目的主持人、记者个性化,栏目表现形式的个性化。①电视栏目整体构思与创意必须个性化。整体创意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栏目设置巧妙,构思另辟蹊径,对栏目整体的创意独树一帜,别出心裁。这就需要花大力气做前期的调查与策划工作。电视界目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栏目的定位要准确”。这里所说的“定位”涵盖了电视栏目的内容以及受众层面的内容。A、受众定位。电视栏目对受众的定位需要进一步细化。譬如,定位于女性观众的栏目,其中又分为青年女性、中年女性等,女性的阶层又分知识分子型、白领丽人型、普通工人型、农村妇女型等等,而且这些类型还可以细分。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由于准确地找到了栏目观众的定位,所以成为受女性观众欢迎的栏目。但这样并不意味着栏目一定要博得女性观众的认可,如果有男性观众感兴趣当然更好,这并不影响该栏目的收视率。B、根据选题范围定位。栏目的选题范围必须明确才能吸引观众。在电视频道分工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准确地界定栏目的选题范围是进行栏目定位最根本的保证。例如,《人与自然》栏目的定位是宣传自然生态的状况、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它的目标观众是所有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们,并希望能够争取更多观众来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又如《今日说法》栏目,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目标观众是一切想了解具体案例和法律知识的观众。这样的栏目定位都是依据其选题的范围。C、栏目所涉及时的内容必须引人入胜。例如,《焦点访谈》栏目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它敢于触及社会问题,贴近观众,节目的风格以现场纪实采访报道为主,真实而生动。由于节目内容吸引观众,所以该栏目拥有稳定而庞大的收视群。D、除了内容之外,选题的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问题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够换一角度分析,有时就会发现它其实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一个成功的栏目必有准确的栏目定位,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②电视栏目的主持人、记者个性化。个人在电视媒体中起着语言的作用,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中介。在世界电视媒体的发展中,这一点已有共识。培养自己的富有个人魅力的名牌主持人、名记者,已是关系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是提高栏目收视率的保证。西方电视媒体栏目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像美国的电视新闻述评性栏目《60分钟》、《48小时》等,都有自己的名牌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评论中,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成为新闻评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评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对主持人和记者应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只要不违反党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的利益,允许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乎个性的语言的机会。媒体自身更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用他们的个人魅力来塑媒体的形象。③对于一个电视栏目而言,其表现形式也必须具有独特性。比如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主持人出镜的方式等等,都应该有相对稳定的样式,从相对稳定的样式中来体现栏目的个性特征。现在各电视台都非常重视对栏目的包装。栏目包装在很大程度上是栏目走向个性化的第一步。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带动了一批名牌栏目的产生,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都已成为中国的名牌新闻栏目。(前者:新闻评论栏目;后者:杂志型新闻栏目。)总而言之,个性化的栏目就是要为观众提供一个多视角、多见解、多层面的电视节目,使其能够增强媒体的活力,从而体现媒体未来的潜在特质。专业化的发展阶段(2000——)20世纪末21世纪初,电视已进入以频道专业化作为电视栏目设置与编排基础的时代。例:央视有16个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电影频道、少儿频道、综艺频道、教育频道等;河南电视台有8个频道,有卫星频道、都市频道、经济生活频道、法制频道、电视剧频道、公共频道等。可以说电视专栏也随之进入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阶段。1、频道专业化的栏目设置 频道专业化: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由于有了针对性,不同的目标观众向细分化方向转变,并对专业频道的定位和栏目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 专业频道与特色栏目目前我国的专业频道设置大致有:新闻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影视频道、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少儿频道、信息频道、女性频道和法制频道等。例1:央视第10套节目——科学教育频道,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宗旨,开办了富有科教特色的27个栏目,如《探索发现》、《科学调查》、《百家讲坛》等。例2: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栏目《都市报道》、《都是快报》,今年都市报道的女记者曹爱文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河南电视台第六频道“精品博览频道”,综合精品栏目,如《越策越开心》、《娜可不一样》等栏目。② 专业频道与品牌栏目品牌:用来识别一个卖主的货物或劳务的名称、名词、符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它是一种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代表这个产品。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的内核,电视频道的竞争直接体现为各电视节目之间的比拼。频道品牌化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栏目品牌:中央电视台90%以上的广告收入来自只占栏目总数10%左右的名牌栏目;《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晚间新闻》等名牌电视栏目成就了电视湘军……一个电视频道如果没有名牌栏目的支撑,这个电视频道就无法堪负品牌化的重任。数字电视时代更需要精品电视栏目。品牌栏目决定影响力:中国电视产业90%的节目是亏本的,央视90%的广告收入来源于10%左右的品牌栏目,中国电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栏目创新势在必行。据统计,国内有三千多个电视频道,上万个栏目,但能让观众记住的品牌栏目却寥寥无几,电视频道数量的激增与收视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2005年中国电视节目榜上的年度电视节目,均来自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和凤凰卫视。目前,中央电视台仅栏目化生存的节目就有数百档,各个省市级电视台也有几十档甚至上百档栏目,如此众多节目资源,表面上看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却是各个频道栏目大同小异,雷同现象严重,可供观众选择的并不多,品牌栏目更是屈指可数。以财经节目为主的央视二套,拳头栏目《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的收视率并不高,但影响力很大,广告收入也很多。《对话》这样一档商务高端人士的谈话类节目,它的收视率在频道内的排名肯定不是最高,而这个节目的投入产出比却达1:4,是全频道最高的,央视二套的广告收入在央视总的广告收入中仅次于一套。2005年,央视经济频道举办“我喜爱的中国品牌”评选活动时,充分整合全频道力量,《经济信息联播》诉说“品牌故事”,《中国财经报道》透视“品牌现象”,《对话》则开辟“品牌谈”等,取得了很好的反响。③专业频道与系列栏目专业频道以整个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划分,只有按照各自的专业定位向纵深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专业频道的功能作用。例: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晚间栏目面向青年学生,组织播出系列栏目《青春无限》、《青春攻略》、《青春榜样》、《青春实验室》等。例:北京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生活频道,围绕百姓生活,《生活全天候之专家门诊》、《生活全天候之健康生活》、《生活全天候之北京精品生活》、《生活全天候之北京社区生活》等。这些富有的栏目设计,使北京生活专业频道在电视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2、制作专业化的节目趋向 制作需要专业化,就需要让一部分节目源通过市场解决,而“制播分离”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式。在我国电视界,早已在影视剧和体育节目中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制播分离:将节目制作的职能从电视播出机构内剥离出去,成立专门的制作公司,电视台主要负责节目的评估、收购和编排播出,它与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是一种买卖关系。例如电视剧及电影的制作与播出。“制播分离”是市场化的产物,也是全球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竞争与发展的需求。主要的表现有:① 国际间的交换与市场购买例:央视国际新闻的播出,改革开放以来,央视已与19个国家的电视媒体签订了24个电视台合作协定。② 国内:第一、社会专业制作公司例1、赛迪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的大型信息科技资讯栏目《环球IT报道》,在全国40余家电视台播出。例2、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成功制作《娱乐现场》,作为中国第一档以栏目化形式或市场化运作出现的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在经济和声誉上取得巨大成功。从1999年播出后,在全国300多家电视台联合播出,资产从10万元上升到上亿元。第二、国内电视台内部制作节目的购买与交换例1、湖南经济电视台经过改装的《真情》栏目,从2000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例2、湖北电视台《往事》谈话栏目被北京有线电视台买断了2001年在北京地区的播放权。附:1、传奇传媒人物——王长田(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先生于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98年10月开始投资创立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后来发展为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现任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董事长、总策划,光线时代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光线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内地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供应商之一,每天的节目制作量达到了4.5小时,客户总额达到了230多家电视台的500台次,覆盖了我国内地的全部地区,收视观众超过了10亿人。光线传播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民营传媒企业发展的奇迹。从1998年底的白手起家,到目前已经拥有了全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上十家,例如《娱乐现场》、《海外娱乐现场》、《娱乐人物周刊》、《音乐风云榜》、《体育界》和《音乐早餐》等。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电视节目制作发展为融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和增值业务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完整的电视节目工业化流水线,同时开始涉足影视制作发行、商业性演出、演艺经纪、大型宽频网站运营以及大型娱乐杂志等业务领域。与业务规模扩张相伴随的是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1999年,光线传播的主营收入总额尚不到100万元,而到了2002年,光线传播的主营收入总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如此惊人的成长速度既证明了我国影音传媒产业内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是王长田先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卓越经营才能的体现。2、传奇娱乐节目——娱乐真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成功的分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