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论文

2023-02-22 12: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困境。突破文言文教学的困境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重视诵读;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获得文言文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增强。

关键词: 课堂教学;文言文;困境与对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大幅度提高了文言文的比例,更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因此我们更要深入分析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应对策。

一、文言文教学遭遇的现实困境

1、学生兴趣不足,知识运用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有难度,而且枯燥乏味,其字词、语法与现代文大不相同,所以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再加上高中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更不愿意花时间在文言文的学习上,纯粹是为了高考而被动地去学习。

学生课外积累少,感悟能力有限。语文教师一般非常注重文言文中字词和语法的反复操练,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无法形成比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对于文言文的音节节奏、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以及独特的谋篇布局方式等缺乏感性的认识。“再加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较少,使得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情感和哲理意义的把握,无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以‘建构文本的意义’来对待文学作品学习的目标。”[1]

2、教师讲课模式化,课堂缺乏生命力

教学目标不清,扭曲教学方向。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清让文言文教学脱离语文素养目标,存在着重语法轻语感、重理性分析轻广泛阅读的现象。

教学实践存在弊病,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不顾学生已有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千篇一律地按照一般教现代文的方法,一味地遵循“作者、时代背景介绍——逐次逐句串讲——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固定的模式。近年来,因为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又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课前,教师把大多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为了吸引学生把课件弄得五花八门,结果教室变成了放映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生动的表情,听不到老师精彩的点拨,以至于课堂陷入了另一种“死气沉沉”。

3、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文言文本身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精炼、古奥难懂等特点,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使学生面对文言文时产生畏难情绪。文言文字斟句酌的翻译令学生难以接受,其佶屈聱牙的表达也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自然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文言文不像现代文那样,常用于生活中,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流畅上口,通晓其意。于是由于语文知识和背景知识缺失,又没有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和运用文言文的情景,于是学生学起文言文来举步维艰。

4、高考命题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高考语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想要改善文言文教学,就不得不考虑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文言文是历年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部件,其内容多以人物传记为主,浅近易懂。开始以为这类文言文考题是考生所乐于接受的,然而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却走向了模式化、程式化,其弊端日益显露。

二、走出困境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作为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首先要掌握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学”,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的陶渊明的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时,不仅要教学生了解“辞”这种文体,感受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情怀,更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诗歌《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了解和看法,可以鼓励学生们做一个关于陶渊明诗歌散文等的专题研究,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师引导学生重视诵读

1、正字正音,打好基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有大量生僻字、通假字、异体字、多音多义字等,成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不会读的生字词就可以拿笔标出来,通过查寻古文字典或询问老师,把字词做好标注,反复诵读。这样就能文从字顺地读出来,也积累到了许多生字词,为以后的阅读打好的基础。

2、加强背诵,积累名篇

文言文的语法句式以及一些字词的意思与现在不同,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难以形成识记敏感,学生识记起来就有难度。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耗费大量时间,很容易忘记。对古诗文没有真正的理解,亦没有深入的情感的体验,一旦没有考试作为动力,学生便不会再去学习,此乃死记硬背的后果。众所周知,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但不能死记硬背,要养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名篇,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水平。

文言文中不乏精美名篇,不论是在篇章布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是可圈可点的,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范例,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应要求学生坚持诵读这些精美的古文,尽量把它们背下来,集腋成裘,变成平时写文章时的素材,学会谋篇布局,斟词酌句,给自己的写作添彩亮色。

3、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均为历代名家精品,或是写景抒怀,或是写人叙事,或是抒情说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韵美、自然美、人文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悟和玩味,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时,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可以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将文言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挺有意思的呢,想像以下,当你在爬到山顶时,我们不是说‘哇,这山好高啊!’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样说,是不是显得我们更有文化呢?”像这样,能够在欢乐和笑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提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长此以往,学生抱有热情地学习文言文,常常诵读玩味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地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许多优秀文言作品例如先秦诸子的作品等,饱含人生的大智慧,读之能陶冶情操、使人受到思想的启发。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更能细致入微地深入其中,真正得到情感的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审美的享受。

4、检查学习效果

诵读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也能帮助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在诵读时的重音、语气、停顿等,能够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如若学生越能对语句的停顿和轻重音把握准确,就越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如果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念出来,不知道哪里停顿或没有把握文章情感,那么读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灵活设计作业,完善考试评价

1、灵活设计作业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作业的设计往往为以下三种:背诵和默写、翻译以及课外阅读。在背诵和默写方面,老师应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文章,要求准确性,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与奖励;默写题目的设定要从理解性默写的角度出题。对于文言文翻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去翻译,要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对于课外阅读,应更加具灵活性,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文言文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条件,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猜想,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并采用相对性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完善考试评价

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类题型,其中一种题型是课内名句默写;另一种题型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均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笔者认为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可以多样化,考察内容应丰富多样,试题所选素材要涵盖课内外,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试题的趣味性,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传承。[2]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来完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体系。”[3]

(四)大力开发新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优化课堂教学

适当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选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弹琵琶的视频,在欣赏我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将学生带入了课文,余音袅袅,贯穿课堂的始末。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更能辅助课堂。但课堂还是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电教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不能过度依赖。

2、拓展课外资源

大力开发课外网络学习资源,加强课外积累。网络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学习网、自学软件等,使学生能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自学并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提高学生对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林秀艳.绿色教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剑清.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杨献武.浅谈和谐关系下的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2015(11).

怎样写好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可以培养他们善
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精神和能
力是新一代人才所需要的素质。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
条件,这是因为:从研究主体这方面来说,高中生已具有了研
究性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从小学到升入高中,学生已积累
了一定的词汇量,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水平,此外,随
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日趋丰富,阅读面的增大,他们已
积累了相当量的便于他们分析问题的感性和理性材料,掌握
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已具备了自学语文的能力。
从研究对象这方面来说,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为研
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和深入钻研的余地。“语文”是个有
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研究“语文”你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
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
文字角度研究它。这多个角度,无疑形成了一个多维空间,使学
生具有了多层次的研究平台。再就是语文学科的模糊性,给学生
留下了充分的钻研余地,小到一词,大到一本书,高明的解读者
都无法一步到低,古人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无论从主体方面来看,还是从客观方面来看,高中语
文已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高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面勇创佳绩。
为现行教育体制中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实践性
研究学习和理论性研究学习。我认为:一般学校不具备实践
性研究学习的条件,再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需要利
用大量的时间去搞实际调查研究,因此,我主张高中语文研
究性学习仍以课堂为阵地,在加强语文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教学强化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

浅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

论文关键字:助读系统 分类 优点 不足

论文摘 要: 语文 教材在 语文 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助读系统又在教材内容中占重要的比例成分,具体在教材中可以把助读系统分为注释类、提示类、图像类、附录类、练习类这么五大类。然而这样的助读系统有其错在的优点,对 语文 课堂中的双主体的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着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研究更新修改。     语文 教材是根据 语文 课程标准、 语文 教学大纲或 语文 教学需要而编写或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 语文 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 语文 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 语文 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大系统组成,作为 语文 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助读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 语文 教材的生命力,其作用不可小觑。那么究竟什么是助读系统?助读系统在人教版高中 语文 教材中有哪些体现?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助读系统?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这里就让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助读系统概况   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顾黄初先生在《 语文 课程与 语文 教材》中评助读系统的作用:“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象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所以可见助读系统是 语文 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那让我们来看一看 语文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可分为哪几类?在人教版高中 语文 教材中具体有哪些体现?    二、助读系统在教材中的分类及具体呈现   在前人的助读系统分类基础之上,又经过对人教版普通高中 语文 教材的研究,我将这套教材的助读系统分为以下五类:   (一)注释类: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和题注,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简介等等。   (二)提示类:每册书开篇的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等。如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用建议性话语提出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而且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体验。   (三)图像类:主要是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这样直观的图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如第三册《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清晰直观的呈现了当时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秦灭六国的全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附录类:比如一些资料附录、知识短文及相关的信息链接。如第一册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后附上了一个“贾府人物关系表”,《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人物关系相当复杂,如果不是熟读《红楼梦》一般人不会弄请楚其中的人物关系,所以附上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表有助于学生们的阅读。还有第四册第一课《窦娥冤》,它是元曲,同学们可能对曲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而且文中有很多专业方面的术语,所以编者在课后链接了关于元杂剧中折、楔子、本方面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   (五)练习类:选文的课后思考与练习,练习题本应属于教材系统中的练习系统,但是各个系统都应是相通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练习这一设计同时就是很好的助读系统,二者有交叉的部分。如第二册第一课《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们讨论一下。下面列出来很多的名家之言,意在开拓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其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助读系统的优点及对课堂双主体的的作用   助读系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的颁布也明确的`指出了对高中阶段 语文 教材助读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首先完善助读系统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日益加强,课标中也有写到“教科书应突出 语文 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这样的课程标准也就要求加强教材的自学指导,提升学生的 语文 素养。其次完善助读系统符合高中生学习 语文 的特点。由于 语文 这一学科可以说是中国学生的母语课,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凭借助读系统进行自主学习。这个是宏观的从课标的角度分析完善助读系统的必要性,那么究竟助读系统有哪些作用,多我们课堂学习的双主体的有效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