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22 11: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是中文核心期刊。
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就是普通期刊了。不是中文核心。
理工科学校 的社科版 一般都不是中文核心。

如何评价北京科技大学

如何评价北京科技大学呢?
优点:

1.冶金专业世界第一,剩下除了理工类专业都还不错,很多是世界一流学科,计算机也是国际认可的水平

2.QS榜上排名不但高,而且每年稳步上升,连续三年世界500名内,排在许多一般的985前面,可以说是不错的211了。2021年QS榜上北科还排在了北航前面,可把北航同学气坏了。

3.地处学院路,周围都是高校,邻近宇宙中心五道口,你其他在北京的同学挺大概率离你不远,你们可以一起约着去宇宙中心吃饭逛街

4.住宿条件OK,都是上床下桌,厕所修的很精致

劣势:

1.不是985是硬伤,出国可能受影响

2.学校小了点,食堂只有两栋四层楼,吃饭高峰期有点拥挤,食堂饭菜出了名,也不是难吃,但说不上好吃,不过不贵,所以性价比尚可

3.校园网属实不适合打游戏,让你分分钟心态爆炸

扩展内容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和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
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组建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海淀、管庄、昌平3个校区,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共有教职工总数3368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53个本科专业;拥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王列生的主要论文

当代中国文化预算的现实困境 王列生 【期刊】艺术百家 2011-01-15论文化产业政策的边际内谱系拟置 王列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12-01论文化制度创新中的技术支撑 王列生 【期刊】文艺研究 2010-05-10“设计”的形而上学追问 王列生 【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15“设计”的形而上学追问 王列生 【期刊】美术观察 2010-06-15当代中国文化制度创新中的机构改革 王列生 【期刊】艺术百家 2010-07-15宗教文艺论的可能与不能 王列生 【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15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项目目标及其功能测值方法 王列生 【期刊】江汉论坛 2009-04-15论文化制度创新的价值分层 王列生 【期刊】中国文化 2009-10-15论内在焦虑中的中国文化制度创新 王列生 【期刊】文艺研究 2009-11-10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义内置 王列生 【期刊】学习与探索 2009-11-15论政府对文化产业制度支撑的功能缺位 王列生 【期刊】艺术百家 2010-01-15论文艺起源研究的考古学知识方式 王列生 【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15文艺未来论的知识向度 王列生 【期刊】江淮论坛 2006-10-30论民间仪式的文艺承载 王列生 【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30性本能的文艺魅力维系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25政治文艺论的权力与暴力 王列生 【期刊】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20论文艺存在研究的知识框架及其文艺人类学选择 傅莹; 王列生 【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15文艺存在的存在性分析 王列生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 2007-01-25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形态前置 王列生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7-03-24论时尚与文艺的意义互动 王列生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01论文艺起源研究的原始生存切入——对原始文艺的动力学解读 王列生 【期刊】韶关学院学报 2007-02-28论集体体验对个体体验的颠覆——对体验论文艺观的新认识 王列生 【期刊】学习与探索 2007-03-15论世界市场时代的文艺生产与消费 王列生 【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0和谐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王列生 【期刊】理论参考 2007-02-01论文艺起源研究的原始生存切入——对原始文艺的目的论解读 王列生 【期刊】韶关学院学报 2008-10-15论集体体验时代的身份消失 王列生 【期刊】学术研究 2008-12-20论文艺起源研究的原始生存切入——对原始文艺的母题方式解读 王列生 【期刊】韶关学院学报 2008-01-15道德文艺论的语指与语误 王列生 【期刊】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8-15论“孔子适齐”的事态义旨与道穷 王列生 【期刊】中国文化 2008-10-15论文艺起源研究的哲学知识方式 王列生 【期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30论文艺起源研究的田野调查知识方式 王列生 【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30论文艺起源研究的原始符号切入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7-20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中的知识综合姿态 王列生 【期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20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目标、知识边界及理论框架 王列生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 2004-07-25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王列生; 李怡 【期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20论原典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知识综合特性 王列生 【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3-04-15“话语”与民族文学表达方式 王列生 【期刊】人文杂志 1999-09-05触感社会转型的律动──评洪三泰的长篇小说《闹市》 傅腾霄; 王列生 【期刊】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5-15新流行状态: 位置批评与商业批评 王列生 【期刊】粤海风 1999-04-15九十年代:日常迷恋与边缘落寞 王列生 【期刊】粤海风 1999-08-15文化的贫困与文化的解困 王列生 【期刊】粤海风 2000-03-31话题与民族文学言说方式 王列生 【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27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7-20先锋批评:需要校正的第三者 王列生 【期刊】粤海风 2001-02-15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的基本框架 王列生 【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2-04-15简议特区文学的特 王列生 【期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02-28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选择 王列生 【期刊】文学评论 1995-07-15论当代文学价值评估的双重原则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5-02-25论文学发展的线性因沿─—悖离题材情结和素材迷恋的实证讨论 王列生 【期刊】广东社会科学 1995-04-16希腊花朵与阿拉伯土壤──论民族精神个体性对文学母题选择的制约 王列生 【期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5-04-20批评危机:亟待走出的六种缠绕 王列生 【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7-30论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动态过程 王列生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25“互阐指令系统”与比较神话学 王列生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 1997-08-15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单向牵引模式 王列生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 1998-02-15跨接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学精神寻求 王列生 【期刊】学术研究 1998-02-17论民族文学的理想选择形态 王列生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1998-01-10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 王列生 【期刊】安徽大学学报 1998-07-25独语与对话跨度间的民族文学寻求 王列生 【期刊】河北学刊 1998-05-20The Choic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in World Literature 王列生 【期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02-15我们都是变色龙 王列生 【期刊】粤海风 1998-02-15论文学母题的弹性发展 王列生 【期刊】学习与探索 1992-03-01对当代文学基本品性的思考——兼与沈敏特同志商榷 王列生 【期刊】学习与探索 1985-10-28振聋发聩的历史沉钟——评中篇小说《蓝花豹》 王列生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86-08-29论民族艺术之“根” 王列生 【期刊】学术界 1987-05-01论阅读的基本过程 王列生 【期刊】殷都学刊 1988-09-30论顺应心态与逆反心态——一个艺术接受美学课题之初步研究 王列生 【期刊】艺术百家 1988-08-28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诱导空间 王列生 【期刊】江淮论坛 1989-08-29论接受能力 王列生 【期刊】学术界 1989-10-28论文学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独特本质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12-31论切入点与切入方式 王列生 【期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10-01桐城地域文化爬梳 王列生 【期刊】东南文化 1991-05-01论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品格 包忠文; 王列生 【期刊】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10-01论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品格(续) 包忠文; 王列生 【期刊】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12-31读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 王列生 【期刊】江淮论坛 1991-10-28说庄子的魅力 王列生 【期刊】安徽大学学报 1991-06-30人类生存空间与文学内容 王列生 【期刊】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1-10-01文化的悖论及其对文学母题的制约 王列生 【期刊】社会科学家 1992-04-30站在时代高度看文化发展 王列生 【报纸】人民日报 2009-11-24农歌会唱出农民心声 王列生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12-30我比汪晖本人更加焦虑 王列生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04-1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王列生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09-01文化机构的结构矛盾与改革取向 王列生 【报纸】人民政协报 2010-09-06只重形式群众难享文化实惠 王列生 【报纸】北京日报 2007-06-26和谐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王列生 【报纸】人民日报 2006-11-09文化创新理论的学术梳理 王列生 【报纸】人民日报 2008-02-14

彭玉平的个人作品

●词学史上的“潜气内转”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结构、文体与文学观念∥《文学遗产》2012第6期●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语源与语境∥《文史哲》2012年第3期∥《2012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来亚大学2012年8月版●《人间词话》英译两种平议——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9期●“群”与孔子《诗》学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9期转载●唐圭璋先生与近现代词学源流与谱系∥《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生命悲歌与文学经典∥《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转摘●《清嘉道年间女性的诗学研究》序∥聂欣晗《清嘉道年间女性的诗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明清桐城方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序∥宋豪飞《明清桐城方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黄山书社2012年●《人间词话》简评∥《词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论寄托》简评∥《词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忧与生来讵有端:王国维词与其人生哲学之关系∥《文史知识》2012年“诗词中国特刊”●龚自珍与常州词派(与习婷合作)∥《求是学刊》2012年第4期●《王国维全集》的编纂:历史回顾、当下需求与后续寻访∥《学术研究》2012年第10期●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困境、转境与进境——彭玉平教授访谈录(彭玉平、黄春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1期●论词之“哀感顽艳”说∥《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王国维哲学、宗教观念与“人生”诗学∥《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4期(2011年5月3日)第20版转摘●论陈寅恪的生命诗学 ∥《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四期转载●《人间词话》手稿结构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新发现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七通考释∥《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词学史上的“尽头艳语”论(与王卫星合作)∥《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摘转●王国维《文学小言》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考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王国维与陈寅恪文化遗民心态辨析∥《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西汉的论体文创作(与刘石泉合作)∥《烟台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的标序与圈识∥《词学》第25辑(2011.6)●私谊与追思:王国维与陈寅恪∥《传记文学》2011年第8期●人间词话手稿疏证自序∥《诗词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人间词话手稿疏证跋∥《诗词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康熙与清初文坛序∥黄建军《康熙与清初文坛》,中华书局2011年●王国维与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王国维《词录》考论∥《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论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沈曾植之词学思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1期●杜诗变调与词体内质——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为考察中心∥《阅江学刊》2010年第4期●清代词学的《诗》学话语(与陈桂清合作)∥《烟台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二)∥《国学学刊》2010年第2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三)∥《国学学刊》2010年第3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四)∥《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2期●从《人间词话》手稿的征引文献看其词学渊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1辑●王国维对《人间词话》手稿的删订略论∥《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4期●海山居集序∥《诗词》2010年第14期●人间词话手稿四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复旦学报》2010年第4期●论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四种结构形态及周边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被冷落的经典——论《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在王国维词学中的终极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花间集序》与词体清艳观念之确立∥《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09年第3期摘转●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复旦学报》2009年第5期∥《文学遗产》(网络版“论文选粹”)2011年第2期转载●论叶恭绰的清词编纂与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王国维与梁启超∥《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2期转●王国维与龚自珍∥《汕头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收入《龚自珍与二十世纪诗词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一个文本的战争∥《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7期摘转●朱光潜与解读《人间词话》的西学立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文史知识》转摘●岭南文化:文化受容与文化转境(笔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一)∥《国学学刊》2009年第3期●《人间词话》:从文本疏通到价值认同∥《词学》第21辑(2009年6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解说与辩难:三四十年代《人间词话》范畴研究∥《词学》第22辑(2009年12月)●陆机《文赋》之用心考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梁启勋《词学》与王国维词学之关系∥《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关于《静安文集》的一桩公案∥《清华学报》2009年第1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第1期转载●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校订并跋∥《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俞平伯与《人间词话》的经典之路∥《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研究∥《词学》第19辑(2008年6月)●蒲菁《人间词话补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3期●以忠实之心著朴实之文——评《中国诗论史》∥《光明日报》2008年6月10日●陈钟凡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创立∥《岭南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不要轻易对诗歌说“不”∥《当代诗词》2008年第3期●宋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拓荒之作∥《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民国时期的词体观念∥《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一期转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摘要转载●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摘登●陈廷焯〈骚坛精选录〉初探∥《文学评论丛刊》2007年第2期●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6期摘登论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国维诗学与词学之关系——兼论晚清“诗话”对“词话”的介入方式及其学术意义 ∥《词学》第1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清照论词的故实与富贵态略释∥《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甄综百家学说,别裁词论历史∥《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邱世友教授的词学研究业绩∥《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倒卷百年研究,缫演学术经典∥《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词学的古典与现代∥《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诗馀考∥《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詹安泰词学体系研究∥《词学》第17辑(2006年11月)●论詹安泰的中国文学史学∥《论衡》第三辑(2006年8月)●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情怀∥《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选本批评与词学观念∥《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端木埰与晚清词学∥《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端木埰〈宋词赏心录〉探论∥《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朱祖谋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梦窗词研究∥《词学》第15辑(2004/11)●文学史编纂与文学史理念∥《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4期●论文人相轻∥《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沉潜考索之功,高明独断之学∥《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陈廷焯词学综论∥《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解读传统文学与承续文学传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明清目录中“〈文心雕龙〉子书说”考论(与梁穗雅合作)∥《文献》2003年第3期●朱祖谋《宋词三百首》探论∥《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嵇康的论体文与魏晋学术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从《论寄托》到“专言寄托”—评詹安泰先生《花外集笺注》∥《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文体形态与文体研究的学术空间——评吴承学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从历史形态到理论形态——兼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兼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刊《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2000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话”体文学批评的肇端——重估《六一诗话》的价值和地位(与杨金文合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本然追问(与杨金文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转载●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与杨金文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与杨金文合作)∥《学术研究》2001年11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古代目录学之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陈廷焯正变观疏论∥《词学》第1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逻辑基点与形态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居今探古 古为今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1期●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学术研究》1999年第3期●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摘要转载●陈廷焯的词学理论与批评实践∥《论衡丛刊》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旨永神遥论小品∥《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王士祯与赵执信关系考辩∥《学术研究》1998年第5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吴承学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从传统形态诗文评到现代形态批评史∥《中国文学研究世纪回眸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陈廷焯沉郁词说解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宋元诗社与宋元文化∥《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古典文学中的听觉意象与审美鉴赏∥《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与吴承学合作)∥《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1978—1998)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陈廷焯前期词学思想论∥《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2期●论王渔洋评《诗品》之“极则”∥《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汉魏六朝论文主题的历史演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陈廷焯词史论发微∥《词学》第11辑 1993年11月●陈廷焯词学渊源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