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夫山泉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2023-02-22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夫山泉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农夫山泉的经营模式依靠的是全国各地的零售店铺,农夫山泉主要是做饮料的,在饮料方面已经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了,农夫山泉每天可以赚到2,000万的利润,对于这家公司来说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大股东也因此获得了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是非常正确的,正是因为在这个社会当中拥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量,所以这家公司才能够获得如此好的发展的。

农夫山泉所从事的行业是最基础的行业,因为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相关方面的需求的,无论是饮料的提供还是矿泉水的提供,都让农夫山泉获得了非常多的需求量,而且这家公司的销售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成熟的,这家公司和全国各地的零售店都已经达成了合作。

正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着非常强的盈利能力,并且这家公司也拥有着非常不错的发展前景,所以大量的投资者对于这家公司都已经进行了投资,并且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已经成为了中国首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础行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大量的收益。

从这家公司所拥有的成熟的经营模式,以及市场当中的需求量可以看得出来,这家公司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被见到对手所替代的,这家公司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这家公司拥有着非常强的护城河,不会轻易被其他公司超越的。

从这家公司的发展也可以看得出来,拥有着非常宽广的销售渠道,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发展,而且在基础行业更容易做出成绩。

农夫山泉有多赚钱?

国内知名品牌营销咨询机构--上海沪琛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同一些功成名就的人一样,企业的叙事热情往往会在上市前后达到一个小高潮。有的故事如拼多多,看似缺乏逻辑却颠覆不破;有的如瑞幸,事后被证明添油加醋的成本过多了;还有的故事则是在说出口的那一刻就被戳穿了,比如上市不成、市值梦想从千亿美元急坠至29亿美元的WeWork。

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农夫山泉,一家平素在产品营销层面颇能讲故事的公司,此前讲了10年“计划A股上市”的故事,结果临门一脚,将球踢向了港股市场,并且在招股书中展现出低调老实的传统行业公司的形象。

传统行业出“白马股”,是A股市场近年的重要现象之一,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饮料大类尤其如此。看看股价屡创新高的茅台,再看看用酱油做出3500亿元市值的海天味业,农夫山泉收入稳定增长、高毛利率、高分红率的样子,确实与它们有几分相似。

但农夫山泉的本业只是一个“卖水者”,过去它还会更谦虚地称自己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港股市场上,曾有同样卖水的公司——“西藏水资源”(“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母公司)——被做空者狙击,称其财务数据“不可置信”。农夫山泉的招股书披露后,也有人希望从字里行间找到破绽并声称自己看到的农夫山泉是一个位于悬崖边的激进公司,而非一个稳健的行业龙头。

那么在招股书中,这位“卖水者”究竟说了什么?

“其他类饮用水”

如果既没什么资源、又没有太多钱,而且突发奇想地希望在饮料行业做些生意,卖纯净水可能是不错的第一步。

抛开“婴儿水”“凉白开”等品牌包装出来的概念,中国市面上销售的包装饮用水,实际可以简单划分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类饮用水三类。其中,“饮用纯净水”的原水,来自于公共供水系统(也就是自来水),制备过程简单,所以成本很低,这也是娃哈哈、康师傅、冰露等常见的一到两元瓶装水的来源。对于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品牌而言,这些水产品是为了帮助旗下其他产品拓展渠道或增加渠道黏性推出的,本身并不赚钱。

如果像百岁山、昆仑山等品牌一样,从“饮用天然矿泉水”入手,就意味进入了一个拼水源、拼包装和拼故事的高端市场。相应的高利润率可能会帮助企业实现一定盈利,但同时要面对依云、VOSS等国际品牌的围攻。

有没有一条成本较低、毛利适当的“中间路线”?农夫山泉盯上的就是“其他类饮用水”这个宽泛类目下的“饮用天然水”和“饮用天然泉水”这两种水资源。它们通常是不属于公共供水系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系,含有部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是性价比很高的产品原料。

也正因为水源自然、有矿物质成分这些基础特性,农夫山泉早期最重要的产品故事之一,就围绕着“天然水”与“纯净水”的概念、标准和营养价值展开。此后,农夫山泉在与娃哈哈、乐百氏、华润怡宝等品牌几场大大小小的“水仗”中,逐步打出了知名度和市场空间。

卖水并非无本生意。农夫山泉销售成本结构中,刨除PET塑料瓶子的支出,原材料部分(包括了水资源费及果汁、糖等原料)逐年略有增长,但相对于营收的占比是逐渐下降的。寻找水源地的过程与开矿很像,采矿权需要竞拍付费、每年有开采计划、按照使用量支付资源费。一个水源地一旦被开发并投产,对开发者而言就会产生“水费”。分析“西藏水资源”和A股上市公司“吉林森工”(区域矿泉水品牌“泉阳泉”母公司)的饮用水业务数据可知:卖矿泉水的毛利空间一般在45%到55%左右;对于兼售天然水的农夫山泉而言,这一数字可以进一步上升至60%左右。

卖水的公司想要突破地域限制,把生意做到全国,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水源地的数量和产能规模。

瓶装水行业有一条“500公里运输半径”经验定律,就是说瓶装水的终端市场离水源地的距离不宜过长,否则净利润会被物流、销售等费用消耗殆尽。农夫山泉在招股书中披露了10个逐步开发的水源地位置、产量和产能数据。从其布局时间线可见,这些水源地的500公里半径逐步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消费瓶装水的区域市场,其中对华东、华南两大重点市场的叠加覆盖更强。

除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两地,农夫山泉大部分水源地的产能利用率都不到50%,相比许多高负荷运转的食品饮料公司,这个数据不高。但10个水源地中有6个过去3年的产量增速始终高于产能增速,说明公司是依照区域的销售情况在调整生产能力。

当然,善于利用与“送水人”的合作关系分摊成本及风险,也是农夫山泉这类头部“卖水人”的特权。

隐形的“送水人”

在创业卖水之前,农夫山泉的当家人钟做过一段时间娃哈哈在海南和广西的总代理。期间,他将在海南低价拿货的娃哈哈口服液拿到代理区域之外的广东高价销售,这种“串货”行为使他最终丢了代理资格。

现在,钟经营的农夫山泉倒是对经销商体系把控极严。招股书披露,农夫山泉截至2019年年底覆盖了全国237万个以上的终端零售网点,约占全中国零售网点数的11%。在农夫山泉与这些零售网点之间,产品的流转、销售靠的是4000多个与农夫山泉紧密合作的一级经销商,以及物流合作伙伴。他们正是卖水链条上关键的隐形“送水人”。

农夫山泉自身需承担从工厂到一级经销商的运输过程,铁路与公路是最常见的输出方式。围绕“500公里运输半径”定律所产生的物流成本,是最值得严控的部分,否则产品有可能运至半路就已经在亏钱。

农夫山泉的工厂靠近水源地,且基本都与铁路或公路路网接轨。在长白山区域,因布局较早,它一度还是国内唯一拥有专运铁路线的卖水公司。长春春铁物流集团在当地的分公司长期为这个大客户提供“门到站”规格的货运服务。

2018年年底,农夫山泉长白山区域的工厂针对短途经销商曾尝试改用公路直发,令铁路运输的货源一下子少了50%以上。为了留住客户,当地铁路物流公司开发了“铁汽联运”的物流总包服务方案,增加了“站到门”的后端配送服务,并采用量价捆绑,这才重新提升了农夫山泉对铁路货运的使用率。

铁路物流服务商、新三板上市公司“安广物流”,主要服务于长白山地区开发饮用水资源的各大知名水厂,农夫山泉一直位列其前五大客户名单中,相关收入对安广物流这家小公司的整体营收贡献在40%上下。

靠着与这些隐形送水人的密切合作,据招股书显示,农夫山泉在物流仓储方面的开支,过去3年间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下降,2019年的比例为10.5%,支出额25.26亿元。

经销商等合作伙伴的介入,也在帮助农夫山泉共担营销成本。

2016年起,农夫山泉效仿全球快消品集团亿滋国际,分区域推进“大经销商”制度改革,放弃对“夫妻店”型小经销商的把控,不仅将销售指标全部下放至一级经销商完成,还将厂家销售人员也纳入经销商编制,由经销商发放工资。

农夫山泉一边“放权”,一边又向其经销商网络输出名为“农夫合作伙伴系统”(Nongfu Cooperative Partner System,简称NCP)的数字化系统,为从严管理销售人员又上了一道“保险”。经销商体系的一线销售人员都要配备这一NCP系统,负责将终端门店的陈列情况、销售设备、促销费用、存货周转率等日常数据直传至品牌总部。所以,经销商实际只是农夫山泉在物流和销售环节的执行者。

招股书显示,2017年是农夫山泉与经销商解约的高峰期,当年年初与农夫山泉合作的经销商中,30%以上选择在当年终止合约。

2020年年初,农夫山泉为提高产品流通速度,还将全线饮料产品的保质期改短了3至12个月。经销商的正常销售周期基本可以覆盖新的保质期要求,但需要经销商加急处理的库存,自此又多了不少。

对于经销商,农夫山泉采取“先款后货”的交易方式,所以从其“客户预付款”,以及“贸易应收款”这两个财务指标的变化,即可一窥经销商与农夫山泉的合作关系。过去3年内,农夫山泉的“客户预付款”都远超公司净利规模,说明其账面现金充裕;但在2019年,客户预付款占营收的比例下降了超过1%,贸易应收款相对于营收的比例又有小幅上升,部分体现出了经销商对农夫山泉的拿货意愿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农夫山泉这些年弄出的大量算不上刚需的“新产品”有关。

小市场里的大生意

中国的瓶装水行业,基本遵循了从业者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欧睿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凉白开”仍是国民饮水主流的中国市场,瓶装水销售规模已由2013年的1069.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83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8%,确实实现了高速增长。

在整个“软饮料”市场,再也没有另一块像瓶装水这么确定的生意了。碳酸饮料、茶饮料、含果汁饮料、功能饮料不仅在市场规模上比瓶装水要小很多,且在各自垂直领域都经历过不止一轮的品牌混战。即使有品牌在厮杀之后建立了一定的市场集中度,消费者也总是对那些新上市的创新品牌充满好奇。

以果汁为例,贝恩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在2016年至2018年间,果汁领域的前20名品牌对全品类销售额增长的贡献率是-6%,而小品牌、新品牌的贡献率是7%。果汁也是这份报告所列26个快消品类中,少数呈现这类现象的品类之一。

农夫山泉也曾在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茶饮料这些小众市场中以“创新者”的面目出现在零售渠道的货架上。

2003年推出的“农夫果园”,是中国市场首次出现“混合果蔬汁”产品,尽管该思路颇有日本果蔬汁行业巨头可果美(Kagome)的影子。

2004年,农夫山泉推出功能饮料“尖叫”时,国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还是强目的性的红牛和一些区域性热销品牌——三得利、佳得乐。

以无糖为卖点的“东方树叶”在2011年被推出时,中国茶饮料市场还处在以统一冰红茶、康师傅绿茶为代表的显着的“含糖期”,直到2018年前后无糖才逐渐成为茶饮市场的主流口味。

从农夫果园的早期广告片到“尖叫”的瓶体设计,再到东方树叶的标签革新……农夫山泉的讲故事能力,更充分地展现在它围绕这些小市场推新品的过程中。

尽管如此,农夫山泉依然摆脱不掉在各个细分市场与其他品牌的缠斗。好在它能利用身为大公司的优势——在市场充分成长之前,可以凭借持续投入和深厚的渠道功力,给予新产品较多的时间去做迭代,同时在产业链上游寻找机会。

在农夫山泉除了饮用水之外重点耕耘的另一大业务——果汁领域,农夫果园最初的产品主打“果蔬混和”,蔬菜比例较高,而市场对此接受度不高。果汁市场与 健康 理念一直有较强绑定,上游向下游的销售以鲜果形式为主。但过去果汁成品长期只能在毛利率和口感之间二选一,规模较大的品牌往往选择前者——或者降低饮料中果汁的浓度,或者针对高浓度果汁产品采用“浓缩还原”这种可降低成本的工艺技术。

农夫山泉的纯果汁产品线“17.5 ”于2015年年底推出,一开始就选择了行业最高标准、最大投入的NFC(Not From Concentrate,非浓缩还原)模式,农园、产线全部自营。NFC本来只属于纯果汁产品中的一个更小的市场:受保鲜期和冷链运输成本的影响,定价只能匹配到消费能力很高的顶端客户,所以整体规模一直不大、增长温和。但农夫山泉的“17.5 ”刚好强调常温和平价,虽有技术争议,但直接击破了NFC市场此前的铁律。

事实上,农夫山泉从来没有纠结于“只做NFC”这一件事。它对果汁饮料的布局贯穿高、中、低各个浓度产品线,从而带动其在产品研发和上游供应链的积累。招股书披露,农夫山泉在2018年趁进口水果价格下降,战略性囤积了相当数量的NFC果汁原料,使公司这一品类的存货价值接近翻倍。

2019年年中,已有16年 历史 的“农夫果园”产品线突然翻新,从果蔬汁变成更为明确的果汁主导,正是利用了公司的原料储备,将果汁浓度提升至50%。伴随这一轮新品上市,农夫山泉对其轻微提价,同时给予销售端折扣优惠,最终推动当年果汁饮料品类出现24.6%的收入增长。

靠卖水上市的农夫山泉,背后有许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近日,证监会核准农夫山泉不超过13.8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完成本次发行后,农夫山泉可到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农夫山泉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品牌,但对于这个公司背后,可能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作为一家饮品公司,农夫山泉的赚钱能力超乎想象。

农夫山泉的年营收近250亿,饮用水毛利率达60%。 平均单价为2元/瓶的矿泉水,毛利可达1.2元 。

饮用水本身的成本并不高,原料方面就是水,不需要“生产”,大部分的成本开销在包装和运输上。业内笑称,与其说是卖水,还不如说是卖瓶子。

农夫山泉从成立就开始布局了很多水源地,并在水源地附近建立了生产基地,可以就地取材。这样多点布局的方案,不仅能覆盖全国市场供应,有效缩短运输半径,减少产品从生产线运送至货架的时间,还能控制物流开支,保障利润水平。

农夫山泉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农夫山泉的营收分别为174亿元,204亿元及240亿元,2018、2019年的收益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7.3%。同期内,农夫山泉经调整后的年内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36亿元、49亿元。

这种营收能力,让它成为中国软饮料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瓶装水行业,农夫山泉拥有高达26%的市占率,其后是怡宝、百岁山、康师傅、冰露、娃哈哈。

农夫山泉除了矿泉水,很有很多其它的饮料类产品,比如功能饮料“尖叫”、茶饮料东方树叶、NFC、维他命水、农夫果园、水溶CIOO等,品类虽然多,但农夫山泉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瓶装矿泉水。

水作为刚需品,有很大的用户量,但它的差异性也很弱。

想把水卖好,关键在于找到差异性,去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而农夫山泉在这一点上恰好做的是最优秀的。

农夫山泉首次使用了“天然水”这一概念,在当时大家都在宣传纯净水的时候,农夫山泉竟然另辟蹊径,表示:经实验证明 纯净水对 健康 无益 ,从此改为全部生产天然水。

农夫山泉一直在围绕“天然、 健康 ”的理念进行营销,比如在做农夫果园时,农夫山泉声称自己找到了全国最顶级的水果供应商,在全世界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并投入大量的研究,做“自营”供应商。

在广告中配上穿白大褂的实验人员,就很能让人们对农夫山泉的品质产生好感。

但事实上,农夫山泉的水源曾被曝出水源污染的事件,而就果汁来说,由于用户看不到水果的品质,因此使用便宜的,品相不好的水果做为原料,后期大量加糖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农夫山泉的宣传更多的也只是“说说而已”。

农夫山泉知道顾及“里子”,也知道“面子”的重要性。

农夫山泉在营销上的能力从90年代刚有电视广告的时候,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是广告语,除了 “ 农夫山泉,有点甜 ” 和 “ 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再到“每一滴水都有它的源头”,农夫山泉在文案设计上的天才还展现在其它产品线上,比如“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个个朗朗上口,属于教科书级别的的魔性和洗脑。

农夫山泉在设计上使用了最扎眼的红色,在当时以蓝色、白色,和绿色为主的瓶装水市场中获得了突破。

另外农夫山泉在一些设计上也很用心,比如做伸缩瓶盖,可以在不接触瓶口的情况下饮用,还被农夫山泉植入到世界杯广告中,倡议在学校、运动场合进行卫生饮水,一度成为爆款。

睒睒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企业家,他如今已是100多家公司的实控人,企业覆盖了药品、保健品、饮用水等多个领域,我们熟知的龟鳖丸、清嘴含片、成长快乐、母亲牌牛肉棒、朵而胶囊等等,都是他所持有公司的产品。

上市被认为是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而在睒睒的众多企业中,农夫山泉是最有实力的一家,其实早在2003年,农夫山泉就被浙江证监局拟定为上市公司,2008年又和中信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

对于上市的传闻,钟睒睒也只是回应称:“农夫山泉没需求,因此不需要上市”。如今,农夫山泉终于成为一个行业的巨头,走上了上市的道路。

但和可口可乐和茅台相比,农夫山泉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优势,在配方方面没有秘密和专利,也无法做到茅台那样的溢价水平。

图自很帅的投资客

农夫山泉的“10大水源地”已经成为其招牌,这包括4处山泉水,1处深层地下水,2处矿泉水,1处深层库水和2处深层湖水。

但这些水源地不归企业所有,它们也开始被其他企业偷窥,伊利投资7.44亿元在吉林长白山建设矿泉水项目,华润怡宝和娃哈哈也开始了类似的布局。

在公司的风险中,水源的不稳定被列为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持续寻找新的优质水源,从而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招股书中说。

但无论如何,饮用水依然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农夫山泉可以在包装和营销上下功夫,但它做不成依云,无法获得更高的溢价能力。它只能通过不断的广告和营销,去保持人们对其品牌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讲,农夫山泉从90年代到现在,以至于更远的未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上市后,它从“有点甜”,变成了“有点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