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主编

2023-02-22 09: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主编

是恽代英恽代英就是恽代英

《中国青年》创始人?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原淡水路朱衣里252号)创刊。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文字明白流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该刊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中国青年》在上海共出版113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在1926年3月的《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迁武汉。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迁返上海。1927年11月至1932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1939年4月,在延安出刊,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由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京。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一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
(人民网资料)

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谁先发现了鲁迅的文学天赋决定扶持他?

说起鲁迅,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因为,鲁迅不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学伯乐,曾培养和扶助了许多文学人才。

比如: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和胡也频)、唐弢、王任叔、萧军、萧红、叶紫、丁玲、白薇、姚克、周文、蒋光慈、郁达夫、胡雪峰、瞿秋白、聂绀弩、楼适夷、黎锦明、台静农、韦素园、林克多、许钦文、蹇先艾和高长虹等人。

与此同时,鲁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曾得到过别人的教导与帮助。比如:幼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上私塾时的严格老师寿镜吾、在日本留学时给予过他帮助的章太炎恩师、医学教师藤野严九郎、知音许寿赏,以及欣赏和推举过他的北大教授蔡元培等。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些在早期给予鲁迅文学创作上帮助的伯乐。比如:支持鲁迅从事文学的钱玄同、帮助《阿Q正传》发表的副编辑孙伏园,以及中国最早思想启蒙刊物的杂志主编等。

那么,第一个发现鲁迅在文学上与众不同的人是谁呢?

到了1920年,他决定放弃文学从事医学工作。作为一名中医,他主要从事内、儿科工作,尤其是儿科,他非常得心应手。此外,恽铁樵还创办过一所叫铁樵中医函授的学校,主要致力于医学理论、临床研究和医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

并且,他行医期间,竭力主张西为中用,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更有一定的影响。

1911年,恽铁樵应商务印书馆的聘请,担任编辑和翻译一职。当时,他主要做翻译西洋小说之类的工作。第二年,恽铁樵担任了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小说月报》的主编。因为,恽铁樵很看重作者的文章结构及风格,所以,他曾经说过:“小说应当要有永久的生存性,文稿的录用不应看作者的地位高低和社会名声的大小,只取优者载之。”此外,恽铁樵还很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培养,积极鼓励他们却创作。

大家都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在发表这部作品之前,曾创作过几篇文言文小说。当时,鲁迅用“周逴”这个笔名,把自己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怀旧》投到了《小说月报》。恽铁樵虽然没有见过鲁迅本人,但他却从这篇小说中,窥见了这位不知姓名的周先生洋溢的才华。

之后,他对这篇小说和作者大加赞赏,不仅大胆地把该文放在了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的卷首,还对文章中写得绝佳的地方,作出了“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的点评和赏语,并向读者大力举荐。

恽铁樵之所以那么欣赏鲁迅写的这篇小说,是因为《怀旧》体现了鲁迅主张写实主义的思想和对“雅洁”文学的标准。而且,鲁迅超乎众人的文学天赋也让恽铁樵明白:这是文坛中一颗徐徐上升的新星,是文学界未来的精英。于是,恽铁樵大力给予鲁迅鼓励、栽培和推举,帮助其快速成长。

因此,恽铁樵对一位文学新人如此热情的回应和帮助,在鲁迅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慢慢的发根发芽,并在最后不负期望地茁壮成长为一位大文豪。

在1934年的某一天,鲁迅写给一位文学好友的信中,还提到了这件事。他说:“现在的人都说我写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但其实,我最开始是排了活字的东西,并刊登在了《小说月报》里。在那篇小说里,说一个富翁在私塾里学习所发生的事情。在文章后面,还有恽铁樵亲笔写下的评语。”

据记载,由于过度透支,长年积劳成疾,恽氏晚年瘫痪在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口授著书,不曾懈怠,终因病情每况愈下。1935年7月26日,在上海辞世。

最后,笔者更是反复思考、体味和领悟鲁迅先生和恽铁樵的“一弃一从”,突然发觉其中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变迁及人生选择的道理:“一个人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时代前进了,历史条件变化了,社会环境改变了,人的选择也就随之改变了。”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纪念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弃文业医的恽铁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