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总编辑是谁

2023-02-22 06: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总编辑是谁

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

戴建业简介:

戴建业,男,1956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已出版学术著作《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孟郊论稿》《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等11部;

“戴建业作品集”9卷(包括:《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文本阐释的内与外》《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诗囚——孟郊论稿》《精读老子》《精读〈世说新语〉》《六朝文学史》、《两宋诗词简史》《你听懂了没有》)。

编著《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主编)等8部。先后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读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另有英文译作数十篇。

戴建业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近三年多来写有约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被网易评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被“爱思想”网列入“热门专栏”作家。先后出版《假如有人欺骗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多部杂文随笔集。

[1] 2012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2016年荣获香港“明德教师奖”。 [2] 并引发《人民日报》 [3] 、新华社 [4] 、中央电视台及港台媒体争相报道 [5] ,被广大年轻学子羡慕地称为“别人家的老师”,被全国网民誉为“国民教授”。 [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1190CN: 42-1178/N邮发代号:38-3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主要发表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在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方针;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发行到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几百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二、三次文献影响面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据我国科技期刊权威评价机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类学术期刊中排列前10位,在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名列前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97年起被列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1999年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重点创建期刊,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评审中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教育部发文等同于科技进步奖),进入中国高校学报50强行列。2001年被评为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重点刊出粒子物理、磷化学、病毒微生物学等科研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多项奖励,还有多项成果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成果奖,此外,还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辑,如“纪念李琮池先生诞生90周年学术论文集”、“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理科基地教学实验成果和优秀毕业论文集”等,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有专职编辑5人,都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年轻编辑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是一支专业基础好,编辑业务精,及事业心强的编辑队伍。我们的办刊理念是:选择、创造、开放、服务。

彭涛的主要作品

著作1.《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独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沟通·融合·发展——中韩影视论丛》(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 参编高峰主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副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4.《现代写作概论》(参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历代寓言小品》(参编),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6.《科海放谈》(执笔),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年。论文1.《近年来韩国电影的现实关怀》,《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2.《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未来中国想象》,台湾政治大学“影像中的近代中国”国际会议论文集,2014年。3.《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4.《主旋律电影的发生与演变》,载韩国《国际言语文学》,第27号,韩国国际言语学会,ISSN 1229-8468.5.《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江汉论坛》,2011年第10期。6.《“边缘英雄”当适可而止——评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人物塑造》(第一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7.《从棱角分明到面目模糊——主旋律电影的形态演变》,《华中学术》(第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8.《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构想》(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9.《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第一作者),《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10.《组织传播活动中的仪式》(第一作者),《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1.《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 年第3期。12.“主旋律电影研究二十年”,载《求异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的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3.《中国媒体公众预警意识的演进——以〈人民日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4.《在互文中狂欢——冯小刚贺岁片喜剧话语的构建》,《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15.《晚清到五四一代学人的辫子与政治》(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爱思想(原世纪中国)。16.《一部沟通传统与现代两个理论时空的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电影电视艺术》全文复印,1995年第2期。 另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发表影评、时评文章30余篇,为80多部(集)电视专题片撰写解说词,大部分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合办的《科技之光》栏目播出。

董恩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3.《隋唐韬略》,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2.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郑铁钜主编)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3.主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4.主编《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6月版。5.主编《中小学生标点符号手册》,湖北崇文书局2005年版。 1.《张居正集校注》(张舜徽主编),荆楚书社1987年第一版。2.《中华掌故类编》(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三国志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资治通鉴全译》(张舜徽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7.《二十四史全译·魏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方面1.论传统文献学内涵、范围、体系诸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2.窳寙辩正 中华书局《文史》2001年第1期;3.《旧五代史》考证 中华书局《文史》2002年第1期;4.文献之我见——兼与单柳溪同志商榷 《文献》1986年第4期5.尔雅郭注版本考 《文献》2000年第1期;6.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7.历史编纂学论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8.《史记·天官书》与星象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增刊9.博观约取 推陈出新--评张舜徽先生《清儒学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增刊10.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11.传统文献学几个理论问题再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2.简论古籍整理的方式与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6期13.《旧五代史》校读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6期14.论王念孙父子的治学特点与影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15.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16.简述汪中的经学成就 《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第26辑17.张舜徽与清代扬州学派研究 《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18.简论王念孙《史记杂志》-兼与《史记志疑》、《史记考异》比较 载《逐鹿中原――史记论丛》第三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9.《尔雅》研究述评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20.《尔雅》及其研究 《图书馆与读者》1986年第2期21.采众家之长 绘一方丽色——全国民族院校专用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编后琐语 《西北第二民院学报》1994年第2期(二)道家道教经典研究方面1.论唐代老学的理论特色 《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2.葛洪道论辨析:诸家道论比较 《哲学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8期3.《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 《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4.论郭象与成玄英独化思想的异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5.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10期;6.成玄英的道论 《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7.唐代《老子》诠释文献述论 《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8.简论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文化价值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9.论成玄英的庄学思想 《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10.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诠释宗旨 《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三)史学理论、古代史及其他1.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8期2.秦始皇与隋文帝比较研究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3.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8-5;《新华文摘》98-12摘转4.五代中央财政体制考 《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5.五代枢密院考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二)1988年6.五代政治体制考略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6期转载7.《五代史话》评介 《山东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8.近代国计外侮录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9.华工出国与近代国情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10.归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1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学术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转载12.档案学概论二题 《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3期13.马士英简论 《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4.简论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学术动态”摘转15.简论以德治国的内涵与途径 《山东烟台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以战求和: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并收入《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7.黄石天主堂随访 《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18.制度之良与运作之失――历代科举制演变检讨《“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曹海东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  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  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书名改为《诸葛亮的人生哲学》。  3.《历代寓言小品》(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4.《历代尺牍小品》(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5.《后汉书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6.《中华巫术》(与高华平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  7.《(今注)新译西京杂记》(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8.《(今注)新译燕丹子》(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9.《三言二拍佳篇鉴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  10.《爱国将领的故事》(与程翔章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二十五史通鉴》(主编),团结出版社1997年。  12.《书画同源》(与程翔章合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与程翔章共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古文阅读精要》(独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大学语文》(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今注)新译曹子建集》(独撰),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二、论文类:  l.《也释“潦清”》,载安徽师大《学语文》1984年第3期。  2.《〈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转载。  3.《说“飞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  4.《〈楚辞〉语词别释三则》,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5.《试解“吹彻”的“彻”》,载广西大学《语文园地》1986年第2期。  6.《关于虎符的一点说明》,载江西师大《读写月报》1986年第5期。  7.《屈赋拾诂》,载《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8.《小议〈公输〉中的“云梯”》,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88年第10期。  9.《关于〈五人墓碑记〉的一个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2期。  1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l期。  11.《〈左传〉讽刺艺术浅论》,载《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  12.《“审谛”释义小议》,载《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  13.《不能把柝与刁斗混为一谈》,载华南师大《语文月刊》1989年第7期。  14.《屈原创作审美心态初探》,载《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l期。  15.《〈孔雀东南飞〉悲剧美简议》,载《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l期。  16.《漫话古诗文中的蝉》,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哈尔滨《知识文库》1991年第8期全文转载。  17.《略说〈鸿门宴〉的喜剧性》(合作),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l期。  18.《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载《时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19.《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转载。   20.《〈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1.《唐诗色彩描写漫说》,载武汉大学《写作》1992年第6期。  22.《锐情开拓,新意迭出——读〈中国佛教与美学〉》,载湖北文联《艺术与时代》1992年6期。  23.《〈唐宋词百首详解〉摘瑕》(与王武子合作),载《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  24.《清代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关系》(与王武子合作),载广东《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3期。  25.《简谈明清私家图书的藏与用》,载《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  26.《大潮中的图书馆人》,载1993年4月15日《长江日报》。  27.《唐诗与唐代茶文化》,载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报》。  28.《论八股文的衰亡》(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  29.《也释“羽校”》,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l-2期。  30.《“望其旗靡”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著——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转载。  32.《放达之中见悲愤,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33.《文化-心理视野中的〈庄子〉变形艺术》,载《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  34.《屈赋解诂一则》,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35.《古代南斗星名辨》,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  36.《“倾城倾国”释义商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7.《〈风尘三侠〉赏析》,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一书,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  38.《唐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39.《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0.《屈原赋语词考释二题》,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科专辑。  41.《〈离骚〉“鸷鸟”释义之我见》,载《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1期。  42.《“吹寒”、“寒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43.《关于宋词中若干熏香类词语的解释》,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44.《也释“香篆”、“宝篆”之类》,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  45.《屈原赋“不豫”新解》,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47.《说“撩乱”》,载《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  48.《〈楚辞〉解诂四则》,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49.《对〈马氏文通〉的一点质疑》,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0.《〈国殇〉“凌余阵”新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1.《〈九歌〉“展诗兮会舞”考辨》,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52.《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载《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3.《“灵轩”释义辨正》,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知方”释义辨正》,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  55.《说“麝煤”》,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56.《唐宋诗词释词二则》,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57.《吸取解释学精华 实现训诂学改造》,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8.《大学古汉语文选教学激趣法试探》,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0.《〈涉江〉“齐吴榜”释义商兑》,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1.《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2.《〈广雅〉考释二条》,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63.《朱熹的经典解释学原则》,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0期。  64.《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5.《试论朱熹“切己体察”的解经方法》,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6.《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载武汉大学《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经方法》,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69.《以心体之 重复思绎——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与饶琪合作),载《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朱熹经典诠释的社会担当意识》,载《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