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语文创新思维论文3000字

2023-02-22 05: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文创新思维论文3000字

苏东坡曾说过:“ 文章 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作文 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创新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思维800字作文,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巧算计 周公瑾显大度

话说船近南岸时,诸葛亮方与鲁肃于舱中酣饮。鲁肃此前惊魂未定,一怕北兵出寨迎战,二怕曹操派兵追赶,此刻方才定下心来。诸葛亮此刻踌躇满志,想着通过此举,足以令江东豪俊刮目,从此不敢小觑刘皇叔实力,我诸葛一人足可抵十万雄兵。兵士来报,船靠岸了。孔明携鲁肃出舱,只见周瑜已差五百军士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军士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公瑾不发一言。

军士清点完毕,报与公瑾,共得箭九万七千余枝,不足十万之数。公瑾令军士报与孔明,孔明恍若不闻。鲁肃酒醒,看公瑾脸色不豫,正不知如何发落。

公瑾开口说话:“诸葛先生,三日之期今天是第三天,你施巧计,借得曹军箭弩九万余枝,所缺数目也不算多,想来已有下落,今日必定能够凑齐。”

孔明哈哈一笑:“公瑾此言不虚,亮早已备下,只是要烦劳派手下士卒,分乘十艘快船,顺江而下,追赶捞取,自可凑足十万之数。趁今日时辰尚早,公瑾可速速派船,迟了恐怕就要向龙王去讨了。”

周瑜有些尴尬:“先生真会说笑。还是先生舍几两银子,着船家前往打捞吧,只怕远不止十万之数。我即刻备下庆功宴,等候先生。”

鲁肃如梦方醒:“两位都是做大事的人,不必为这点小事费心,我鲁肃是闲人,此事交给鲁肃去办就行了。孙刘两家联手,何愁曹军不破?我即刻派人动身。”说罢转身欲出帐。

孔明拉住鲁肃:“子敬,不忙!我已料定今日大雾,不过辰时将起东北风,已于昨日着人雇船至下游江边守候,届时自会捞取,子敬何必多此一举?我们还是等着喝公瑾的庆功酒吧。”

周瑜哈哈大笑:“区区小数,何足介怀?凑足十万之数,不过一句戏言,诸葛先生不必计较。想曹贼此刻必定在帐中生气呢,丢失十万枝箭事小,传出去丢人事大。两位且先歇息,晚间到我帐中饮酒,不醉不归。”

创新之门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大多都是创新的先驱者,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平凡人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创新的能力,敢于揭开未来之谜,实际上就成功了一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创新是一个比登天还难的问题,但实际上创新却是处处可见,可挖掘的.只要你有那份心,有那份勇气.做为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小公民,我们就应该积极尝试新事物,勇于创新,勇于进取。

从前的我,总是被拘限于一个范围内,不管是哪方面,我总是依着书本去完成.所以那样做出来不仅印象不深,没有效果,也缺少了勇于创新的精神.现在的我开始在创新光环的照耀下遨游,我渐渐发现,创新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创新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像写作文一样,同学们的选材与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然而我每次写作文总喜欢去寻找自己的感觉、灵感,这样写出来不仅有效果,而且有自己的味道在里面.每当我写完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时,内心是自豪,是兴奋的.这件小事不仅表现了我的创造力,也展现了我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思维.创新是要靠平时多多训练,并且要深入了解而得来的.只要你努力地去探求,去询问,新思维的种子便很快地在你脑海里萌发,从而茁壮成长。

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同学学习《匆匆》这篇文章.全篇课文学下来后,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善于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对于这个回答我并不满足.我开始查找资料,开拓新思维,联系实际,明白了这篇课文还讲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我把创新思维运用到 语文学习 中,学到更多的人生哲理.这揭开了我运用创造思维的重要一页。

掌握创造性的思维 方法 是很实在的事情,相对于“创造”的心态来说,原有一切都将是死板,有局限性的.我们只有具备充分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新的思维便会层出不穷。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寻找新的改进方法,当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保持新的气息,努力去追求这种新的感觉,坚持下去,方法正确,最终你也学会创新,一步步地迈上成功的台阶,打开五彩的创新之门.这将是我们新一代合格小公民的优良作风。

敢于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人们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诚然,事事皆有第一步,如果第一步不能迈稳迈实,以后的路便会举步维艰。

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从古代起,人类的祖先就认为雷电是天神发怒的表现。雷电灾害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富兰克林便是那个时代的勇者。他利用风筝与钥匙发现了避雷针的原理,成功地将电从云层中引了下来,为人类带来了安全。在那个全民信仰上帝的国度,在那个上帝便是一切的年代。富兰克林挑战了神的权威,迈出了对电学探索的第一步。充满了为科学而奋不顾身的勇气。

迈出第一步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没有创新意识,就算拥有足够的勇气出脚,也找不到落脚点,更不用说将第一步迈好。这一类例子便很多了。我国宋代发明家毕升,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毕升是印刷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用鼠标代替了键盘输入,乔布斯开创了触摸新时代,这些人都不是智商极高的天才,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迈出第一步,成为创始人皆源于其拥有的创新意识,用自己的创新意识来是生活更加简单,仅此而已。

迈出第一步不可或缺知识的积累和亲身的实践。想一想,如果富兰克林是个胆小鬼不敢亲自去放那这风筝,一切会不会都会改变?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勇气与创新思维,成功才会来到身边。达尔文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游历了世界各地,搜罗了成千份证据与上万个数据。十五年的磨练使他顶着重压,揭示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理论,迈出了生物研究的第一步。隔不久,有一位类似的伟大科学家,他便是孟德尔。相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人人都听说过,而孟德尔为了研究一串定律观察了十四年。十四年的庄园生活,十四年一门心思的观察豌豆,终于他成功卖出了这第一步。

跑过八百米的人都知道,跑前心中有种恐惧感,但真的跑出第一步,恐惧消失的全无踪影。

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毫不畏惧的迈出第一步,你会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的明星。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论文摘要】在 语文 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要创新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训练方式等,融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发扬民主;多疑;多发现;多探究;渗透;拓展;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 语文 教学中,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 语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1.改进自身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要让学生的思维创新,首先要在教育上创新,教育上创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方式方法上创新。在传统教学中,可以说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毫无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这样的教育几乎是抹杀了所有的创新思维,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语文 教学只有渗透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一个教育专家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
  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创新思维之火,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自读体会,初步了解这首曲子的构思后,提问“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就会有许多答案:知道了当时的季节,知道了当时作者的苦闷心情,知道了当时环境的凄凉……,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其思维闸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又让其掌握课文内容,又领略一些学法。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发扬民主,开辟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千篇一律、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教师都没创新,何从谈培养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 语文 ”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发扬民主,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不局一隅,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发扬民主,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例如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教学中,讨论:“交代信的内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学生的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
  衔接过度作用,衔接“我”参加竞选与被攻击两个情节。
  佐证作用,祖母的话佐证了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对方的看法是正确的。
  辩驳作用,祖母的回信虽短,但无疑是一切不实之词的有力辩驳。
  铺垫作用,为最后我退出竞选作铺垫。
  引领下文作用,引领了下文一连串在我意料之外而在祖母意料之中的事。
  照应作用……
  对比作用……
  这样的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思维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课堂氛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会得到事半功倍吗?

  3.改进教学训练方式,融入创新,兼备神形,拓展思维灵性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教师也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教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也可以是对作为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也可以面向课外。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时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便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来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教师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第三步:教师再进一步启发思考:刚才同学们的练习只是用某一种事物比喻某一人,现在请你以“小草”为例,说说用这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以分别比喻哪几种人?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又拓展学生思维灵性。

  4.延伸课外,开拓创新,注重创造性实践
  传统教育就是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大 语文 空间,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的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诞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中陶行知思想的应用论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习,教、学、做合一”以及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提出的“六大解放”等先进思想与我国新课改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全一致,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一、解放学生传统思想束缚,培养自主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六大解放,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学习《月亮湾》章节时,要备好配图插图,不要局限于课本原有的插图。配图要美丽,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媒体图片。上课时可以先不要打开课本,而是以看图为主。教师参照课本中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看图。首先看“河”,让学生想象河在什么位置,像什么,河面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河岸上有什么,逐一引导学生进入图中的情景,犹如身置其中,过程中学生无论说什么,都不要以自身的理性思维去约束他们的想象和见解。

然后,对图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象图中没有的景物,如晚上天空会有月亮吗?天空会飞过什么样的鸟儿?最后,让学生给图起个名,起名不要局限于图像的属性,还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之后打开课本再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看看书中是怎么描绘的。但要注意课本内容并非是学生想象的标准,不要以课本内容为标准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成果。

在没有课本内容的限制下,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看、说、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生活与课堂相互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要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习,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更能在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学习,让“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够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来。

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春雨》《春晓》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春天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否知道?春天的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有什么?在春天来的时候自己和父母有去玩吗?让大家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和春天的故事。从生活入手,将学生引入学习氛围中。再朗诵古诗,引导学生解析古诗内容,结合生活感悟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生活和课堂有效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对春天的日常语言表达的方法转变到古诗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善于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无时不在,并且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如何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可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都具备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去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发现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不仅要发现、认识、肯定学生的`创造力,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时,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然后设置问题一:除了课本里乌鸦使用的方法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乌鸦喝到水?让学生展开想象,自主思考解决办法。设置问题二:课堂上带透明的玻璃瓶同时在里面装一半的水,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让水溢出来 (此问题设置需注意不要设置不加水的条件,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中的环境限制,保证学生有足够广的思考空间)。

并在下次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想到的所有办法让水溢出来。通过设置可行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在近代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保持先进性。我们的教学要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指导阅读,进行训练.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这段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两重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写作,进行训练.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续文.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二、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①这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的《浣溪沙》②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用的词牌名是“浣溪沙”,共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帆、水、鱼;另外,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四、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多采用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思想主旨上比较,或从写作手法上比较,或从语言风格上比较……二是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通过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节授课,不可能一次讲完.每讲一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整理知识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求学生整理的知识,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因为太多,学生整理困难,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学生整理知识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创新,允许出差错,教师不能因其有差错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创新便永远不会出现.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缺点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创新要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创造力.
3、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尝试,未授完课之前,让学生整理知识,边整理边思索,教师再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六、通过变化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只有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